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磁共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7.45 MB
- 文档页数:85
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利用核自旋磁矩的量子属性来探测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技术。
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一、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1. MRI在神经学方面的应用MRI可以帮助医生们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通过MRI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大脑组织和血管等结构,从而帮助医生们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
2. MRI在心血管学方面的应用MRI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心脏图像,帮助医生们诊断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
例如,MRI可以检查心脏功能、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以及心肌缺血等情况。
3. MRI在肿瘤学方面的应用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肿瘤检查手段之一。
通过MRI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信息,从而帮助医生们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4. MRI在骨科方面的应用MRI可以检查关节和骨骼系统相关问题。
例如,MRI可以检查关节软骨损伤、膝盖半月板损伤以及脊椎疾病等情况。
二、核磁共振的发展趋势1. 高场核磁共振技术高场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核磁共振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更高的磁场强度来提高信号强度和分辨率。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们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
2. 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检测大脑血流变化来揭示大脑活动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们了解各种神经系统相关问题,并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3. 核医学影像技术核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探测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们了解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并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之,核磁共振在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核磁共振将会在未来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3T磁共振TRICKS血管增强技术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应用脊髓血管畸形(sp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SVM)是一类较少见疾病,约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16%。
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以前诊断此病主要靠DSA,但DSA检查较为复杂,又有一定的创伤和风险性,并需使用大剂最的含碘对比剂,存在X线的高辐射量,限制了此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由于SVM属于可治疗性脊髓病变,因而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定位SVM对临床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比增强磁磁共振血管成像(TRICKS)技术的出现,它可以很好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内部结构,可直接显示病灶的供养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使得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现和诊断变得简单,缩短了诊断时间,患者也由此可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
故逐渐成为非创伤性诊断脊髓血管病变的一种理想方法。
本文通过对13脊髓SVM的磁共振资料分析,总结、提高对脊髓SVM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对13例已确诊为脊髓SVM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5-72岁,平均39.6岁。
发病特点青壮年男性占多数。
临床以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躯体和肢体出现的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1.2 扫描方法:使用GE Signa 3T XT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8通道颈椎、胸椎及腰椎联合线圈。
每位患者行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血管成像采用冠状位。
具体扫描参数如下:①矢状位T1WI:TE23.4ms,TR560ms,FOV2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②矢状位T2WI:TE120.7ms,TR2900 ms,FOV2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③轴位T2WI:TE117.3ms,TR5360ms,FOV1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④TRICKS技术:TE1.48ms,TR3.988ms,翻转角30°,FOV34cm,层厚1.2mm,无间隔,矩阵256×256。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对人体或动物进行磁共振成像以获取有关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常用于观察脑部、胸腔、腹部和四肢等部位的器官和组织。
磁共振成像通过应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高质量的影像,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1.5T和3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主要磁共振设备。
两者在磁场强度和成像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临床诊断需求。
以下将分别从磁场强度、成像速度和影像质量等方面对1.5T和3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比较。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常见的低场磁共振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其主要特点包括:1.1. 磁场强度:1.5T1.2. 成像速度:较快1.3. 影像质量:良好1.4. 适用范围:适用于较普通的临床诊断,如脑部、胸腔和腹部成像等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较为平衡的成像效果和成本效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一般的临床诊断和常规检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成像结果,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的常备设备。
3T磁共振成像系统3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高场磁共振设备,具有更强的磁场强度和更高的成像效果。
其主要特点包括:2.1. 磁场强度:3T2.2. 成像速度:更快2.3. 影像质量:更优2.4.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精度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如神经学、心血管学和肿瘤学等3T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提升磁场强度和优化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更清晰的影像,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精准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神经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和肿瘤影像学等专业领域,3T磁共振成像系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高端设备。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和影像学专家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诊断需求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对于一般的常规检查,1.5T磁共振系统通常能够满足需求,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则可能需要借助3T磁共振系统的高端成像技术。
