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指引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一)绪言一、重点提示“绪言”的重点为:本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内容轮廓、学习方法。
这里特别要着重了解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学革命,社会面临空前广泛、深刻而急剧的变革。
“科教兴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战略之一,要求大力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沟通和融合,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兼晓文理,善于综合掌握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知识的人才。
为了造就适应科学发展主潮、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于1997年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教学计划(试行)》,将必修课程分为政治理论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综合基础课、理科专业基础课四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计算机技术、基础外语共同构成综合基础课。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处理好初等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
具体要求是:一、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貌,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二、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观念;三、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文理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难点提示“绪言”强调,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把科学理解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这就是说,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认识的终结;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后浪推前浪的长河。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这样一番话:“社会科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着眼点和角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社会的内部运动;也研究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影响,如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与内涵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2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如何进行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1.3 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回顾人文社会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特点与影响第二章:哲学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存在、知识、价值等学习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与争议2.2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了解古希腊哲学、启蒙哲学、存在主义等流派分析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贡献2.3 东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学习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探讨东方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三章:政治学3.1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家、政府、政治等核心概念学习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3.2 政治制度的类型与运行探讨不同政治制度的特征与优缺点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3.3 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学习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与途径探讨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第四章:经济学4.1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供需、市场、竞争等基本经济概念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定理与理论框架4.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学习各自的研究方法与核心内容4.3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分析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探讨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的关系第五章:社会学5.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核心概念学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5.2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了解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流派分析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与应用范围5.3 社会问题与社会保障探讨社会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途径学习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与挑战第六章:法学6.1 法学基本原理探讨法律的本质、功能和目的学习法理学、法社会学和法经济学等基本理论6.2 法律体系与法律规范了解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研究法律规范的构成、效力和解释6.3 法律实务与法律伦理分析法律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和法律问题探讨法律伦理对法律职业的影响和规范第七章:历史学7.1 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学习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7.2 世界历史与文明发展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分析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7.3 历史研究与社会发展探讨历史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学习历史学的应用领域和社会价值第八章:新闻传播学8.1 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媒体、传播等核心概念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8.2 媒体技术与传播渠道探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与影响分析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变化8.3 舆论引导与公共传播研究舆论的形成机制和引导方法探讨公共传播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挑战第九章:心理学9.1 心理学基本理论探讨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和主要理论9.2 人格发展与心理辅导分析人格形成的因素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9.3 应用心理学与日常生活探讨应用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例学习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善生活质量第十章:人类学10.1 人类学基本理论理解人类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领域学习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等基本理论10.2 人类学与现代社会探讨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人类学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的贡献10.3 人类学实地研究学习人类学实地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人类学家如何收集和分析田野资料第十一章:教育学11.1 教育学基本理论探讨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和教育社会学等基本理论11.2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影响11.3 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提高教学效果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第十二章:艺术学12.1 艺术学基本理论理解艺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艺术美学、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基本理论12.2 艺术类型与艺术创作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艺术创作的方法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12.3 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了解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艺术市场的作用和艺术产品的营销策略第十三章:民俗学13.1 民俗学基本理论理解民俗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13.2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探讨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民俗生活的多样性分析民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13.3 