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含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语》选读默写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2.子曰:“,是谓过矣!3.子曰:“,非道弘人。
”4.子曰:“躬自厚而,则远怨矣!”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7.子曰:“岁寒,。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10.子曰:“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1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子曰:“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孟子》选读默写1.乐民之乐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天时不如地利,。
3.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君子以仁存心,。
仁者爱人,。
爱人者,。
,人恒敬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
6.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子》选读默写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音声相和,,恒也。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故有道者不处。
3.知人者智,。
胜人者有力,。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死而不亡者寿。
4.为无为,,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为大。
天下难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夫轻诺必寡信,。
是以圣人犹难之,。
5.其安,其未兆,其脆,其微。
为之于,治之于。
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
民之从事,。
,则无败事。
6.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枯槁。
故将强者死之徒,。
是以兵强,木强。
强大处下,。
《论语》选读默写答案1.不知为不知2.过而不改3.人能弘道4.薄责于人5.见小利则大事不成6.小车无軏7.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8.不舍昼夜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是人之所欲也不去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1.无適也12.则不复也13.思而不学则殆《孟子》选读默写答案1.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忧以天下2.地利不如人和3.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4.以礼存心人恒爱之敬人者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立天下之正位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老子》选读默写答案1.斯恶已善之为善难易相成高下相盈前后相随2. 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物或恶之3.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不失其所者久4. 事无事于其易于其细必作于易故能成其大5. 易持易谋易畔易散未有未乱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6.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柔弱者生之徒则灭则折柔弱处上。
1.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就在于“,,。
”真的错误在于“,!”2.孔子认为“道”与“人”的关系是“,。
”3.“,!”也就是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少些怨恨。
4.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5.“,,?”孔子用车作喻,说明不讲信用的弊端。
同时,又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难,不改初心的句子,“,。
”后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的心态:“,。
”因此,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的一句“,,。
”6.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7.说明君子即使在慌乱或苦难中,片刻不会脱离“仁”的句子“,,。
”同时,君子立身处世“义”才是标准,故曰:“,,。
”8.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要注意“,”,同时要注意学思结合,因为“,”。
如果学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举例了。
9.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后人铭记,而孟子对君王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君主“,”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因为“,。
,。
”百姓和国君的“乐”与“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10.“得道”与“失道”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1.君子把“仁”和“礼”长存心中就会懂得“爱人”“敬人”,而“爱”与“敬”是相互的,因为“,。
,。
”12.居上位者只有懂得了“,”推己及人,成就王业才能像拨弄手中的东西一样容易。
13.关于“得志”与“失志”,孟子曾有独到的看法,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而他的另一句“,”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默写1.孔子说要用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句子是:,。
,。
2.君子无论是急促、仓促中,还是受磨难、挫折时,都会按照仁的要求去做:,,。
3. 孔子说做人不能不讲诚信的句子是:,。
4.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
5. 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
6.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7.《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
8.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是:,。
9.《论语·子罕》中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
10.孔子告诫读书人须有远大抱负和坚强意志,因为他社会责任重大,前路漫长的句子:,。
11.《论语·卫灵公》中表达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的句子:,,。
12. 曾皙描绘暮春咏归图的句子:,,,,,,。
13.孔子是如何指导弟子颜渊学习的:,。
1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化用了《论语》中的“,”,表达以往的不能挽救,将来的还可以补回。
15.《论语》中,“”一句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失去主见。
16.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向有德行的人看齐,同时认真反省自身缺点的句子是:,。
17.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强调有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
18. 孔子以大车小车为喻,阐明为人治国要讲诚信的句子是:,,。
19. 能表现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句子是:,。
20. 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21.《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22.《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23.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先秦诸子选读》默写1、孔子表达聪明的人要正视自己无知的句子:“,。
”2、孔子描述“人与道”关系的句子:“,。
”3、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
”4、孔子说做人不能不讲诚信的句子:“,。
”5、孔子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难,不改初心的句子:“,。
”6、《论语》表达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读书人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
”7、君子无论是急迫仓促中,还是受磨难、挫折时,都会按照仁的要求做:“,。
”8、孔子认为如果学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举例了。
9、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10、孔子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的心态:“,。
”因此,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
”11、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2、《孟子·离娄下》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
”13、《孟子》中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句子:“,。
”14、关于“得志”与“失志”,孟子曾有独到的看法,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而他的另一句“,”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后人铭记,而孟子对君王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君主“,”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因为“,。
,”百姓和国君的“乐”与“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16、《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19、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的句子是:“,,,?”20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默写1.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两句。
3.颜渊赞誉孔夫子,说他的道理越仰望显得高远,越钻研越显得坚实的句子是:,。
4.孔夫子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用文献典籍使人知识广博,用礼来约束人的句子是:,,。
5.孔夫子告诉弟子,只要符合“仁”这一原则,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6.孔子评价自己时说,自己只不过是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罢了:,。
7.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的句子:,,是知也。
10.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
,。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1.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12.孔子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13.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认为自己不想承受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14.孔子说“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是别人通达:,。
15.“,。
,。
”这些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
16.孔子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治学主张:,。
17. 《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18.《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19.《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做事尊重他人意愿而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是的句子是:,。
20.《论语》讲到志士仁人“,”,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21.《论语》中“,。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2.欲洁其身,而乱大论. 《论语·微子》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4.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论语·述而》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阳货》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1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1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18.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颜渊》1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2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子曰:“当xx,不让xx。
”1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4、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8、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9、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1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1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20、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1、子曰:“人能xx道,非道xx人。
”2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3、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5、子曰:“岁寒,然后知xx之后彫也。
”26、子在xx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12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诸子名句默写(一)(黑体字为高考必背)
《论语》
第一课
✧天下有道,
✧往者不可谏,
第二课
✧仰之弥高,
✧贤哉回也,
✧暮春者,
第三课
✧子曰:由,诲女
✧子曰:过而
✧子曰:人能
✧子曰:躬自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
✧子曰:人而
✧子曰:岁寒
✧子在川上曰:
第四课
✧夫仁者,己欲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
第五课
✧子曰:饭
✧子曰:富与贵,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第六课
✧子曰:不愤
✧子曰:学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
第七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子曰:弟子入则孝,
《孟子》
第一课✧不违农时,
第三课✧民为贵,
✧贼仁者
第四课✧乐民之乐者,
第五课✧天时不如
✧得道者
✧君子以仁存心,
✧老吾老
第六课✧居天下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第七课✧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
《荀子》✧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君子敬其在己者,
✧大天而思之,
✧故错人而思天,。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名句默写1.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默写“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约当东周春秋战国之世,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
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
据《汉书艺术志》记载,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以兵家、纵横家最为成就、传奇也最受争议!兵家代表有孙膑、庞涓,纵横家的代表有苏秦张仪以及祖师鬼谷子。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参见“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各条。
2. 高中语文选修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2. ①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4.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
(学不可以已)5.《论语》中告诉你认真学习.时常温习是乐事的句子是“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先秦诸子选读庄子常出的默写高中常出的默写并不多,常出的默写有以下句子。
《庄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2、凤兮凤兮!-----------------------------,来者犹可追。
3、丈人曰:“------------------------------,孰为夫子?”4、不仕无义。
-------------------,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而乱大伦。
5、君子之仕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6、-------------------,钻之弥坚;-------------------,忽焉在后。
7、-------------------,博我以文,-------------------,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8、-------------------,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9、子曰:“当仁-------------------。
”10、-------------------,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1、贤哉回也,-------------------,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12、-------------------,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1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曰:“-------------------是谓过矣!16、君子之过也,-------------------过也,-------------------;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