3T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应用张廉良;邹月芬【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s of MR whole spine imaging with TIM( total imaging matrix) technique in diagnosing spine and spinal cord diseases.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underwent whole spine imaging on the 3T MR system, MAGNETOM Trio A Tim System, by using different Tim coils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moving table and no-gap composing techniques. Results 28 cases of 30 can be obtained clear images of total spine and spinal cord. In the all of 30 cases on whole spine MR, the results show that multiple vertebral metastasis in 14 case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disc hemiation in 8 cases, vertebr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in 6 cases, and normal in 2 cases. Conclusion The MR whole spine imaging with total imaging matrix has shorter scanning time and better image quality, position and nature of high accuracy, resolved the controversy of imaging covering and resolution. It can be improved the accuracy in diagnosing spine and spinal cord diseases.%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 Total Spine MR Imaging)技术在诊断脊柱与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3.0T( MAGNETOM Trio A Tim System)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进床及无缝拼接技术,对30例患者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分析.结果 30例中除2例因图像粘合不理想,另28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骨性脊柱、椎间盘及脊髓连续全脊柱MR图像,30例中磁共振成像显示脊柱转移14例、退变及突出8例、骨折及脱位6例、正常2例.结论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使图像质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的高分辨力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2(027)004【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全脊柱;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作者】张廉良;邹月芬【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681.5磁共振全脊柱成像(Total Spine MR Imaging)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脊柱畸形、脊柱脊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广泛性脊柱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也为临床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信息。
3T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比较 3.0T磁共振序列成像显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准确性和优缺点,从而评价出最佳诊断损伤的序列。
探讨不同序列相互搭配、组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做出最优化方案。
方法应用3.0T 3D-FSPGR序列、T2-maping序列和常规2D-FSE序列(FSE-T1WI,FRFSE-PdWI/T2WI),将膝关节镜的结果视为”金标准”,比较膝关节3D-FSPGR序列、T2-maping序列和膝关节常规序列在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结果①在敏感度和准确度上: T2-maping > 3D-FSPGR >PdWI > T2WI > T1WI;②在一致性Kappa 值上:T2-maping的Kappa 值明显优于3D-FSPGR 、PdWI、T2WI 、T1WI序列,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2-maping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极佳。
结论T2mappia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损伤的关节软骨组织成分的改变,对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尤其是病变早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标签:磁共振; 生理成像技术;膝关节;软骨损伤膝关节损伤在所有关节损伤中最常见。
关节软骨覆盖于膝关节表面,在其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膝关节软骨的损伤,如退行性变、关节外伤、关节炎等,关节软骨不能再生,且修复能力有限,故明确诊断膝关节软骨病变,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69侧膝关节镜检查病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6~73岁,平均50.5岁。
应用3.0T 3D-FSPGR序列、T2-maping序列和常规2D-FSE(2D Fast Spine Echo)序列(冠状位FSE-T1WI,冠状位FRFSE-PdWI/T2WI,矢状位FRFSE-PdWI/T2WI),将膝关节镜的结果视为”金标准”,比较膝关节3D-FSPGR 序列、T2-maping序列和膝关节常规序列在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用Wilson评分法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的95%可信区间;用R×C列χ2检验来比较这几种不同MRI序列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的统计学差异。
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方面的应用分析简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基于对物体内部原子核的共振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的无创性成像检查技术。
3.0T磁共振是MRI设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强化的磁场提供了更高的信噪比,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
本文将对我院科研领域中3.0T磁共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3.0T磁共振在神经学研究中的应用3.0T磁共振对于神经系统的成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因此在神经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通过3.0T磁共振可以观察到一些脑部结构的变化,如灰质厚度、白质纤维束的扩散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出神经系统的状态,如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等。
同时,3.0T磁共振还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脑活动成像。
通过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技术,可以在静息状态下分析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可以揭示出脑网络的组织特征及其对于不同行为和认知任务的响应模式,有助于深入地研究神经系统的机制。
