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软件工程实习报告(共6篇)软件工程实习报告(共6篇)第1篇:软件工程实_报告年软件工程实_报告实_是一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我们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面整理了软件工程实_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八月初,我们来到大连东软实训中心进行为期20天的实_,我们要做的是物流配送管理系统,我要做的是配送中心管理模块。
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商品、库房和供应商的管理,缺货查询和进货安排。
由于大家负责不同的模块编写,作为组长的我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模块之间的交互,系统风格一致性等问题。
为此,项目启动之前我们小组6人开会讨论了整体的业务流程,明确了数据库表之间的关联和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
在项目验收阶段我们顺利地通过了答辩,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虽然和优秀的小组开发的系统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力,结果也令我们满意。
在为期20天大连东软实训中心的实_过程中,我每天都感觉很充实,从基础知识的巩固,项目整个的开发过程,我都认真学_,勤于思考,并且不断动手实践,我感到收获很大。
这是我们在学_专业课程之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
这次实_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的专业素质、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技巧,使我们了解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培养我们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科研文献和资料的调研,对研究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结果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培养我们积极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并掌握一些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
这次实_让我们走出校园,切身体会公司的企业文化,感受到了和学校里面不一样的学_方式和氛围,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社会经验,了解了很多行业需求和动态,使我们视野更加开阔。
2024年计算机软件专业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一、实践背景及目的____年,我所在的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确定了2024届本科生实践项目。
作为该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次实践旨在让我们了解和熟悉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实际运作,了解相关企业的发展情况和需求,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准备工作为了顺利进行实践,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对计算机软件行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学习,了解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热点和企业需求,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提高了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为实践做好了准备。
最后,我们对实践目标和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确保实践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三、实践过程及成果1. 实践单位介绍我们选择了一家知名的软件开发公司作为我们的实践单位。
这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目前在软件开发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地位。
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软件定制开发、软件产品销售和技术咨询服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幸与公司的技术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在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2. 实践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公司的工作环境和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我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分别参与到公司的不同项目中。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公司的员工进行了合作,在他们的指导下,了解了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学习了代码编写、测试调试、项目管理等技能。
同时,我们还参与了一些实际的项目,与实战作战,提升了我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3. 实践成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掌握了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
其次,我们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重要性,提高了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最后,我们还参与了一些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做出了贡献。
99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2 期2021 年 2 月 10 日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099-05中图分类号:G642新工科与课程建设0 引 言近年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变革,也引发了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对卓越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行动。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发展战略[1-2],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
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3]。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等计划政策相继出台,各高校纷纷响应并迅速行动起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跨学科的研究院与新工科专业等新形态不断推出,一场“新工科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在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4]。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徐晓飞1, 2,沈 毅1,钟诗胜2(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分析与总结我国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及其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介绍新工科建设方案与实践经验,并对我国深化新工科建设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模式;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新工科“Π型”方案第一作者简介:徐晓飞,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企业智能计算、软件工程等,***************.cn。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创新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对外开放的热点问题。
以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推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对外开放;软件工程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和国内产业升级的紧迫挑战,我国确立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发展目标,把加快数字化建设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1]。
我国高校正致力于发展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为核心要素的“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正在改变高校教与学的行为,正在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改变学校的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方式,正在改变工科学生的人生命运,正在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2]。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就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育及办学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为例,开展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作者:潘鸿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06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自己都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大学生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中去。
文章试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和如何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以便更好的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重要性方法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自己都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大学生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中去。
下文试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和如何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以便更好的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其重要性(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学校在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跟不上学校教育的发展需求。
同时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面的全面教育有所欠缺。
其中对现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方面就有所欠缺。
在大一大二学校会开设计算机课,仅仅只是简单的讲授,实际操作相对欠缺。
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是不足。
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式无非就是从书面考试和上机操作两方面进行[1]。
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课程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
学生只是为了能够获得好成绩而进行复习,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应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
最终造成学生将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应用的实际操作上就相形见绌了。
这样就使得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成为一种形式,对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真正提高并没有多大的用途。
