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407.00 KB
- 文档页数:6
名词解释1.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2.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3.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可形成不同晶体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矿物。
4.条痕: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划擦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5.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6.半衰期:某一放射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一半所需的时间。
7.逆地形: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差异性侵蚀逐渐明显,背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较快,向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要缓慢的多,经过长期地质演变,发生了地形的倒置现象,这就是逆地形。
8.岩体:在工程地质中,把工程作用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结构特征及赋存于某种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体9.有效粒径d10:小于某粒径的土粒重量累计百分数为10%时,相应的粒径。
10.有效粒径d60:小于某粒径的土粒重量累计百分数为60%时,相应的粒径。
11.不均匀系数Cu:反映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12.曲率系数Cc13.土的饱和度:土中被水充满的孔隙体积与孔隙总体积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14.含水层:在常规水力梯度下,有一定的给水度并具有透水性的饱和岩土层。
3个条件:①具较大的孔隙或孔洞②要有不透水的岩土层,限制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下泄③有充分的补给源15.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的岩层、土层16.容水度: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17.持水度(最大分子含水量):岩土颗粒的结合水达到最大数值时的含水量18.给水度:=容水度-持水度。
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排出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19.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20.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21.不良地质现象:虽不是每个建筑物都发生但在有些场地是存在的,它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甚大。
22.风化: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化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
第一章绪论1、概念(1)、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地基稳定性问题③斜坡稳定性问题④围岩稳定性问题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环境影响评价一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7•何谓不良地质条件?为什么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程地质学知识点第1章1.什么是⼯程地质条件?什么是⼯程地质问题?(p2图1-2重要)由于地质因素对⼯程建筑的利⽤和改造有影响,因⽽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为⼯程地质条件,以明确地质条件与⼯程有关。
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然地质作⽤与现象等都是⼯程地质条件所包含的因素。
⼯程地质问题包括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粘⼟层在基岩⾯上的稳定问题、沙页岩层向坡外倾⾓为30度⼩于基岩⾯的倾⾓⽽导致⾬后向基岩⾯⽅向滑移造成基岩滑坡2.岩⽯和矿物在⼀定得地质条件下,由⼀种或⼏种矿物⾃然组合⽽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为岩⽯;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常见的造岩矿物有⽯英(SiO2)、正长⽯(KAlSi3O8)、⽅解⽯(CaCO3)。
⽯灰岩的主要成分⽅解⽯;花岗岩的主要成分长⽯、⽯英、云母。
矿物的光学性质:颜⾊、条痕、光泽、透明度3. 结构是指组成岩⽯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成环境)。
构造是指矿物在岩⽯中的组合⽅式和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地质作⽤)。
第2章1.解理、断⼝:矿物受打击后能沿⼀定⽅向裂开成光滑平⾯的性质,成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称为解理⾯。
不具⽅向性的不规则破裂⾯,称为断⼝。
解理分类按出现⽅向的数⽬分为:⼀个⽅向的解理(云母),两个⽅向的解理(长⽯),三个⽅向的解理(⽅解⽯);按解理的完全程度分: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解⽯),中等解理(正长⽯),不完全解理(磷灰⽯)。
2.地质年代: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
它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
相对地质年代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关系。
3.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法:1)地层对⽐法:上新下⽼;2)地层接触关系法:不整合⾯下⽼上新;3)岩性对⽐法;4)古⽣物化⽯法4.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法:1)侵⼊接触2)沉积接触第3章1.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调查和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地貌调查、地层调查、构造调查等,用于确定地质结构、岩性和地层等地质情况。
2.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获得工程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
包括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和报告等。
3.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工程地质学至关重要。
岩土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破坏准则等。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研究土地和岩石的工程性质、问题和处理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性质、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等。
