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011.56 KB
- 文档页数:3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炎性病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although it is confirm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inflammatory lesion of arterial wall,but the definite mechanism is still no very unclear so fa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familyhistory,hypercholesterolemia,smoking,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obesity,etc.)ar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mpha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作者】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低密度脂蛋白的三个指标数字的标准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种主要负责运输胆固醇到体内细胞的脂蛋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高水平的LDL胆固醇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监测和控制LDL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LDL的三个指标数字包括LDL胆固醇浓度、LDL粒子数和LDL亚型。
这些指标数字的标准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了解指标数字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监测LDL的指标数字对于确保患者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LDL的三个指标数字及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低密度脂蛋白的三个指标数字的标准,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相关的健康风险。
通过对指标数字的标准进行详细解析,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深入探讨这些标准的制定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实际应用情况,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低密度脂蛋白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推广。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够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长健康寿命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2. 正文2.1 低密度脂蛋白的定义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种含有大量胆固醇的脂蛋白,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输送到身体的其他组织。
当LDL水平过高时,会沉积在动脉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LDL的结构由蛋白质和胆固醇组成,在血液中呈现为一种密度较低的脂蛋白,因此得名为低密度脂蛋白。
LDL可分为LDLⅠ、LDLⅡ、LDLⅢ三个亚型,其密度逐渐增加,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LDL的三个指标数字分别是LDL-C、LDL-P和LDL大小。
LDL-C 是LDL胆固醇的浓度,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LDL指标;LDL-P是LDL 颗粒数,可以更准确地评估LDL的负荷;LDL大小表示LDL颗粒的直径大小,较小的LDL颗粒更容易渗入动脉壁,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44期:8招对抗动脉硬化让男人延缓衰老人体全身遍布血管,如果以颜色区分,血管有三种:红色是动脉、蓝色是静脉、粉色是毛细血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出现血管病,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动脉硬化。
资料表明:50-60岁的中老年人中,有77%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70岁的老人中,这一比例增至87%;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居然达到了100%。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僵硬而失去弹性并致管腔狭窄,使得血流不能顺畅的通过。
动脉硬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堵塞,堵塞如果发生在心脏会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严重问题;如果发生在脑部,就会造成脑血栓、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只要有动脉的地方,发生动脉硬化都可能造成动脉梗塞,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对抗动脉老化,保护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就是在对抗衰老!为了延缓动脉问题的发生,就要“管住嘴,迈开腿”,注意以下生活细节。
1.减少脂肪类的摄取,避免肥胖。
不要饮食过量,保持相对稳定的体重,少吃肥肉、动物内脏。
一星期内吃猪、牛肉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多吃鸡肉或鱼肉,因为鸡和鱼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少于猪、牛等肉类。
每日至多吃一个蛋黄,少吃高糖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及大豆制品。
2.不吸烟并防“被吸烟”。
吸烟会伤害心血管内皮细胞,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
长期吸烟可使人体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引起高血压,烟中的一氧化碳会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缺氧,促使动脉硬化。
3.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活动量需根据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项目也不宜过于激烈。
依据个人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爬楼梯、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运动不但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稳定情绪,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4.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
忧郁或持续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报告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研究旨在探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占据了全球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系统回顾和数据整合,总结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我们从各种学术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筛选出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高血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糖尿病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肥胖也被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肥胖会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缺乏体力活动也被证实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讨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常常同时存在,相互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此外,肥胖和糖尿病也常常同时存在,相互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综合考虑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策略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传统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大于50岁或者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也就是说你的直系亲属男性在小于55岁,女性在小于65岁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吸烟这7项。
