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3.03 MB
- 文档页数:3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章节题库-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圣才出品)第12章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一、填空题1.______是美国重要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大师,他在纽约设计的世界贸易中心两栋大厦,曾是华尔街金融中心的标志和象征。
【答案】山崎宾2.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幽崎宾设计、位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的普鲁蒂______艾戈住宅区的三栋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大楼。
于1972年7月15日被炸毁。
那个日子被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家______在1977发表的论文______,定为“现代建筑死亡日期”。
【答案】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3.______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答案】罗伯特·温图利4.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温图利于1966年出版的《______》一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
【答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5.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是______风格的典型代表。
【答案】高科技风格6.减少主义中最重要的设计团体是成立于意大利米兰的______。
【答案】“宙斯”设计集团7.针对现代主义大师米斯提出“少则多”的减少主义思想而针锋相对地提出“少则烦”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是______。
【答案】罗伯特·温图利8.后现代主义设计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______及英国和美国的______。
【答案】反主流设计;波普设计9.“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发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始于20世纪______年代。
【答案】6010.二战后,由欧洲的现代主义移植到美国后形成了一种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领域。
这种风格在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前,几乎一统天下,它具有现代主义的形式特征,但不具有现代主义的民主思想和主张,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这种风格是指______。
【答案】国际主义风格11.1980年12月,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索塔萨斯等7名年轻的设计师组成了______,因无视一切模式与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与理想化的现代主义设计法则格格不入,因而称为反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之后发展出非常多的新设计风格,基本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
而这些设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采用的方式也都基本与装饰主义分不开,比如一度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除了采用装饰主义来重新诊注设计之外,还有一些设计家从其它方面来企图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下面就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运动作一简单介绍。
l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 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o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 年代以来的事情。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又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们厌恶,或者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此没有力、法对控制设计30 、40 年之久的现代主义一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在建筑上最先开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柏纳德·楚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e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t)、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库柏·辛门布劳(Coop Hinunelblau)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
从字意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标准与原则。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具体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有一个研究开始。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一、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十一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后现代主义设计”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和设计运动。
这种反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到70年代以后,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改变,而失去了昔日的荣耀。
到了7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设计确实已经发展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代之而起的是80年代正式确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时间概念的掌握1.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基本上可以说,70年代以后的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到后现代。
2.最早在建筑上提出比较明确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的应该推罗伯特·文杜里。
1966年文杜里出版了自己的重要著作《建筑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从建筑设计中开始的。
这场运动,如果把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杜里1969年在宾夕法尼亚自己的住宅“文杜里住宅”的设计算起,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
4.弗兰克·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5.1978年到1979年间,在米兰成立激进设计组织“阿基米亚”,1981年,索塔萨斯组织了重要的前卫设计组织“孟菲斯”,在80年代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
6.美国评论家、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权威之一,他是最早提出建筑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的人物。
二、几组重点概念的掌握1.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哪些特点?2.“孟菲斯”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成就。
3.计算机对设计带来的革命以及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难点分析1.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种反叛,但这种反叛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扬弃”。
它们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联系,为了更好地区别两者的联系,具体用下表来表达:2.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
(1)对现代设计的反思和修正;(2)只是部分地反思现代设计,不是对现代设计的全面否定;(3)肯定了传统设计语言和民族及地方风格;(4)开启了设计的多元化局面;(5)对现代设计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现代主义以后的其它主要新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之后发展出非常多的新设计风格,基本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
而这些设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采用的方式也都基本与装饰主义分不开,比如一度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除了采用装饰主义来重新诊注设计之外,还有一些设计家从其它方面来企图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下面就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运动作一简单介绍。
l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 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o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 年代以来的事情。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又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们厌恶,或者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此没有力、法对控制设计30 、40 年之久的现代主义一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在建筑上最先开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柏纳德·楚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e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t)、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库柏·辛门布劳(Coop Hinunelblau)等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
从字意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标准与原则。
因此,如果要对解构主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其实应该是从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具体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有一个研究开始。
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认识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于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是没有可能对解构主义有真正了解的。
