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试论刑罚的本质作者:田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何为刑罚的本质一直是刑法学理论中一个传统而经典的话题,多年来关于刑罚本质的学说层出不穷,学术探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
刑法学界出现过报应刑论、目的刑论、折衷论、关系论以及基于宪法学视角的人权保障论。
尤其是近段时间出现的基于宪法学视角关于刑罚本质的论述又为这一陈旧的话题带来了新的争论,这个建立在新的人权理论上的观点值得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刑罚本质;保障人权;关系说中图分类号:D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32-03刑罚的本质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断被学界分析和争论,本文主要是在简述关于刑罚本质众多观点的前提下,以评价刑罚本质是保障人权的这一新观点为切入点,对刑罚本质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刑罚本质的学说争鸣围绕刑罚本质的争论是刑法学理论中一个古老的话题,东西方学界的论述层出不穷。
关于西方的刑罚本质研究,我国著名学者马克昌老师曾评断: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关于刑罚本质的争论,主要围绕的都是报应刑论和目的论的对立[1]。
西方的报应刑论认为,刑罚是行为人犯罪后应招致的必然后果,刑罚本质就是对于行为人的报应与惩处。
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的目的并非单纯报应行为人,而是预防犯罪和为社会提供必要安全。
在目的刑论中逐渐衍生出两个分支学说,即教育刑论和预防刑论。
虽然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都拥有众多论述,事实上,刑法理论中长盛不衰的是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折衷学说。
刑罚本质的折衷说可以从希腊圣贤柏拉图那里找到思想的源头,柏拉图早期对于刑罚本质的认识是基于绝对的报复观点,但是在他《法律篇》中则表达出了对于刑罚本质是对于受刑人教育和改良的观念。
贝塔利亚提出的“刑罚目的在于矫正和预防”以及迈耶提出的“分配理论”都是折衷说中的代表。
无论是报应刑论、目的刑论还是折衷说,都没有平息关于刑罚本质的争论,刑法学界对于刑罚本质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
刑罚的目的与种类刑罚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刑罚的目的和种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惩罚犯罪行为: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通过剥夺犯罪人的自由、财产等权利,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起到震慑作用,防止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2.保护社会利益:刑罚的另一个目的是保护社会利益。
通过惩罚犯罪行为,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等社会利益。
3.教育和改造罪犯:刑罚的第三个目的是教育和改造罪犯。
通过刑罚的实施,可以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二、刑罚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刑罚的种类有很多种。
常见的刑罚种类包括:1.主刑:主刑是对犯罪人主要权利的剥夺或者限制,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这些刑罚可以根据犯罪情节和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2.从刑:从刑是对犯罪人的附加处罚,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这些刑罚通常与主刑同时适用,或者作为主刑的补充。
3.附加刑独立适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常见于判决生效后执行之前暂时不用存入国库。
此外还包括并处、数罪并罚等多种执行方式和缓刑等适用情况。
4.非刑罚处罚方法:对于某些犯罪行为,可能无法给予罪犯刑罚处罚,因此可以采取非刑罚处罚方法,例如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轻微犯罪或者不构成犯罪的情况。
此外,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刑罚的具体种类和适用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国家中,死刑已经被废除或限制使用;而在另一些国家中,拘役和无期徒刑可能被视为较轻的刑罚方式。
总之,刑罚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适用于不同的犯罪行为和情节。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刑罚种类,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同时,也应注意保障罪犯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注重教育和改造工作,为罪犯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外国刑法学要点归纳刑法与刑法理论刑法的概念与机能一、刑法的概念狭义:刑法典(系统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典)广义:普通刑法(即刑法典)特别刑法(刑法典以外的刑罚法规)保安处分法(刑法上用以补充或代替刑罚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措施。
)二、刑法的机能(刑法的作用)(一)行为规制机能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非)价值的(评价规范)。
同时命令行为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决定规范)。
(二)法益保护机能所有的刑法规范都是为了保护某种法益而制定的,故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
法益: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三)自由保障机能自由保障机能指刑法具有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国民个人自由的机能。
刑法是“善良市民的大宪章”、“犯罪人的大宪章”和“受刑人的大宪章”第二节刑法理论一、学派之争旧派(刑事古典学派)前期旧派(18C中后期一一19C前半期)主要表现:用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来否定封建刑法。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刑法学鼻祖。
1764年出版《论犯罪与刑罚》(近代刑法理论的奠基之作)主张:社会契约论;罪刑法定主义;客观主义;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一般预防主义。