如果你目前没有冠心病,没有脑梗塞,但是你有这7个危险因素中3个以上,那么就就是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后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很高,指南推荐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是75-100mg,在我国,主要是使用100mg每天。
高血压同时合并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这些人10年心血管风险明显升高,同样可以从阿司匹林的服用中获益。
这里注意什么是慢性肾脏病:一个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肾脏疾病,例如慢性肾炎,乙肝相关肾炎,糖尿病,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导致的肾脏疾病,只要有肾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超过3个月就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它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第二个就包括那些没有以上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没有慢性肾炎,没有糖尿病等等,只是由于年龄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种情况,也是慢性肾病的范畴。
这样的话,很多高龄病人由于肾功能减退,被归入到高危人群中。
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推荐是:将糖尿病人群分为心血管高危、中危、低危三级。
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60岁且合并以下1项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蛋白尿、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那非常不幸,就是属于高危组,也就是说10年风险超过10%,那就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毫无疑问,这个范围是很大的,在我国,至少70%的糖尿病人是属于这一范畴,是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尽早开始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单纯的血糖升高可能对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贡献比较大,而控制好血糖能够明显减少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一系列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中、大血管病变,也就是心脑血管病变,单纯血糖升高的贡献就比较小了,很多情况下可能和糖尿病导致的血脂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单纯控制血糖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尤其在糖尿病已经有相当长病程的病人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公共卫生助理医师》考前必做(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30题,每题1分)。
1、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是A、自然因素和居民健康状况B、经济与文化因素C、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D、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E、预防策略与措施【参考答案】C2、乳母与一般妇女比较,每日额外增加多少热能A、200kcalB、300kcalC、400kcalD、500kcalE、800kcal【参考答案】D3、半衰期最长,常用口服给药者是A、洋地黄毒苷B、地高辛C、毛花苷丙D、毒毛花苷KE、以上均不对4、妊娠期营养不良,母体常常发生的营养缺乏病是A、营养不良性水肿B、骨质软化症C、营养性贫血D、手足抽搐E、以上皆是【参考答案】E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热量的适宜比是A、40%~50%B、30%~50%C、70%~80%D、55%~65%E、80%左右【参考答案】D6、某街道6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取其中1/10人口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随机确定第一户开始后,每隔10户抽取1户,抽到的户全家人都进行调查,该抽样方法是A、单纯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系统抽样D、整群抽样E、方便抽样7、例对照研究在进行配比时,哪一项的统计效率最高A、1:1B、1:2C、1:3D、1:4E、1:5【参考答案】D8、古代医家把医学称为A、医术B、仁术C、人术D、技术E、救人【参考答案】B9、哪些人属于传染病疫情的责任疫情报告人A、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B、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C、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个体开业医生D、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E、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10、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为A、200nmB、220nmC、240nmD、260nmE、280nm【参考答案】E11、关于人际传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同伴教育B、公众传播C、小组讨论D、亲身传播E、看小折页【参考答案】E12、关于相关系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关系数是用来说明两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指标B、相关系数没有单位C、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一定是小于等于1的D、在r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其数值越接近1,表示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密切E、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符号相同,且呈正比关系【参考答案】E13、下列哪项指标用于测量人口再生产水平A、一般生育率B、终生生育率C、年龄别生育率D、总和生育率E、粗再生育率【参考答案】E14、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指A、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与儿童总人数之比B、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与人口总人数之比C、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总数之比D、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与5岁以下儿童总人数之比E、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C15、鱼中汞的含量不得超过A、0.3mg/kgB、0.2mg/kgC、0.15mg/kgD、0.1mg/kgE、0.05mg/kg【参考答案】A16、某病死亡专率常以A、千人为单位B、万人为单位C、10万人为单位D、百人为单位E、以上均不对【参考答案】C17、某高校自去年开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学校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指标的是A、不吸烟率B、人均住院日数C、及格率D、人均病假日数E、月病假率【参考答案】B18、胎儿神经管畸形是由于孕早期严重缺乏A、铁B、锌C、碘D、烟酸E、十酸【参考答案】E19、炭疽病畜的处理应A、解体剔除染病组织B、解体化制C、解体掩埋D、整体掩埋E、整体深埋加盖生石灰【参考答案】E20、流行病学探讨病因的一般程序是A、从人为联系到统计学联系B、从间接联系到因果联系C、从间接联系到统计学联系D、从人为联系到因果联系E、从统计学联系到因果联系【参考答案】E21、规定用于眼部、口唇、口腔粘膜的化妆品,其细菌总数不得超过A、100个/gB、200个/gC、500个/gD、1000个/gE、2000个/g【参考答案】C2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的公式为(用Ie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Io表示非暴露组的发病率)A、AR%=(Ie-Io)/Ie×100%B、AR%=(Ie-Io)/Io×100%C、AR%=(Io-Ie)/Ie×100%D、AR%=(Io-Ie)/Io×100%E、AR%=Ie/(Ie-Io)×100%【参考答案】A23、检查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及其耳聋发展程度的主要手段是测定A、痛阈B、听阈C、声强D、响度级E、声强级【参考答案】B24、下列何种毒物可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A、铅、汞B、石棉、滑石C、汽油、二硫化碳D、粉尘、煤尘E、氯乙烯【参考答案】C25、某纺织女工,年龄35岁。