后现代主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后现代主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城市化问题日益凸显。
西方世界开始反思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是否合理,因此兴起了一股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聚集了多元文化,是人们反省现代性、修正现代主义过分强调理性和机能主义的结果,是人们对于自然情感、历史情感的喜好和依赖切断的一种直觉反应,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重新认知思考。
1980年1月份的《风景园林》杂志展示了玛莎舒瓦茨设计的面包圈花园照片,通过在迷你型庭院展示的具有历史风格的树篱、紫色卵石及像兵营式排列的具有邻里文化特征的面包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缩影。
设计师将园林景观与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探索将城市中的小空地变成由生产产品或消费产品组成的艺术庭院的可能性。
在这以后便激发了景观设计师们就如何运用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的激烈辩论。
通过辩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园林景观行业中得到了重视,在新的高度上重新赋予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涵义,促进园林景观设计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现代主义倾向于设计的科学性,弱化了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鉴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设计的科学性难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园林景观设计者们重新意识到设计艺术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借助当时已成体系的园林景观相关理论,开始研究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法。
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现代主义园林景观的延伸,它批判与继承了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非理性对理性的叛逆,是基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指受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园林景观设计;狭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以功能性、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中主义、大众化的装饰风格和戏谑性的符号为主要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潮,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更倾向于大众艺术[1]。
现代设计形式发展历程现代设计形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这场运动将传统设计形式推向边缘,鼓励创新和实验。
设计师开始追求简洁、功能性和材料的真实性,摒弃了过去装饰繁复的风格。
这种新的设计思维不仅反映在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上,还延伸到了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包豪斯学派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推动力量。
该学派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推崇结构和机械化生产的理念。
设计师们注重实用性和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功能主义设计逐渐演变为经济主义设计。
这一时期设计师们注重效率、生产力和大规模生产,尤其在家居用品、电器和汽车设计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设计师们开始关注人类尺度和人机交互的问题,致力于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20世纪7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设计思维兴起。
设计师们开始重新关注形式和审美,抛弃了功能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约束。
他们倡导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追求自由、多样和非常规的设计语言。
这一时期的设计作品常常突破常规的界限,拥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标志性的特征。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融入到设计实践中,为用户创造了更丰富、更沉浸的体验。
此外,可持续性和环保意识的兴起也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师们开始倡导回归自然、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
总体来说,现代设计形式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从功能主义到经济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
并以数字技术的渗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为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技术和文化环境的演变,同时也展示了设计师对于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形态,还重新定义了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将从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和意义以及建筑师角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在建筑外观方面,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和限制,赋予了建筑更大的自由和创造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和谐、对称和平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突破了这些传统观念,采用了多样的形态和结构,注重对比和冲突。
后现代主义建筑具有鲜明的碎片化特征,常常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突出的线条和颜色,营造出一种动态和富有张力的效果。
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平行线设计理念,以及法兰克·盖里的异形建筑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建筑功能和意义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扩展。
传统的建筑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的表现力和符号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建筑师通过材料、形态、结构等手段,将建筑打造成艺术品,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一种表达和传递社会、文化和政治信息的方式。
例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卷曲的形态和耐候钢材质,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象征着现代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最后,在建筑师角色方面,后现代主义改变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
传统的建筑师以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主要任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或策展人,注重创意和概念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社会和人的关系,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景观、城市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互融合。
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其对于环境和人的关注而闻名,他注重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MING RI FENG SHANG25艺 术 设 计文|焦 妍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化设计时代——以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为例一、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衰1、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与风格现代主义的发展首先经历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等风格的理论探索,随后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俄国的构成主义以及德国青年风格成为现代主义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者。
现代主义走向成熟是伴随着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而发展的。
包豪斯学院不仅诞生了格罗皮乌斯、米斯、柯布西耶等设计巨匠,而且建立了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设计理念,搭起了现代主义的构架。
2、现代主义设计总述在现在我们再次回看这场设计变革,不得不惊叹于它巨大的影响力。
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是源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为建立与机器化生产相匹配的秩序,形成了功能主义为核心的追求简单、理性、民主的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打破了延续千年为权贵设计的传统,排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地域差别,包裹着钢筋玻璃等新材料的几何外形成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统治性风格。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化设计风格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后,随着战后重建如火如荼的展开,世界经济也在恢复和繁荣当中。
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生产技术大幅提高、商品空前丰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渐形成。
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了消费的主体,他们有着较为富足的生活环境,经历过良好的教育,因此统一刻板的现代主义风格对于新的时代就显得无法适应了。
2、多元化时代的设计流派现在在设计界一直存在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设计风格可以像现代主义风格那样成为统一的潮流。
功能的实现已经不是人们购买的第一要义,就如同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所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人们希望从产品中获得社交情感的需求满足。
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同样也包括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是这种多元化时代设计风格的统称,其“后”不代表对现代主义的推翻,而是多种设计风格的共存。