民俗保护与民俗传承探讨民俗保护的意义和传承的途径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第十四章:宗教学14.1 宗教学基本理论理解宗教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宗教起源、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等基本理论14.2 主要宗教与宗教文化探讨世界主要宗教的特点和宗教文化分析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4.3 宗教与现代社会了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第十五章:生态学15.1 生态学基本理论理解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等基本理论15.2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5.3 生态学应用与实践学习生态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探讨如何将生态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部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电子教案,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艺术学、民俗学、宗教学和生态学等十五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手册一、引言人文社会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研究需求。
本手册旨在为人文社科研究者提供一套全面的研究方法指南,帮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加科学、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
二、手册内容1.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的设定、研究方法的选定以及研究计划的制定。
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研究者需考虑研究的性质、所需数据类型、可用的研究工具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等因素。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人文社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者需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分析,以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深入观察和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这种方法在人文社科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如民族志、口述史等。
4.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特定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编码和统计,了解文本的主题、情感倾向以及传播效果等。
这种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5.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方法在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6.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一种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这种方法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7.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一种以文字描述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观体验和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意义。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结论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手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全面且实用的研究指南。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社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研究方法的定义和分类-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要求-研究设计和研究计划的编制2.社会科学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归档和文献研究的重要性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归类和整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软件的应用-定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4.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研究报告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学术论文的结构和语言规范-如何进行学术论文的查重和修改5.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学术团队的组建和配合-学术会议的参与和演讲技巧-学术期刊的投稿和评审过程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和讲解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技巧;2.实践演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学术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学术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学术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演讲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技巧》2.参考书目:-费尔南多·埃尔南德斯,理查德·J·赫尔曼,《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泰勒·达克,《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理查德·G·布里吉斯,《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方法》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演习和小组项目等;2.研究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学术研究报告;3.学术演讲:学生需在课堂上进行学术演讲,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4.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80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国际班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一、教学目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研究流程和研究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经典研究案例比较和分析,了解并掌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研究范式的原理、方法、流程、技术以及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引导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目标1:掌握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流程目标2:基本掌握定性研究主要方法和技巧目标3:基本掌握定量研究主要方法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结合较强的特点,因此采用依托案例教学达成实用性、操作性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技术的阐述,以及对于研究设计和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辅之以适量的复习题和思考作业题,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技巧;在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多联系具体研究课题的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采用依托案例教学达成实用性、操作性目标;案例教学的进行,有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文献导读等多种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习结合的方式。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并能熟练运用其中1-2种操作方法。
对毕业要求的促进:符合专业培养方向,掌握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范式、基本的数据收集和定量分析方法,是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如下能力:(1)以定量语言解构、重构和构建(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社会科学理论的能力(2)把握社会科学理论和定量模型设定之间的联系:数据生成机制(3)理解测量对于定量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测量理论、模型及其分析工具(4)理解研究设计、测量类型、统计假定和模型设定在定量分析模型选择的作用(5)掌握常见分析模型的统计原理、分析技巧和结果解释(6)提高批判性阅读、创造性写作社会科学定量研究论文和报告的综合能力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社会保障学》、《劳动关系》等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经典案例和师生调研案例)相结合的方法。