5.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地下水是地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运动、分布、水位、水质等地下水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坡体工程:坡体是指地表坡地上层土层的局部或整体塌陷或滑动变形。
坡体工程是为了防治坡体滑坡和塌陷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防护、加固、治理等。
7.地震工程:地震工程是研究地震对工程建设和结构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的学科。
地震工程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动力学分析等。
8.岩土动力学:岩土动力学是研究由于地震、爆炸、地下水流等自然或人工因素引起的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的学科。
岩土动力学主要包括岩土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和衰减等。
9.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基于地质调查和勘察的工程地质资料,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方案和设计参数的过程。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荷载特征、施工工艺等因素。
10.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或已建工程产生的破坏、危害和影响等。
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
1.内力地质作用(end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由地球内部的能量(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引起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2.外力地质作用(ex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有太阳辐射能引起,产生大气环流,形成水的循环,动植物生长,在运动过程中改造地表3.岩浆作用(magmatism):岩浆形成,运动,演化,冷凝形成岩浆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4.变质作用(metamorphism):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的作用5.风化(weathering):在地表环境下由于大气,水,生物等作用,岩石在原地分解和破坏6.剥蚀(denudation):各种地质营力,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把破碎分解的产物剥离原地7.矿物(mineral):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8.岩石的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岩石在单轴拉伸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9.岩石的抗压强度(compressive):岩石在压缩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应力10.褶皱构造(fold):岩层受到构造运动作用后,在未丧失连续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弯曲变形11.断裂构造(frocture):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到剧烈地壳运动构造应力的作用,产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一系列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断裂12.节理(joint):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13.断层(fault):是指岩石在构造盈利作用下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14.容水性:指岩土在常压下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15.持水性:依靠分子引力或毛细力,在岩土孔隙,裂隙中能保持一定数量水体的性能16.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17.包气带水:位于地下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分土壤水和上层滞水18.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指含水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分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19.上层滞水:埋藏于地表浅处,局部隔水透镜体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20.潜水(phreatic water):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饱水带中的重力水21.承压水(pressure water):埋藏并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一种有压重力水22.流沙:在饱和土中,如果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为0,则土颗粒将悬浮于水中,出现随水一起流出的现象称为流沙23.管涌:在地下水渗透力的作用下,土中的细小颗粒穿过粗颗粒之间的孔隙被渗流逐渐带走,久而久之,在土层中将形成管状空洞,使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加的现象24.滑坡(landslide):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25.崩塌(collapse):陡峭边坡崖壁上,由于陡倾裂隙的切割,导致岩体突发倾倒崩落,堆积于坡脚的过程26.地震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产生剧烈波动,以弹性波形式向四周传播,分为体波和面波27.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28.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科学和地质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29.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综合测试试题一一、名词解释(20分)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販新发生活动的新层(即潜在活斷层).2.砂土液化:饱水砂上在地歳、动力荷我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強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伏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彖。
3.混合溶独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辿能力仃所增強的效应。
