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及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习作7我有一个想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我有一个想法”的基本概念。
•运用创造性思维,展开想象力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有一个想法”的含义。
•分享一些有趣的创意和想法。
•练习运用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教学流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于“我有一个想法”的理解,教师做简短的解释和引导。
步骤二:创意分享(10分钟)•老师分享一些有趣的创意和想法,可以是科技发明、艺术作品、社会改革等方面的例子。
•引发学生对于创意和想法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步骤三: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
•要求小组成员运用创造性思维,展开想象力,提出自己对于该话题的想法,并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尽量提出创新的想法。
步骤四:展示和总结(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享有趣的创意和想法,并提供一个话题供学生展开讨论,我希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有趣和创新的想法。
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与其他小组的交流,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他组的新鲜观点,也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提高自身的思考水平。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分享有趣的创意和想法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准备,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思考。
其次,小组讨论的时间可能有些紧张,导致有些学生表达不充分或没有机会得到他人的反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语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通过不同场景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但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存在表达不清晰、交流不主动、倾听不耐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对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与人交流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做到倾听、表达和交流的有机结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角色扮演道具。
3.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有趣事情,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跟读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对话有趣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场景,如:购物、问路等。
教学反思及今后教学改进设想
一、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并不够明确和精准。
教学目标应当是具体、可衡量和达成的,而教学内容则应当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避免内容过于杂乱和冗余。
2. 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够高也是我的一大反思点。
我需要更多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和反馈
在评价和反馈方面,我可能存在着评价不够客观和及时反馈不够及时的问题。
我需要建立更科学、公正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并提高学习效果。
二、今后教学改进设想
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设定明确、具体和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前明确告知学生,并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来达成这些目标。
2.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将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建立更为科学、公正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包括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及时反馈机制,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调整和提高。
总的来说,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和设想,我将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提高教学效果,将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6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详略得当地处理材料的方式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学习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3、学习主人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之精神二、重点难点: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1)、检测自主学习成果,营造课堂氛围(2)、教师导语,为走进新课作铺垫(3)、交流作者资料2、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整体感知课文(1)、理解题意作为切入点,带动对全文的总体把握(2)、“我”为何窃读?以“这是一个讲述的故事”为题每人说一句话,以达到整体把握课文的目的第二部分:多方梳理课文(1)、划出文中描写“我”窃读的语句,分析理解“我”当时的心情(3)、每人说话练习:“我是一个的人”,把握人物特点第三部分:细细品读课文(1)、质疑、讨论、解惑(2)、主旨概括3、结束、作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2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后记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
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
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
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
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
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
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
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
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
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
设计教学的反思范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教师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设计教学的反思,并且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首先,良好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引导性的问题,以帮助教师回顾和分析他们之前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问自己:“我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和材料?”、“这些方法是否适合我的学生?”、“学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否表现出兴趣和参与?”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并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调整和改进。
其次,教师反思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测试和作业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教师可以问自己:“学生是否能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他们是否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另外,教师反思还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改进的方向。
教师可以问自己:“我在课堂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这可能是什么原因?”、“我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增加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除了提出问题,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和工具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改进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参加教学培训和研讨会,阅读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学术文章,与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学。
最后,教师反思应该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
教师每进行一次教学就应该进行一次反思,并根据反思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对教学的整体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持续和渐进的反思,教师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师板书(无私奉献)(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要通过朗读、品悟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语言不是无情物,通过品悟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通过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53)主题概括。
2.(出示课件54—56)课堂演练。
结束语: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排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继续品味搭石的深意。
3.(出示课件57)布置作业。
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读一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搭石》作为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落实“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主要做到: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两点。
第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角度地读,感受当时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倒影之美,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第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如在第2—4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交流。
学生通过老人摆搭石时的动作,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活画面及人的心理活动,感悟老人那为他人着想的心灵之美。
在第4自然段中,通过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学生感悟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互敬互助、尊老敬老的心灵之美,这些都是透过外在的描写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 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问题、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4. 课堂练习-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6.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功之处;-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教学不足之处。
2. 教学方法- 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价其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评价- 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了解学生的需求;- 结合学生的评价,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分析自己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与反思”撰写要求及教学设计与反思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撰写教学设计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撰写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设计: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度。
3.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形式,要灵活运用,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完成后,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考试、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满意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1.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结束后,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要认真思考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和学生的反应,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
2.展望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反思,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要定期检查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反思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反思教学态度: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天地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天地人》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天地人》的精髓思想,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天地人》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天地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天地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提升自我修养和人文素养。
2.教学内容:(2)学习《天地人》中的核心观点,包括天道、人道、道德、修身等内容。
(3)分析《天地人》中的典故和寓言,理解其中隐藏的哲理。
3.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天地人》的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天地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天地人》原文,并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于《天地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天地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思想交流和碰撞。
(5)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思维总结,强化对于《天地人》的理解和掌握。
5.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发言质量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天地人》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反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天地人》中的哲学思想,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和改进建议:1.多样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视频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注重实践应用:《天地人》中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刻,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反思教学设计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教学设计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善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探讨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过分依赖课本和教材,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能只注重教授课文的内容,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或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实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单一的教学设计往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某些学生可能更适合以听觉方式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适合以视觉方式学习。
因此,仅仅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个性化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学设计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技术,创造更开放、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作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Unit One My classroom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A Let’s learn Let’s do
教学目标:1.能听说读单词blackboard/window/light/door/picture/classroom.