掌握学界研究的趋势,总结国内外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事项如下:1.把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强调方法上的学习;2.把握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应用性特征,与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紧密结合;3.要特别重视学术规范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内涵、特点、体系及发展趋势,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科学性的标准。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社会科学成果科学性的标准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节科学简论一、科学的概念与分类二、人类求知方式辨析三、科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和局限性。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课程编号:C08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本课程根据MPA培养目标、MPA学员特点和教学要求,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MPA学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课程将结合案例讨论形式,重点分析与公共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材: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六、教学目的:使学员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员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评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上级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注重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课程总成绩(满分100分)由试卷卷面考试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分别占该课总成绩的70%、20%、10%。
其中,试卷按70分(满分)命题,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及课程总成绩均由任课教师评定。
九、考试所用时间:120分钟十、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4学时)第一节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一、科学之外的其他选择二、获取社会知识的科学途径第二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一、对社会的科学探索二、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差异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一、基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二、基于理解的社会科学研究三、基于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节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方法一、量化研究二、质性研究第二讲研究设计(8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选题与研究类型一、选题二、研究课题的具体化三、研究类型第二节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一、分析单位二、研究内容第三节社会理论建构一、社会理论及其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三、社会理论建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四、理论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错误第四节操作化与测量一、操作化二、变量语言三、变量的测量四、量表与指数五、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五节研究方案的编制一、研究方案的作用二、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案例讨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第三讲问卷调查方法(10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适合问卷调查的问题一、对社会行为的调查二、态度、观点和意见的调查三、需求、期望的调查四、知识方面的调查五、社会特征方面的调查第二节问卷调查的一般原理一、问卷调查研究的含义二、问卷调查研究的突出特征三、问卷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三节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一、必要原则二、通俗原则三、针对原则四、准确原则五、客观原则六、简洁原则七、完整原则八、亲和原则九、一致原则第四节问卷调查中的概率抽样一、抽样及其相关概念二、概率抽样的一般原理三、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四、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第五节问卷调查的实施途径一、邮寄问卷调查二、面访问卷调查三、电话问卷调查四、网络问卷调查案例讨论:上海市民法律素质抽样调查第四讲实地研究方法(6学时)第一节适合实地研究的问题一、意义二、行为三、事件四、互动五、角色与关系六、群体、组织与社区第二节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一、选择观察对象(非概率抽样方法)二、取得进入现场的资格三、进入现场并与当地人建立友好关系四、资料的搜集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节实地研究中的访谈法一、访谈法的含义二、访谈法与面访问卷调查的区别三、访谈法的类型四、访谈的技巧第四节实地研究中的观察法一、观察法的含义二、观察法的类型三、观察法的一般程序第五讲文献研究方法(6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适合文献研究的问题一、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问题二、纵贯分析三、从随意观察的文本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四、横向比较第二节内容分析方法一、内容分析的含义二、量化内容分析三、质性内容分析第三节二次分析方法一、二次分析的含义二、二次分析的类型三、二次分析的关键步骤案例讨论:打工妹的内部话题第六讲实验研究方法(6学时)第一节适合于实验研究的问题一、解释性的研究二、微观层面的研究三、可控制条件下的研究第二节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程序一、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二、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三节实验设计一、典型实验设计二、简化的典型实验设计三、所罗门实验设计四、多因素实验设计第四节实验方法的优缺点一、实验方法的优点二、实验方法的缺点第七讲量化数据的分析(10学时,其中上机操作4学时)第一节量化数据分析的准备一、数据的编码与分组二、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的录入三、数据的核查与清理四、数据的整理第二节描述性统计一、频数和百分数统计二、集中趋势分析三、离散趋势分析四、相关分析第三节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二、T检验三、方差分析四、卡方检验上机操作:SPSS应用初步第八讲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4学时)第一节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一、研究报告的写作目的二、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三、研究报告的写作过程第二节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一、学术报告的基本结构二、决策报告的基本结构三、报告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学术报告的撰写体例一、科技论文撰写体例二、国内社科类杂志的撰写体例十一、复习题:第一讲:1.举例说明个人经验可能会对人类获取社会知识造成哪些误导?2.简述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论取向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
《传播学研究专题》课程学习指南Syllabus for Key Theme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任课教师胡正荣等课程基本信息: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传播学研究专题课程英文名称:Key Theme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授课教师:胡正荣主持授课对象:博士研究生授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学时:2/32授课形式:讲座联系方式:65779313; huzhr@注:具体授课时间和地点以研究生院课表为准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在2009年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是基于对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已毕业博士的调研的基础上,为适应教学需求,整合传播学专业各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讲座资源而开设的讲座课程。
本课程由胡正荣教授主持,邀请校内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开设讲座,围绕各自专攻的研究领域,深入探讨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和热点议题。
