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学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世纪欧洲⼤学的形成浅谈中世纪欧洲⼤学的形成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与⽣产⼒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业和商业进⼀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了⾰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学的诞⽣。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的是意⼤利的波洛尼亚⼤学法国的巴黎⼤学。
中世纪⼤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定程度上为欧洲⽂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定的促进作⽤,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了重⼤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学发展⽽来的。
本⽂将从产⽣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学形成特点意义⼀.中世纪欧洲⼤学形成途径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多样化为中世纪⼤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西⽅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
【1】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
理解中世纪的政治⾯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盾冲突。
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外,从未真正统⼀过。
⼩国林⽴,领主间的冲突不断。
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
在⼀个农业社会⾥,⼟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的象征。
万能的⼟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
同时,⼗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
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
12⾄13世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
⾃治城市的发展为⼤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壤。
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成⽴“⾏会组织,这种由商⼈⾏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所效仿。
⼀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处,模仿商⼈⾏会组织,成⽴学术团体。
此种团体⼀经形成,即是⼤学的雏形。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机构(一)修道院学校的兴办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的教育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
这一时期以法兰克王国为首的日耳曼诸王国先后阪依罗马基督教,由于“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中世纪的教育开始于基督教的寺院,并长期为基督教所垄断。
中世纪早期的寺院,既是一种宗教组织,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又是教育、学术中心。
在基督教会和法兰克王权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速兴起和发展。
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约于7世纪时传入法兰克,到8世纪已遍布整个法兰克王国全境,到9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
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了教皇格利高里一世(公元590~604年在位)的影响和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
本尼狄克派寺院教规第73条、48条规定,修道士每天要从事6~8小时体力劳动,并有两小时阅读《圣经》。
为了宗教事务的需要,修道士们还做了许多搜集和保存书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修道院逐步建立了藏书室、图书馆。
同时也从事一些编著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大约在公元6世纪,修道院就开始办学校。
9世纪,大多数修道院都办起了学校。
12世纪初,“仅法国就有修道院学校72所”@。
修道院学校办学宗旨,也即是修道院建院的宗旨,凡进入修道院学习的人.,须发“三绝誓愿”:“绝色”(禁欲)、“绝意”(听命)、“绝财”(安贫),终身不得反悔。
其实质是要人绝对服从教会的权威,弃绝现世生活,奉行禁欲主义,为灵魂的得救,为来生而终日忏悔,祈求上帝的宽恕。
不过,一些修道院学校分为内学和外学。
内学是教育新入修道院的新信徒,他们作为未来的修道士而受教育,被称为Oblati,即过寺院生活的人。
论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史称西欧中世纪.是欧洲的整个封建时期。
中世纪前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统治阶级子弟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教会学校,一是宫廷学校和骑士学校。
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西欧开始出现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知识的进步要求,于是,世俗性的教育发展起来,逐渐出现了近代大学。
12世纪初,意大利创办了波隆尼亚法律学校,1158年,波隆尼亚的法律学校发展为波隆尼亚大学,这是欧洲最早近代大学。
1231年,意大利又在医学研究基地的萨拉诺,创立教授医学的萨拉诺大学.这是西方早期的分科大学。
接着,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办起了大学。
在法国,以巴黎圣母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巴黎大学,1180年获路易七世的正式承认。
在英国,1167年创办牛津大学,1209年牛大学的部分教师移居剑桥,创办了剑桥大学。
14世纪上半叶在捷克创立了布拉格大学,等等。
到14世纪时,西欧已办起40多所大学。
虽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生活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但是.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不能不说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现象,它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雏形和萌芽状态,我们应当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客观、辩证地评价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对当时社会、对高等教育史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1、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在教育上的垄断权,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在相当程度上准备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运动在西欧的封建社会早期,教会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势力,而且宗教神学思想在上层建筑和思想领域也居于统治地位,垄断了教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识字,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也渗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迫使科学和哲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屈从于教会的权威,宗教蒙味主义的黑暗统治,严重地扼杀了人类的智慧活动,阻碍着科学文化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大学概述————记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桑塔亚那曾说:“不读历史的人,注定重犯历史的错误。