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动脉硬化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和致残原因。
因此,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等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广大医患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措施。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成因;预防;治疗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700万人,其中中国占比较高。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其成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食不当和缺乏运动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饮食不当和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1.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1.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和主要预防方式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
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严重生理疾病之一便是心脑血管疾病。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并且具有易患病、易致残、高治疗成本的主要特性。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年轻化,呈现“低龄多发”的趋势,然而许多年轻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对自己而言遥不可及。
该论文针对以上提到的心脑血管疾病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并从当代公民对心血管保护的认识层面出发,积极寻找导致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以及主要防范措施。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方式[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WYP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1]。
它是一种涉及到人体血液流通的综合性病症,该病症的主要发病诱因常常与患者的三高症状以及机体各部分的血管隐患所关联。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范围极广的病症,仅仅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由于该病症以及相关的各并发症致死的人员达到了1730万人,在各大致死性疾病中高居前列。
纵观国内,大约每年因为该疾病导致患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左右。
这对于疾病致死领域的研究来看,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调查,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约有2.9亿[2],其中93%患高血压,其余为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心病,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1.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发展状况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并且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将使中国的慢性病负担增长50%,人口迅速老龄化则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
细胞焦亡与动脉粥样硬化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进入引发的动脉慢性炎症性疾病。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各种病理刺激(例如中风、心脏病发作或癌症)触发的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发生了细胞焦亡。
在这里,我们讨论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焦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死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则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理因素。
AS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学说,许多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主要由脂质在动脉壁内的积累组成。
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代表了一系列高度特异性的细胞和分子反应,总的说来,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AS相关的细胞死亡和伴随的血管炎症反应在AS的病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来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早期破坏质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不受控制的外溢,包括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进而引起炎症[1]。
研究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大量的焦亡细胞存在,提示细胞焦亡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在AS中的作用,并提出细胞焦亡是触发AS的重要一环,为AS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内皮细胞焦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形成血管的内壁,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组织的功能,还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EC能够感知血脂升高和DAMP等危险信号激活caspase-1,导致EC焦亡。
EC焦亡是AS形成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激活EC后,它们会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1,IL-8,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和其他炎性因子,吸引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迁移到内皮下,开始发生炎症,这些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也会作用于邻近的平滑肌细胞[2]。
应用Experience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一个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针对外周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如MR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等,这些方法仅能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进行评价,但对斑块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尚缺乏有效性。
本研究利用VVI技术对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进行检测,旨在了解该技术在检测颈动脉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资料与方法
病人资料:2006年2月至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2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
男21例,女11例,年龄43~76岁,平均63.4±11.6岁,均排除心功能不全。