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死刑的残酷性、不人道性与不必要性,明确提出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费尔巴哈:德国,近代刑法学之父。
(创建刑法学体系)主要观点:法律与道德“二元分立”论;心理强制说(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对于基本观点能够展开来回答: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和一般预防。
犯罪原因:意志自由论(非决定论)旧派主张人的意志自由(非决定论),认为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
刑事责任实质:道义责任论(价值理念是因为犯了罪所以要惩罚要回复原秩序)旧派认为行为人承担责任是一种道义责任,是对自己基于意志自由而做出的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后果的一种承担方式,是行为人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方式。
刑罚目的以及运用刑罚的LI的问题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刑法中的任何问题都与刑罚的H 的相联系,同时,刑罚的H的也具有重要的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刑罚的目的及其实现的问题略抒浅见。
一、刑罚LI的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辨析(-)刑罚目的的界定如何界定刑罚的U的,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刑罚的U的,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
也有人认为,刑罚的LI的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
还有人认为,刑罚的U的是国家刑罚活动过程中,亦即国家在制刑、量刑、行刑过程中对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
上述关于刑罚的目的的定义存在的分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刑罚目的是仅限于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还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制定、适用、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二是刑罚的口的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指刑罚预期的效果。
笔者赞同上述不能将刑罚的U的界定为人民法院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观点,其理山是:虽然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具有预防犯罪的U的,但立法机关在制定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刑罚时也具有预防犯罪的口的。
立法机关在其制定的刑法总则中关于刑罚种类、刑罚制度、刑罚执行等方面的规定,刑法分则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的规定,本身都有威慑作用,从而具有一般预防的□的。
执行刑罚的机关对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的执行,既具有一般预防的□的,也具有特殊预防的LI的。
所以,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分别进行的制刑活动、定罪量刑活动以及刑罚执行活动,都是具有L1的的。
理论上那种认为“将刑罚的口的延伸到刑事立法阶段不尽合适”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并不妥当。
关于刑罚的U的究竟是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还是仅对刑罚预期效果的期望,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尽妥当。
首先,将“对刑罚根本效果的最终期望”作为刑罚的口的,违背了关于直接U的与长远口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刑罚的本质
摘要: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具有隐蔽性,需要透过现象来认识。
同时,现象又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假象。
这就势必导致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出现误差或多样化,但是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
因此刑罚的变化必然引起学者们对“刑罚本质”的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关于刑罚本质的几种观点进行阐述、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笔者认为较为科学、合理的刑罚本质观。
关键词:刑罚本质;报应刑论;目的刑论;并和论
一、刑罚本质的概念
刑罚,是国家为了防止犯罪行为对法益的侵犯,由法院根据刑事立法,对犯罪人适用的建立在剥夺性痛苦基础上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那么什么是刑罚本质呢?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便已经开始试图了解、阐明刑罚的本质。
但是由于当时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只能仅仅凭借经验的本能对刑罚进行思考。
有些人认为,刑罚的本质是恢复被犯罪破坏了的宇宙和谐的报复;有些人认为,刑罚的本质是惩罚犯罪人而平息神的忿怒;又有些人认为,刑罚的本质是改良犯罪人以及威慑其他人等等。
这些原初的观点逐步发展成为了现今的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
现今我们研究刑罚的本质,首先应当从刑罚本质的基本含义入手,对其做出科学的界定。
“本质”属于一个哲学概念,哲学上对“本质”的定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本质和现象是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就本质而言,“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刑罚的本质既要有“本质”的一般特点又要有其自身的特征。
故可得出刑罚本质就是刑罚本身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是刑罚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刑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体现刑罚之所以为刑罚的根本属性。
二、关于刑罚本质的三种理论学说
(一)报应刑论者关于刑罚本质的基本观点
报应刑论始于中世纪的神意报应主义,它以神的旨意作为报应的理由,认为犯罪是违反了神的命令或上天的旨意,国家对罪犯适用刑罚是秉承神意给以报应。
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认为对犯罪的报应是与公正相一致的。
但真正为报应刑论奠定坚实哲学基础的是康德与黑格尔。
康德认为人是现实上创造的最终目的。