课程说明:1. 教学方式:讲座2•考核方式:出勤+期末论文学期总评成绩(100%)=出勤(20%)+学期论文(80%)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概览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参考书目:著作与论文:Jen se n, Klaus Bruhn . Media Con verge nee. PublishedLon 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August E.Grant, Jeffrey S.Wilkinson.Understanding media convergence:the state of the field. Published New York : Oxford Un iversity Press,2009Graham Meikle, Sherma n Young. Media Con verge nee: Networked Digital Media in Everyday Life. Published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12Henry Jenkins. Convergene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PublishedNewYork :NYU Press,2008Joh n Watk inson. Conv erge nee in Broadcast and Commu ni cati ons Media.PublishedFocal Press,2001 陈卫星:《关于中国传播学问题的本体性反思》,《现代传播》,2011年第2期(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马丁?阿尔布劳著:《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1年罗兰?罗伯森著:《全球化一一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戴维?莫利等著:《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方法和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美)鲁恂?W.派伊著,任晓、王元译,:《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孙立平:《总体性社会研究——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概要分析》甘惜分:《多种声音一个方向----- 论党在新时期的新闻政策》〔德〕阿多诺,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德〕M.霍克海默、T.W阿多诺,洪佩郁等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马修•基兰著,叶皓、方延明、张培伦译:《媒体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尼克•史蒂文森著,顾宜凡等译:《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10月克里斯蒂安等著,蔡文美译:《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5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3月David Berry (2000) . Ethics and Media Culture: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 FocalMatthew Kieran (1997) Media Ethic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PraegerLee Wilkins. Renita Coleman (2005) . The Moral Media: How Journalists Reason about Ethics. Lawre nee Erlbaum AssociatesMatthew Kieran (1998). Media Ethics. RoutledgeJohn C. Merrill, Ralph D. Barney (1975) . Ethics and the Press: Readings in Mass Media Morality. Hastings House, 1975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刘燕南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罗杰迪金森等著,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利文斯通者,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6年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菲利普著,陈积银译:《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8.裘正义:《大众传播与中国乡村发展》,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3月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第一讲导论一、理解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吗?要点:科学的三大特性:逻辑性、可经验验证性(实证性)和客观性二、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第二讲社科研究方法基础一、社科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涉及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规定着进行社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方法论体系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2、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要点: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四种研究方式有着各自最适合的研究问题或领域,研究者应该结合自身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可能的研究资源,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式开展研究(1)调查研究适合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实验研究适合用来探索和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文献研究适合探讨那些时空范围跨度大、研究对象不容易或不方便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4)实地研究适合深入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从中提炼和建构理论3、具体方法和技术: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量表制作技术、编码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以上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
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二、理论与研究1、理论概述(1)定义: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2)构成要素:1)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就是概念的定义变量(Variable):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2)命题(proposition):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3)理论的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层)理论、微观理论(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解释范围越广,解释越精确,结构越简练,越是好的理论2、社科研究过程中的理论(1)社科研究过程五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从中选择、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收集资料——>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2)“科学环”(Walter L.Wallace,1971)三、社科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必须对研究对象无害第三讲研究设计一、设计之前:聚焦并澄清研究问题1、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1)定义1)研究问题: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2)研究主题(课题):社科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2)聚焦并澄清你要研究的到底是什么,方法路径:一是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二是做到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使用能够经验实证的变量语言来描述研究问题(3)选择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2、文献回顾的作用与方法(1)文献回顾的定义: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2)文献回顾的方法步骤:1)查找相关文献2)对文献进行选择3)阅读和分析文献:注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必要的摘要记录二、设计中的基础考虑之一:研究目的及其选择研究目的从根本上决定了研究设计方式的不同在社科研究中,基本的研究目的是三种:探索、描述和解释1、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1)适用情况:陌生的或新生的研究问题(现象)(2)定义: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1)探索性研究很少能圆满地回答研究问题,但它的研究成果往往为后续研究,为寻求和获得确切的问题答案提供了线索、途径、方法、方向等2)常见的探索性研究的成果形式:形成研究问题的初始命题和假设;发展和尝试后续研究中可用的方法;探讨更系统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3)探索性研究的研究设计是最简单和形式要求最不严格的:非概率抽样、小样本、参与观察或无结构访谈、定性分析2、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1)适用情况:致力于获得对研究问题现象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帮助研究者回答现象“是什么”及其状况“怎么样”的问题(2)定义: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人文社会科学107个常用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是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包括了众多学科领域,如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
在进行研究时需要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以获取信息、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107个常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一、史料研究类方法1. 档案研究法:利用政府机构、团体、企业等组织的档案文件,了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
2. 口述史研究法:采访社会中的老年人、致力于某个领域的专家、知名人士等通过他们的回忆和叙述,了解社会中特定区域某个时期的生活情况和社会变迁。
3. 报纸文献研究法: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所刊登的报道文献集,了解某个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文献查阅法: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来了解特定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5. 常识推断法:通过个人的常识和认知推断出某个现象、事件的内涵。
二、实证研究类方法6. 实验法:通过专业实验设备和标准程序进行实验,以得出科学结论。
7.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8. 观察法:通过观察被研究对象所展现的特点,揭示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9. 统计分析法:结合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原理探讨问题,求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10. 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对研究对象生态、环境、社会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深入了解社会问题。
