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XXXXXX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杨花落尽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与明月。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
潮平两岸阔,XXX一帆悬。
XXX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XXX(《世说新语》)原文: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XXX纷纷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6、XXX与友期(《世说新语》)XXX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XXX舍去,去后致使。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朋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朋友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掉臂。
译文:XXX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XXX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XXX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XXX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XXX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一)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正人乎?”——《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4.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5.文言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省略主语)6.字音字形谢太傅(f u)谢道韫(y tn)陈寔(sh i)尊君在不.(f cu)7.重难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至,到)相委而去(丢下,舍弃)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文章主旨《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一一【唐】韩愈《春雪》论语》十二章1.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 2. 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 )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3. 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之(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总结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 (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1.之2.而3.盖:盖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4.其5.以6.乃1.日2.为3.知4.学5.止6.意7.敌8.前9.积薪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子女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去后乃至古义:离开今义:到、往4.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与人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7.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大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咏雪胡太傅寒雪日内辑,与儿女谈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高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至。
”公哈哈大笑趣。
即为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弃。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能?”请问曰:“等待君长不至,已回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回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怒骂父,则就是不敬。
”友人流涕,上车引之。
元方入门罔顾。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不好之者,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例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独以其善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息。
”子曰:“三军可夺丑也,匹夫不容预演也。
”子夏曰:“博学而高远,莱齐将近思,人在其中也。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超过,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兴趣6、方出神方: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2《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XXXXXX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XXX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XXX生残夜,XXX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XXX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XXX(《世说新语》)原文: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XXX纷纷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6、XXX与友期(《世说新语》)XXX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XXX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XXX和同伙相约偕行,商定的工夫在正午,过了正午同伙还没有到,XXX不再等待他而分开了,XXX分开后同伙才到。
元方其时年岁七岁,在门外游玩。
XXX的同伙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覆道:“我父亲等了您好久您却还没有到,曾经分开了。
”朋友便生机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他人相约偕行,却丢下他人先分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誉;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规矩。
”同伙感触忸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XXX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特殊句式1.省略句:(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2.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3.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1.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古今异义1.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4.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5.引古义:拉今义:引用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
相当于“吗?”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 “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段解:珍惜时间,不断学习)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古今异义1.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2.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3.三省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5.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6.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7.匹夫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注意课后第三题观沧海曹操统领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类比引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今异义1.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旨古义:甘美今义:主旨,义义3.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成语归纳教学相长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古今异义1.耳:古义:罢了。
例句:渐沉渐深耳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并:古义:一起。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4.阅:古义:经历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5.是:代词,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是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但:古义:但,只。
例句: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8.求:古义:寻找。
例句:求石兽于水中。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9.已:古义:停止。
例句:转转不已。
今义:已经一词多义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2.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而,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你,你的词性活用1.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通假字1.求之下流,固颠. “颠”通“癫”,“疯狂”特殊句式1. 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3被动句(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成语归纳知其一,不知其二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
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中心思想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