4.电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簾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宸波冇选择放人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足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人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十•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T程建筑物仃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拈:岩I: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二、填空题(20分)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冇地震断层(粘滑型)和蠕变断层(蠕滑型)2.丁程地质学的肤木研究方法冇白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T•程地质类比法\和\模型模拟实验法\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冇\拉裂(冋弹)囁滑\弯曲倾倒三种4.按淆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推落式平推式、牵引式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全错1•水用莆水询,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莆水后将不会产牛库水向邻谷的滲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十•体稳定牲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十•体强度等难以梢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亜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件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吊地震本功大小的尺度,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吊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十•液化时.若某计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十•层液化。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娱害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1)岩土类型及性质:软上〉硕土,土体〉基岩松散沉枳物用度越大,缶害越大上层结构对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用度愈大,震害愈人.(2)地质构造浦发鳶断裂越近,卓害越大,上盘尤匝于下盘。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一、概念题(10/15,10分)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地质学分支学科。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核心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环境①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②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③工程地质环境是指与工程相关的地壳上部的岩石、水、空气和生物在内的相互关联的多成分系统。
这个系统以地表为其上限,以人类作用于地壳的深度为其下限。
3.土和土体“土”是一个一般性概念,泛指地壳表面最新沉积的、未经胶结成岩的物质。
“土体”则是一个工程概念,特指那些经过一定地质历史过程并含有若干非连续界面的土层集合体。
4.粒组、有效粒径、土的结构粒组: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为研究方便起见,将颗粒的大小划分成若干粒径区段,这些粒径比较接近的区段被称之为“粒组”。
有效粒径:指土粒的累积百分含量为10%时的粒径,用d10表示。
是土中最具代表性的粒径土的结构:指土中颗粒和孔隙的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5.压缩性土的压缩性:指土在压力的作用下体积减小的特性.6.特殊土指的是与一般土体(如一般粘土、砂土、粉土等)相比,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
如:黄土、软土、膨胀土、红土、冻土、混合土等。
7.地质灾害广义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的变异或人为的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改变并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8.滑坡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9.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工程地质条件是一综合概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
2.矿物的光学性质有: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力学性质有:硬度、解理、和断口。
3.岩石的工程性质包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4.风化作用按照破坏岩石的方式可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②化学风化作用和③生物风化作用。
其中①包括气温变化、冰劈作用和盐类结晶作用三个主要作用因素;②则主要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和碳酸化作用四种风化作用。
5.确定岩石风化程度主要依据的是矿物颜色变化、矿物成分改变、岩石破碎程度和岩石强度变化四个方面的特征变化情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6.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化学活泼性流体。
的含量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7.岩浆岩按照SiO28.粘土矿物主要是指伊犁石、高岭石、蒙托石。
9.碎屑岩的胶结方式有孔隙式、基底式、接触式。
10.碎屑结构,特征为碎屑颗粒由胶结物黏结起来形成岩石。
碎屑粒度的形状有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四种11.构造运动按照其发生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
按照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其中前者又称为造山运动,后者又称为造陆运动。
12.地质作用依据其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地表主要形成山系、裂谷、隆起、凹陷、火山、地震等现象;后者主要有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冰水的地质作用、重力的地质作用等。
13.地表流水可以分为暂时流水和经常流水;其地质作用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地表流水的沉积物有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和冲积层四种主要类型。
14.河流的搬运方式可分为物理搬运和化学搬运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搬运的物质是泥沙和石块,后者则是可溶解盐类和胶体物质;前者的搬运可有三种方式:悬浮式、跳跃式和滚动式。
工程地质学考点整理笔记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址问题的科学,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属于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研究目的:促使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矛盾的转化和解决;研究任务:区域稳定性研究分析、地籍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法:地质分析法、模拟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
