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辨证是脾胃虚,肝胃不和,胃脘部疼痛,乏力,不想吃饭两胁下
疼痛不舒服治愈案例。
胃位于中焦,属于六腑之一,以通降为顺, 与肝脾关系十分密切。
胃痛以饮食伤胃和情志不畅为其主要病因,这个是慢性病,治疗疗程长。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最终脾胃虚损是其病理基础, 胃气郁滞,胃气上逆是病机病症, 临床还有痰、湿、寒、热等不同病症兼杂,有的患者证候错杂复杂, 需要综合治疗。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中医工作经验是我用四君子汤加丹参饮,香苏散加减,治愈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糜烂的案例,患者男43岁,来看病是自述
反复胃脘部疼痛 5 年多了, 每次会因为烦心事或者劳累劳引起病情发展发作或病情加重, 同时有乏力, 不想吃饭两胁下疼痛不舒服。
查其舌淡红、舌苔薄白, 脉弦。
中医辨证是脾胃虚, 肝胃不和。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醋香附,苏梗,丹参,砂仁,柴胡,炒白芍,炒枳壳。
患者服药10天,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服
药3 天后症状基本消失,此后配中药代用茶巩固一个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见胃窦部糜烂消失, 局部粘膜轻微充血, 无明显水肿。
嘱附患者平时多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注意饮食,最近在以饭店偶遇患者吃饭,反馈病以痊愈没有复发。
每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好的工作经验,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患者,有需要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和转发,下期再见。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2022年9月—2023年3月期间因胃痛来我院就诊确诊为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抽取其中的33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照组予以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另外的33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进行黄芪建中汤联合雷火灸治疗。
两组患者均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且对好转患者进行随访观察1个月。
分析比较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显效、有效和无效),以及疾病复发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黄芪建中汤和雷火灸联合治疗后仅1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同时经过统计分析治疗有效率可高达96.97%相比对照组要高出很多;随访观察期间,观察组32例好转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胃痛复发,相比对照组的6例要少很多,且经统计计算复发情况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治疗中,黄芪建中汤联合雷火灸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降低了复发情况的发生,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黄芪建中汤;雷火神灸;临床疗效中医内科学中称“胃痛”又为“胃脘痛”,该病症患者主要出现上腹痛症状。
西医内科学中的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等以上腹疼痛为主的胃肠疾病都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
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外邪犯胃、体质虚弱等影响到胃的通降功能,使得气逆不上,胃气流通不畅,郁滞不通从而导致。
其中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症状为持续性胃部隐痛,泛吐清水,空腹状态疼痛剧烈进食后可缓解,患者疲劳或受凉易使其加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
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内科学讲述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但是依据麻丽萍[2]等研究资料显示,在服用黄芪建中汤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雷火灸,更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且能显著降低复发率。
为此,我院从2022年9月到2023年3月期间确诊为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中抽取了66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均分成两组,即一组进行常规单纯中药黄芪建中汤的治疗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另外一组进行黄芪建中汤和雷火灸联合治疗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均治疗1个月,且之后对好转者在随访1个月。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中医辨证施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同时实验组患者胃痛退去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胃痛退去时间和住院时间。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目前,我国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又引进了中医辨证施护治疗,本文将会对其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22-61岁,平均43.5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复合型胃溃疡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20-61岁,平均44.5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复合型胃溃疡1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者给予阿莫替丁治疗,2 次/日,20mg/次;幽门杆菌阳性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2 次/日,20mg/次)、阿莫西林胶囊(2次/日,10g/次)、克拉霉素片(2次/日,0.5g/次)。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作者:郭丹丹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就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近两年内(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收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7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给予对照组黄芪建中汤治疗,而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的临床表现。
结果: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雷火灸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符合统计学条件(P<0.05);患者在接受雷火灸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后,大大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符合统计学条件(P<0.05)。
结论:针对脾胃虚寒型胃痛而言,雷火灸联合黄芪建中汤的治疗方式效果明显,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127-01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近两年内(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接收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7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例数多于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17例,年龄最大的为70岁,年龄最小的为35岁,中位年龄为52.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同样多于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为36岁,中位年龄为54岁。
将患者的各项资料予以比较发现,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大,没有满足统计学条件(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在两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接受黄芪建中汤治疗,其药物成分主要包含:炙甘草、饴糖、桂枝、大枣各10g,黄芪15g。