3.0T磁共振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3.0T磁共振不仅在神经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同样也在肿瘤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3.0T磁共振,可以观察到肿瘤组织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肿瘤的灌注成像,以了解肿瘤血管和灌注情况,为病人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0T磁共振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除了神经学和肿瘤学领域,3.0T磁共振在心血管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3.0T磁共振,可以获取心血管系统内的非侵入式成像,如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同时,还可以进行心血管的流量测量、动力学分析等,有助于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总的来说,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神经学研究、肿瘤学研究和心血管研究,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探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方面的应用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方面的应用分析3.0T磁共振在我院临床科研方面的应用情况报告省卫生厅:池州市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处于本市领先地位,医院秉承人才兴院、科技强院、质量立院的办院方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临床工作的发展。
近三年来共承担市级及以上科研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以上20篇。
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省级3项、市级55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池州市科学技术奖5项。
池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为医院重点学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其中硕士学位1人、在职研究生在读8人、本科学历19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7人。
科室承担全院门诊住院病人、本市及周边地区病人的各项影像检查诊断工作,承担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本专科临床实习与教学工作,承担进修生带教工作,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分析(Smartscore)、多排螺旋CT尿路造影(CTU)、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动态增强MRA等各项新技术的应用。
历年来在专业核心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4项,院内“三新”技术多项。
我院第一台GE0.2T低场磁共振投入临床应用始于2000年,于2012年报损停用,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影像科积累了丰富的磁共振临床诊断经验,获得了临床高度好评,为高场磁共振投入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台GE1.5T光纤高场磁共振于2012年底投入使用,由于软硬件设备得到保证,除常规做各项磁共振检查满足临床需求外,心脏磁共振、乳腺磁共振、磁共振波谱分析、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MRA等各项新技术同步开展,但由于仅有一台磁共振设备,与我院“三甲”医院规模及年门诊住院人次逐年递增相比极不相称,现影像科日磁共振检查人次约50例左右,病人检查难、排队预约现象仍很严重,大量的磁共振常规检查严重制约了影像科各项新技术科研工作的开展,也难以满足支持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因此我院急需再添置一台高场磁共振设备,而且应定位在3.0T高场磁共振,3.0T磁共振与1.5T磁共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一、3.0T磁共振的信噪比高于1.5T磁共振,使得发现小病灶的能力大大提高。
华 婷 徐 彧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放射科 200072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西门子3T MR行常规横断位Flair、T1WI、DWI、SWI和矢状面T2WI序列成像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DW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SWI表现为等信号,当梗死后伴有不明显的出血灶、早期的微出血灶,SWI可见小斑点片状低信号。
结论SWI序列可敏感的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后不明显的出血灶、早期的微出血灶,因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微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是利用组织间磁场敏感差异成像的磁共振新技术。
采用一种全新的长回波时间、三维采集、三个方向上均有流动补偿,高分辨、高信噪比、薄层重建的梯度回波序列。
分别采集强度数据和相位数据进行后处理,通过高通滤波器最终形成 SWI图像。
SWI对血液代谢产物顺磁性的含铁血黄素、脑内静脉结构、铁蛋白的沉积高度敏感[1]。
在脑出血性、神经变性疾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T 磁共振具有回波时间、扫描时间缩短,分辨率高的特点,能更清晰的显示病变。
本文探讨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内微出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间非腔隙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SWI扫描的 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85岁,平均65.4岁。
症状出现到第一次MRI检查时间均在1天以内。
患者有头痛、头晕、呕吐、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视物不清、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不同临床症状。
1.2 检查方法本研究采用西门子 Verio 3.0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
新型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医学诊断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
近年来,新型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推动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传统核磁共振技术的局限性传统核磁共振技术是基于磁共振信号的弱相互作用实现的。
磁共振信号的弱点限制了传统核磁共振技术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影响其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此外,传统核磁共振技术所需的磁场强度比较大,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这同样会带来某些问题。
二、新型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新型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技术:SQUID是一种超导器件,利用它可以获得极高的灵敏度和极高的空间分辨率。
这意味着,利用SQUID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人体内部的微小结构和微小异常。
2.核磁共振谱成像技术:传统的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是通过扫描实现成像过程的,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核磁共振谱成像技术,我们可以获取比较清晰的核磁共振谱,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组织内的代谢变化等,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3.磁化弛豫制动(magnetization relaxation induced diffusion)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利用磁化弛豫现象的变化情况来探测组织结构和局部组织代谢状态,从而实现更好的诊断效果。
三、新型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新型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福利。
利用新型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内部结构,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和范围,提供更多的医学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1.神经科学方面的应用:在神经科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脑组织内部结构,可以更好地掌握脑部结构和功能,为脑疾病的诊疗提供有效的手段。
2.心血管医学方面的应用:在心血管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观察心脏内部的结构和性能变化,提供更快速和更准确的检查和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