3、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域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六个要素。
4、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物与岩土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对建筑物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矛盾或问题。
1、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地球和地壳组成、内部结构及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自然作用.按地质灾害成因不同划分:物理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
3、地质年代: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构造关系)、绝对年龄(同位素年龄)。
4、地貌: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地壳表面形成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1、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2、矿物的物理性质:形态、颜色、硬度、解离、光泽、条痕、断口、透明度和密度、挠度、弹性以及延展性.3、岩石: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矿物和岩屑组成的集合体.4、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5、岩石的产状:指岩石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
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的测定:选择岩层层面、测定岩层走向、测定岩层倾向、测定岩层倾角。
6、岩浆岩:从地壳深部经火山喷发而出的熔融物质,经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产状:指岩体的大小、形状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在工程地质学中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成为工程地质条件,以明确地质条件与工程有关。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这些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成为矿物。
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3.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4.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根据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类。
5.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是岩浆化学成分的反应。
岩浆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但对岩石的矿物成分影响最大的是SiO2.。
根据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下面几类:酸性岩类(SiO2含量>65%),中性岩类(SiO2含量52%~65%),基性岩类(SiO2含量45%~52%),超基性岩类(SiO2<45%)。
6.根据岩浆岩的形成条件、产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将岩浆岩分为三大类:即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7.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8.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
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
9.人们根据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和生物界大的演变,把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称为“代”的大阶段,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纪内因生物发展及地质情况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世”及“期”。
10.地壳分裂为板块的活动以及宇宙间引力的活动,使地壳产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拉张、挤压,引起各种断裂和褶皱构造,使地表起伏,故又称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是长期交替的升降运动,引起大范围的隆起或凹陷,产生海陆变迁,亦称造陆运动。
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1.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产状。
倾斜岩层的产状,是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产状要素来表示的。
2.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1、名词: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和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和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1、概念: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和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1、概念:矿物: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知识要点)绪论: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条件。
3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是: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第一章:1河流阶地: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或台地。
2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3风化作用:地表表层的岩石在阳光、风、电、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外营力作用下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引起岩石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是岩石逐渐发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4、变质作用:地球内力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以及矿物成分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5、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岩浆作用: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7、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是指地震引起的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动荷载。