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对74例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辨证施治和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两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长、疾病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施治对脾胃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且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标签:辩证施治脾胃病临床效果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饮食不节、外感寒邪以及情志都有可能导致脾胃病的发生[1]。
目前西医治疗脾胃病的疗法多采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等方法治疗脾胃病[2],这些方法虽然可使患者病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患者治疗后复发的情况较多见,而且采用西医疗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较多。
近年来中医辩证施治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验证辩证施治对脾胃病的治疗效果,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74例,这些研究对象病情与中医内科对脾胃病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在入组前均签署了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用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
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4.273.1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341.36)年。
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3.724.02)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822.43)年。
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特征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80例患者。
依据治疗方式:黄芪建中汤治疗以及加用雷火灸治疗,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1.31±0.28)分、不良反应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3.75±0.45)分、15.00%(6/40),组间数据差异(P<0.05)。
治疗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90.00%(36/40),统计差异显著(P<0.05)。
结论:应用中医脾辨证治疗方式医治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其临床成效显著,黄芪建中汤加用雷火灸联合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受到不规律作息、饮食等因素影响,患有胃脘痛的患者不断增加。
胃脘痛称胃痛,中医认为多与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1]。
该病常见食欲缺乏、嗳气、呃逆、腹胀、呕恶,与气机不利、胃部气体积压联系紧密。
中医而言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此类胃痛与长时间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长时间不规律作息有关[2]。
本文主要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进行分析,并依据临床效果予以详细说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摘选2021.2月—2022.2期间,我院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80例,将其纳入两组文中简称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男21:女19,年龄35-83岁,均龄(54.63±2.13)岁,病程时间1-11个月,平均时间(5.65±0.42)个月。
观察组男女患者各20例,年龄34-82岁,均岁(53.47±6.01),病程2-12个月,均程(6.15±0.23)个月。
内蒙古中医药第40 卷2021 年 4 月第 4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 edicine V〇1.40 No.4 2021101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王绮云(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000)摘要目的:观察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2月一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脾胃虚 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奥美拉唑)治疗,联合组在 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疼痛程度,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两组中 医症候积分和疼痛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34/35)高于对照组(80.00%,28/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 IOS)。
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采用艾灸结合辨证食疗,利于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相比常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80.00%,联合使用艾灸结合辨证食疗后可提高至97.14%,临床疗效更加理想。
关键词艾灸结合辨证食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4-010丨-02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时间较长,且患病后会出现疼痛、食欲不振、泛吐清水和神倦乏力等症状,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且随着病情加重易累及身体其他系 统,因此,患病后应及早采用合适方式进行治疗。
以往临床主要 使用西药方式进行控制,可起到改善效果,但作用有限,长时间 服药会产生不良反应,需要对用药方式进行改进。
将我院收治 的7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常规 治疗后,加用艾灸结合辨证食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 下。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评价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减轻,相比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更低(P<0.05)。
相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05%,27/38),观察组(92.11%,35/38)更高(P<0.05)。
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68%,9/38)相比,观察组(5.26%,2/38)更低(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期间,应用黄芪建中汤加用雷火灸治疗效果理想,可减轻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医辨证;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4.92±2.84)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5.49±0.93)个月。
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4.88±2.91)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5.45±0.87)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本次研究已征得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组方:桂枝15g、大枣10g、黄芪15g、芍药15g、炙甘草5g、饴糖10g。
随症加减:胃脘冷痛加理中丸;明显胃痛加陈皮、砂仁、厚朴、枳实;伴泛酸加乌贼骨、炒吴茱萸,方中去除饴糖;伴吐清水加茯苓、干姜、制半夏、陈皮。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探究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于治疗期间应用补中益气汤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选患者共计72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以西医治疗为基础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所得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于脾胃虚弱型胃痛治疗期间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取得的效果理想,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可借鉴推广。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弱型胃痛;临床效果胃痛属于比较常见的胃肠道表现,分析此疾病发病原因较多,患者很容易因暴饮暴食、受寒以及情志等相关因素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1]。
针对胃痛临床上大多应用西医对症治疗措施,采取保护胃黏膜、抑酸、调节胃动力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缓解临床症状以及改善胃肠道伴随症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因治疗效果有限,导致患者治疗耐受性降低[2]。