1)个性的极度追求这一类型的风格是对于现代主义的颠覆,也是后现代主义最为鲜明的特色。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发展基本是遵循两条不同的道路的,一条是比较商业化、大众化、应付市场需求的设计,也就是常规设计方式,这类设计是大量的,充斥市场的,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虽然大部分设计著作并不介绍它们,但是,这却是市场上的主流设计。
这种设计会受到前卫设计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前卫设计那样瞬息万变,那么个人化,产品的价格因此也低廉,这是为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另外一条则是较为具有探索性的、具有强烈设计家个人表现的、受到总体设计运动影响的前卫设计。
这是大部分设计理论著作都津津乐道讨论的、非常引人注目的、与总体设计运动的发展密切关联的设计,但是,大部分都没有被大批量生产,因此也是价格昂贵的设计,是与大众脱离的设计。
作为新的设计风格被探讨,也被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借鉴,这种设计充满了探索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其它的一些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属于这一类型的设计。
在产品设计上,或者说在工业设计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没有在建筑设计上的广泛,但是由于对现代主义的改良和改革动机,也产生了相当一批设计家,他们不遵循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设计原则,而自己开拓新的设计风格方向。
从思想观念上看,他们基本还是形式主义者,并没有希望彻底改变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努力从形式上希望达到突破,创造新的产品形式。
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把现代主义以后在产品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上的流派大致分成几个类别,即“高科技”风格(Hight Tech)、“改良高科技”风格(Trans High Tech )、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Aichimia Memphis)、后现代主义风格, 减少主义风格(Minimalism )、建筑风格(Archetypes)、微建筑风格(Micro-Architecture)、微电子风格(MICro-electronics)等等。
以下对这些风格分别进行介绍。
“高科技”风格工业设计上的“高科技”风格是从祖安·克朗(Joan Kron) 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 1978 年的著作《高科技》(High Tech, 1978)中产生的。
现代主义设计自20世纪初生,20世纪30年代成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衰落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是世界设计艺术的主流,并形成了功能、理性、冷漠、无装饰的国际主义设计思潮,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
二战后,这种风格逐渐遭到人们的批评,受到了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挑战。
至此,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开始向多元化风格转变,出现了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新的设计流派。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战后的发展,最初产生于建筑领域,后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并传播到世界各国,二战后的六七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
1、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背景战后美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产生于欧洲的现主义设计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少数几位大师的设计风格成为建筑师们效仿的对象,美国迅速成为战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
米斯·凡·德·罗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和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里程碑,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
这一风潮迅速通过建筑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并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设计。
2、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1)设计风格两者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
(2)设计形式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国际主义设计则受到米斯“少则多”主张的深刻影响,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的要求,变为“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背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了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3)思想动机现代主义设计是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进步思想;国际主义设计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
国际主义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现代主义设计基本原则,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因而受到了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挑战。
举例说明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设计风格自现代主义以后,设计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风格的例子: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对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性提出了质疑。
它强调对历史、文化和个人表达的重要性,并通过使用复杂的形式、混合多种风格和引用历史元素来达到这一目标。
后现代主义设计通常具有戏剧性、夸张和幽默的特点。
2. 极简主义(Minimalism):极简主义强调简洁、清晰和功能性。
它通过简化形式、减少装饰和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达设计的本质。
极简主义设计通常具有纯净的线条、中性的颜色和简约的材料。
3.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但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中仍有影响。
它强调自然的曲线、有机形态和装饰性元素的运用。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常常融合艺术和工艺品,注重细节和手工艺。
4. 后现代建筑(Postmodern Architecture):后现代建筑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相呼应,采用了类似的理念和手法。
后现代建筑对功能主义和标准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提出了挑战,强调历史、文化和个人表达的多样性。
它常常使用复杂的形式、明显的象征性和多样的材料。
5. 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可持续设计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趋势。
可持续设计追求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提倡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
它包括使用环保材料、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建筑的passivhaus 等。
这些只是现代主义之后设计领域的一小部分风格,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设计流派和风格。
不同的设计风格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审美和设计理念。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一、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概貌作者:施鑫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7期TEXT 施鑫经过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设计不再被统一标准、固定原则所规范,设计的发展也趋于丰富平缓,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交融的时代。
今天,不管是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已经不再把设计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有用的物品。
设计师在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有用产品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甚至希望把文化、情感、环保等观念一起融入到该产品中,使之成为美好生活及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消费者也已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同时他们还期望产品本身能够传达应有的品位、个性,以及环保意识、文化理念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已经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集合了科技、美学、语义学、符号学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人类智慧。
一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只要有一支铅笔、一张绘图桌就是可以从事设计,以至于美国著名的设计师雷蒙·罗维(Raymond Loeway)声称自己的一些好设计就是画在香烟盒背面的。
然而在今天的设计领域中,一支画笔打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
不了解科技、不掌握科技,就已经完全不能够在设计行业中生存了。
如今一件比较复杂的技术产品,设计师需要在科技人员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整个流程。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工程师提供有关技术参数来保证设计造型实现的可能性。
反过来,工程师也需要在设计师提供的数字模拟实物中看到一件设计品在磨损、破裂和时间的影响下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设计师、科技人员彼此为对方提出建议,在相辅相成中实现技术所能支持的最好的外观设计。
这种合作会为设计师提供有关外观造型、材料使用等非常有用的建议。
设计师的设计过程成了了解科技,并与工程师共同合作,然后通过设计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使用技术的过程。
今天的设计将不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与科技人员的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换句话说,科技更为设计师放飞想象增添了一副隐形的翅膀。
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IDEO”,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共有300多位员工,其中有一半是工程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就是斯坦福大学在任的工程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