第 22卷第 5期2023年 5月Vol.22 No.5May 2023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面向应用型大学的软件过程管理课程教学探索王海峰1,2,刘皓1,张明1,陈新疆1,何淑庆1,2(1.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山东省网络重点实验室临沂大学研究所,山东临沂 276002)摘要:随着信息社会进步与软件产业发展,软件企业提升了对职业开发和测试人员过程管理能力的需求。
为探讨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本科教学如何适应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面向企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以个体开发者、小型开发团队与多团队协同的组织逻辑为线索,面向企业应用设计软件过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软件过程管理课程。
首先,将软件过程管理模型划分为传统、现代企业应用,设置核心、扩展教学内容,实现传统过程管理方法与企业实践的密切结合。
然后,在实施扩展教学内容时采用面向个性化教育的弹性教学方案,解决课时紧张、职业规划目标多样化的问题。
实际教学表明,所提教学设计方案能有效促进软件工程本科生培养与工业界的衔接,缩短高校教育与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高本科生的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为面向应用型大学的软件过程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软件过程管理;个性化教育;过程管理能力;计算机教育DOI:10.11907/rjdk.22156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TP311.5;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3)005-0235-06Teaching Exploration of 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Course for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WANG Hai-feng1,2, LIU Hao1, ZHANG Ming1, CHEN Xin-jiang1, HE Shu-qing1,2(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Linyi University;2.Linda Institute,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etwork Based Intelligent Computing, Linyi 276002, Chin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software enterprises have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the process management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ers and testers.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an meet the needs of software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and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for enterprise practice.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of individual developers, small development teams and multi-team collabora‐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 application design is designed to build a 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course oriented by talent demand. First, divide the 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model into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set the core,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alize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proces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nterprise practice. Then, when implementing the expanded teaching content, the flexible teaching plan for personalized education is ad‐o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ense class hours and diversified career planning objectives. The actual teaching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teach‐ing design schem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ftware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industry,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college education and software enterprise talent demand,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the 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Key Words:software process management; personalized edu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capability; computer education收稿日期:2022-05-26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JZZY010134,2019GGX10100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培育项目(SDYJG19210);临沂大学思政教改项目(G2020SZ113)作者简介:王海峰(1976-),男,博士,CCF会员,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刘皓(1997-),男,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张明(1983-),男,博士,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计算;陈新疆(1977-),男,硕士,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何淑庆(1983-),男,博士,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计算、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周晓聪,衣杨(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以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以往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设想,以特色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为抓手强化专业本科教学影响力,提高专业教学声誉,推进一流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软件工程;特色课程体系[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山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常态检测数据中心重点研究项目“基于QS、ARWU、THE、USNews四大国际排行榜的中国内地高校综合实力分析研究”(M2002)[作者简介]周晓聪(1971—),男,湖南常宁人,博士,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7-0112-04[收稿日期]2020-10-25一、背景2019年4月国家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专业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质量一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这是我们的机遇,使得中山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挑战,促使我们对如何建设中山大学计算机类专业做更深入的思考与规划,为将我们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本科专业而不断努力。
基于ASIIN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作者:谭振华王龙杨璐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年第12期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往往涉及一些国际认证环节,目的是让专业建设与国际需求接轨,让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中,ASIIN认证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ASIIN认证背景下人才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实践效果的检验,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ASIIN认证;应用型本科建设;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具体体现在缺乏多层次的工作人员,如设计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以及质量检测人员等,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软件行业的培训班,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薄弱的问题。
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在这一情况下,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前沿先进信息技术。
ASIIN认证(German Accreditation Agencyfor Study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Informatics,Natural Sciencesand Mathematics)是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旨在通过对学习计划的评估,确保其符合国际化标准和质量要求,并提供参与者和学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ASIIN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
软件工程实践环节方案范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软件工程已成为各种行业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软件工程实践环节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项目或实验,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创新的能力。
二、实践目标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加深对软件工程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 团队合作与沟通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协作与沟通的能力。
在软件工程项目实践中,团队合作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
3. 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软件工程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面对各种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内容1.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软件工程实践环节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选择一个软件工程项目,通过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全过程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项目实践可分为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两种形式,个人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2. 实验实践实验实践是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验证。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实践,学习和掌握软件工程中的各种方法、技术和工具。
