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0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8
经过时间的计算习题1、时间段:6:30-14:008:30-14:459:50-16:2014:30-21:152、时间段:上午8:40-下午2:45中午12:20-晚上7:10下午3:25-晚上10:10上午7:40-晚上9:003、经过时间计算:第一天13:30-第二天7:00晚上8:30-第二天早上9:404、一艘轮船晚上10:50从上海出发,行了1小时20分,这艘轮船在12:10时到达目的地。
5、一节课40分钟,从上午9:50开始上课,下午1:10结束。
6、早训练从8:05开始,训练40分钟。
7、妈妈8:00上班,路上要花25分钟,她至少应在7:35从家里出发。
8、XXX上7:05分从家里出发,路上需花15分钟,他7:20能到学校。
9、一场排球赛从19:30开始,进行了155分钟。
结束的时间是22:05.10、刷牙洗脸需要5分钟,烧水需要10分钟,完成这些事最少需要的时间是15分钟。
11、XXX的学校8:15开始上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第二节课9:10下课;9:10XXX在上第二节课。
12、妈妈一天XXX作8小时30分钟。
13、一辆汽车9:10从无锡开往南京,11:30到达,途中行驶了2小时20分钟。
一列火车11:25发车,路上行驶了4小时45分,到达时刻是16:10.14、XXX一天在校的时间是7小时10分。
15、XXX上写字课,从下午2点开始,40分钟一节课,应该在3:20下课。
16、今天的时也是昨天的10时,也可以说是昨天夜里的22时。
17、一列火车20点30分从甲站出发,次日12点30分到达乙城,火车共行驶了16小时。
18、XXX睡了9个小时。
19、XXX做作业了1小时20分钟。
20、第三节课下午10:00下课。
二、时间经过的题目14:00-晚上8:00经过6小时。
下午4:00-21:00经过5小时。
1:00-8:00经过()时,应改为凌晨1:00-早晨8:00经过()时。
三年级学生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区分“时刻”和时间。
“时刻”表示一天内某一特定的时间点,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每一个位置都表示时刻。
比如:学校上课的时间是8:00,那么这个8:00就是时刻。
放学时间是11:30,这个也是时刻。
表示时刻就用“时”“分”等词。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或日期)到另一个时刻(或日期)的间隔,也就是经过的时间。
比如我们上午上课的时间就是3个小时30分钟。
表示时间的用“小时”和“分”等词。
再比如:9时,表示时刻,9小时表示经过的一段时间。
总结:时刻指的是时间点。
时间指的是时间段。
计算同一天经过的时间例题:某超市,周一到周五营业时间9:00~20:00,周六日营业的时间是8:30~21:00。
(1)这个超市周一到周五每天营业多少时间?(2)这个超市周六日每天营业多少时间?分析:周一到周五都是从9点开始,到晚上的8点结束,那么经过的时间就是用终止的时间_起始的时间。
解答:20-9=11(小时)21:00-8:30=12小时30分,这个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用21-8=13(小时)13小时里拿出1小时还剩12小时。
用1小时-30分钟=30分钟。
那么加在一起就是12小时30分钟。
总结:计算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起始时刻。
反馈练习:(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经过了()小时。
(3)某学校组织春游。
早上8:30到达目的地,中午休息2小时,下午4:30结束,一共游玩了多长时间?(去掉中午休息的时间)(4)王叔叔每天工作的时间情况:上午8:30~12:00 下午2:30~6:30,王叔叔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答案:(1)12 (2)12 (3)下午4:30=16时30分用16时30分-8时30分-2小时=6小时(4)12:00-8:30=3小时30分,6:30-2:30=4小时3小时30分+4小时=7小时30分。
孩子对于这样的题掌握起来比较快,比较难的是下面这种不是同一天的计算时间问题。
时间与速度的简单计算一、时间单位1.年:一年的时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
2.月:一年有12个月,其中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3.日:一天有24小时。
4.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小时等于60*60=3600秒。
5.分:一分钟有60秒。
6.秒: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为“s”。
二、速度单位1.米/秒(m/s):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长度。
2.千米/小时(km/h):表示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长度。
3.公里/小时(km/h):与千米/小时相同。
4.米/小时(m/h):表示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长度。
5.厘米/秒(cm/s):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长度。
6.英尺/秒(ft/s):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长度。
三、时间与速度的计算公式1.速度=路程÷时间2.时间=路程÷速度3.路程=速度×时间四、实际应用1.一个人以6米/秒的速度跑100米需要多少时间?时间=路程÷速度=100m÷6m/s≈16.67s2.一辆汽车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5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时间=路程÷速度=50km÷100km/h=0.5h3.一列火车以80米/秒的速度通过一座长200米的桥梁需要多少时间?时间=路程÷速度=(200m+火车长度)÷80m/s五、生活中的时间与速度1.走路:一般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米/秒。
2.跑步:一般人的跑步速度约为4米/秒。
3.骑自行车:一般人的骑车速度约为5米/秒。
4.汽车:一般小汽车的速度约为100千米/小时。
5.火车:一般火车的速度约为80千米/小时。
6.飞机:一般客机的速度约为900千米/小时。
时间与速度的简单计算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内容,掌握时间单位和速度单位,了解时间与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注意积累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小明以5米/秒的速度跑了100米,问他用了多少时间?答案:时间 = 路程 ÷ 速度 = 100m ÷ 5m/s = 20s解题思路:直接使用时间计算公式,将路程和速度代入计算即可得到时间。
地理:如何进行地理时间的计算一、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 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
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一、地方时及其计算1.地方时及产生原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产生了时间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时刻早。