水工建筑物的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惯性力和地震动水压力,其次为地震动土压力。
8、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指以地球内能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1.★工程地质条件:是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种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大方面.2.★地球内部层圈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3.★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固体),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4.★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破裂面裂开成光滑平面的现象。
5.★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通过已知硬度的某种矿物或物体对另一种未知硬度的矿物刻划来鉴别硬度的相对高低的.6.★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断裂方向是任意的.★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7.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岩浆?(1)地壳升温(构造运动强烈或地幔物质上升)(2)压力降低(断裂切割)(3)含水增加(沉积岩或大陆缘)8.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所形成的岩石。
9.岩浆岩按照SI O2O2的含量分类(由大到小):可以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岩石10.★小————(SiO2含量)————大超基性(很低)—基性(低)—中性(中)—酸性(高)11.定义:由沉积(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12.特点:低温低压环境下形成,具有成层性。
13.★层理:岩石不同部分的颜色、矿物成份碎屑特征及结构(分选性、胶结类型等)所表现的差异而引起的在垂向上的变化。
14.★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上是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或结构构造的变化的地质作用。
15.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16.特点:在固态下形成,原来的岩石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或变质岩。
17.★变质作用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形成的环境:高温高压、高温低压、低温高压,等等。
18.★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的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1、名词: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和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和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1、概念: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和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1、概念:矿物 : 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 : 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 : 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 : 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程地质知识点汇总简答题汇总1、⼯程地质常⽤的研究⽅法主要有:A、⾃然历史分析法;b、数学⼒学分析法;c、模型模拟试验法;d、⼯程地质类⽐法等。
2、岩⽯⼒学、⼟⼒学与⼯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学和⼟⼒学与⼯程地质学有着⼗分密切的关系,⼯程地质学中的⼤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学和⼟⼒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义的⼯程地质学概念中,甚⾄将岩⽯⼒学、⼟⼒学也包含进去,⼟⼒学和岩⽯⼒学是从⼒学的观点研究⼟体和岩体。
它们属⼒学范畴的分⽀。
3、滑坡有哪些常⽤治理⽅法:抗滑⼯程(挡墙、抗滑桩、锚杆、锚索、⽀撑)、排⽔⼯程、削坡减荷、防冲护坡、⼟质改良、防御绕避等。
4、⽔对岩⼟体稳定性有何影响:(1)降低岩⼟体强度性能(2)静⽔压⼒(3)动⽔压⼒(4)孔隙⽔压⼒抵消有效应⼒(5)地表⽔的冲刷、侵蚀作⽤(6)地下⽔引起的地质病害、地基失稳(岩溶塌陷、地震液化、岩⼟的胀缩、⼟体盐渍化、黄⼟湿陷等)。
5、⼯程地质⼯作的步骤及内容:(1)收集已有资料(2)现场⼯程地质勘察(3)原位测试(4)室内实验(5)计算模拟研究(6)⼯程地质制图成果(7)⼯程地质报告6、斜坡形成后,坡体应⼒分布具有以下的特征:①⽆论什么样的天然应⼒场,斜坡⾯附近的主应⼒迹线均明显偏转。
表现为愈接近坡⾯,最⼤主应⼒愈与之平⾏,⽽最⼩主应⼒与之近乎正交,向坡体内逐渐恢复初始状态。
②由于应⼒分异结果,在坡⾯附近产⽣应⼒集中带。
不同部位应⼒状态是不同的。
在坡脚附近,最⼤主应⼒(表现为切向应⼒)显著增⾼,⽽最⼩主应⼒(表现为径向应⼒)显著降低,甚⾄可能为负值。
由于应⼒差⼤,于是形成了最⼤剪应⼒增⾼带,最易发⽣剪切破坏。
在坡肩附近,在⼀定条件下坡⾯的径向应⼒和坡顶的切向应⼒可转化为拉应⼒(应⼒值为负值),形成⼀张⼒带。
当斜坡越陡此范围越⼤。
因此坡肩附近最易拉裂破坏。
③由于主应⼒偏转,坡体内的最⼤剪应⼒迹线也发⽣变化。
由原来的直线变为凹向坡⾯的圆弧状。
④坡⾯处的径向应⼒实际为零,所以坡⾯处于⼆向应⼒状态。
一、概念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及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以及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3、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现今地壳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稳定程度4、活断层: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5、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
6、里氏震级:指距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M=logA7、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8、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10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9、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10、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在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为地震效应。