中医治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于脾胃虚弱型胃痛等疾病治疗期间被广泛应用。
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旨在分析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分析汇总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展开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2月,以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胃痛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总结归纳选取对象基线资料: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选取范围为34-71岁,平均年龄值为(52.59±4.18)岁,病程为2-7年,平均病程(3.44±0.39)年。
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选取范围为32-73岁,平均年龄值为(52.66±4.37)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3.49±0.34)年,对照组、观察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7-08T14:32:09.7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作者:梁文能[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一种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的疾病,患者多伴有反复的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
梁文能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医院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辨证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治疗方案。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80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共40例,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实验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实验组40例中,总有效率达到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评分为5.46±2.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96±1.02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中医辨证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型;中医辨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一种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的疾病,患者多伴有反复的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并有餐后饱胀、嗳气、腹部胀气、恶心等,为一种多发疾病,占消化科30~70%之间[1]。
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主要为胃动力调节药物,但是疗效不佳且多伴有副作用。
本次实验使用中医辨证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80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胃肠病罗马III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没有器质性疾病,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符合脾胃气虚型诊断标准[2],有脘腹痞满、隐痛,在劳累和饥饿时疼痛或有疼痛加剧,有纳差,并有大便溏软,次症包括有口淡不渴、嗳气、头晕、乏力等,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治疗效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经不同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运用。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前言胃脘痛即胃痛,为中医内科病,按辨证类型又分脾胃湿热型、胃阴亏虚型、肝胃郁热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其中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最常见[1]。
胃部隐痛绵绵,空腹痛感加剧,得食减缓,过劳或受寒后发作或痛感加重,面色不华,神疲肢乏,肢体不温,泛吐清水,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无力等均为该类型病症[2]。
当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作息、饮食无规律,导致近几年胃脘痛患者剧增,西医治疗该疾病不良反应多,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无药物副作用。
本次研究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1人。
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为21-67岁,平均年龄为(34.71±2.55)岁,病程2-14个月,平均病程为(4.25±0.56)月;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32.14±1.94)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为(4.25±0.56)月。
对比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且患病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现今人们饮食习惯改变,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1]。
患者患病期间,临床症状表现为嗳气、早饱以及腹部胀痛等,需要在临床治疗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临床预后效果[2]。
中医主张通过辨证治疗的方式治疗该病,有利于针对性的治疗疾病。
本研究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 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90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张雨作者单位:200081 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摘要】 目的 分析在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90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 =45)和对照组(n =45)。
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在改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的常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9-698-03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 =45)和对照组(n =45),分别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和西药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干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共9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实验组给予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6.43±7.19)分,远高于对照组的(65.21±6.83)分;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体有效率为95.65%也远高于对照组的80.4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给予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临床治疗效果胃脘痛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脾胃损伤或气血不调,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完全治愈的特点[1]。
因此对胃脘痛疾病的临床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中医护理方案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共92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符合有关临床诊断与治疗标准,存在胃脘部位疼痛、手脚发凉和呕吐疲倦等症状,同时排除有精神病史、理解能力障碍或不配合治疗的患者[2]。
在保证患者对实验内容完全知情并签署责任同意书的前提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6)和对照组(n=46)两个小组。
其中实验组有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在27-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4±5.7)岁。
对照组有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在28-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5.3)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