2.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若B地位于A地的东侧,计算时取“+”号,若B地位于A地西侧,计算时取“-”号,可概括为“东加西减”)。
二、时区、区时及其计算1.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2.区时及其计算(1)区时:中央经线经过的地方时。
(2)区时的计算:B时区的区时=A时区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其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可概括为“同减异加”;“+”“-”号的取舍:若B时区位于A时区的东侧,用“+”,反之用“-”)3.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二者又密切联系。
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整数个小时。
三、日期界线2.人为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中考地理资料之时间的划分和计算3篇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考试有平常心,就会有的发挥;心怀自信,便能跨越每一个障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地理资料之时间的划分和计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地理资料: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理论时区以被15整除的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7.5度,即每15°划分一个时区,这是理论时区。
理论时区的时间采用其中央经线(或标准经线)的地方时。
所以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个小时。
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来得早。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提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
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类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
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各科联系的加强,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
该类题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难点透析】1.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大早小晚(定法)。
时间计算本质上是地方时的计算。
2.理解概念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日界线有两条,①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时区的计算方法,教你怎么计算时差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1:已知北京(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东九区)的区时?时区计算方法大全东京时间=12:00-(8-9)=13:00(即东京时间为5月1日13: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伦敦(中时区)的区时?伦敦时间=12:00-(8-0)=4:00(即伦敦时间为5月1日4:00)。
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
(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日期减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4月30日)。
例4:已知纽约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的区时?东京时间=12:00-[(-5)-9]=26:00-24:00+1天=2:00)即东京时间为5月2日2:00)。
(注:当算出的区时大于或等于24:00时,应减去24:00,日期加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5月2日)。
时区计算方法以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等到验证,这一方法不需要画出两个时区,也不需要知道两个时区之间的东西方法就可以准确地算出区时,即计算时也不需要判断用“+”或“-”,因此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经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农村普通中学)均能熟练掌握。
新方法的扩展这一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扩展到地方时的计算中:要计算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已知时间的经度-要计算时间的经度),其中经度中,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例:已知120°E的地方时为12:00,求20°W的地方时?20°W的地方时=12:00-4分×[120°-(-20°)]=12:00-9:20=2:40,日期变化同上,其他方法同上例。
一、经过时间的计算1、6:30~14:00 8:30~14:459:50~16:20 14:30~21:15 2、上午8:40~下午2:45 中午12:20~晚上7:10下午3:25~晚上10:10 上午7:40~晚上9:003、经过两天的经过时间计算第一天13:30~第二天7:00 晚上8时30分~第二天早上9时40分4、一艘轮船晚上10:50从上海出发,行了1小时20分,这艘轮船()时到达目的地。
5、一节课40分钟,从上午9:50开始上课,()结束。
6、早训练上午8:05结束,训练40分钟,早训练是从()开始的。
7、妈妈8:00上班,路上要花25分钟,她至少应在()从家里出发。
8、小明早上7:05分从家里出发,路上需花15分钟,他()能到学校。
9、一场排球赛从19:30开始,进行了155分钟。
结束的时间是()10、刷牙洗脸需要5分钟,烧水需要10分钟,完成这些事最少需要的时间是()11、小明的学校8:15开始上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1)第二节课()下课;(2)9:10分小明在()12、妈妈早上7:30上班,中午12:00~1:30午餐和午休,下午5:00下班。
妈妈一天共工作()小时。
13、一辆汽车9:10从无锡开往南京,11:30到达,途中行驶了()。
一列火车11:25发车,路上行驶了4小时45分,到达时刻是 ( ) 14、李明每天上午7:50到校,11:30离校;下午2:00到校,下午4:40放学。
李明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小时()分。
15、小明上写字课,从下午2点开始,40分钟一节课,应该在()下课。
16、今天的0时也是昨天的()时,也可以说是昨天夜里的()时。
17、一列火车20点30分从甲站出发,次日12点30分到达乙城,火车共行驶了多少小时()18、王军晚上9是睡觉,次日6点起床,他睡了多长时间()19、王达晚上7时20分到8时40分做作业,他做了多长时间()20、一节课40分钟,第一节从8时50分开始上课,课间休息10分钟,第三节课几点下课()二、时间经过的题目14:00—晚上8:00经过(6 )时计算:8+12-14=6(时)。