2.能听说读做Let’s do部分的指示语。
3.会唱歌曲“In the classroom”。
教学重点: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blackboard/window/light/door/picture/classroom.
教学难点:1.window一词注意w的发音,不要与v的发音混淆。
2.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教学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教室内具体实物(若无可借用自制图片picture, light等), A 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
教学过程:
Step1 Preparation
1. Listen to the song“Hello!”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唱中互相问候,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2.Free talk
紧接生生之间的问候,通过Hello/How are you?/Nice to see you 等亲切自然的师生问候增进师生情感。
3. Revision
师利用实物导入对学习用具的复习,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复习book. ,desk,chair ….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
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并为学习句子What’s in the classroom?做准备。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将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2.学生听懂后,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desk, chair, picture都已学过),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3.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classroom的内容,教读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当学生只回答出black board, light, desk and chairs 时,进一步再问:How many?引导学生说出:A board 或One board. Two lights. 教师可以直接把many一词告诉学生。
4.分别指着黑板,灯,桌子和椅子让学生说出单词。
5.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
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
如观察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等。
(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
6.学生跟读并模仿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
(使用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7.在学生学习了对话的基础上,扩充词汇量: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What are they?
8.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学习其它单词。
可从已学的单词过渡到新单词。
9.指着教室中的相关事物问学生:What’s this?让学生回答。
10.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
(并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
11.看黑板上所贴的单词卡,读出单词。
12.让学生做pair work: 根据教室中的实际情况,自编对话
13.学生展示练习情况,注意学生对名词复数的运用,及时给与指导。
对于说得很好的学生应及时表扬。
14.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导入Let’s do的学习。
I can do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Open the door, turn on the light, clean the blackboard, put up the picture, close the window. 尽量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一些,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以便使学生理解。
15.先说词组, 然后再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教师发布指令,让其他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可以多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趣味训练(Practice)
游戏1:
做“Listen an find”的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被指定为一个本课所学单词,然后我读单词。
如:我读door, 那么各组被指定为这个单词的学生就必须马上跑到教室门的位置。
然后由各组的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对了加分,接着读下一个单词,游戏继续。
最后,比一比哪个组得分最多,哪个组就获胜。
游戏2:
做“找朋友”的游戏。
(此时黑板上已贴有一张大的教室图片和单词卡)让学生把单词卡贴到图中相应的地方。
贴好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对错。
如果对了,就大声朗读出来;如果错了,请他人改错后再读出来。
(四)作业设计
Listen, draw and say
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图画纸。
2.我将说一段话,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在纸上作画。
(我说的时候会刻意将语速放的很慢,以便学生能抓住重点词组进行完整的画画)
所听内容:This is my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picture, two blackboards, two doors, six windows, elevn lights , many desks and chairs.
3.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画的内容,核对答案。
4.两人一组,看图做问答。
板书设计:
What’s in the classroom?
One blackboard,one TV,many desks...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学习教室中部分常见事物的英文表达。
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很贴近。
在热身和复习环节,我利用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运用所学的内容“What’s in the picture?”自然过渡到新内容“What’s in the classroom?”。
通过教学课件,学生逐词逐句的掌握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
之后通过听听做做的活动处理Let's do 部分,进一步运用和巩固了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小游戏“Listen an find”、“找朋友”和“Listen, draw and say”的活动进一步操练单词。
本课调整我考虑了班级和学生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比如让他们当小老师进行领读等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面的成就感。
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多参加例如象跟读或Drivetrain 的简单认读游戏等,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1)本课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通过groupcompetition机制实现。
将全班分为ABCD四组,在上课期间将个人的奖励转化为给组添加“apple”作为知识和纪律竞赛形式的鼓励.并用拍手--T:one,two,stop!-Ss:stop,stop,stop!来调节课堂纪律.
从整体而言,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和实施是符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学生通过学习,懂得教室器具的英语表达,培养学生爱老师、爱集体、爱学校的思想情感。
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的把握不好,节奏不够快,在感觉时间不足时又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觉得有遗憾。
以后再上这节课,我会加快上课的节奏,多设计一些有趣的但是时间较短的练习游戏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