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番禺区1:500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

广州市番禺区1:500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

广州市番禺区1:500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
广州市番禺区1:500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

番禺区地理信息系统1:500地形图数据建库标准

番禺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

2009年10月

目录

1.概述............................................................................................................................................. - 1 -

1.1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引用标准 (1)

1.4术语 (2)

2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 (3)

2.1数据基础............................................................................................................................... - 3 -

2.2分幅和编号及其他说明....................................................................................................... - 3 -

2.3类型约定............................................................................................................................... - 4 -

实体类型的约定..................................................................................................................................... - 4 -属性数据类型......................................................................................................................................... - 4 -

2.4地形图的实体划分............................................................................................................... - 5 -

2.4.1简单点 ........................................................................................................................................... - 5 -

2.4.2简单无向线.................................................................................................................................... - 5 -

2.4.3简单有向线.................................................................................................................................... - 6 -

2.4.4复合实体........................................................................................................................................ - 6 -

2.4.5面实体 ........................................................................................................................................... - 6 -

2.4.6注记 ............................................................................................................................................... - 7 -

2.5数据库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缺省属性项........................................................................................................................... - 7 -

3、1:500数据的建库标准 .............................................................................................................. - 7 -

3.1、1:500地形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要素分层............................................................................................................................ - 7 -

3.1.1. 1测量控制点类............................................................................................................................ - 8 -

3.1.1. 2居民地类.................................................................................................................................... - 8 -

3.1.1. 3工矿建筑类................................................................................................................................ - 8 -

3.1.1. 4 交通类....................................................................................................................................... - 9 -

3.1.1. 5管线类........................................................................................................................................ - 9 -

3.1.1. 6水系类........................................................................................................................................ - 9 -

3.1.1. 7境界类...................................................................................................................................... - 10 -

3.1.1. 8地质地貌类.............................................................................................................................. - 10 -

3.1.1. 9植被类...................................................................................................................................... - 10 -

3.1.1. 1.0地图整饰类........................................................................................................................... - 10 -

3.1.2属性结构........................................................................................................................... - 11 -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测量控制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控制点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控制点辅助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居民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5居民的辅助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6线状房屋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7点状房屋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8单位名称标记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9居民地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0 工矿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1 工矿辅助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2线状工矿建筑及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3点状工矿建筑及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4工矿设施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5道路和铁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6道路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7道路辅助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8道路中心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19线状道路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0点状道路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1交通类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2线状管线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3点状管线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4管线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5管线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6水体边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7面状水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8水体辅助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29点状水体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0线状水系附属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1境界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2境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3水体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4地名标记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5地名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6等高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7高程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8线状地貌和土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39点状地貌和土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0面状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1地貌与土质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2面状植被.....................................................................................................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3线状植被.....................................................................................................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4点状植被.....................................................................................................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5植被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6内图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7坐标格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48图廓外注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要素编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 1测量控制点类.......................................................................................................................... - 23 -

3.1.3. 2 居民地类................................................................................................................................. - 25 -

3.1.3. 3工矿建筑类.............................................................................................................................. - 30 -

3.1.3. 4交通类...................................................................................................................................... - 41 -

3.1.3. 5 管线类..................................................................................................................................... - 52 -

3.1.3. 6水系类...................................................................................................................................... - 57 -

3.1.3. 7 境界类..................................................................................................................................... - 64 -

3.1.3. 8地质地貌类.............................................................................................................................. - 66 -

3.1.3. 9植被类...................................................................................................................................... - 72 -

3.1.3. 10 地图整饰类........................................................................................................................... - 77 -3.2元数据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数据格式规定.............................................................................................................................. - 78 -

3.2.2元数据表定义.............................................................................................................................. - 78 -

1.概述

1.1目的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的结束,向上级单位提交内业建库成果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在番禺区作业的各个外业作业队都等着一套统一的建库标准整理入库。虽然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城镇地籍数据建库标准》、《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以及《番禺区2005年1:500地形数据库建库标准》等。但标准之间无论从编码、分类还是分层上都没有统一,而且各自侧重点不一样,都不能对番禺区二调数据的各个图层、要素提出一个全面的规范和要求。所以急需综合现有的国家和地方在基础地形、地籍、房籍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同时结合番禺区数据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全面、实用能指导各作业队入库的标准。

