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不对称双塔连体结构设计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80.33 KB
- 文档页数: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三塔连体结构廊桥连接形式分析杨钦【摘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由“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上交所”、“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中金所”和“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中国结算”三幢高层塔楼和相连的整体地下层组成的建筑群.塔楼的总高度为220m(上交所),200m(中金所)和163m(中结算).三幢塔楼在7层、8层和9层由三层轻型廊桥连接成整体结构.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该三塔连体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并着重分析对比了塔楼与廊桥不同连接形式对廊桥位移、受力性能的影响,为该结构及其他类似结构的性能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11页(P66-76)【关键词】动力弹塑性;三塔连体结构;连接形式;性能设计【作者】杨钦【作者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由“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上交所项目”,“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中金所项目”,“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中国结算项目”三幢高层塔楼和相连的整体地下层组成的建筑群。
塔楼的总高度为220m(上交所), 200m(中金所)和163m(中结算)。
塔楼的楼层数分别为38层、36层及28层。
塔楼底层L01地下有5层的地下室,层高不等。
塔楼平面为矩形,边长为72m×72m(上交所),54m×72m(中金所)和42m×72m(中结算)。
外形在塔楼通高保持不变。
楼面的形状和层高均有变化。
每个塔楼的水平支撑由两个对称的混凝土核心筒组成,核心筒由三对分布在不同高度的钢结构支撑连接,核心筒贯穿塔楼整个高度。
为了增加横向刚度和减少水平位移,增加设计了联系两个核心筒的横向钢桁架。
三幢塔楼在7层、8层和9层由三层轻型桥连接成整体结构。
桥的总跨度超过158m,通过两个中间电梯井支撑将跨度分割为三跨,两端37m和中间84m。
三幢塔楼在大多数楼层平面内均有大面积的楼板开洞,属于平面不规则结构。
双塔连体结构的工程实例马来西亚双塔为对称双塔楼(图1),建成于1996年,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88层,总高度达45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连体结构。
其抗侧力体系由中央核心筒、周边柱列和环形梁在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在两塔楼的中部有连廊相连。
图1 马来西亚双塔巴黎凯旋门(图2),建于1989 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连体结构。
它与香榭舍大街上的老巴黎凯旋门位于同一城市的中轴线上,相互辉映,构成巴黎新老城区的主要景点。
新凯旋门在100m 的正方形内切出约60m 的大洞构成。
建筑结构对称均匀,两侧塔楼结构各约20m 进深,主要用做办公楼,顶部连体净跨约60m,高约20m,由双重并式通高桁架构成,桁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型大梁。
图2 巴黎凯旋门上海交银大厦(图3)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内,为不对称连体结构。
北塔楼55 层,高230.35m,南塔楼48 层,高197.55m。
两幢塔楼整体外形呈H 型,在第13、26、39 层分别一层楼高(4.1m),净跨12.4m 的两个空间桁架将两幢塔楼连接在一起,两空间桁架又通过交叉斜撑连成整体,以增强塔楼间的连接。
连体与塔楼采用刚性连接。
上海交银金融大厦,为双塔弱连结构,由于两塔楼的高度不同,动力特性有较大差异,塔楼间的析架结构协调结构的变形,对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产生影响。
为了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济大学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试验模型缩比为模型包括两个高层塔楼和塔楼间析架,模型总高米,总质量为吨。
试验分析认为,七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七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微裂缝,析架无变形,结构满足规范设计要求罕遇七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底部柱和剪力墙出现水平裂缝,析架部分屈服,结构不会倒塌,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八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出现严重开裂,变形增大,析架屈曲,甚至拉断。
图3 上海交银金融大厦梅田摩天大厦(图4),位于日本大阪,为的高层综合写字楼,建成于1993 年,是世界最早的连体超高建筑。
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周颖;吕西林;卢文胜;陈林之;黄志华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年(卷),期】2008(28)5
【摘要】外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之一,我国已有多个采用这种结构体系的单塔楼工程实例,但对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的研究较少。
本文针对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不等高双塔连体混合结构,进行了7度多遇地震、基本烈度、罕遇地震和8度罕遇地震阶段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了结构的破坏模式,并对模型结构和原型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此类结构设计的一些建议。
研究表明,高位连体的竖向地震反应比较明显,设计中应适当考虑动力放大效应;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变形均呈现弯曲型;主塔楼核心筒在中震下可以保证"不坏",但结构小震下的层间位移略超过规范限值。
【总页数】8页(P71-78)
【关键词】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混合结构;连体;振动台试验;动力反应
【作者】周颖;吕西林;卢文胜;陈林之;黄志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57