”在人类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何以大学能够在宗教的强大势力下得以产生?又何以能得到发展?为什么最早意义的大学产生于欧洲?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又有何启示呢?带着诸多疑问,或许能得到答案,或许只能管中窥豹,钻入历史典籍中,希冀着能顺着历史脉络捕捉到一些答案,开始思索的旅程吧。
一.关于“大学”一词的涵义泰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我们要把手伸进这堆灰烬里面,这里面说不定还有余温,我们要捕捉的就是这个余温,把这个余温和我们的体温联系起来,然后有可能点燃很多很多读者心头的文化之火。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也应该把握住余温,应追根溯源,才更显其精确。
这里说的“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仅用于指12世纪末在西欧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或者说高等学府,无疑,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高等学府或高深学习处所出现得很早,如雅典的阿加德米,埃及的爱资哈尔,当然都是出色的高深学习中心,虽然一些教育史的书籍上把它们也称作大学,但它们并不是12世纪及以后意义上的“大学”,因为规定的课程、正式考试、科的组织形式、学位,都是中古西欧大学中特有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
拉丁文“大学”一词为“行会”,“社团”,“公会”之意,而不是教育机构或学校的意思。
许多大师聚徒讲学,吸引四面八方来的生徒,产生一种学舍称为“总学”,意谓接受从各个地区不同民族来的学生的学校,以别于只招收本地学生的“区学”,这种“总学”是当时高等学府,在这样的总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接受各自的民族组成团体,即大学(公会)。
12世纪有些大学如巴黎教师大学取得总学称呼,即被承认是高等学府了。
可见当时总学指高等学校,而大学则是师生团体。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以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西欧中世纪大学概况2008-12-02 22:07西欧有着优秀的大学教育传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大学,其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1世纪。
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据考证成立于1088年,被誉为“大学之母”。
其实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东方的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是西欧的先行者。
后者最初借鉴于当时穆斯林的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学校(Madrasah),后来又通过十字军和其他直接的交往感受到东方兴盛的文化的影响。
当时建立的大学主要有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1160)、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1220)和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1229),英国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1167)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1209),西班牙的帕伦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Palencia,1212)和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1218)等等。
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沧海桑田,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大学都化为尘土,只有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到现在还熠熠生辉,日久弥新。
大多数大学的前身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或团体。
这些组织或团体在被中世纪的作者记录下来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相当的年月,它们有些是教会学校,有些是世俗学校,大多没有固定的校舍和学校组织。
来自欧洲各地,因为各自的原因聚集到一起的教师给学生讲授拉丁语、算术和其他更专门的知识。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形式,教学场所因时而设,有时在教堂,有时在教师家里。
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组织的成熟,有时借助于教会或政府的推动,中世纪大学很快具备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其建立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如波洛尼亚大学,脱胎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团体,学生聘请教师,因此学校的管理取决于学生社团。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对我国大学的影响黄亮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大学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通过解析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发掘其西方教育内在的精髓,从中得出其西方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影响。
[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我国大学;影响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大学渊源是12、13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欧洲大学是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可称赞的文化遗。
中世纪大学的很多制度后来成为西方大学的基本形式。
当今天我们的大学面临种种困境时,研究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将有助于我们扩大视野,开阔思维,从丰富的大学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得出有益于我们解决当前问题的启示。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有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首先,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