实验实践的内容可以包括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软件测试方法、软件质量保证等,通过实验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软件工程实践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软件工程案例,学习和掌握软件工程中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各种软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方法1. 实践指导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师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欣赏(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研究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普及,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软件方面的本科毕业生涌入社会,但真正掌握软件技能、方法的人才却是极度短缺。
其主要原因是软件工程概念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并没有在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也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教学亟待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国外软件工程本科教学国外对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
有一些学校开展实验室式教学,且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面向对象方法出发,使学生所获得的经验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通常,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软件开发项目经验是来自于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角色参与。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立刻带入到公司的开发人员队伍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会软件研发的生命周期、软件工程方法、还要参与到软件项目组中进行实际的训练。
现以华盛顿州的乔治敦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来看看国外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的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软件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概况乔治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将软件工程本科教学分为两个学期进行。
第一学期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是软件设计基础,这一阶段的软件工程教学被称为软件工程I(softwareengineeringI)。
第二学期的软件工程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或虚拟项目让学生以项目组的方式参与其开发过程,在该过程中理解并应用软件工程概念。
这一阶段的软件工程教学被称为软件工程II(softwareengineeringII)。
软件工程教学的第一阶段在软件工程的第一教学阶段中,其主要讲授的课程内容是贴近软件设计的。
在课程的开始主要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及简介,然后讲解面向对象设计、需求分析、用例图(usecase)、对象模型技术、Rational 统一过程、UML技术、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等一系列内容。
【导语】实习报告是指各种⼈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作学习经历进⾏描述的⽂本。
以下是整理的软件⼯程实习报告,欢迎阅读!【篇⼀】软件⼯程实习报告 转眼已经在CSDN这样的⼤家庭中⽣活5个⽉时间了,之前的兴奋、喜悦如今已经让我熟悉,在这⾥的每⼀天都会让我有成为⼀名真正“财富”拥有者的冲动。
也许对别⼈来说,⼀定不能体会为什么在这不到5个⽉的时间会让⼀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变化就是这样⼀点⼀点产⽣的。
在CSDN的⽣活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在专业知识⽅⾯的⽋缺和不⾜,也意识到了⾃⼰做为计算机软件⼯程专业的学⽣,要想在以后的职业中崭露头⾓,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理素质,使⾃⼰在以后的途中⽆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都⽴于不败之地。
这正是本次实训的根本⽬的。
通过⽼师的课堂讲解与企业化标准的培训,使我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
从⽽确定⾃⼰以后的努⼒⽅向。
要想在短暂的实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到东西,就需要我们跟⽼师或同学进⾏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
只有我们跟⽼师多沟通,让⽼师更了解我们,才能跟真切的对我们进⾏培训⼯作。
由此,班级的⽂化“共享”就在⽣活中慢慢形成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在这短短的时间⾥,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在实际应⽤中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
让我真真领悟到“学⽆⽌境”这句话的涵义。
⽽⽼师在专业认识周中所讲的,都是课本上没有⽽对我们⼜⾮常实⽤的东西,这⼜给我们的实训增加了浓墨淡采的光辉。
我懂得了实际⽣活中,专业知识是怎样应⽤与实践的。
在这些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职业⽣涯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且让我深深体会到⼀个团队中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要善于团队合作,善于利⽤别⼈的智慧,这才是⼤智慧。
靠单⼀的⼒量是很难完成⼀个⼤项⽬的,在进⾏团队合作的时候,还要耐⼼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使我们的组合达到更加完美。
⼈⾮⽣⽽知之,虽然我现在的知识结构还很差,但是我知道要学的知识,⼀靠努⼒学习,⼆靠潜⼼实践。
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结合白城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如何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强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积极探讨了软件工程教育理念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标签: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在市场机制推动下的全球化过程中,当今世界科技与社会发展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融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呈现综合化趋势,它既要求专业知识又要求人文和社会知识,既要求专业技能又要求沟通和交往技能,既要求专业素质又要求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这种人才特征的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核心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然后要适当地了解与核心专业有关或者邻近专业的前沿知识;再培养一些职业综合素质,诸如心理素质、人文知识、社会道德、价值关怀、科技知识等。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需要从整体上关注与回应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大批适应全球化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明确本科生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软件人才适应性差,课程脱节现象成为顽疾,主要表现在实用性差,与市场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脱节等方面。
从教师角度看,部分高校教师误以为软件工程就是编程序,只需重点掌握开发工具,而忽视培养对软件的工程管理、团队开发、文档编写和测试等能力,轻工程现象较为明显;从学生角度看,课程内容可操作性较低,实践课程多为验证性的实验设计,学生即便听懂课堂内容,却苦于解决实际问题。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软件工程理论与软件开发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软件工程精髓之处。
因此,软件工程教学既要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工程实践和软件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必须精通所学的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还要拥有必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每學期通过讲授内容丰富、层次不一的教学内容,以及配合实际的或模拟的实践强化,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
除此之外,遵守职业规范、维护社会公德以及培养职业责任感都是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当多种项目目标互相冲突时,全面考虑知识、成本、时间、组织环境和现有系统等因素,能够提供恰当的折衷方案。
教学计划需要提供有真实环境成分的练习项目,让学生勇于面对互相矛盾与不断变化的需求,顺利完成高质量的需求分析与灵活的软件设计,从而获得真正的经验。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模式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以国际化、工程化为
两条主线,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具备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二是以专业能力需要为依据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三是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性。
基本的课程模块使大专业的基础保持相对稳定性,专门化课程模块视不同方向、不同岗位需求而设置,并可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动态调整。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就设置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专门化课程模块。
针对教学特点,一方面认真做好课程建设,编订每门课程全英文教学大纲,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均选用国外先进的经典原版教材,根据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课程必须包含计算机领域最新进展方面的课程,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同时启动学院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有计划进行教材建设,按照课程群特征,集中教学团队的师资优势,建立符合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优化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进一步带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究,为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作重要保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稳固转型后应用人才特色教育
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完善教学条件。
近几年,合理规划,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维修实验室、专用多媒体教室、学院专用图书馆和学院网站等,实验设备数量充足,教学基本设施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在现有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搭建课程群实践教学环境,建立实践教学案例库。
三是扩展实训基地建设范围和规模,搭建大实训体系,形成“教学一实习一小实训一大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业界先进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促进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
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上达成共识后,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制定课程教学要点,讨论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间紧、任务重、新课多等,在不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边讲边练。
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