本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和修正了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测绘管理办公室2009年最新发布的《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同时结合番禺区的特点对该规范没有定义的地物要素参考《城镇地籍数据建库标准》、《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以及《番禺区2005年1:500地形数据库建库标准》进行补充。同时对外业CASS采集和编辑的数据编码和建库的图层进行对照,以指导外业作业队伍进行建库。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番禺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要素的分类代码,几何特征,数据分层,属性数据结构等内容。适用于番禺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1.3引用标准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3)《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4)《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TD/T 1017-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2007)

(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10)《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

(11)《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 (1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13)《城市测量规范》(CJJ8-1999)

(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15)《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1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17)《广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实施细则》2007年,广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18)《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2009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

(19)《广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业技术指引》2007年,广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1999,广东省国土厅;

(2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2007,全国土地调查办;

(2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2003年国土资源部;

(23)《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

(24)《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25)《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2007,国土资源部

(26) 《地理信息术语》(GB/T 17694-2009)

1.4术语

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

?要素feature

城镇地形、地貌所描述的现象。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属性attribution

要素的特性描述。

?层layer

具有相同应用特征的类的集合要素。

?图形数据graphic data

表示地理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几何类型的数据。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以x,y(或x, y, z)坐标表示的点、线、面(或包含体) 等空间图形数据及与其相联系的属性数据总称。

?图像数据image data

用数值表示各像素(pixel)的灰度值的集合。

?标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

对某一要素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

?元数据metadata

对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及其它特征的描述。

2.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

2.1数据基础

本标准中坐标体系规定如下:

●平面坐标系:数据库采用统一坐标系统,优先选择“1980西安坐标”。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分带方式:1:500、1:2000标准分幅图按1.5°分带;1:5000、1:10000标准

分幅图按3°分带;1:50000标准分幅图按6°分带。

●高程基准:应选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度量单位:长度为米;面积为平方米;角度为弧度。

●面积统计:使用球面面积。

●在具备客观条件情况下,数据库支持多套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支持西安坐标系与

广州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地形图比例尺:采用1:500比例尺。

2.2分幅和编号及其他说明

1)按纵横坐标格网线进行矩形分幅,即采用矩形分幅与编号的方法。图幅的编号采用坐标编号法。由图幅西南角纵坐标x与横坐标y组成编号,1:500取至0.01㏎。

2)长度与面积度量单位分别为米、平方米,角度单位为弧度。

2.3类型约定

实体类型的约定

1、1:500地形图

2、除上述数据以外的数据

数据设计的所有实体类型包括点(IPOINT)、线(IPOLYLINE)、面(IPOLYGON)。

属性数据类型

1、地形图

*说明:地形图中用于表示浮点类型数据长度的格式为:

“小数点前位数”+“.”+“小数点后位数”

2、除地形图以外的数据

2.4地形图的实体划分

数据在SDE的服务器里是按照点、线、面和注记划分的,每一个SDE图层(FEATURECLASS)只能存储上述的一种空间对象。由于这种存储模型的限制,势必造成很多国标中的复杂地物被拆分到不同的SDE图层。为了在编码中体现设计的合理性、对实体的物理存储进行统一的管理,特在1:500地形图数据库的设计中在对空间实体做逻辑的划分。