健康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56.7±9.2岁。
仪器:采用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选择15L8高频探头(频率8~14MHz)及VVI脱机分析软件(西门子公司提供)。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头偏向检查对侧,采用15L8线阵探头自颈总动脉向颈内、颈外动脉方向进行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调节二维图像,分别选取2个心动周期的长轴及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及脱机分析。
图像分析:将存储的图像导入VVI分析系统,选择收缩中期,分别对颈动脉壁长轴、短轴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长轴、短轴沿二维图像的颈动脉中层及粥样硬化斑块边缘进行手工描记,观察颈动脉壁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运动特点。
根据包络范围,仪器自动计算出运动速度(V)、应变(Strain)、应变率(Strain Rate)和速度达峰时间(TPK)等参数并在excel表上自动形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用VVI技术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血管壁运动特征:1、粥
VVI技术对颈动脉壁粥样斑块运动特性的
初步研究
/ 黄品同田新桥孙海燕杨琰吕夕明赵雅萍张超金慧佩潘尹黄福光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32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动脉
VVI
应变和应变率、达峰时间等参数,并与正常组外周动
1、2、动脉粥
:
应用Experience
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无斑块处(图1); 2、粥样硬化斑块基底部运动速度、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处(图2);3、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存在运动不协调,粥样硬化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图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约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患病幸存者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很多30岁以上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而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健。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及腹主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理想和敏感的窗口。
目前国内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机制、斑块的成份及其稳定性以及脉粥样硬化防治措施等内容的相关研究很多,普遍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是指早期动脉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后,
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到内膜上逐渐形成斑块,斑块硬化后形成局限性的狭窄,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管腔阻塞,影响血流通畅,导致机体相应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
目前认为易损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1、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心,通常脂质核心的体积大于斑块体积的40%;2、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厚度小于250μm);3、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4、平滑肌细胞 (SMC) 数量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还可能与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目前针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很多,如MR多层薄层成像技术、血管造影、超声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清学检测炎症因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 (MMP-3) 等。
上述方法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信息,明确斑块性质、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发生部位、狭窄程度及有关生化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是散在的、多系统的全身慢性炎症,累及血管、代谢、免疫系统,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说明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还与斑块在心动周期中所受的生物力学
影响有关。
应用
Experience
根据目前研究情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笔者曾运用DTI 技术对腹主动脉前壁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发现患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疾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压、脑梗死、终末期肾病等)普遍存在腹主动脉壁运动速度减弱,该方法虽然可通过计算脉搏波传递时间推算出相对脉搏波速度从而反映动脉壁弹性,但由于该技术对二维图像要求很高,而且受时间和空间分辨力的限制,因此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对颈动脉壁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肥胖、难以配合呼吸的病人检查更加困难。
另外,由于仅是单点取样且受声束角度的限制,不能对动脉各壁进行同步检查以反映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因此,DTI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阴性。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是西门子公司新推出的主要用于研究心肌运动的一种技术,它基于二维灰阶成像,采集原始二维像素的振幅及相位信息,无角度依赖,而且可多点取样,能准确对心肌运动进行自动追踪,得到心肌运动的速度大小与方向的动态向量图,计算应变及应变率和速度达峰时间,评价心肌运动的协调性和同步性,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弥补了DTI 的不足。
本研究对22例正常人外周动脉进行VVI 检测发现:1、正常外周动脉壁运动协调,大动脉是一弹性腔,动脉壁的运动符合脉动流理论;2、动脉前壁应变及应变率比后壁稍大,这可能与动脉后壁的周围组织及解剖的关系限制了后壁的运动有关,同时也提示了动脉硬化斑块易在后壁发生的原因;3、动脉主干应变及应变率大于分叉处,说明分叉处动脉壁形变能力差,
易发
生动脉粥样斑块。
对32例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血管进行研究发现,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这可能说明硬化斑块的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应变力不一致,可能是导致斑块内出血、破裂、脱落的生物力学基础。
根据Moens-Korteweg 公式,脉搏波速度与杨氏模量密切相关,是反映动脉壁硬度的重要指标,动脉壁硬化程度严重的脉搏波速度也相应较快,由此可推测,一些动脉管壁硬化不均匀或者动脉壁重构不一致或有偏心重构血管的动脉各壁的脉搏波速度可能不一致,硬化明显或偏心斑块处的脉搏波速度也会比其它部位更快,导致动脉壁在同一截面运动不协调。
目前针对脉搏波速度测量的方法很多,而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一段血管各壁的平均速度,尚无法反映出局部硬化血管各壁或某一局部的脉搏波速度差异。
本研究发现运用 VVI 技术可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各壁在同一截面速度达峰时间不同步,存在运动不协调,斑块处速度达峰时间提前,而这一现象恰好验证了上述的推测,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各壁的脉搏波传递速度存在不一致性,斑块处管壁的脉搏波速度较无斑块处快的特点。
结论
VVI 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不受声束角度限制,为研究外周大动硬化斑块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评价动脉壁运动的协调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