高中地理时间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地理考试中通过光照图上时间计算,是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认识空间差异是这几年高考题常用的手法。
本考题常为套环题,首题是关键,开题红将为后几题创佳绩。
高考地理题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时间、季节要求信息,如何准确地提取信息,常常困惑着我们,本文就此作个小结。
基本知识点:1、全球分成24个时区;150/小时,151/分钟;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日期变更。
2、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3、区时规定全球各地以所在地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共同使用的时间,如:北京东八区以8*150=1200E的地方时刻为准4、昼半球中央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12:00 夜半球中央经线=0:00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6:00 (晨线与某纬线相交处为该纬度日出时间)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00 (昏线与某纬线相交处为该纬度日落时间)5 、日出时间=12-L/2,日落时间=12+L/2,L(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6 、新旧一天分界线:0:00经线与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新一天的起点)7 、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的地方时。
8、南北半球天文现象对称,季节相反9、天文四季--中国传统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欧美四季:二分二至为四季起点--气候四季:北半球: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10、周期:恒星日、恒星年;太阳日、回归年;太阳活动周期;哈雷彗星回归周期。
11、时期:三次社会分工、三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前后、二战前后、改革开放前后、地质年代12、夏令时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本为6点的调为7点),冬令时是在冬天把时间调慢了一些(18点调为17点)。
一、时间(时刻)信息条件的提取(一)、光照图、日界图上时刻信息条件的提取:1光照图(1)、光照图的经纬网格一般有3种。
时间计算方法和技巧
时间计算方法和技巧如下:
1. 平均数:计算多个数值的平均值。
2.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取中间位置的数值为中位数。
3. 众数:数据中最大的数值或最多的数值。
4. 四分位数: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取中间的4个数值为四分位数。
5. 标准差: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6. 方差:衡量数据的变异程度,表示数据的异常情况。
7. 相关系数: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常用于回归分析。
8. 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来计算协方差。
9. 相关系数:协方差矩阵的系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10. 最小二乘法:用于数据拟合,寻找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线性关系。
11. 回归分析:将一个或多个自变量预测为因变量,通常用于预测某个值。
12. 时间序列分析:分析时间序列中的周期性和趋势等特征,通常用于预测未来值。
13. 机器学习:利用算法和数据集进行分类、回归、聚类等任务,加速计算时间。
14. 并行计算:利用多核CPU、GPU等硬件资源并行计算,提高计算效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时间计算方法和技巧,具体应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最小闲置时间为0的计算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时间的利用效率总是特别高的。
我们可以在时间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时间的合理安排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例如每天下班之后,我们可以把白天用来睡觉或者做其他一些事情,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又要保证自己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从而达到工作效率最大化。
这样我们不仅不会在工作上出现失误,还会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
例如在早上起床之前我们可以先把白天没有工作但又不影响下午正常上班可以用到的时间利用起来(),在上班时间上我们也可以根据个人精力大小自由安排,从而达到最佳工作效率()。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以一个例子来做一个计算题():假设我们每天工作8个小时,那么每天我们使用最小闲置时间为0小时来计算工作效率是否为最大化()?例题:小明一天要工作8小时,那么他每天都有空闲时间安排自己如何利用好8小时呢?1、最小闲置时间=24小时×2/8+8÷2=24小时。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小明的最小闲置时间,可以看到小明在上班的时候会很忙,但实际上因为要加班,所以他的最小闲置时间是在下班之后。
所以我们现在小明也应该安排一下自己如何利用好剩余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这些剩余的时间和小明安排好以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实现时间最大运用利益。
如果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那么工作效率肯定能够提升30%。
但是如果无法达到最大利用利益,那么就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那么这种处理方式就是“2/4=8”。
2、如果每天不能将时间最大化利用,那至少要将其中最多的三小时利用起来()或者其他时间不要浪费。
其实大家都知道小明每天一天要工作8小时,这8小时并不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他也没有充分利用这8天时间。
那么如果没有做到将自己的一天投入其中(),那这三个小时还是浪费掉了。
其实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就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将平时的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一直只看书或者刷手机上。
双代号网络计划图中计算6个时间参数帮助记忆的口诀:
工作最早时间的计算: 顺着箭线,取大值
工作最迟时间的计算:逆着箭线,取小值
总时差:最迟减最早
自由时差:后早始减本早完
1.工作最早时间的计算(包括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和工作最早完成时间):“顺着箭线计算,依次取大”(最早开始时间--取紧前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起始结点工作最早开始时间为0。
用最早开始时间加持续时间就是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2.网络计划工期的计算:终点节点的最早完成时间最大值就是该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一般以这个计划工期为要求工期。
3.工作最迟时间的计算(包括工作最迟完成时间和最迟开始时间):“逆着箭线计算,依次取小”(最迟完成时间--取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
与终点节点相连的最后一个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计算工期)就是最后一个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用最迟完成时间减去工作的持续时间就是该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
4.总时差:“最迟减最早”(最迟开始时间减最早开始时间或者最迟完成时间减最早完成时间)。
注意这里都是“最迟减最早”。
每个工作都有总时差,最小的总时差是零,我们经常说总时差为零的工作是“没有总时差”。
5.自由时差:“后早始减本早完”(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减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自由时差总是小于、最多等于总时差,不会大于总时差。
1 “时间与时间计算”考点点击◆◆◆二.区时及其相关计算1.区时的概念: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做区时。
2.数目: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共有24个区时。
3.时区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7.5°W 至7.5°E ,划分为中时区(又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4.区时问题的相关计算:所求区时 = 已知区时± 两地时区差×1小时【注】(1)加、减原则:已知较西时区的区时求较东时区的区时,用较西时区的区时加上区时差;已知较东时区的区时求较西时区的区时,用较东时区的区时减去区时差。
(2)计算两地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即若两个时区都是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用较大的区数减去较小的区数,差值即为两地的时区差;若两个时区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则用两个时区的区数相加,和就是两地的时区差。
(3)较东、较西时区的判定:a .东时区全部在西时区东方b .东时区区数越大位置越在东c .西时区区数越大位置越在西(1)计算过程中,若钟点时数大于24小时,则日期增加一日,钟点减去24小时。
(2)计算过程中,若钟点时数不够相减时,则日期减去一日,钟点加上24小时后再相减。
(3)注意不同年份中2月的天数,平年28天,闰年29天。
5.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把该时区平均分为两个部分的那条经线,叫做中央经线。
其经度是: 中央经线=15°×该时区的区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6.某个地点所属时区的判定:已知某个地点的经度,判定其所属时区,用“已知地点经度数÷15°=商……余数”,即余数大于7.5时,则 商 “加①”,为该地所属时区;即余数小于7.5时,则舍去,其 商 为该地所属时区(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四.日界线及其相关计算1.日界线的概念: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0° 180° 180° 东经 西经 0° 7.5° 7.5° 180° 180° 东区西12区中时区 东1……11区 区11……1西22.日界线与180°经线的关系: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基准,但又不完全一致。
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的生活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在亚洲东北部、北美洲阿留申群岛和大洋洲东部太平洋岛屿附近等三处有所偏离。
3.日界线与日期变换:东、西十二区在时间的数字上完全相同,但日期却相差整整一天如右图,日界线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所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即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时,日期减去一天,钟点不变;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即由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加一天,钟点不变。
七.某一日期范围占全球比例问题的计算应首先确定地球上实际新的一天的起点(0时)所在经线及其经度,然后再计算自该经线向东至日界线(约180°经线)的范围占全球的份额(此为新的一天在全球所占份额)。
确定0点时刻所在的时区以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推出其它任何地区的区时。
一.地方时及其相关计算1.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2.数目:全球地方时有无数个。
3.有关地方时之间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注】(1)加、减原则:已知较西地点的地方时求较东地点的地方时,用较西地点的地方时加上两地时间差;已知较东地点的地方时求较西地点的地方时,用较东地点的地方时减去两地时间差(2)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3)较东、较西位置的判定:a .东经度地点都在西经度地点的东方;b .东经度度数越大,位置越在东;c .西经度度数越大,位置越在西。
三.地方时与区时之间的相互计算1.已知一个地点的地方时求另一个地点的区时用“已知地点经度÷15°”确定该地点所属的时区(方法同前),就可以将问题转换为“已知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时区的区时”问题。
2.已知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地点的地方时用“15°×区数”确定已知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进而把问题转化为“已知一个地点的地方时求另一个地点的地方时”问题。
3.利用好关键线与关键点帮助解题(1)关键线a .赤道: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因此,赤道上的地点在一年中的任何日期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b .极圈:极圈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界线,通过极圈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关系,可日界线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3以帮助我们确定日照图的日期。