11、场地和地基的破坏效应:是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引起的,也就是说、地震时首先是场地和地基破坏从而产生建筑物和构筑物破损并引发其他灾害。
12、震动破坏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给建筑物施加一个附加荷载,即地震力。
当地震力达到某一限度时,建筑物即发生破坏。
这种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破坏的作用成为震动破坏作用。
13、斜坡变形:是指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该部位岩土体的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14、斜坡破坏: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相互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的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15、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第1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岩石与矿物概念岩石→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结合体根据矿物组成:单矿岩→主要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复矿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岩石根据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物→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具有稳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基本单元※常见浅色矿物:滑石石膏--------------------指甲2·5方解石萤石磷灰石--------------------小刀(钢)6~6.5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记忆:滑石方萤磷长石黄刚金刚2·岩石和矿物区别岩石:是在天然地质作用下各种矿物的集合体。
矿物:是由某种元素或多种化学成分在天然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固体造岩矿物;它包含于矿物中,一般是指一些常见的矿物3·三大岩石的主要鉴别特征、常见主要类型A岩浆岩:侵入岩:深成岩→岩浆在地壳深处结晶形成的岩石浅成岩→岩浆在地面以下地壳较浅处形成的岩石喷出岩:由喷出地面的熔岩凝固形成的岩石根据SiO2含量:酸性岩类(SiO2 >65%)中性岩类(SiO2 52%~65%)基性岩类(SiO2 45%~52%)超基性岩(SiO2 <45%)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识别标志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相互结合的情况按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全由结晶矿物组成半晶质结构:由结晶矿物非晶质矿物组成非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全由非晶质矿物组成按晶粒大小:显晶质结构→全由结晶较大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全由结晶微小的矿物组成玻璃质结构→全由非晶质组成均匀致密按晶粒相对大小:等粒结构→矿物全是显晶质粒状结晶颗粒大小大致相等按晶粒大小: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不等粒结构→主要矿物结晶颗粒大小不等相差悬殊晶形完好颗粒粗大:斑晶小的:石基按颗粒相对大小: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构造→矿物在岩石中排列填充方式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块状构造→分布均匀无一定的排列方向流纹状构造→岩石中不同颜色的条纹拉长了的气孔长条形矿物按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的流动状构造反映岩浆喷出后的流动状态气孔状构造→岩浆凝固时挥发性气体未及时逸出在岩石中留下许多圆形椭圆形长管形孔洞杏仁状构造→岩石中的气孔为后期矿物(方解石石英)填充形成一种形似杏仁的构造B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来自先前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的化学和物理破坏产物。
工程地质学考点(类别篇)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地质学中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为工程地质条件。
2.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3.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4.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5.断口: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
6.岩石:矿物的集合体。
7.层理构造:由于季节性气候的变化,沉积环境的改变,使先后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上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8.变质岩:由原来的岩石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的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9.不整合接触:沉积地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沉积间断,在岩层的沉积顺序中,缺失沉积间断期的岩层,上下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10.地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称为造陆运动。
11.地质构造:把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12.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产状。
13.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称为岩层的走向。
岩层的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
14.倾向: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方位角,称为岩层的倾向。
岩层的倾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15.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加的锐角,称为岩层的倾角。
岩层的倾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
16.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17.枢纽:轴面与褶曲同一岩层层面的交线,称为褶曲的枢纽。
枢纽可以反映褶曲在延伸方向产状的变化情况。
18.倒转褶曲:两翼岩层大致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层位正常,另一翼老岩层覆盖于新岩层之上,层位发生倒转。
工程地质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很全
一、地质调查
1.地质形态、地壳构造和构造应力的特征,地震地质条件;