三、比较研究类方法11. 比较法:通过对多个国家、地区、时期、行业、企业、政治制度等进行比较,揭示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了解某个问题。
12. 历史比较法: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历史上的某个社会或国家的运作模式、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
13. 地域比较法:对不同地域的人文社会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不同地域地方文化特色与差异,增进地区之间相互理解。
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语词解释1.定性研究2.定量研究3.直觉4.灵感5.系统填空抽样方法二、填空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理性批判与,定性研究与,直觉领悟与。
2.科学认识活动中,研究者的理性有和之分。
3.科学认识的理性和科学认识的结合起来,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独特表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是人类智力发展和精神进步的标志之一。
4.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与,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的失效。
5.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二是,三是。
6.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方法,系统抽样方法,方法。
7.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
8.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出概念、形成指标体系并设计,采用的方法,通过调查样本,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推断总体特征,以求达到对宏观的复杂的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
9.文献情报法通常意味着三类不同的研究:内容分析、以及。
10.档案的种类很多,一般有如下几类:、、文献档案和。
三、选择题1.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A.定量分析 B.技术分析C.理性批判D.情感激发2.积极的理性是基于社会实践对何种对象的否定与超越()A.消极理性 B.常识C.理论假设 D.真理3.不属于教材所概括的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是()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理性批判D.直接观察4.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直觉领悟D.情感激发5.爱因斯坦认为,有一种思维活动是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必经阶段。
这种曾经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起过重要作用的思维活动是( ) A.理性的直觉B.感性的直觉C.定量分析D.灵感6.在下列抽样调查方法中,较少在实践中应用的一种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类集抽样7.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有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8.实地研究的特殊优点是( )A.直接性B.完整性C.系统性D.灵活性9.霍桑实验所采用的实地方法属于( )A.直接观察B.完全参与观察C.半参与观察D.非参与观察10.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研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成功地应用A.实地方法B.文献情报法C.调查方法D.抽样方法四、简答题1.从整体上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哪些主要特点?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哪些特殊贡献?3.为什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进程中日益统一起来?五、论述题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2.举例说明教材所介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三种具体方法,主要归属于技术分析,但是又不仅仅限于这一范围。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指南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个广泛的领域,涵盖了诸多学科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南,以帮助您进行高效和准确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进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之前,明确您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非常重要。
您应该清楚地了解您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以及您想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这可以帮助您在进行研究过程中保持专注并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在开始研究之前,进行文献综述是一项关键工作。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您可以了解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帮助您明确自己的研究空白,并避免重复他人已有的工作。
记得要从可信的学术资源获取资料,并详细记录引用文献的信息,以方便后续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法对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您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对于数据收集,您可以借助面谈、观察、文献分析等方式获取所需资料。
确保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您的研究主题,并经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四、数据分析和解释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是您研究的关键环节。
您可以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质性研究方法等,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校验,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
通过数据分析和解释,您可以得出结论并回答您的研究问题。
五、撰写研究论文在完成研究后,撰写研究论文是将您的研究成果呈现给他人的重要方式。
在撰写论文时,要注意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包括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
确保论文的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全文表达流畅。
另外,引用文献时要遵循相应的引用格式,并避免抄袭他人的作品。
六、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科研过程中,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
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研究小组等可以帮助您与其他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并从他们的反馈中获得进一步的启发。
非介入性分析[美]艾尔·巴比(XF-10 P304)《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导言内容分析法适于内容分析法的议题内容分析法的抽样内容分析法的编码内容分析法举例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涂尔干的自杀研究全球化的后果分析单位效度问题信度问题既有统计资料的来源历史/比较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举例历史/比较分析法的资料来源分析技术导言到目前为止,除了实地调查中完全的观察者之外,我们所讨论的观察模式都要求观察者不同程度地介入研究的对象。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实验法,再就是调查研究法。
如我们所见,即使是实地调查研究者,也会在研究过程中改变研究对象。
然而,本书曾经提过的一个例子却可以完全地免除这种危险。
涂尔干对自杀的分析就没有以任何方式影响任何一个自杀者(见第 5 章)。
涂尔干的研究是非介入性研究①( unobtrnsive research)一一或者说是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一一的一个例子。
非介人性研究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本章主要讨论三种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以及历史/比较研究法。
内容分析法用于考察社会人为事实,主要指成文文件。
涂尔干的研究是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的一个范例。
正如你们将要见到的,在你们周围有一大堆资料正等着你们来使用。
通过它,你们就可以了解社会生活。
最后,历史/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在社会科学中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在目前广受欢迎的研究形式。
正如实地调查一样,历史/比较分析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必须掌握许多细节。
观察和分析的主要来源是历史记录。
虽然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包括内容分析法,但是历史/比较分析法并不只限于沟通。
这个方法的名字之所以包含"比较"两个字,是由于社会科学家一一对照于只描述特殊历史事件的历史学家一一试图发现不同时期和地点的一般模式。
注释:①非介入性研究:一种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所有相关学科的总称,其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
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主要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研证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神学、人类学、美学、考古学等。
