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件2013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9
3.1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8-41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以实物来认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第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求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教学。
1.在情境中展开教学,发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
首先通过摸一摸,让学生运用感觉思维来认识面,棱和顶点的特征。
再通过数一数来总结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最后可以通过量一量和比一比。
认识长方体对面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长方体棱分3组,每一组4条棱都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的特征。
2.通过三视图的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的观念和意识。
3.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让学生在摸,量,比,测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成员的讨论交流中,发现共同的规律,从而顺利地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体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三视图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的对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若干。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分一分。
课件出示各种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圆锥体等。
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并说一说为什么?2.想一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4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西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 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计算的过程。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直尺,量角器,剪刀,胶水等。
2.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2. 讲解新课(1)课本原文内容课本上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以及体积计算公式。
(2)分析我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测量长、宽、高,并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举例说明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3. 实物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测量长、宽、高,并计算体积。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积计算公式,为以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体积打下基础。
八、互动交流:1. 讨论环节提问: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话术: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那么对于不规则物体,我们该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呢?2. 提问问答提问:谁能告诉我,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话术:同学们,请认真听讲,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长×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