2.土壤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如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渗透性等;
3.各种岩土工程特性的测试方法,如岩石的岩相分类、土壤的颗粒分析、液塑限度试验等;
4.岩土体的地下水条件,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位和水压测试等;
5.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岩土工程
1.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工程地质、土力学、岩石力学等;
2.地基基础设计和处理方法,包括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地基处理技术等;
3.地下水与岩土工程的相互关系,如地下水的压力、渗流等;
4.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如边坡稳定性分析、基坑支护等;
5.岩土工程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如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地震影响评
价等。
三、地质灾害
1.各种地质灾害的分类、特征和成因,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2.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方法,如灾害预警、工程措施等;
3.地质灾害的治理与修复方法,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灾害修复等;
4.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防灾对策,如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滑坡对道路施工的影响等;
5.地质灾害管理与规划,如地震灾害管理、山洪灾害规划等。
四、其它相关知识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格式;
2.工程地质和环境工程的关系与交叉点;
3.工程地质学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4.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和解决方法;
5.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和利用中的应用。
工程地质学考点(第三篇)一.简答:1. 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
岩体中的裂隙,在工程上除了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
岩体中存在裂隙,破坏的岩体的整体性,促进了岩体风化速度,增强岩体的透水性,因而使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
所以,当裂隙有可能成为影响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时,应当对裂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论证裂隙对岩体工程建筑条件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2. 断层的野外识别。
当岩层发生断裂并形成断层后,不仅会改变原有地层的分布规律,还常在断层面及其相关部分形成各种伴生结构,并形成与断层构造有关的地貌现象。
在野外可以根据这些标志来识别断层。
⑴地貌特征:当断层(张性断裂或压性断裂)的断距较大时,上升盘的前缘可能形成陡峭的断层崖,如经剥蚀,则会形成断层三角面地形;断层破裂带岩石破碎,易于侵蚀下切,可能形成沟谷或峡谷地形。
此外,如山脊错断、错开,河谷跌水瀑布,河谷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等,很可能都是断裂错动在地貌上的反映。
在这些地方应特别注意观察,分析有无断层存在。
⑵地层特征:岩层发生重复货缺失,岩脉被错断,或者岩层沿走向突然发生中断,与不同方面的特征,则进一步说明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⑶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断层的伴生构造是断层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形迹。
常见的有岩层牵引弯曲、断层角砾、糜棱岩、断层泥和断层痕等。
此外,如泉水、温泉成线状出露的地方,也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断层存在。
3.毛细水对土的工程地质及建筑工程的影响。
①在非饱和土中局部存在毛细水时,毛细水的弯液面和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引力反作用于土粒之间由于这种毛细压力而挤紧,土因而具有微弱的内聚力。
它使土粒间的有效应力增高而增加土的强度。
但当土体浸水饱和或失水干燥时,土粒间的弯液面消失,这种由毛细压力造成的粒间有效应力即行消失,故为安全计以从最不利的可能条件考虑,工程设计上一般不计入;反而必须考虑毛细水上升使土层含水量增大,从而降低土的强度和增大图的压缩性等的不利影响。
②毛细水上升接近建筑物基础底面时,毛细压力将作为基底附加压力的增值,而增大建筑物的沉降。
③毛细水上升接近或浸没基础时,在寒冷地区将加剧冻胀作用。
④毛细水浸润基础或管道时,水中盐分对混凝土和金属材料常具有腐蚀作用。
4.为什么无黏性土的紧密状态是判断其工程性质的重要指标。
它综合地反映了无黏性土颗粒的岩石和矿物组成、粒度组成(级配)、颗粒形状和排列等。
一般来说,无论在静荷载或动荷载作用下,密实状态的无黏性土具有较高的强度,结构稳定,压缩性小;而疏松土则强度较低,稳定性差,压缩性较大。
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时,首先要对无黏性土的紧密程度作出判断。
5.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⑴黄土中骨架颗粒的大小、含量和胶结物的聚集形式,对于黄土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骨架颗粒愈多,彼此接触,则粒间孔隙大,胶结物含量较少,成薄膜状包围颗粒,粒间连结脆弱,因而湿陷性愈强;相反,骨架颗粒较细,胶结物丰富,颗粒被完全胶结,则粒间连结牢固,结构致密,湿陷性弱或无湿陷性。
⑵黄土中黏土粒的含量愈多,并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则具有较大的胶结作用,土的湿陷性愈弱。
⑶黄土中的盐类,如以较难溶解的碳酸钙为主而具有胶结作用时,湿陷性减弱,而石膏及易溶盐含量愈大,土的湿陷性愈强。
⑷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隙比愈大,则湿陷性愈强。
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加儿减弱。
⑸在一定的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情况下,黄土的湿陷变形量将随浸湿程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当压力增加到某一个定值以后,湿陷量却又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少。
⑹黄土的湿陷性从根本上与其堆积年代和成因有密切关系。
6.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良影响。
⑴降低地下水位会使软土地基产生固结沉降;⑵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会诱发某些土层出现流砂现象和机械潜蚀:⑶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的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浮托作用;⑷某些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基础产生腐蚀。
7.滑坡与崩塌的区别。
