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1:4.3海—气相互作用(修改)
- 格式:pptx
- 大小:96.16 MB
- 文档页数:55
4.3《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以2023年3月,飓风“亚库”袭击了秘鲁北部多区,并引发严重洪灾。
根据秘鲁国家民防研究所2023年3月11日发布的消息,洪灾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导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体会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并适时提出疑问“这种灾害为什么会发生?如何监测这种现象?”,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探究完海—气之间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后,以同学们所在的区域为例,着重理解什么是水热平衡,即正常的海—汽相互作用维持了全球的水热平衡,为理解异常的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奠定基础。
课堂最后引入了德育教育,激励学生未来的海气奥秘由他们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条要求关注海一气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全球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把握本条要求,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在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源地与热量源地,它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深刻影响。
第二、在海一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
第三、“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通过结合实际案例领会海一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
第四、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很复杂,不要求学生进行原因解释。
本条要求只需学生了解这种现象的表现,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本节教材共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图表、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掌握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在水热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海气异常导致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必备知识基础练知识点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水热平衡[2024·江西九江高二永修县练习]读图,完成1~2题。
1.“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A.欧洲的波罗的海 B.美洲的加勒比海C.我国的渤海 D.西亚北非的红海[2024·四川绵阳高一练习]读全球水平衡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正确的是( )A.陆地水平衡反映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能基本反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4.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C.海水盐度升高 D.海水盐度降低知识点二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校联考]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
下图为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
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 )A.2018年10~12月为拉尼娜状态B.2019年全年为厄尔尼诺状态C.2020年10~12月为拉尼娜状态D.2021年全年为厄尔尼诺状态6.2021年初,太平洋沿岸地区( )A.智利沿海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B.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会明显减少C.印度尼西亚容易产生森林火灾D.赤道附近东西部温度差异增大[2024·江苏盐城高二校联考]海—气之间进行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
下图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单位:×0.484 W/m2)图。
4.3:海气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结合图表资料,说明海洋对大气、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综合思维)2. 结合实例,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解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1. 阐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理解海一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并运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2.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究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原理。
知识导航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
3.实现途径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
这样构成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降低现象。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台风减少。
夏季风减弱,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习题巩固1.在无风的地点点燃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