2.4.1简单点

●简单点实体只记录插入点的位置和相关属性,所有的简单点实体都必须

以插入符号的形式采集。

●简单点状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INT对象。

●采集单位在使用点符号的时候要保证简单点的符号要和相应数据设计方

案提供的符号描述一致,符号的插入点一致。

2.4.2简单无向线

●简单线需要作业单位针对每一种实体制作线符号,这里所指的线符号必

须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符号库,不能用程序绘制。

●简单无向线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YLINE对象。

●任何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不应靠得太近,最小距离0.2毫米。

●对于使用了拟合处理的实体要考虑输出时不变形。

●简单线符号采集的时候没有方向限制。

●采集的时候要按照国标的要求,需要断开的地方全部断开,完全保证图

面的效果。

2.4.3简单有向线

●简单有向线需要作业单位针对每一种实体制作线符号,这里所指的线符

号必须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符号库,不能用程序绘制。

●简单有向线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YLINE对象。

●对于使用了拟合处理的实体要考虑输出时不变形。

●任何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不应靠得太近,最小距离0.2毫米。

●简单有向线符号采集的时候有方向限制,符号化的方向是采集方向的左

边。

●采集的时候要按照国标的要求,需要断开的地方全部断开,完全保证图

面的效果。

2.4.4复合实体

●复合实体由多条线(部分复合实体也包括点)构成的非面的实体。

●复合实体在采集的时候只保证出图的效果,作业人员完全按照国标的要

求绘制实体。

●复合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YLINE、IPOINT对象。

●如果构成复合实体的全部是实线,则所有构成复合实体的线采用统一的

编码。

●如果复合实体是由实线、虚线构成,则根据这两种线形对实体的编码细

化。

●如果复合实体是由点、线构成,则在上述两条的基础上对复合实体的编

码根据实体的类型细化。

2.4.5面实体

●面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LYGON对象。

●面状地物处理的总体原则是保证在隐藏面层后不破坏原有的图面效果。

●构成面的边线必须保证其连通性,如果和其他地物有共边的情况,共边

的部分必须采用作业软件提供的捕捉功能采集从而保证共边的部分完全

重合;如果和其他地物相交不产生交点。

2.4.6注记

●注记采用点的形式管理。

●注记的插入点为左下点。

●简单点状实体对应ARCOBJECT体系的IPOINT对象。

●横排注记可以是字符串,竖排注记必须采用单个字符。

2.5缺省属性项

本标准中的对于各数据的数据结构设计仅定义每层数据的扩展属性项,未包括系统缺省属性项,此处的系统缺省属性项指的是数据导入SDE数据库中时自动生成的属性字段以及由入库系统对入库数据自动生成记录数据创建的时间属性项。这些属性项均不需由数据制作人员进行人工创建,而是由系统自动生成。

?SDE数据库自带的缺省属性字段包括:

?由入库系统创建的记录数据的属性字段包括:

此属性项是用于数据多时态管理,进行历史回溯的。

3.1:500数据的建库标准

3.1要素分层

●本数据的规程将根据国标图饰规范将地形要素分为十个大类;

●对于每一个大类再以GeoDataBase数据模型提供的实体类型(点、线、

面)为地物要素聚类分层主要依据。同时,每一大类设置一个注记层用

于存放本大类的各种注记。本中间格式所设计的所有的实体类型只包括

点(IPOINT)、线(IPOLYLINE)、面(IPOLYGON)。

●要素分层中:P表示点(IPOINT)、L表示线(IPOLYLINE)、R表示面

(IPOLYGON)。

3.1.1测量控制点类

3.1. 2居民地类

3.1. 3工矿建筑类

3.1. 4 交通类

3.1. 5管线类

3.1. 6水系类

3.1. 7境界类

3.1. 8地质地貌类

3.1. 9植被类

3.1. 1.0地图整饰类

3.2属性结构

总则

1、本数据的规程仅定义每层数据的扩展属性项,未包括系统缺省属性项。

2、每层数据的属性表均包含要素代码(YSDM)属性项。要素代码为地图要素的分

类代码,按本节要素编码的内容赋值。

3、本数据的规程仅包括从基础地形图上可取得的地物属性,当地形图没有此类数据

时,该属性项可以缺省不填。

4、属性表共有字段包括:“入库时间”(RKSJ DateTime)、“入库人员代码”(RKRYDM

Char 30),“修改时间”(XGSJ DateTime)、“修改人员代码”(XGRYDM Char 30)。

3.2.1测量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属性结构描述表

3.2.2高程注记点

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

3.2.3行政区

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

3.2.4 街区

3.2.5 街道

3.2.6 街坊

3.2.7行政区界线

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描述表

3.2.8等高线

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

点地形要素属性结构描述表

3.2.10 线地形要素

线地形要素属性结构描述表

面地形要素属性结构描述表

3.2.12面状房屋

面状房屋属性结构描述表

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图 中国行政区划 (家长可给孩子打印两份,或根据自己孩子具体情况多打印几份,以备练习。第二页一定要留出一份监督或检查孩子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感谢家长的支持!另外,为了让孩子更快的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上文具店购买一个《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模型》) 我国地域辽阔。共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 a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b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c华东: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d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e华南:广西、广东、海南、香港、澳门。F西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g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1北京市(京北京市)2天津市(津天津市)3河北省(冀石家庄市)4山西省(晋太原市)