c .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明确晨线还是昏线,对于解题极为重要。
d .0时经线:0时经线是地球上日期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能够正确判定0时经线的位置及其经度,对于解决“时间与时间计算”问题非常重要。
e .日界线:日界线是人为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大致与180°经线相一致。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①要避免出现日界线两侧方向问题的思维定势。
日界线东侧是西时区,西侧是东时区,因而对于日界线来说,西侧的时间比东侧早;②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有三处偏离。
f .12时经线:12时经线就是地球日照图中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位于昼半球的正中央,与0时经线正好相对,经度相差180°。
正确判定12时经线及其经度,也是解答“时间与时间计算”问题的关键。
(2)关键点a .极点:极点是帮助我们判别南北半球,进而判别日照图所示季节及日期、时刻等问题的关键。
b .太阳直射点: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可以计算全球各地的时刻;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及其纬度,可以判定图示的季节及全球的昼夜分布状况。
c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由于赤道地区全年都是昼夜平分,因而赤道上的地点任何日期都是6时日出,所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都是6时,这在“时间与时间计算”问题中是非常重要的解题线索。
d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样是因为赤道地区全年都昼夜平分,因而赤道上的地点任何日期都是18时日落。
所以,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都是18时,这同样是解答“时间与时间计算”问题的关键。
作业:1.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日22时30分,世界展览局在摩纳哥(东一区)宣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此时摩纳哥的时间是 ( )A .3日15时30分B .2日9时30分C .3日9时30分D .2日15时30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区时计算问题,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求东一区区时,首先用“(8-1)×1小时”求出两地时间差为7小时,而东一区位于东八区西方,时间晚7小时,因此用北京时间减去7个小时,就是东一区摩纳哥的时间。
【答案】A2.读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6月22日7时B .3月21日7时C .9月23日10时D .12月22日8时【解析】本题是一道地方时的计算问题,只是条件较为隐含。
由图示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北地区皆为极昼,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且15°E 经线平分夜半球, 其地方时为0时,因此,120°E 的地方时(北京时间)就是6月22日7时。
【答案】A°34′N 0°3.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位于南太平洋地区的某地(150°W,22°S)当地时间6月14日16时27分发生6.2级地震,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该地震发生的时间是()A.6月14日18时27分B.6月14日14时27分C.6月13日22时27分D.6月15日10时27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问题,已知的是150°W的地方时,要求的是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5°×8=120°(东经)”,因此,本题就可以转化成已知150°W的地方时求120°E地方时的问题。
【答案】D2003年2月1日,美国有关部门在东部时间(西五区)9时30分宣布:原计划于当日9时16分降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62000米高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据此完成例5—例6两题4.美国宣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时,北京时间是()A.2月1日6时30分B.2月1日12时30分C.2月1日22时30分D.1月31日20时30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区时计算问题,已知西五区的区时,求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
由于此两个时区一个是东时区,一个是西时区,因而其时间差为“(5+8)×1小时=13小时”,由于东八区位于西五区东方,因而用西五区的区时加上13小时就是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
【答案】C5.读日照图,完成下列各题:Array(1)A点的时刻是,B点的时刻是。
(2)A点的日出时刻是,B点的日落时刻是。
(3)A点的昼长是小时。
B点的昼长是小时。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夜长时间等问题,解题关键是要能够通过地球日照图,明确图示中最左侧的经线时刻为12时,BA为晨昏线的昏线部分,其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答案】(1)20时16时(2)4时7.(2001年高考广东、河南卷)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界线,而日界线是通过两极的,这样,两条虚线哪条是晨昏线,哪条是日界线就一目了然了。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说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7月初左右),此时北极周围是极昼现象,因而图中的晨昏线应为晨线部分,其与赤道的交点是6时,由于图中时间只有7日和8日两个日期,因而甲地应为8日8时。
【答案】B8.(2001年高考上海卷)在开辟“极地航路”前,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北京时间7月8日下午3时从上海直飞洛杉矶(西八区),到达时当地时间是7月8日上午10时,该4飞机的飞行时间是( )A .19小时B .11小时C .8小时D .15小时【简析】本题是一道有“途中时间”的区时计算题,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7月8日下午3时,洛杉矶属于西八区,其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应该是7月7日夜间23时,飞机7月8日上午10时到达,因而其飞行时间为1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