[1]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论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理论构造的模式,从而达到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认为科学的目和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
[2]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只是把看作自然科学方法是去寻求自然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
[3]2.人文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这种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本学科的独特性及其内在的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属于自己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在韦伯看来,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
‘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是社会学的任务。
” ①3.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马克思在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研究方法论上,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再是单纯地在形而上的层面去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研究,而是去“改造世界”。
《传播学研究专题》课程学习指南Syllabus for Key Theme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任课教师胡正荣等课程基本信息: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传播学研究专题课程英文名称:Key Theme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授课教师:胡正荣主持授课对象:博士研究生授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学时:2/32授课形式:讲座联系方式:65779313;huzhr@注:具体授课时间和地点以研究生院课表为准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在2009年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是基于对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已毕业博士的调研的基础上,为适应教学需求,整合传播学专业各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讲座资源而开设的讲座课程。
本课程由胡正荣教授主持,邀请校内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开设讲座,围绕各自专攻的研究领域,深入探讨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和热点议题。
课程说明:1. 教学方式:讲座2.考核方式:出勤+期末论文学期总评成绩(100%)=出勤(20%)+学期论文(80%)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概览具体教学安排: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参考书目:著作与论文:Jensen, Klaus Bruhn .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ed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August E.Grant, Jeffrey S.Wilkinson.Understanding media convergence:the state of the field. Publishe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Graham Meikle, Sherman Young. Media Convergence: Networked Digital Media in Everyday Life. Published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12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PublishedNew York :NYU Press,2008John Watkinson. Convergence in Broadcast and Communications Media.PublishedFocal Press,2001 陈卫星:《关于中国传播学问题的本体性反思》,《现代传播》,2011年第2期(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马丁•阿尔布劳著:《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1年罗兰•罗伯森著:《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戴维•莫利等著:《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方法和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美)鲁恂•W. 派伊著,任晓、王元译,:《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孙立平:《总体性社会研究——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概要分析》甘惜分:《多种声音一个方向——论党在新时期的新闻政策》〔德〕阿多诺,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德〕M.霍克海默、T.W.阿多诺,洪佩郁等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马修·基兰著,叶皓、方延明、张培伦译:《媒体伦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尼克·史蒂文森著,顾宜凡等译:《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克里斯蒂安等著,蔡文美译:《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5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3月David Berry(2000). Ethics and Media Culture: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 FocalMatthew Kieran(1997)Media Ethic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PraegerLee Wilkins, Renita Coleman(2005). The Moral Media: How Journalists Reason about Ethic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Matthew Kieran (1998). Media Ethics. RoutledgeJohn C. Merrill, Ralph D. Barney (1975). Ethics and the Press: Readings in Mass Media Morality. Hastings House, 1975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刘燕南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罗杰·迪金森等著,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利文斯通著,龙耘译:《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6年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菲利普著,陈积银译:《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8.裘正义:《大众传播与中国乡村发展》,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3月版。
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人·媒介·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张国良主编:《中国发展传播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美] 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美)格兰·斯帕克斯著,何朝阳、王希华译:《媒介效果研究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美)希伦·A. 洛厄里,梅尔文·L. 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简宁斯·布莱恩特,道尔夫·兹尔曼主编,石义彬、彭彪译:《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刘利群主编:《媒介与女性研究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利群著:《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Cynthia Carter, Linda Steiner:《批判性读本:媒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8Tuchman, Gaye and Daniels, Arlene Kapan and Benet, James.(1978)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arlotte Krolokke, Anne Scott Sorensen.(2005)Gende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Analyses: From Silence to Performance (Hardcover) , Sage Publications, Inc .Lana F. Rakow and Laura A. Wackwitz(eds). (2004) 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Selections in Context,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Communication TheoryPublic Opinion Quart.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Media, Culture & SocietyCommunication MonographsCommunication ResearchCommunication Law and Policy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Journal of Women, Politics & Policy《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注:从2011年级起,培养方案中每门专业课程须填写“研究生《XXXX》课程学习指南”,而且有学院专业指导小组组长(成员)或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由学院确认)的签字,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