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461.50 KB
- 文档页数:43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1.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
2.比较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
考研政治毛中特精华知识点整顿【篇一:促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定“好”与“快”有机结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获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为前提,也是国内进一步发展迫切规定。
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节奏和步伐,使较快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
如果单纯追求迅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构造和发展可持续性,就有也许浮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成果则欲速不达。
为促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将来经济发展目的,核心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要大力推动经济构造战略性调节,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理解,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备中基木性作用,形成有助于科学发展宏观调控体系。
二、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种民族进步灵魂,是一种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
增强自主创新是国内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
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核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水平作为发展科学技术战略基点,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水平作为调节经济构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水平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当代化建设各个方而,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助于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持续巩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目的是:到二0二0年,使国内自主创新水平明显增强,科技促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水平明显增强,基木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获得一批在世界具备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思考李志忠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更加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昭示着我们党指导经济发展的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确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数量扩张,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虽然也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它主要是注重利用科技来达到增加经济总量这个目标。
我们说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片面追求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等一系列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近年来片面追求GDP量的扩张相关。
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的结果,很难保证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要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难以实现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比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一词之差,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因为发展方式除了追求经济效益,注重量的增加外,还讲求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其强调的是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讲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资源环境代价做大“蛋糕”和做大的“蛋糕”怎样分配的问题。
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经济发展实践中处理“快”与“好”关系的经验总结,是立足于化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而提出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十二五”乃至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
那么当前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
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家都知道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2007年10月(10月15日至21日)党的十七大。
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后。
2008年遭遇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09年我们全力以赴应对金融危机,在应对金融危机刚刚取得成效,09年底中央招开经济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这就是“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也正是根据刻不容缓的这个认识、这个判断。
2010年2月3日至7日,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归集起来、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个专题讨论班上的讲话当中,胡锦涛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
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自觉把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政策。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创新,是我国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张玉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增长是指实现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也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我国经济建设从低水平起步,基础差、底子薄,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
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重铺新摊子、轻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的现象,由此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
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这些提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王一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
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必须看到,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资源、环境等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式的。
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
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效,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到“十一五”规划的实现,而且也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
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口贸易额大幅度的下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外部经济发展不利的情况下,就更应该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练内功、促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使国内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国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具备立足国内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新要求,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好各项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我国经济发展方针的重要调整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开始强调要加速发展,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去年底又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
这个重要调整,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的确,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绝不仅仅是字序的调整,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变化。
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物资极度匮乏、商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温饱不足等突出问题,我们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因此大幅度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列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事实表明,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今中国的辉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就不可能发生历史性变化。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快”,就没有“好”。
“快”与“好”并不根本对立,强调“好”,是强调“快”要以“好”为前提,并不是否定“快”,否则就会推出只有“慢”才好的荒谬结论。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是历史的结论。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生产力低水平上起步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慢”是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
何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仍在100多位,人均占有财富仅为美国的1.8%。
所以,只有加速发展,才能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1. 材料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材料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什么?(2) 怎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途径是什么?(1)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凡是涉及到经济生活意义类题都可以用)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7,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提高对未开放能力水平,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促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加强惠及交流与合作凡涉及到“农”的题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3,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4,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5,增加农业投入6,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7,完善市场机制8,遵循市场经济规律9提高农业科技创新10,调控和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一高二优安全生态农业11,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如何科学投资1,要注意回报率2,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3,注意投资的多样化4,要量力而行5,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政治生活》1,涉及到民的问题?1,)国家性质,人民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句话一般的题都要答,是非常重要的采分点)2)公民权利,义务(具体的书上有)2,政府类问题1,切实履行政府职能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4,坚持依法行政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6,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民族类大题?(如何巩固新型民族关系)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坚持政府职能(要详细说)3,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6,大力发展民族经济7,完善法律法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8,公民要履行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文化生活》文化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给人以重大影响(这句话非常极其重要,一般谈到文化影响都要答,是很好的采分点)对人: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为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对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详细答)对综合国力:(书上有)对文化自身: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文化自身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