5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6辽宁省(辽沈阳市) 1 7吉林省(吉长春市)8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市)9上海市(沪/申上海市)10江苏省(苏南京市)11浙江省(浙杭州市)12安徽省(皖合肥市)13福建省(闽福州市)14江西省(赣南昌市) 15山东省(鲁济南市)16河南省(豫郑州市)17湖北省(鄂武汉市)18湖南省(湘长沙市)19广东省(粤广州市)20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市)21海南省(琼海口市)22重庆市(渝重庆市) 23四川省(川/蜀成都市)24贵州省(黔/贵贵阳市)25云 南省(滇/云昆明市)26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市)27陕西省(陕 ∕秦西安市)28甘肃省(甘/陇兰州市)29青海省(青西宁 市)30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市)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市)32香港特别行政 区(港香港)33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34台湾省(台台北市) 可以总结成“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内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门庆回归,爱我祖国好河山。”来记 在图中填写省级行政(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区划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等。 2 AA

中国市级行政区划,shp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市级行政区划,shp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中国行政区划详细分类(简称、省会、4种分类) 1.a.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23省、4直辖市、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与简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海甘陕,港澳内台渝北天。.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区域(七)经济(三)地域(7)行政(7)北京市(首都、直辖)京北京市黄河中下游东部华北天津市(直辖)津天津市黄河中下游东北华北河北省冀石家庄市黄河中下游东北华北山西省晋太原市黄河中下游中部华北内 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西部华北辽宁省辽沈阳市 东北东部东北吉林省吉长春市东北中部东北黑龙江省黑哈

尔滨市东北中部东北上海市(直辖)沪上海市长江中下游东部华东江苏省苏南京市长江中下游东部华东浙江省浙杭州市长江中下游东部华东安徽省皖合肥市长江中下游中部华东福建省闽福州市东南沿海东部华东江西省赣南昌市长江中下游中部华东山东省鲁济南市黄河中下游东部华东河南省豫郑州(中国市级行政区划,shp)市黄河中下游中部华中中南湖北省鄂武汉市长江中下游中部华中中南湖南省湘长沙市长江中下游中部华中中南广东省粤广州市东南沿海东部华南中南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市东南沿海西部华南中南重庆市(直辖)渝重庆市西南西部西南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区域(七)经济(三)地域(7)行政(7)四川省川蜀成都市西南西部西南贵州省黔贵贵阳市西南西部西南云南省滇云昆明市西南西部西南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市西南西部西南陕西省秦陕西安市西北西部西北 甘肃省甘陇兰州市西北西部西北青海省青西宁市西北西部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市西北西部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市西北西部西北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东南沿海东部华南港澳台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东南沿海东部华南港澳台地区台湾省台台北市东南沿海东部华东港澳台地区注:“行政中心”指省会或自治区首府,为人民政府驻地。b.延边省区(17个,西向东按逆时针)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吉

中国分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图形版)

北京市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北京简称京。面积1.68万平方千米,人口1382万(2000年)。总计16市辖区2县 市辖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 县密云县(密云镇) 延庆县(延庆镇) 天津市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天津,简称津。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001万(2000年)。总计15个市辖区3个县 市辖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杨村镇) 宝坻区(城关镇) 县静海县(静海镇) 宁河县(芦台镇) 蓟县(城关镇) 河北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河北,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市。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744万(2000年)。总计11个地级市36市辖区 22县级市 108县 6自治县 石家庄市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 裕华区井陉矿区 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 鹿泉市 平山县(平山镇) 井陉县(微水镇) 栾城县(栾城镇) 正定县(正定镇) 行唐县(龙州镇) 灵寿县(灵寿镇) 高邑县(高邑镇) 赵县(赵州镇) 赞皇县(赞皇镇) 深泽县(深泽镇) 无极县(无极镇) 元氏县(槐阳镇) 唐山市 路北区路南区古冶区开平区 丰润区丰南区(胥各庄镇) 遵化市迁安市 迁西县(兴城镇) 滦南县(倴城镇) 玉田县(玉田镇) 唐海县(唐海镇) 乐亭县(乐亭镇) 滦县(滦州镇) 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 昌黎县(昌黎镇) 卢龙县(卢龙镇) 抚宁县(抚宁镇) 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 邯郸市从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峰峰矿区

