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992.50 KB
- 文档页数:52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引言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功能和本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货币的起源1.原始交换方式:在没有货币存在之前,人们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
这种原始交换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需求匹配困难、存储价值不便等。
2.商品货币:为了解决原始交换方式存在的问题,人们开始选择某种具有广泛接受性和稀缺性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如贝壳、兽皮、金银等。
这些商品具备了一般等价物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普遍认可的货币形式。
3.金属货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金属逐渐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金属具有稀缺性、耐久性和可分割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金属货币也有所不同,如古代中国使用的铜钱、欧洲使用的金币等。
4.纸币的出现:随着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增加,金属货币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量大、携带不便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使用纸质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进行交易。
纸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具备了方便携带、易于存储和分割等特点。
5.电子货币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逐渐兴起。
电子货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字资产,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和转账。
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就是典型的电子货币形式。
三、货币的功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交换媒介,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值。
通过将商品价格表示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单位,人们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
2.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地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相比原始交换方式,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3.储藏手段:货币具备价值存储的功能,人们可以将剩余财富以货币形式保存下来,随时使用或转移。
相比其他商品,货币更具有便携性和稳定性,更适合作为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支付手段,方便人们进行购买和支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G)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由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即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时商品交换的商品范围和交换者范围扩大了。
局限性:有些商品换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的价值形态绵羊由左边变到右边,变成一般等价物,是质的变化,充当了交换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出现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它可以换任何商品,也可以用货币形态(一开始是贱金属,后来交易规模变大,需要贵金属。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商品。
金块和银块一开始不太好称量,还需要鉴定成色,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交易都需要这样就变得非常麻烦➡规定了重量和成色之后变成铸币。
最早发行铸币的是私人银行家,使用信用来证明。
但是远距离就不会相信他➡国家发行铸币来保证货币重量和成色的可信度,促进了国家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一开始是足值的,后来会磨损,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现在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发挥媒介的作用➡纸币更方便携带,易于保存,代替了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需要货币本身就有价值)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现实的货币,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数量不足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交换:W—W商品流通:W—G—W(如果G投入到市场的数量不足,就会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人类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是因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需要币值稳定,通常来讲由于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钞票会贬值,不适宜贮藏)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利息等的职能(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债务)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第1篇在经济学领域,货币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货币作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其产生、发展、运行以及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通过学习货币理论,我对货币的本质、功能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货币理论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等价物。
在原始的商品交换中,由于交换双方对彼此商品的需求不同,交换过程变得复杂而低效。
为了简化交换过程,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普遍等价物,以方便商品交换。
这种普遍等价物就是货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实物货币具有易磨损、不便携带、难以分割等缺点,金属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仍然存在价值难以衡量、不易分割等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逐渐成为主流,其具有价值稳定、便于携带、易于分割等优点。
二、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功能: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可以衡量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人们通过货币可以将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价值。
2.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得交换过程变得便捷。
人们可以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3. 贮藏手段:货币具有保值功能,人们可以将货币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货币还可以作为投资手段,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4. 计价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使得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交易都可通过货币进行计算和记录。
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信贷规模、投资需求和消费水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货币供应量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 目标性:货币政策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
政治经济学题目和答案一、简答题1.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P26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小,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P29答:货币的起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就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3.剩余价值产生的原理。
P48答:资本流通公式是G-W-Gˊ,其中Gˊ=G+△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的货币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的货币额叫作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4.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大的基本途径。
P73答: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大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可以让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5.产业资本正常顺利循环的条件。
P92答:(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所谓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必须同时并列存在于循环的三个阶段上。
⼆、货币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达了⼀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演化到现在的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最初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产⽔平⼗分落后的状态下发⽣的物物交换关系。
简单价值形式可⽤下列等式表⽰:1只⽺=2把⽯斧在这⾥,⼀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与另⼀种商品(⽯斧)的交换关系⽽得到表现。
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右边的商品(⽯斧)来表现的,即它的价值是由另⼀种使⽤价值来表现的,因⽽商品(⽺)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
等式右边的⽯斧则以⾃⼰的使⽤价值的⾃然形式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因⽽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
价值形式的发展形式是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商品上。
这种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交换⾏为的经常化,商品从个别交换变为同多种商品进⾏交换。
扩⼤的价值形式可⽤等式表⽰为:在这⼀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更为充分。
由于⽺的价值可以通过⼀系列商品来表现,从⽽也就更充分地表现为⽆差别的⼈类劳动的凝结。
同时也表明,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各种特殊的使⽤价值来表现。
扩⼤的价值形式使价值的表现范围扩⼤了,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
但是,扩⼤的价值形式具有的局限性也是⾮常明显的。
这就是它没有⼀个统⼀的东西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都可以作为等价物来表现⼀种商品的价值,没有⼀个⼤家公认的商品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充当等价物。
扩⼤价值形式的这⼀缺陷,使交换活动仍然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因为各种商品都充当等价物,使得每⼀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都有⼀个⽆穷的系列,从⽽使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不能通过⼀个统⼀的等价物来进⾏。
价值形式的进⼀步发展形式是⼀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
⼀般价值形式可⽤下列等式表⽰:随着商品交换的进⼀步发展,某种商品⾃发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切商品的等价物,于是产⽣了⼀般价值形式。
Ⅰ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货币的产生1、货币产生的几种理论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1)货币是国家规定或创造的。
(2)货币是人们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协商出来的。
(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发产物。
2、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1)简单价值形式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各部落在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表现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也是不充分的。
(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和它们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更加接近。
但其弱点很明显:①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仍不完整,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②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也不统一;③位于等价物地位的不同商品之间相互排斥,交换的效率十分低下。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集中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便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它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使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但这种商品不是固定的。
(4)货币形式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最终分离出来一种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成为表现、衡量和实现价值的一种工具,这便是货币。
货币是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共同交往行为的结果,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但又使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使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本质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商品。
它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商品本身,也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本质特征(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它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1第一课:货币(一)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
这就是说,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所决定的。
因此,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问题,是研究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1.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交换媒介—贝壳、海贝等;古代中国在战国时代已出现铸造有文字的铜贝;货币萌芽于奴隶社会初期。
货币的发展:第一,原始社会晚期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贝壳;第二,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前期出现以货币为自己本身价值尺度的最早的古代铜币;第三,货币进入个别使用的阶段,形成原始货币;第四,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时期,商品交换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因此,最早的货币也是最简单的实物货币—实物货币。
货币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简单的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1.货币的含义( 1)广义的货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同时又代表了商品价值并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一般等价物;狭义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可以用于买卖任何东西,体现其价值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3.货币的本质( 1)从职能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只是表示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才是货币真正的内容。
( 2)从内容上看:货币表现为价值符号或观念符号。
( 3)从货币自身的运动过程看:从货币的
产生到消亡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货币从最初的观念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