【相关文献】
1.双塔楼弱连接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J], 王灵;吕西林
2.某双塔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J], 冉莉;王昭
3.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J], 黄慎江;罗定慧
4.对称型双塔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J], 谭丽君;雷庆关
5.对称型双塔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J], 谭丽君;雷庆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构造设计xxxx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xx目录上海中心大厦塔楼构造设计 (1)摘要 (2)1 工程概况 (4)2 构造体系 (5)3 主要分析结果 (8)3.1 构造动力特性 (8)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9)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10)4 关键设计问题 (11)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11)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3)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6)4.4 风工程研究 (16)4.5 构造控制 (17)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7)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8)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20)5 结论 (22)6 参考文献 (22)摘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平安的构造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构造设计进展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根底形式。
其次对构造体系构成和主要的构造分析结果进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工程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构造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工程构造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展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构造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构造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构造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工程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构造高度为574m。
安藤忠雄的上海新作——上海国际设计中心Tadao Ando's New Work in Shanghai——The Project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Design Center■ 张 昕 ■ Zhang Xin[摘 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国际设计中心项目概况,并从形体、功能、材料、构造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安藤忠雄对于该建筑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安藤忠雄[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Design Center and expatiates T adao AndoÕs understanding for the building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body,function,material and conformation.[Key word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Design Center, T adao Ando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是安藤忠雄设计并得以实施的第一幢高层建筑,也是他在中国的第二个作品。
该项目是上海市国康路创业基地的二期工程,占地约9 000m2,基地沿东西向延伸,北侧毗邻中山北二路,西、南侧邻国康路,靠近同济大学。
安藤忠雄秉承一贯的线条洗练、体块清晰的风格,舍弃了中轴对称的手法,将设计重点落在建筑造型比例与素材的推敲上,利用形态规整简洁的几个单体相互的交错、递进,形成整体的变化和节奏。
由于基地位于国康路与中山北二路的交汇路口,建筑既要满足地标形象要求,同时兼顾人们在高架桥上的视觉感觉,设计在基地西侧布置大体量的高层建筑。
结合基地的现状,自东向西沿中山北二路与国康路建筑形体呈阶梯式跌落,东侧采用多层组合裙楼,逐渐向高层过渡。
高层与多层部分的结合形成连续、壮观的街道景观。
大底盘不对称双塔楼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杨蓦;马光磊【摘要】以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为例,介绍了大底盘不对称双塔楼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具体就结构设计、计算以及结构构造措施作了探讨,旨在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解决其超限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14【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超限高层;塔楼偏心;抗震设计;构造措施【作者】杨蓦;马光磊【作者单位】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036;北京源诚维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73.31近年来由于公众审美观的多样化和居住者对居住建筑的多样化使得建筑师对建筑形态不断创新,从而使突破现行规范的超限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笔者结合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园2号建筑实例介绍大底盘不对称双塔楼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1 工程概况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园2号建筑总建筑面积228 349 m2,是集办公研发、商业配套、会展、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
