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3文化研究与日常生活
- 格式:ppt
- 大小:391.08 KB
- 文档页数:51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区别作者:李媛朱墨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描述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而在中国理论界时常混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中国传统的“生活艺术化”,本文试图通过科学的论证对以上两组概念加以区分,以增进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基础理论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热门话题,日常生活的美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国学术界对这个话题的解释与评价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它己经被作为认识当代中国生活特征和审美趋向的重要话语路径加以使用。
这个话题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1.“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概念及其形成背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的融合统一,那么它背后隐含着一个对立面,即“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曾经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打破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分离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不乏对日常生活中审美现象的关注。
但从古至今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却是一直在变化的:口传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是融合统一的;印刷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是分离的;电子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又再次融合。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传进行交流,那时的艺术就是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萌动于生活实践中。
纸张的发明,印刷文化的出现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艺术以它的“贵族化”、“神圣化”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这种分离是艺术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
熟悉西方美学史的人都知道,艺术与生活审美之间的分离通常被看成是现代艺术和现代美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因为这种分离意味着艺术审美的自主和独立,意味着艺术成为“美的艺术”。
现代社会高科技支撑下的数字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文艺领域由此发生了市场化转向与数字化生存的两次重大变革。
在新形势下,我国文学创作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日趋健全,文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文艺作品数量丰赡,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然而,剑分两刃,币面有双。
市场与网络的一体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人们时空观念、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从总体来看,整个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文艺创作数量有余而质量不足,理论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与高度,学术原创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研究领域,文化自信意味着营造与构建属于中国特色的文艺标识,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验”,形成具备中国特有风格与气质的,有代表性与辨识度的文艺品牌。
坚实的文化自信观念使中国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与碰撞时,立场坚定,始终以中国特色文艺实践的健康发展为旨归,不断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现文化强国的构建,推动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话语权的确立与捍卫。
习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建立文化自信应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
简言之,就是坚持毛泽东倡导的“古为今用,洋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摘要:[目的/意义]现代社会高科技支撑下的数字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和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文艺领域由此发生了市场化转向与数字化生存的两次重大变革。
面对当代中国文艺领域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文艺工作者应当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坚定文化自信”,勇攀学术高峰,脚踏实地地将文化自信精神落到文艺研究工作的实处。
[方法/过程]习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提出,建立文化自信应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本文以此为方法论指导,试图从文学研究视角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3个维度。
研究报告文科1. 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文科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文科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通过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科的研究对于人们的思维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2. 文科的重要性2.1 促进思维发展文科研究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文科学科帮助培养学生的分析、辩证、合理推理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一个成熟的公民和有良好思维素养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2.2 丰富人类经验和认知文科研究提供了对人类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人们能够获得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并拓宽视野。
这种丰富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3. 文科对个人的影响3.1 提高人文素养文科学科的学习培养了个人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
通过学习文学、哲学、历史等,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人们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培养综合素质文科研究要求学习者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通过研究文科学科,个人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素质对于个人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文科对社会的影响4.1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文科研究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并吸取过去的教训,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社会学的研究则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也有助于社会的审美进步和文化传承。
4.2 传承人类文化文科研究为保护、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学习文学、语言学、哲学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传统,保护人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城市日常生活与大众审美文化研究述评陈宇兰【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关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虽然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层面与问题域,进行了有意义、有价值、有成效的探讨与阐发,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城市日常生活;大众审美;文化研究【作者】陈宇兰【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日常生活的规定与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城市日常生活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审美文化问题研究的展开与深入。
在如何给日常生活下定义的问题上,海默认为,“日常生活”的含义,非常模糊。
它首先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且可以随时触摸、遭遇到的世界。
但从这种可量化的意义中,潜生暗长出另一种意义:日常作为价值和质,也就是一种日常状态。
这两种不同含义的关系究竟如何,显然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而且,这种探究还有助于其他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
城市的日常生活在何种特质上与乡村的日常生活相区分,其实也亟待在审美与文化的语境里加以回应。
在根本意义上,日常生活世界既不同于科学与认知的世界,同时也有别于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本身。
作为城市市民的一般生活方式,城市日常生活在当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与人的生存、社会状态、文化语境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直接关切到城市人的生存处境问题与生活意义的发现。
在这里,赫勒之所以强调社会的民主化与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化与人道化早已成为人们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日常生活所要关注与实现的基本诉求。
正因为如此,城市日常生活也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日常性与伦理、政治的复杂关系问题。
在一切生活方式及其规定里,人们的欲望诉求都是重要且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这种欲望诉求还关联到人们日常需求与欲望满足的心理预期。
关系辨析》2023-10-29contents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定义及背景•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联性•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差异性•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互动与影响•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目录01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定义及背景文学研究的定义与背景文学研究的定义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主题、作者等方面的分析和解读。
