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格式:ppt
- 大小:36.20 MB
- 文档页数:91
牧草栽培学知识点总结一、牧草概述1. 牧草种类:牧草包括禾本科的熔草、早熟禾和牧草、豆科的苜蓿等。
2. 牧草生长特点:牧草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可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3. 牧草的价值:牧草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牲畜的生长和产奶有重要作用。
二、牧草栽培技术1. 土壤要求:稳定的土壤结构、适宜的土壤肥力、适当的土壤酸碱度等是牧草生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种子选购:牧草种子应具有良好的萌发力和生存力,还应具有丰富的养分和适宜的外形。
3. 播种时间: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牧草播种时间会有差别,但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较为适宜。
4. 播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播、撒播、线路播种和机械播种等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5. 施肥技术: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采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复合肥等多种施肥方式。
6.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保证牧草生长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旱季或干旱地区。
7. 节水育苗:选用适宜的品种,精细化管理以及灌溉控制是节水育苗的关键技术。
8. 病虫害防治:牧草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禾本科细菌性病害、煤污病和蔷薇病毒病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
三、牧草品种选择1. 种植地区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2. 生产性能:包括产量、食用价值和草场利用能力等方面。
3. 抗逆性能:包括抗干旱、抗盐碱和抗病虫害等方面。
4. 适口性:适口性好的牧草品种能够增加牲畜的食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5. 社会环境因素:如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
四、牧草的管理1. 茬场制度:不同牧草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可有不同的茬场制度,一般为单茬一年或双茬一年。
2. 刈割技术:不同的牧草种类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刈割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刈割时间和刈割高度。
3. 肥料施用: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保证牧草的高产和品质,应根据不同地区、种类和生长季节进行调整。
《草地学》考试大纲绪论1.主要内容一、草地的概念二、草地的重要性及功能三、我国草地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草地学》的学科性质、内容和任务2.重点难点重点:草地的概念;草地的功能;草地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难点:国内外不同时期草地的概念与意义。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4.教学要求了解草地的相关用语,掌握草地的概念及草地的功能;理解《草地学》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任务;了解我国草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第一章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1.主要内容第一节草地主要植物及其特征一、禾本科草类二、豆科草类三、莎草科草类四、杂类草第二节草地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繁殖一、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二、植株的营养生长三、牧草的生殖生长四、牧草的营养繁殖第三节草地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物质动态一、生长季内牧草干物质的变化二、牧草生长季内化学物质的动态变化三、多年生草类的贮藏物质第四节多年生牧草的寿命及再生性一、多年生牧草的寿命二、多年生牧草的再生2.重点难点重点:草地植物的经济类群;禾本科、豆科牧草的生长发育;多年生牧草贮藏营养物质和干物质动态;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更新与再生。
难点:禾本科、豆科牧草的生长发育;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更新与再生。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4.教学要求掌握草地饲用植物各经济类群的主要饲用特点及其特征;全面了解和理解禾本科草类、豆科草类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多年生草类的物候期;掌握牧草生长发育时期的物质动态;掌握牧草的分蘖(分枝)和营养繁殖方式;理解多年生牧草的寿命及再生性。
