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秦汉时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7.00 KB
- 文档页数:5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1.政治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大动荡大变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以巩固。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经济上:先秦时期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经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和对外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陆海通道的打通密切了中外联系。
4.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奠基并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技发明具有实用性的特征。
论述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练习教学设计论述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练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分析内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分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新课标要求要了解它们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到它们的意义和局限性。
云南省历史新中考推上了日程,其中论述题也开始从高中阶段下放到初中阶段,面对这种新形势,学生能掌握论述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考论述题在难度上比不了高中,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比之前高了,一般来说论述题分值占比为6-10分,其类型和应对技巧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1、回顾并掌握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强背记;知道论述题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锻炼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3、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从其意义和措施中以史为鉴;解答论述题时学会总结升华主题,丰富作答内容。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分析:知识目标多为识记要求,学生回顾为主;能力上学生稍显不足,教师加以指导;情感态度价值方面,在于解答论述题的总结语和升华语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增加作答的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应用秦汉时期相关知识解答历史论述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论述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分析:论述题的解答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上,如果学生对于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那也就无从论述,所以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应用上;论述题的考查内容多种多样,但大致题型和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寻,所以掌握解题和方法尤为重要,但对于学生来说,平时测试中对于论述题题型接触的还不多,所以在方法和技巧的熟练上还是比较困难的。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一、引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课教案将以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为核心内容,通过深入解析汉朝的兴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汉朝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汉朝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知识目标1. 了解汉朝的兴起及其重要性;2. 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 了解汉朝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4. 分析汉朝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三、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展示汉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汉朝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汉朝的兴起和统一1. 解读汉高祖刘邦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并讨论其战胜其他诸侯的原因;2. 探究汉初的政治制度,包括刘邦的封王制度、丞相制度等;3. 分析汉武帝时期的统治策略和扩张政策。
第二步: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 概述汉朝的政治制度:太尉、丞相、御史等职位的职责和作用;2. 了解汉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政治;3. 分析汉朝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关系。
第三步: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1. 探究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2. 分析汉朝的货币制度和商道状况;3. 讨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和对外经济关系。
第四步:文化成就和影响1. 介绍汉朝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2. 解读《诗经》、《礼记》等古代典籍的重要性;3. 探讨丝绸之路对汉朝文化和经济的贡献。
五、课堂讨论与互动1. 分组让学生就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各组讨论的观点,并互相交流讨论;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汉朝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对比。
六、学习延伸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汉朝时期的历史人物,通过查阅资料编写一份人物传记;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研究,推荐相关书籍和历史纪录片,提升学生对汉朝历史的综合了解。
秦汉史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秦汉史教案《秦的统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2)秦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3)秦朝的疆域(四至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本课对秦统一过程及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课下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以及观看相关历史视频,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自学及老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
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情,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努力奋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秦灭六国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的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具:计算机、自制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商鞅变法》的历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在兼并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秦的统一》的学习。
(一)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二)、分析: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以巩固。
(2)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制度上: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4)民族关系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边疆各族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5)对外关系上:中外交往开始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6)文化方面: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三、教学过程:2. 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朝的封建专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课题: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掌握汉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 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提高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汉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 难点:正确理解秦汉时期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2. 教师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探讨这一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1. 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讲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如战国七雄的争霸、诸侯割据的局面等。
- 分析秦朝统一的过程,包括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 总结秦朝统一的影响,如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统一国家提供了借鉴。
2. 汉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讲解汉朝初年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
- 分析汉朝初年的经济特点,如农业发展、手工业繁荣等。
- 探讨汉朝初年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传播、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