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
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生活再一次变得充满活力。
随着城市和贸易的复兴,行会和联合组织发展成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此外,加上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这样,法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便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西欧最早的一些大学,便分别是在法学和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次,中世纪的大学与宗教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依附于教会,要么本身就是神父或是神职人员创办的。
巴黎大学是于1150年成立的,由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演变而来。
至于英国牛津大学的诞生,似乎有点偶然性的色彩。
1167年,英国国王与法国不和,英国国王下令召回了在法国的英国学者和学生,禁止他们到法国讲学和工作。
这批回国的学者在牛津从事教学与研究,使它成为继博洛尼亚和巴黎之后第三个学术研究中心。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一、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英格兰学者阿尔琴在法兰克王宫创办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与当时的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希腊语和拉丁语等。
教学方法也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生活的特点,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世俗官吏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骁勇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骑士教育的实施三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出生-7、8岁)儿童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礼文教育阶段/侍童教育阶段(7、8-14岁)七八岁以后,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一高一级贵族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包括简单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
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长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的武士。
3、侍从教育阶段(14-21岁)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评价:骑士教育这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中世纪备受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例如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等对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下篇外国教育史一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第四节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早在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在中世纪就被定为了国教。
当时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为重要的教会学校。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一、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公元3世纪时,在埃及等中东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修道士和修道院。
公元4世纪中叶后,修行制度逐渐扩展到西欧。
529年(或530年),本尼狄克兴建了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制定了《本尼狄克规程》,对修道院的组织管理、修道职责和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等作了全面、详尽的严格规定。
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学”。
儿童10岁左右入学,18岁毕业时成为神职人员。
“内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教义、宗教音乐、宗教仪式等,此外还包括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文法、修辞学、天文学等古典学科。
二是“外学”。
教学内容与“内学”相差无几,但程度要低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艺”成为修道院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后来随着志愿修行的女性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培养修女的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
关于教会公元9世纪以后,特别是11-13世纪,是教会的鼎盛期,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首先,教会伪造“君士坦丁的赠礼”,确定了教皇国的神圣性,这一骗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揭穿。
其次,教会也开始形成教阶制度:最高位者为教皇,主持梵蒂冈的内部事务;按下来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教会的主要领导人,教皇由红衣主教推举产生;然后就是都主教、宗主教和大主教,他们都是大教区的领导人;最下层的则是主教和神父,神父的职权范围是教堂,但不能主持圣礼。
欧州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Ξ宋文红摘 要: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历史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5)05-0034-04On the R oots of Appearance and H istorical&Cultural B ackgroundof European Medieval U niversitiesS ong WenhongAbstract:One of the m ost valuable cultural inheritances the medieval Europe leaves to the w orld is medieval universities,which are als o the direct roots of m odern universities w orldwide.Christianity and its organization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 odern cities and of the autonom ous city leagues,classical translation m ovement and culture spreading,revival of culture and increasingly heavy intellectual atm osphere are all unique to the western Europe in M iddle Ages,functioning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 K ey w ords:medieval universities;roots of appearanc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中世纪大学在西欧社会的地位与作用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11至12世纪的早期学术复兴,以及市民阶层和世俗政权与教会权力的斗争,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起了推动或摧发的作用。