文学研究的背景文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学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
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等都是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而在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也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文化研究的定义文化研究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包括对文化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认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文化研究的背景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术思潮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早期的文化研究受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较大,后来逐渐发展出多元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研究的定义与背景02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联性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文化产物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文学风格与文化背景文学风格是作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体现了该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
因此,对文学风格的研究离不开对其所在文化背景的探究。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因素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通过世代相传的文学作品,可以延续和传承某种文化传统。
因此,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学作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与文化交流文化研究中的文学表现文艺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写照,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文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学是生活的写照。
作家们常常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反映现实的
作品。
他们通过文字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往往会感同身受,因为作家们所描绘的情感和情境都来源于生活。
正是因为这种写实的特点,文学作品才能深深触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作家们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
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正是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文学作品才能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风格。
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学对生活的启迪和引领。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
常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和情感也常常能够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文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写照,生活是文
学的源泉,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文学,用心去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智慧,让文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研究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发现以及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饮食、服饰、住房、娱乐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
一、饮食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主要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肉类为主食。
在古代,米饭是人们的主食,而面食则是一种常见的副食。
蔬菜和肉类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豆类、鱼类、禽类和畜类等。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喝茶,茶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饮品,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文化和医疗等方面。
二、服饰古代中国人的服饰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主要分为上衣、下装和鞋子三个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而女性则穿着长袍和裙子。
古代中国人注重服饰的颜色和图案,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头饰和饰品的搭配,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三、住房古代中国人的住房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的住房主要分为宫殿、府邸和民居三种类型。
宫殿是皇帝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府邸是官员和富人居住的地方,而民居则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
古代中国人的住房通常由木材和砖石建造,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四、娱乐古代中国人的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他们喜欢参加各种节日庆典、戏曲表演和舞蹈演出。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进行文学创作和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
古代中国人还喜欢进行体育运动,如射箭、马术和武术等。
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总结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服饰、住房和娱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麦永雄20080401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当代文化意义研究生姓名:余沛泓导师姓名:麦永雄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年级:2005级摘要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1925--1986)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历史哲学家和后现代文化理论家,其日常生活实践美学具有丰赡而深刻的思想蕴含,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的三个向度,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抵制”的“战术”、“都市漫步”、消费观念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理论阐释的空间。
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为我们阅读和理解社会生存经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当下文化研究以及各个相关领域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全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章。
引言主要是梳理和综述德塞都国内外研究现状。
进而说明本文研究题旨、框架和理论意义。
第一章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抵制”的美学意蕴主要论述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文化“抵制”的战术,如“假发”战术,重点分析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战略”与“战术”,并从东方理论视野对其美学意蕴加以阐释。
第二章空间与都市:“漫步”的当代审美体验论述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的“都市漫步”美学,重点探讨在漫步实践中所发现的后现代地理学以及城市漫步过程中的审美生存体验,并从空间与城市漫步的关联域探讨文明冲突中的当代审美经验。
第三章转化的智慧:德塞都的“消费”观与日常生活美学阐述德塞都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中的消费理论,指出其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论精髓在于“避让并不逃离”的生活美学,并将其理论置于当下理论研究的背景之下,对德塞都生活美学与福柯、法兰克福学派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以揭示出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
结语德塞都的日常生活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性研究以及对生活的主体“人”的反思,他的理论体现了一种实践逻辑,展示了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德塞都日常生活美学的三个向度提供了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人文视角与微观研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
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是一个广泛而多样化的学科领域,它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历史和人类经验中的意义。
该专业通常涵盖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探讨其中的主题、意象、叙事结构和文学技巧,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表达。
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与文化研究还涉及文化现象的研究,如文化传统、社会习俗、艺术形式、媒体和流行文化等。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文化现象,探讨它们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塑造社会和个人身份认同方面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学会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和解释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
他们也会研究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文学和文化,了解文学和文化的多元性和变迁。