从尊重人作为目的的价值出发,对人的行为的反应便只能以其行为的性质为根据,而不能另立根据或另有所求,否则便是否定了人作为目的的价值。
人受道德的支配不得侵害他人的权利。
犯罪人侵害了他人的权利,违背了道德规律,因而应受惩罚。
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他人作为目的的价值,恢复被犯罪所侵害的道德秩序。
故称其主张为“道义报应主义”。
其还认为刑罚的质和量都应与犯罪的道德罪过及其外存表现相均衡,实行等量报应。
正如“如果你诽谤了别人,你就是诽谤了你自己;如果你偷了别人的东西,你就是偷了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你打了别人,你就是打了你自己;如果你杀了别人,你就杀了你自己。
”康德的这种观点把刑罚的意义完全归结为恢复道德秩序,以道德罪过来诠释刑罚的本质,将刑罚与道德混为了一谈,并且其“等量报应说”容易将人引向同态复仇。
黑格尔在否定康德的“道义报应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报应主义”。
他将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运用于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上,指出,犯罪是犯罪人基于自由意志而选择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因而是一种害恶。
作为害恶的犯罪根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共识理应受到惩罚,刑罚只不过是这种恶的惩罚的有形体现。
因此犯罪与刑罚之间是因果报应关系。
他还否认了“道义报应主义”,指出“犯罪应予扬弃,不是因为犯罪制造了一个害恶,而是因为他侵害了作为法的法”。
可见,黑格尔与康德的“等量报应”相比更强调“等价报应”。
(二)目的刑论者关于刑罚本质的基本观点
目的刑论者对刑罚本质的认识,是在人们长期被报应刑的局限性所困扰之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刑罚的产物。
目的刑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李斯特。
李斯特主张刑罚不是一种本能或原始的同害复仇,而应以改造犯罪保全社会为出发点。
不但要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改造,使其尽快恢复社会:而且要根据犯罪者的社会危险性所侵害社会利益的程度,适用相应的刑罚,以达到保全社会的目的。
正如李斯特所说,刑罚是“矫正可
以矫正的罪犯,不能矫正的罪犯不使为害”。
可见李斯特是基于社会防卫的立场,认为刑罚就是要预防犯罪,改善犯罪人以及为社会提供安全,刑罚不是对犯罪行为的事后报复,也不是对其他人的威吓,而是对那些”危险状态的体现者”(犯罪征表说)采取的预防措施,即防止具有社会危险性的人危害社会。
除李斯特外,目的刑思想在以龙勃罗梭及菲利为代表的刑事人类学派那里亦有体现。
菲利的“犯罪饱和论”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犯罪,否认国家具有惩罚犯罪人的刑罚权,主张根据造成犯罪人不同的人格的社会情形,用不同的救治方式取代刑罚,即刑罚的替代无论刑事人类学派在犯罪论中首先否定了自由意志(包括绝对的自由意志和相对的自由意志),提出犯罪原因决定论,即犯罪不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其“无奈”之举,例如天生犯罪人,因而犯罪人不应受到道义的惩罚,正如病人并不是自己选择了疾病而应受责难一样,重要的是治好病人的病,不危害别人而使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菲利、李斯特等为代表的目的刑论者是基于社会防卫的立场,认为刑罚的本质在于矫正和教育。
(三)并和论者关于刑罚本质的基本观点
贝卡利亚认为刑罚并不是对犯罪的报应,提出了双面预防的刑罚目的观。
指出“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犯罪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这里所指的就是刑罚的个别预防目
的和一般预防目的。
他认为,“使犯罪受到惩罚的权利属于全体公民或君主,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不再是正义的刑罚。
”同时,他认为“犯罪的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的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这就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一致原则。
继贝卡利亚后,费尔巴哈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立法威慑论,根据其心理强制说,他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主要是受了潜在于违法行为中的快乐的诱惑与不能得到快乐时所潜在的痛苦的压迫。
为此,必须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罪刑价目表。
也就是说国家必须事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告知大家:什么是犯罪,处以何种刑罚。
于是基本刑事立法的威慑作用,潜在的犯罪人就不得不在心里上对犯罪的利弊得失根据舍小求大、趋利避害的功力原则进行仔细权衡的基础上,因恐怖铁窗之苦而舍弃犯罪之乐,自觉地抑制违法的精神动向。
使之不外化为犯罪行为。
三、笔者对刑罚本质的观点
基于对上述刑罚本质观的认识,笔者认为,刑罚的本质是对犯罪的报应、惩罚、报复和预防等诸要素的统一,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一)刑罚具有报应性。
这是刑罚第一层次的本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刑罚产生的渊源是原始的报应主义思想,同态复仇的思想在中西方各国都产生并
占据过很重要的位置。
而法律作为从原始图腾崇拜、宗教崇拜中一步步衍生、发展而来的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信仰并不能因为而后发展而来的一些思想而动摇其产生之初的本质属性。
从罪行关系来看,所有的刑罚都是对犯罪的刑罚,离开犯罪的刑罚是不存在的。
因为实施了犯罪而被科处刑罚这种基本关系,是始终不变的刑罚制度。
(二)刑罚具有惩罚性。
这是刑罚第二层次的本质。
刑罚是一种对犯罪人的惩罚方法,表现为给犯罪人制造一定的痛苦。
从刑罚的发展历程来看,古代刑罚对犯罪人的惩罚,主要是残害犯罪人的身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监禁、流放等非残害身体的刑罚,到了现代,自由刑成为一种主流刑种,财产刑、资格刑等被普遍应用。
但是刑罚无论是有形的损害还是无形的谴责,与受刑者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所以虽然刑罚的方法一直在改进,但是却始终与痛苦相联系,而这种痛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惩罚。
(三)刑罚具有报复和预防的双重性。
这是刑罚的第三层次的本质。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刑罚也不例外。
刑罚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社会秩序、惩治犯罪的手段,就像一把双刃剑,过于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所以,既要看到刑罚报复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刑罚所具有的预防犯罪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