第二章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1.主要内容第一节草地植物与环境一、草地植物与光照二、草地植物与水分三、草地植物与温度第二节草地植物的生活型一、乔木二、灌木三、半灌木四、多年生草类五、一年生草类六、苔鲜类七、地衣类第三节草地植物群落与演替一、植物群落的概念二、植物群落的形成三、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四、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第四节草地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二、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三、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五、草地生态平衡2.重点难点重点:草地植物与五种生态因子的关系;草地植物的生活型;草地植物群落;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
牧草加工技术牧草青贮技术牧草的青贮是指将新鲜牧草(含饲用作物)置于厌氧环境下经过乳酸发酵,从而制成一种多汁、耐贮藏的、可供家畜长期食用的饲料的过程.我国北方牧区长期采用靠天养畜的落后放牧形式,冬春季牧草极缺,大力发展青贮牧草和青干草对我国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牧草青贮的种类半干青贮。
也叫低水分青贮,是青贮发酵的主要类型之一。
这种方法已在美洲、欧洲广泛应用,我国北方也采用这种方法青贮。
具体做法是:将牧草(含饲料作物)收获后,经风干晾晒,水分降至45%—55%以后,将牧草放在青贮窖或青贮塔中,压紧密封,使好气性细菌的活动受到抑制,加上氧气少,使腐败菌、酷酸菌等活动受阴,但乳酸菌的活动相对受影响较少,还能进行增殖,随着厌氧条件的形成,乳酸的积累,牧草便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半干青贮牧草含水量低,干物质多,减少了运输费用,使营养物质损失更少。
添加剂青贮。
即在青贮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保证青贮质量。
加入添加剂的目的主要是保证乳酸的繁殖的条件,促进青贮发酵。
目前应用的一些添加剂,也有控制青贮发酵及改善青贮饲料营养价值的作用。
添加剂一般分为4种:发酵促进剂、发酵抑制剂、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和营养添加剂。
这四种添加剂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酸度,促进pH值的降低,抑制不良细菌的产生与发展,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混合青贮。
青贮原料的种类繁多,质量各异,如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青贮原料进行混合青贮,彼此取长补短,既能保证青贮成功,又能保证青贮质量。
如:甜菜叶、块根、块茎类可与秸秆、糠麸混合青贮,可以使青贮效果更好.豆科牧草与禾本科混合青贮更易成功。
牧草青贮的调制技术收割和运输.要掌握各种青贮牧草的收割适宜期,及时收割。
一般禾本科牧草适宜在孕穗至抽穗期收割,豆科牧草在孕蕾至开花初期进行收割。
这样既兼顾营养成分和收获量,又有比较适宜的水分,可随割随运。
调制青贮牧草时,可将收割的牧草阴干凉晒1—2天,使禾本科牧草的含水量降到不低于45%,豆科牧草为50%左右。
牧草饲料加工第一章饲草饲料的收获第一节收获对象第二节收获方式第三节收获技术第一节收获对象一、籽实收获二、地上部收获三、地下部收获一、籽实收获籽实饲料是重要的精饲料,主要包括禾谷类和豆类籽实。
禾谷类籽实,如玉米、高粱、燕麦、大麦等,适口性好,是单胃家畜、家禽的基本饲料成分。
此类饲料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淀粉占70%左右,粗蛋白质占6%~10%,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各占3%左右,所含矿物质中磷较多,钙较少。
一、籽实收获豆类籽实,如大豆(包括黄豆、黑豆、秣食豆)、豌豆、蚕豆、山黧豆及野豌豆等。
此类饲料一般含粗蛋白在22%以上,如大豆为33%~45%,是畜、禽优良的蛋白质补充饲料。
?以收获籽实为目的的收获,采收种子的饲料作物和牧草属于这一类型,如黑麦、玉米、大豆等。
这种收获的特点是有明显的成熟期,一般在籽粒蜡熟末期或完熟期时收获。
二、地上部收获以收获地上部茎叶为主要目的收获,牧草与青饲料属于此类。
这种收获类型无固定收获期,人们可根据栽培的目的及饲喂家畜的种类等确定收获期。
?如苜蓿作为牛、羊青干草时应在单位面积可消化总养分产量最高的初花期收获,而作为猪、鸡的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饲料时则应在现蕾期收获。
以获取地下部块茎、块根、直根等营养器官为主要目的的收获,如甘薯、萝卜、马铃薯等饲料作物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收获也无固定收获期,但收获期的确定受外界温度等条件的影响,通常在早霜前收获。
第二节收获方式一、人工收获二、机械收获一、人工收获人工收获是指从收割到脱粒、晒粒、包装、归仓完全用人工或畜力进行,不用任何机械。
饲料作物或牧草作为青饲料或青干草使用时,其刈割、晒草的过程多用人工劳力进行作业。
二、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又分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
分段收获是将成熟期的饲料作物或牧草的收割、晾晒、捡拾、脱粒、包装、归仓分段用不同的机器进行,机具简单、轻便、灵活、适宜小面积作业.联合收获是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收获和脱粒等作业,其特点是速度快,效率高,损失少,适宜大面积地块应用。