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分析和文本解读能力。
毕业生在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教育、媒体、出版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他们可以从事学术研究、教学、文化策展、文学编辑、媒体评论等工作。
此外,该专业还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与其他领域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进行交叉研究,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和文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总的来说,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文学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机会,培养他们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简述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一)文化研究溯源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构成最大影响和威胁的无疑是文化研究的兴起。
2.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大致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
英国的文化研究(或称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从一个特定的流派,即伯明翰学派成长而来。
3.“文化研究”的称谓只能说是较为灵活的、权宜之计的一种用法。
但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从它们与权力关系的错综缠结、以及这种关系内部的角度,共同致力于审察文化实践。
4.文化研究决无意重复旧的思想观念,它致力于打造新的理论基地,有时甚至不惜与传统的知识前提划清界限。
所以,文化研究不仅跨学科,在本质上它甚至采取积极主动的反学科姿态——这样一个特征确保它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处于持续的不稳定状态,似乎文化研究从不情愿成为诸学科之一员。
5.在研究方法上,文化研究也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
6.文化研究指当代非精英文化及大众文化研究(1)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模式有三种,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
(2)具体的研究类型①以研究后殖民写作话语为主的种族研究或族裔研究;②以研究女性批评和写作话语为主的性别研究;③以指向东方和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等多学科和多领域综合考察的区域研究;④此外还应加上考察影视传媒的生产和消费的大众传媒研究。
7.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文化研究是一种具有非边缘化、解地域化和消解中心等特征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思潮。
(二)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1.“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以两种主要的相互交叉的形式出现(1)文化的聚焦点是象征性再现、文本、修辞、话语。
(2)文化概念实际上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亨利·列斐伏尔是一位杰出的社会理论家,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社会学、哲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其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活动,以及这些经验和活动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他强调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权力和社会关系的批判性分析。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是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关键。
首先,列斐伏尔强调了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反映,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基础。
因此,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其次,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他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蕴含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因此,对空间的分析是理解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最后,列斐伏尔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人们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是如何被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所影响的。
三、研究方法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和调查,收集数据和经验材料。
理论分析则是通过对这些数据和经验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此外,列斐伏尔还运用了历史和哲学的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四、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当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分析,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本质,理解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是如何被这些关系和结构所影响的。
浅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作者:张爱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象不同,文学研究的象是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系统(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文化研究的对象是阶级、种族、性别、传媒等,因之它们的研究方法也迥然有别。
但文学研究在审美的层面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素材和佐证,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学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文化研究的某些方法对文学研究同样适用,而且文学研究也确需文化的力量,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研究全然不同的、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对话;价值判断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09-01文化研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现象。
以往学术关注的是普遍性,形而上学,关注超验和永恒,而文化研究开始转向了微观、具体、经验和日常的世俗生活。
它的研究范围不仅是文学现象或者作品,还包括阶级、性别、种族文化、以及边缘文化和亚文化,还有大众文化(如电视、流行音乐等)、消费文化等。
“文化研究”在方法倾向上具有跨学科性,兼用文化批评、历史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方法。
文学研究并不等于文化研究。
但文学又与文化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研究从一发端,就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影响了文化研究发生的就有许多是文学理论家或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弗莱、阿尔都塞等便是如此;创立文化研究的威廉姆斯、霍尔、霍加特、汤林森也都是文学批评家或理论家;其后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者,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者斯皮瓦克、米巴巴,东方主义或后东方主义研究者萨义德等等,也都是文学理论家或文学批评家出身。
当代文学研究中发生的所谓文化的转向,既是历史的总体发展的大势和现实实践发展的需要所致,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
文学文化的转是又一次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是文学理论困境中的又一次突围。
日常生活史方法论日常生活史方法论是一个研究人类日常生活历史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习俗、行为和观念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常生活史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
一、日常生活史方法论的定义日常生活史方法论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历史的一套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它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二、日常生活史方法论的研究内容1.生活方式: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
2.习俗:探讨民间传统节日、礼仪、信仰等习俗的形成、演变和传承。
3.行为规范: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如道德观念、礼仪制度等。
4.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家庭、邻里、朋友等社会关系中的互动和变迁。
5.日常生活观念:关注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日常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期望。
三、日常生活史方法论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古籍、方志等资料,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
2.口述史:采访老年人、传承人等,收集他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讲述。
3.实证研究:通过考古发掘、遗址调查等手段,获取关于日常生活史的实物证据。
4.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时期的日常生活状况,分析其差异和联系。
5.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现状。
四、日常生活史方法论的应用领域1.历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历史研究的内涵。
2.文化研究:探讨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创新之间的关系,为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社会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学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4.人类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5.教育学:通过日常生活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总结:日常生活史方法论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日常生活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