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块,突然地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过程称为崩塌。
滑坡的特点是滑动的岩块具有整体性。
其次,岩土体的移动方式为滑动。
另外,滑坡一般为缓慢的向下滑动。
而崩塌正与其相反。
8.岩溶和土洞对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⑴岩溶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
岩溶水在可溶岩体中溶蚀,使岩体发生孔洞,导致结构松散,从而降低岩石强度和增大透水性能。
⑵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
因石芽、溶沟溶槽的存在,使地表基岩起伏不均,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性及交通的难行。
故要利用石芽、溶沟溶槽发育的地区做地基,必须作出处理。
⑶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
漏斗时包气带中与地表接近部位所发生的岩溶和潜蚀作用的现象。
由于这类漏斗塌落的突然性,使地表建筑物面临遭到破坏的威胁。
⑷溶洞和土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首先,在溶洞和土洞分布密度较大且特别发育时,不宜选择为建筑场地和地基。
但溶洞和土洞是早期形成,已被第四纪沉积物填充,并已不在活动时,可根据洞顶板的承压能力决定其作为地基。
其次,溶洞和土洞的埋深对地基稳定性也有影响。
最后,抽水对溶洞和土洞的顶板稳定也有影响,不合理的抽水,可引起顶板的垮落。
9.在塌陷区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遵循的经验。
⑴建筑场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段;⑵建筑场地应选择在地下水最高水位低于基岩面的地段;⑶建筑场地应与抽、排水点有一定距离,建筑物应设置在降落漏斗半径之外。
如在降落漏斗半径范围内布设建筑物时,需控制地下水的降深值,使动水位不低于上覆土层底部或稳定在基岩面以下,既不使其在土层底部上下波动;⑷建筑物一般应避开抽水点地下水主要补给的方向,但当地下水呈脉状流(如可溶岩分布呈狭长条带状)时,下游亦可能产生塌陷。
10.理想的建洞山体应具备的条件。
⑴在区域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将洞室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地段;⑵建洞区构造简单,岩层厚且产状平缓,构造裂隙间距大、组数少,无影响整个山体稳定的断裂带;⑶岩体完整,成层稳定,且具有较厚的单一的坚硬或中等坚硬的地层,岩体结构强度不仅能抵抗静力荷载,而且能抵抗冲击荷载;⑷地形完整,山体受地表水切割破坏少,没有滑坡、塌方等早期埋藏和近期破坏的地形。
无岩溶或岩溶很不发育,山体在满足进洞生产面积的同时,具有较厚的洞体顶板厚度作为防护地层;⑸地下水影响小,水质满足建厂要求;⑹无有害气体及异常地热;⑺其他有关因素,例如与运输、供给、动力源、水源等因素有关的地理位置等。
11.路基选线时应注意的地质构造影响。
⑴在单斜谷中,路线应选择在岩层倾向背向山坡的一岸;⑵在断裂谷中,两岸山坡岩层破碎,裂隙发育,对路基稳定很不利,如不能避免沿断层裂谷布线时,应选择边坡相对稳定性大的一岸;⑶在岩层褶皱的边坡中,为向斜构造时,向斜山两侧边坡对路基稳定有利;如为背斜山时,则两侧边坡对路基稳定不利;如为单斜山时,则两侧边坡的稳定性条件就不同,背向岩层倾向的山坡对路基稳定性有利,顺向岩层倾向的一侧山坡就相对的不利。
12.岩溶地带的选线原则。
①尽可能将线路选择在较难溶解的岩层(如泥灰岩、矿质灰岩等)上通过;②在无难溶岩的岩溶发育区,尽量选择地表覆盖层厚度大、洞穴已被填充或岩溶发育相对地微弱的地段,以最短线路通过;③尽可能避开构造破裂带、断层、裂隙密集带;④应避开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的接触带。
特别是与不透水层的接触带,应把线路选在陷穴极少的分水岭和高台地上。
二.论述:1.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首先取决于岩体结构类型与特征,其次才是组成岩体的岩石的性质或结构体本身的性质。
所以,在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时,必须首先分析岩体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应的工程地质性质,其次再分析组成岩体的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有条件是配合必要的室内和现场岩体或岩块的物理学性质实验,加以综合分析,才能确切地把握和认识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①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因结构面稀疏、延展性差、结构体块度大且常为硬质岩石,故整体强度高、变形特征接近与各向同性的均质弹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与抗滑能力均较高,抗风化能力一般也较强,所以这类岩体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往往是较理想是各类工程建筑地基、边坡岩体及洞室围岩。
②层状结构岩体中结构面以层面与不密集的节理为主,结构面多闭合~微张状、一般风化微弱、结合力一般不强,结构体块度较大且保持着母岩岩块性质,故这类岩体总体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均较高。
作为工程建筑地基时,其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一般均能满足要求。
但当结构面结合力不强,有时又有层间错动面或软弱夹层存在,则其强度和变形特性均具各向异性特点,一般沿层面方向的抗剪强度明显的比垂直层面方向的更低,特别是当有软弱结构面存在时,更为明显。
这类岩体作为边坡岩体时,一般地说,当结构面倾向坡外时要比倾向坡里时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得多。
③碎裂结构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常有泥质充填物质,结合力不强,其中层状岩体常有平行层面的软弱结构面发育,结构体块度不大,岩体完整性破坏较大。
其中镶嵌结构岩体因其结构体为硬质岩石,尚具较高的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工程地质性能尚好;而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岩体则变形模量、承载能力均不高,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④散体结构岩体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十分破碎,岩石手捏即碎,属于碎石土类,可按碎石土类研究。
2.在利用杂填土作为地基时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
⑴不均匀性,填土的不均匀性表现在颗粒成分、密实度和平面分布及厚度的不均匀性。
杂填土颗粒成分复杂,排列无规律,而且有些成分是不稳定的,造成杂填土密实程度的特殊不均匀性。
而且,杂填土地基的变形问题,应考虑颗粒本身强度。
另外,杂填土的分布和厚度往往变化悬殊,但杂填土的分布和厚度变化一般与填积前的原始地形密切相关。
⑵工程性质随堆填时间而变化,堆填时间愈久,则土愈密实,其有机质含量相对减少。
堆填时间较短的杂填土往往在自重的作用下沉降尚未稳定。
杂填土在自重下的沉降稳定速度决定于其组成颗粒大小、级配、填土厚度、降雨及地下水情况。
⑶由于杂填土形成时间短,结构松散,干或稍湿的杂填土一般具有浸水湿陷性。
⑷含腐殖质及水化物问题,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填土,其中腐殖质的含量常较高。
随着有机质的腐化,地基的沉降将增大;以工业残渣为主的填土,要注意其中可能含有水化物,因而遇水后容易发生膨胀和崩解,使填土的强度迅速降低,地基产生严重的不均匀变形。
3.洞室轴线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洞室轴线的选择主要是由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考虑。
⑴布置洞室的岩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