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周代国名。
履,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2.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
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执政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二、重点字词1.字音遽.( ) 契.( ) 涉.( ) 惑.( )履.( ) 遂.( ) 宁.( )信度.( ) 自度.( )其足 2.词语解释3.一词多义度:自度其足 量长短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 吾忘持度 尺码 而忘操之 连词,表转折 宁信度 尺码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之:置之其坐 代量好的尺码 其:自度其足 代词,自己的 至之市 去,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 忘操之 代量好的尺码 置之其坐 代词,他的 反归取之 代量好尺码 遽契其舟 代词,那 试之以足 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 入水求之 代剑 自:自度其足 自己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履:鞋。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乃:才。
及:到,等到。
罢:散了。
宁:宁可。
无:不。
涉:搭船渡过。
遽:立即。
契:雕刻。
是:这儿。
若:像。
或:迷惑,糊涂。
吾剑之所从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自舟中坠于水从取消句子独立性4.通假字•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三、重点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苏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童趣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认真观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内心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显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颈项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快乐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样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靠着假想在那个境域中游玩,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看,兴味正浓厚,突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先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专门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复原,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论语》十则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刻去实习(温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那个地点)来,不也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觉,就能够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摸索,就会困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明白确实是明白,不明白确实是不明白──这确实是聪慧聪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江苏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书《江苏七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书》《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赤壁赋》(节选)对海而唱,其声悲壮,足以感鬼神,惊鱼龙。
《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滕王高阁临江渚》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南逢李龟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与文言文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古诗三首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幼时记趣(清)沈复《浮生六记》予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从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沈复(1763-?),清代人,字三白,号梅逸,能文擅画。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六卷,已佚两卷。
中秋咏月诗词二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原文及翻译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标准文档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七年级下册6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12《黔之驴》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5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九年级上册7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8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拿尺码。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余忆童稚时,余:我。
稚:幼小。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X目对日,X目:睁大眼睛。
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明察秋毫。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藐小微物;藐:小看到细小的东西,必细察其纹理,必:一定。
其:代词,相当于“它的”纹理:泛指花纹。
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私拟作群鹤舞空,私:指“自己”拟:比。
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之所向,之:助词,不译心中想象的是鹤,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那么。
或:或者。
果然:真的,果真。
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项为之强。
为:因为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强:同“僵”,僵硬。
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素帐:白色的蚊帐。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徐喷以烟,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
宾语“之”省略。
以:用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其冲烟飞鸣,其:代蚊子。
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作青云白鹤观,作…观:即“当…看”(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怡然称快。
怡然:喜悦的样子。
然:“…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称:喊、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于:在。
凹凸:高低不平。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常蹲其身,其:这里指自己的。
蹲下自己的身体,使与台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目细视,定睛细看。
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做……。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以虫蚁为兽,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凹者为壑,壑:山沟。
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神游其中,神游:在想像中游历。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原文译文1、《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其坐。
置之市,而忘操之。
以得履,乃日:“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
”就反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赤壁》翻译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浣溪沙》苏轼译文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幼时记趣》译文1、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加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文言文是七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文言文1⑴《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⑵《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⑶《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⑴《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⑵《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⑶《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 ------------------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全文,完成文后问题。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七年级(上)【8篇】1、《寓言两则》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