牧草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第一节饲草的主要特性及生产管理牧草拥有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易种植、营养价值丰富、更新快等多种特性。
牧草品种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豆科类牧草,主要有苜蓿、沙打旺、红豆草、小冠花、白花草木樨、紫云英、苕子、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等品种的牧草,另一类为禾本科牧草,主要有黑麦草(或宿根黑麦草、牧场黑麦草)、多花黑麦草、鸭草、苏丹草、象草(也称紫狼尾草)、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类玉米、高梁、披碱草、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羊草、无芒雀麦等品种的牧草。
我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区,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土壤类型繁多,对于牧草种植来说,必须根据当地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和草食畜禽现状做出适当的选择。
牧草不同于野草,牧草种植要有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
牧草的抗逆性较强,管理相对省时、省工、省事,但多数牧草种子较小(如籽粒苋、菊苣、苦买菜、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对播种的要求较高,如果种植不精细,很难保证苗齐苗壮。
因此,牧草的播种要比种粮更为精细,在平田整地、土壤墒情、播种深度上要求更严。
种植牧草追求的是提高鲜草量,要获取高产,就必须有相对较好的水肥条件,因此,还应讲究平衡施肥,做到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均衡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结合。
在种植季节上,黄淮海地区以秋播为主,北方地区以春播为主,南方地区则适宜搞轮作、间作、套种。
在田间管理上,要特别注意苗期杂草的清除,同时搞好中耕、灌溉、排涝、降渍。
牧草收割后,要及时灌水追肥。
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防治。
由于多数牧草直接用于饲喂畜禽,所以在防治病虫害时,要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倡以生物防治为主。
一、牧草种植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1)日照长度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并提高结实率。
牧草中典型的短日照植物有矮柱花草、圭亚那柱花草和大黍等。
长日照植物适于在高纬度的温带地区繁殖牧草的种子。
美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中部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西部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较有利于牧草的生长与生产。
2009年9月下旬,长三角地区的奶协组团对美国中西部地区牧草产业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对其从田间生长到市场销售、出口的整个产业链作了初步了解,基本上可划分为:田间种植、存储;工厂加工;运输、销售三个阶段。
其最大的特色是,所有这些过程全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现将访问获得的一些情况向大家作一简介。
牧草的田间种植、存储美国西部高原比较干燥,年温差高达25℃,山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纬度差异对平均气温的影响也很大。
从哥伦比亚高原到科罗拉多高原,冬季平均气温高出10℃,夏季更明显。
年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下,高原荒漠地带不到250毫米。
这样的气候条件反而为牧草生长、收割、翻晒等提供了优越条件。
与我国传统作物管理方式基本相同,牧草耕种后,农户们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及时检查作物生长情况。
到牧草可收割时,机器进地收割、田间翻晒、打捆、堆垛、捡垛、装车,然后统一集中存放。
种植访问中EI Toro公司负责人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土壤我们都经过分析,适宜种植,而我们这里水资源很有限,但是我们要用这有限的水资源灌溉好土壤,培养出优质的农作物。
”当地农户利用土壤、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科学种植,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方面很有经验。
比如苜蓿和小麦、玉米、马铃薯等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进行合理轮作。
根据土壤、气候的不同,一般三年一轮换。
主要牧草品种有:苜蓿草、梯牧草、百慕大、克莱因、燕麦、苏丹草等。
施用农药都是美国农业部批准的,以保证牧草的质量。
相关农药的施药记录要求保存整整7年,以备相关部门随时检查。
Rick Hilafiker是加州一位农场主。
他的8000英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牧草,供应Wilbur Ellis 公司。
Rick祖籍瑞士,祖父辈来到这里时先养牛,但1960年的一场龙卷风将家里的牛卷走后,他们就再也不养牛了,转而因地制宜种植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