2. 学生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秦汉时期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意义。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昌盛秦汉文化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人物、事件的兴趣和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丝绸之路的开通。
2.难点:分析秦汉时期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时期的疆域变化。
2.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分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案例讲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4.汉武帝大一统讲述汉武帝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分析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强调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5.丝绸之路的开通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展示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强调其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6.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分享讨论成果。
7.课后作业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3.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4.针对性问题: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延伸1.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深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2.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3.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1.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解过程中穿插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吗?”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互动讨论: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央集权制度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意见后,教师引导:“其实,我们现在国家的行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中历史文化古代史教案:探究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一、秦汉时期社会变革的概述二、政治制度的变革1.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2. 汉朝实行的分封制度三、经济变革与发展1. 国家支持农业生产与发展2. 统一货币与交通运输的改革四、文化传承与创新1. 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 文化思想与艺术形式的融合一、秦汉时期社会变革的概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且变革频繁的时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到西汉刘邦开创了大汉帝国,这段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对后来以至于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政治制度的变革1.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统一六国并建立大秦帝国,秦始皇采取了各种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诸侯割据的分封制度,统一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并建立了严密的监察机构,以确保各地将领和官员绝对服从于中央政府。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对后来各个王朝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汉朝实行的分封制度与秦朝不同,西汉帝国刘邦开创了以分封制为特征的政治体系。
他实行“皇帝天下、藩王封土”政策,将自己的亲信人物封为诸侯王,用以控制地方势力。
这项政策使得当时国家规模更加庞大,并为中央政府解决诸多问题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
三、经济变革与发展1. 国家支持农业生产与发展秦朝时期由于推行战国时代改革思想,进行土地整备,并推动垦荒移民进一步扩充农田面积,这样大量农业产品供应到国家食仓。
而在汉朝时期,由于犹豫不决的分封政策导致了一些地方势力膨胀,国家农业收益开始下降。
但随后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政治稳定并恢复了秩序,重新发展农业生产。
2. 统一货币与交通运输的改革秦朝统一货币并修建大量公路、水运渠道来改善交通状况,这对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汉朝时期,由于整体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并进一步完善了货币制度以及战略性交通运输网络的建立,进一步推动经济繁荣。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1. 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告别当时主要流行的儒家思想,并且实施焚书坑儒政策以清除“儒家打人”的影响力。
第2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条件角度内容要点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统一成为共识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秦国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图秦代的郡县官僚体制2.进程(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
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主要措施作用(意义)和影响政治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经济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比较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差异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导致政府机关庞大,有时甚至臃肿、运转不灵收入来源贵族的领地官员的俸禄;贪污受贿官吏选拔由“世卿世禄”制产生由皇帝任免,由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产生【图解史实】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的过程三、秦朝的暴政1.主要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等等。
初二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3. 理解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和贡献;3.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入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唤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a. 秦朝的集权统治和中央集权制度;b. 民族政策和郡县制度的推行;c. 汉朝的官僚制度和丞相制度的建立。
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和贡献a.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发展;b. 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c. 医药学的发展和《黄帝内经》的成书。
3.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点a. 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b.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如《楚辞》和《古诗十九首》;c. 石刻艺术和陶器艺术的繁荣。
(三)学生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知识总结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四、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掌握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并进一步理解了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并写一篇关于秦汉文化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3. 理解秦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和贡献;3.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及其特点。
历史人教版秦汉时期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学历史必修一》;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2. 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包括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的开创性改革等;3. 探讨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科举制度的出现、汉字的推广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2.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3. 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了解更多秦汉时期的内容。
四、思维拓展(10分钟)1. 提问: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等内容;2. 强调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的小论文;2.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
教学反思:1. 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导入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思维拓展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提高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一、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涵盖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汉朝(公元前206年-220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后的西汉通过改革和稳定治理,延续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本教案将会介绍秦汉时期的主要人物、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因素。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秦朝1. 统一六国秦始皇嬴政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个诸侯国。
他打破了封建王朝世袭制度,采取新任命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2. 中央集权为了确保自己掌握实权,秦始皇采取了许多措施。