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七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⑴《郑人买履》⑵《刻舟求剑》⑶《幼时记趣》⑷《三峡》⑸《以虫治虫》⑹《梵天寺木塔》专题⑺《狼》⑻《论语》八则七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⑼《赵普》⑽《黄鹤楼》⑾《于园》⑿《黔之驴》诵读欣赏:⒀《两小儿辩日》专题⒁《爱莲说》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⒂《晏子使楚》⒃《人琴俱亡》⒄《小石潭记》⒅《记承天寺夜游》⒆《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⒇《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诵读欣赏:(26)《山市》九年级上册:讲读课文:(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诵读欣赏:(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讲读课文:(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买履.()宁.信度.()()遂.不得履()自度.其足()lǚ nìng dù suì duï2、在原文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字。
欲.想,要度.量长短之.代词,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至.到,等到之.到,到……去操.拿,携带度.量好的尺码反.同“返”,返回及.到,等到罢.结束,解散遂.终于、最终之.代词,指履、鞋以.用宁.宁可度.量好的尺码无.不,没有3、填空(1)文章选自,作者,(时期)哲学家,(学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知识点一、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3.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4.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6.土人为之傍不肯。
(傍,同“旁”,旁边)7.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佩服。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9.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10.止有剩骨。
(止,同“只”)11.止增笑耳。
(止,同“只”)二、“之”字句:1.而置之(代词,它,指尺码)其坐。
2.而忘操之(代词,它,指尺码)。
3.而忘操之。
(代词,它,指尺码)4.反归取之(代词,它,指尺码)。
5.何不试之(代词,它,指鞋)以足?6.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代词,它,指剑)。
7.心之(代词,这样的)所向。
8.昂首观之(代词,它,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代词,它,指这样的景观)强。
9.观之(代词,它们,指二虫斗这样的景观)正浓。
10.则以钳搏之。
(代词,它,指子方虫)11.土人为之傍不肯。
(代词,它,指旁不肯)12.钱帅登之。
(代词,它,指木塔)13.乃以瓦布之。
(代词,它,指木塔)14.便实钉之。
(代词,它,指木板)15.学而时习之。
(代词,它,指知识)16.诲汝知之乎。
(代词,它,指孔子的训言)17.知之为知之,(代词,它,两个“之”都指代事物)不知为不知。
18.默而知之。
(代词,它,指所学的知识道理)19.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它,指不好的方面)20.复投之。
(代词,它,指前狼)21.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22.至之(动词,到)市。
23.故时有物外之(助词,的)趣。
24.春冬之(助词,的)时。
25.密使其妻见于皓之妻。
(助词,的)26.问塔动之因。
(助词,的)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8.是吾剑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从追。
2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不译)30.其虫旧曾有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31.久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三、“其”字句:1.先自度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足。
2.而置之其(代词,自己的,指郑人的)坐。
3.其(代词,他的,指楚人的)剑自舟中坠于水。
4.遽契其(代词,那)舟。
5.从其(代词,他,指楚人)所契者如水求之。
6.必细查其(代词,它的,指渺小微物的)纹理。
7.使其(代词,它,指蚊子)冲烟飞鸣。
8.常蹲其(代词,自己的,指“我”)身。
9.神游其(代词,幻想的这一景象中间)中。
10.其(代词,这中间,指白帝城和江陵之间)间千二百里。
11.,悬泉瀑布,飞漱其(代词,这中间,指高山怪柏之间)间。
12.其(代词,它的,指像狗蝎的虫子)喙有钳。
13.其(代词,这种虫)虫旧曾有之。
14.患其(代词,它,指塔)塔动。
15.密使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妻见于皓之妻。
16.匠师如其言。
(代词,他,指于皓)17.人皆服其(代词,他,指于皓)精炼。
18.择其(代词,他的)善者而从之,其(代词,他的)不善者而改之。
19.恐前后受其(代词,它,指狼)敌。
20.场主积薪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中。
21.屠乃奔倚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下。
22.其(代词,另外)一犬坐于前(。
23.一狼洞其(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中。
24.欲将隧入以攻其(代词,他,指屠夫)后也。
25.屠自后断其(代词,它的,指狼的)股。
四、“者”字句:1.郑人有欲买旅者(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的人)。
3.从其所契者(的地方)如水求之。
4.择其善者(……的方面)而从之,其不善者(……的方面)而改之。
5.故渔者(……的人)歌曰。
五、“而”字句:1.而(承接,然后)置之其坐。
2.而(转折,但是)忘操之。
3.而(转折,但是)剑不行。
4.舌一吐而(顺接,就)二虫尽为所吞。
5.乃以瓦布之,而(转折,但是)动如初。
6.学而(递进,并且)时习之。
7.人不知而(转折,但是)不愠。
8.温故而(顺接,就)知新。
9.学而(转折,但是)不思则罔,思而(转折,但是)不学则殆。
10.敏而(递进,而且)好学。
11.学而(递进,并且)不厌。
12.择其善者而(递进,并且)从之,其不善者而(顺接,就)改之。
13.后狼止而(转折,但是)前狼又至。
14.骨已尽矣,而(转折,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
15.狼亦黠矣,而(转折,但是)顷刻两毙。
六、“以”字句1.何不试之以(用)足?2.徐喷以烟。
(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把……当作)4.以虫治虫。
(用)5.则以钳搏之。
(用)6.岁以大穰。
(因此)7.乃以瓦布之。
(用)8.贻以金钗。
(把)9.孔文子何以(为什么)谓之文也。
10.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11.投以(把)骨。
12.以(用)刀劈狼首。
13.意将隧入以(来)攻其后也。
14.盖以诱敌。
(用来)七、“为”字句1.项为(因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3.悉为两段。
(成为)4.可以为(成为)师矣。
5.知之为(就是)知之,不知为(就是)不知,是知也。
八、“也”字句1.宁信度,无自信也。
(表陈述)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表感叹)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比较)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表陈述)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表感叹)6.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判断)九、“自”字句1.先自(自己)度其足。
2.无自(自己)信也。
3.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
4.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5.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六幕相持,自(自然)不能动。
7.有朋自(从)远方来。
8、屠自(从)后断其股(大腿)。
十、“故”字句1.故(因此)时有物外之趣。
2.未布瓦,上轻,故(所以)如此。
十一、“乃”字句。
1.乃(才)曰:“吾忘持度。
”2.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
3.乃(才)悟前狼假寐。
十二、“于”字句:1.其剑自舟中坠于(在)水。
2.又留蚊于(在)素帐中。
3.于(在)土墙凹凸处。
4.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6.其一犬坐于(在)前。
十三、“方”字句。
1.方(正)出神。
2.方(才)两三级。
3.方(正)欲行。
十四、词类活用:1.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数十。
2.虽乘奔(动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3.狼不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4.其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
十五、古今异义词方↗古 : 正在岁↗古 : 年成↘今 : 方向↘今 : 岁数驱↗古 : 追赶敌↗古 : 攻击↘今 : 驱使↘今 :敌人复↗古 :又↘今 :复数十六、名句翻译:1.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
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因此时常有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吞下去了。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8.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翻译:半个月以后,子方虫都被消灭了,年成得以大丰收。
)9.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精熟。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1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十七、古诗名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辛弃疾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9.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对联六副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