武安市 邯郸县(南堡乡东小屯村) 永年县(临洺关镇) 曲周县(曲周镇) 馆陶县(馆陶镇) 魏县(魏城镇) 成安县(成安镇) 大名县(大名镇) 涉县(涉城镇) 鸡泽县(鸡泽镇) 邱县(新马头镇) 广平县(广平镇) 肥乡县(肥乡镇) 临漳县(临漳镇) 磁县(磁州镇) 邢台市 桥东区桥西区 南宫市沙河市 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 柏乡县(柏乡镇) 任县(任城镇) 清河县(葛仙庄镇) 宁晋县(凤凰镇) 威县(洺州镇) 隆尧县(隆尧镇) 临城县(临城镇) 广宗县(广宗镇) 临西县(临西镇) 内丘县(内丘镇) 平乡县(丰州镇) 巨鹿县(巨鹿镇) 新河县(新河镇) 南和县(和阳镇) 保定市 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 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满城县(满城镇) 清苑县(清苑镇) 涞水县(涞水镇) 阜平县(阜平镇) 徐水县(安肃镇) 定兴县(定兴镇) 唐县(仁厚镇) 高阳县(高阳镇) 容城县(容城镇) 涞源县(涞源镇) 望都县(望都镇) 安新县(安新镇) 易县(易州镇) 曲阳县(恒州镇) 蠡县(蠡吴镇) 顺平县(蒲阳镇) 博野县(博陵镇) 雄县(雄州镇) 张家口市 桥西区桥东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 康保县(康保镇) 张北县(张北镇) 阳原县(西城镇) 赤城县(赤城镇) 沽源县(平定堡镇) 怀安县(柴沟堡镇) 怀来县(沙城镇) 崇礼县(西湾子镇) 尚义县(南壕堑镇) 蔚县(蔚州镇) 涿鹿县(涿鹿镇) 万全县(孔家庄镇) 承德市 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下板城镇) 兴隆县(兴隆镇) 隆化县(隆化镇) 平泉县(平泉镇) 滦平县(滦平镇)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 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

江苏省行政区划代码

江苏省行政区划代码 320000江苏省 (省直各单位根据其驻地所在, 分别选择行政区划代码) 320100南京市 320101市辖区 320102玄武区 320103白下区 320104秦淮区 320105建邺区 320106鼓楼区 320107下关区 320111浦口区 320113栖霞区 320114雨花台区320115江宁区320116六合区320124溧水县320125高淳县 320500苏州市320501市辖区320502沧浪区320503平江区320504金阊区320505虎丘区320506吴中区320507相城区320581常熟市320582张家港市320583昆山市320584吴江市320585太仓市

320200无锡市 320201市辖区320202崇安区320203南长区320204北塘区320205锡山区320206惠山区320211滨湖区320281江阴市320282宜兴市 320400常州市320401市辖区320402天宁区320404钟楼区320405戚墅堰区320411新北区320412武进区320481溧阳市320482金坛市321100镇江市321101市辖区321102京口区321111润州区321112丹徒区321181丹阳市321182扬中市321183句容市 321000扬州市321001市辖区321002广陵区321003邗江区321011郊区321023宝应县321081仪征市321084高邮市321088江都市

320923阜宁县320924射阳县320925建湖县320981东台市320982大丰市 320700连云港市320701市辖区320703连云区320705新浦区320706海州区320721赣榆县320722东海县320723灌云县320724灌南县 320800淮安市320801市辖区320802清河区320803楚州区320804淮阴区 320811清浦区 320826涟水县 320829洪泽县 320830盱眙县 320831金湖县 321300宿迁市 321301市辖区 321302宿城区 321311宿豫区 321322沭阳县 321323泗阳县 321324泗洪县 注:在境外或省外有办事机构的,其行政区划代码随其主管部门填;省内单位按其实际所在地填。 江苏省人事厅综合计划处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所在行政区:南京市环评编号:

所在行政区:南京市环评编号: 审批编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南京常丰农化有限公司原厂址场地修复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盖章南京新材料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建设单位排污申报登记号□□□□□□□□□□□□ 申报日期 2018年9月 江苏省环保厅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行业类别——按国际填写。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厂界距离等。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注释 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图1污染土壤采样点位图 附图2污染地下水采样点位图 附图3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4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5 周边环境概况图(含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附图6 本项目周边地表水系图 附图7 项目与生态红线位置关系图 附图8 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规划图 附件1 委托书、声明、承诺书 附件2全本公示及删除内容说明 附件3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或减轻的对策和措施情况表 附件4修复技术方案的专家论证意见及复核意见 附件5建设项目基础信息表 附件6其他资料 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声影响专项评价 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固体废物影响专项评价 辐射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