例如废除地方诸侯职位,取消郡县制度,“焚书坑儒”以消除知识分子对自己权力的威胁等。
同时还规范货币、文字、车轮宽度等,以便控制全国各地经济和交通。
三、秦朝的建设与治理1.长城修筑秦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高峰,也加强了统一帝国的稳定。
2.行政管理体系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设立了丞相和御史台等中央政府机构,形成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
四、西汉初期:创新与改革1. 汉高祖励精图治刘邦(汉高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发展,并实施减税赋政策,给予农民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
同时鼓励商业贸易以促进经济发展。
2. 撤销郡县制度汉武帝撤销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度并恢复封建诸侯国家。
他采取以王公大臣为核心管理地方事务,增加了地方领导人对朝廷的忠诚度。
五、汉朝政治制度与经济繁荣1. 太学教育汉高祖刘邦设立了太学,作为官方的教育机构。
这样的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2. 流通货币汉朝改革货币制度,统一全国货币,加强了商业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开通了陆路和海路贸易,促进与西方文明交流。
六、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统一国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教案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目标- 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 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 掌握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特点教学内容1. 秦国的起源和嬴政的改革2. 秦始皇统一六国3. 统一政策与单位制的实施4. 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5. 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6. 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学活动1. 班级讨论:秦国与周朝的对比2. 观看相关视频:秦始皇的建立与统一政策3. 分组小研究:探讨秦朝统一政策对社会的影响4.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秦代法律制度与皇家暴政的情境5. 课堂展示:学生分享秦朝的文化统一与经济繁荣教案二:西汉与东汉的兴衰目标- 了解西汉与东汉的兴衰过程- 分析影响西汉与东汉兴衰的因素- 掌握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统治2. 公元前9年的中兴与改革3. 铁器的普及与农业发展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5. 东汉王朝的建立与东汉灭亡的原因6. 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西汉与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搜集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案例分析:讨论东汉国力衰退的原因4. 制作海报:展示都城建设与文化繁荣5. 角色扮演:模拟西汉与东汉时期的皇帝与官员对话教案三:三国时期的演变目标-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教学内容1. 董卓之乱与群雄割据2. 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3. 三国鼎立与统一中国的失败4.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5.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6. 文化繁荣与诸葛亮的贡献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2. 角色扮演:模拟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对话3. 辩论赛:讨论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4.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感受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5. 创作作品:表达对诸葛亮贡献的理解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的概述,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
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的评价、秦始皇嬴政的功过等。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秦汉时期知识结构表一、政治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
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
____之下还有诸卿。
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
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
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
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
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二、经济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在____以前, ____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与____严格分开。
官府设____或____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____ ,按时____ 、 ____ ,闭市后不许交易。
②主要商业城市:古代____、____ 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的商业中心三、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①根据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_______”。
他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学说③董仲舒还提出了“_______”。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_______。
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_______、_______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_______。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_______。
自此,_______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_______。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______资格做官,提高了_______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______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系统。
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______的地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____________的主流2、文艺:①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②绘画门类丰富;③汉赋:汉朝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代表作有西汉________的《_______》、《上林赋》,东汉___ _的《二京赋》。
3、科学:①______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②______,105年___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③_______传到欧洲,取代欧洲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________的发展。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政治表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阶段(措施:①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
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
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
③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经济表现:吸取前朝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上第一个高峰文化表现:①秦汉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措施: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大规模移民)中外交往:开创时期(表现:“丝绸之路”开通)课堂巩固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贞观之制 D.北魏的均田制答案:A2.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答案:B3.下列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答案:B4.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答案:D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岁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泛)。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答案:D6.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答案:B7.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答案:C8.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A.灌溉工具 B.冶铁工具 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答案:B9.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答案:A10.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这说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答案:C11.下列第一组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个主题。
再从第二组的四幅图片选出一幅与这一主题一致的图片第一组第二组A.西汉早期麻纸 B.战国时期三戈铜戟 C.水排——卧式水轮 D.李时珍答案:A1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13.(2008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分)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 —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 —139(钱),即亏139钱。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
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分)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
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