包括两栋高层塔楼(A,B栋)。
裙房6层,地下4层。
地上1层~6层为商场。
A,B栋塔楼为7层~34层大空间办公室,房屋总高度150.0 m。
2 超限分析及相应的结构措施1)房屋高度超限A,B栋高层房屋高度为150.0 m,超过了JGJ 3-200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规定的框架—核心筒结构7度区适用高度130 m的限值。
2)采用大底盘双塔楼结构,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
3)由于商场使用功能的限制,A,B栋塔楼布置在大底盘的最右侧和中部,其中A塔,B塔与裙房的质心偏心距分别为80 m(A塔),37 m(B塔),A塔超出了《高规》10.6.1条“塔楼结构与底盘结构质心的距离不宜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的规定。
针对塔楼偏心,采取了以下措施:a.裙房顶部楼板板厚加厚至180,同时裙房各层与塔楼相连的两跨梁板适当加强,以增强两栋塔楼的变形协调能力。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共3篇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1上海中心大厦作为高层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其结构体系和材料应该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本次分析将从建筑的结构体系、整体设计以及振动台试验等方面出发,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探讨。
一、结构体系上海中心大厦采用的结构体系为双塔不对称双核蜗壳结构,整座建筑呈现出很强的外观感官和垂直特点。
结构体系主要由两座高达632米和492米的塔楼和中间的裙楼组成,塔楼之间存在40米的空桥。
巨大的高度和不对称的双核结构,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结构体系有效的避免了较大面积的地震破坏。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体系融合了众多革新性考量,该设计减少了结构的重量,并将重量有效地分布到各种不同的支撑架构中,极大地降低了水平荷载对于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如采用倒向置换技术,可使建筑在地震时出现倾斜而又能回落到原始水平位置。
而在地震后还有辅助钢缆和油压减震控制设备保护整个建筑,从而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总体来说,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体系符合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这也是上海中心大厦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整体设计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另人瞩目的同时,其为抗震设计做出的细节处理也不容忽视。
建筑采用的双核结构有利于提高建筑对侧向水平力的抵抗能力,并在多种地震波作用下有效防止建筑变形破坏。
此外,建筑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例如,采用合理设计分散楼层布置,采用合理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建筑的整体重心分散布置,从而有效地减小地震水平力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抗震性能还受到地基影响的影响。
要确保建筑建立在坚硬的石灰岩上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深入的地基处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地震运动对于建筑的影响,以此提升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三、振动台试验为了在实际中保证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震性能,建筑在设计之初进行了振动台试验。
“上海中心”深度解读②丨美丽外衣中国“智造”“上海中心”深度解读②丨美丽外衣中国“智造”分享至:(7)(1)收藏作者:刘斌高渊张奕 2016-04-27 06:02:28上海中心大厦重达85万吨,接近70个埃菲尔铁塔。
从当初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公司一纸美轮美奂的创意设计,到如今一座集绿色、文化特色于一体的高楼大厦屹立黄浦江畔,来自500家单位的4000多名建设者,胸怀“心中上海”理念,用智慧、勇气、创新的工匠精神,打造了一项又一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书写下了中国建筑史上科技创新的“第一高”。
你一定好奇,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究竟是怎么实现的?作为上世纪90年代就规划建设的、陆家嘴地区的第三幢摩天高楼,“上海中心”的高度为什么定为632米,又为何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旋转向上的造型?两层玻璃幕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奥地利维也纳文化地标——“约翰·施特劳斯金色雕像”的复制品落户上海地标建筑“上海中心”张海峰摄柔和的形象腾飞的精神“其实,从当今建筑施工技术角度出发,人类可建造的最高楼已经可以超过800米。
最初,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公司也曾经提交过一个880米的设计方案,但最终没有实施。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表示,这主要是出于城市区域天际线的考虑。
从外形设计上来看,“上海中心”的形态是一个缓缓螺旋上升的玻璃晶体,视觉上给人以观感多变、体态优雅、浪漫端庄的印象,象征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灵动与腾飞。
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与环球金融中心的简洁刚毅和金茂大厦的沉着稳重的叙事方式形成强烈对比,它用柔和的形象元素表达了腾飞的上海精神。
从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顶部非对称的卷折状造型,和金茂大厦的点状、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遥相呼应。
“如果说金茂大厦代表着经典的隽永品位,环球金融中心体现了现代的简洁明快,那么上海中心大厦承载的应该是未来的自然旋律。
”顾建平表示,三座现代建筑用各具特色的方式,丰富且重新定义了小陆家嘴地区乃至上海的城市天际线,三者的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上海继往开来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