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具体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s tudi umgen erale,即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
例如,波伦亚大学创立前,在波伦亚城就存在着从事法学研究的研究所(studiu m),以后,由于求学人数的增多,原有的研究所规模巳不能适应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敕令,正式创办了波伦亚 (Bologn a)大学。
从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形成来看,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学是促进大学建立、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格拉田(Gralti an)12世纪初在波伦亚城对寺院法的研究,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于 1108—1139年在巴黎大学的讲学,都直接促成了这两所大学的建立和兴盛。
这种情况与我国宋明时期的书院有相似之处。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中世纪,欧洲大学始终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组织和机构。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至少在最初几个世纪中,大学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在教会权力至高无上、压迫一切的时代,大学代表着自由。
在宗教愚昧人民的世纪,大学象征着理性。
在中世纪后期的几百年间,大学是自由思想之家。
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初,由都会或国家授予一定的特权。
早在公元33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赐给医生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大学教授和学生授予特权的基础。
西欧中世纪的学校
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任何机构的诞生能像大学那样给社会带来如大的影响,现代的大学来源于那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的时代。
也许学校就是那个时代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产了。
因为在那些学校中诞生了近代的文明。
蛮族的入侵给辉煌的古罗马文明来来毁灭性的灾难,整个欧洲的文明与秩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基督教在此时扮演起了教育者的重任,教会在教育中将宗教活动融入其中,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宗教活动与宗教教育才是主体,教育只是基督教的工具,达到培养教士,进行传教的工具。
凡教士所到之处学校便随之建立。
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基督教的信仰及道德训练。
传教是唯一仅存的教育学术活动。
教会接管大部分的学校。
总体而言在早期的大学,基本上是被控制在教会手中,是教会发展自己实力的工具。
其作用在于稳定社会,安稳刚从辉煌走向毁灭罗马,为那些失去了家园与荣耀的罗马人提供精神的依托。
如约5,6世纪的圣本笃设立本笃寺院,首创了以班级制方式对寺院僧侣进行施教,以及有宗教财团法人所设立的教会财团学校,专门从事训练传教士的工作。
寺院学校,教堂学校与教会财团学校被认为是欧洲学校的开始。
寺院学校子8世纪以来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并且逐渐遍布整个欧洲,在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督教逐渐统治了整个西欧的精神世界。
而在同时整个社会也逐步的稳定下来,稳定社会,培养传教士的作用在下降。
学校的教育似乎要发生一定的改变了。
十字军的东征带来了教育改变的契机。
十字军地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交往。
一方面东西贸易使西欧的中世纪封闭的经济无法生存,商品经济开始出现,致使出现了与工商业有关的技能专业训练的学校,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使得原来保存在东罗马与阿拉伯地区的古罗马书籍被发现。
这样以来学校有了新的学习的内容,打破了原来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12世纪寺院学校的作用进一步消弱,逐渐由各大城市的教会学院所取代,教会学院逐渐发展为大学。
学校除了有了“研究”抽象的意义,同时也有了“学校”机构的内涵。
并被社会所承认,特别是在法律上,得到了当局与教会的承认,其成员具有一定的权利。
这权利使得学校这个群体得到保护。
而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才诞生,最早的大学为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
由于城市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受到城市的保护。
使其在追求知识上更加的自由,并且带来了尊重学术研究的潮流,带来了文明发展的契机。
大学的课程有,文学,法学,神学,医学四科。
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垄断欧洲高等教育的局面。
11世纪到13世纪早期,欧洲大学的经院理性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充满了活力。
这个时期在大学里学生是自由的,他们享有很多特权,他们不愿离开学校。
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并没像今天我们那样有着就业的压力,它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上流社会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子弟,富商子弟等,贫穷的人较少。
自由自在的进出学校,决定是否上课。
那个时代大学被认为是邪恶的地方,因为那些学生基本上不敢什么正事,特别是文科的孩子们。
整天做的事就是吃喝,酗酒,寻求性爱的刺激,赌博等。
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个教授说那些学生只有到了冬天才会学习。
夏天都出去浪荡去了。
很难想,大学最初是这样的,而且今天的现代文明就是从这些大学里诞生的。
就是那些一天只知道浪荡的学生们创造的。
学校是自由的,不仅仅是学生,那些老师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决定学校的事务,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有自己的司法权与行政管理权。
而且这些权力有时候会得到所在城市与国家,教会的同意。
自由的氛围使得大学的思想更加的自由。
现代的文明就在这一片子有种种孕育着。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仅为一群学者自给自足的结合,不但缺乏固定的校舍制度,一旦当地政府无法给予学校较为优良的生活条件或者受到教会势力及政府势力的干涉,便会集体迁徙。
因此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事实上仅为一种共同生活的社区,而其成立的目的,乃是再借有集体生活的方式,来确保这些学者的研究及其批次讨论的自由与空间。
这种情况直到14
世纪才发生变化。
到了14世纪,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在这个时候大学的自由受到了外在势力与大学自身的干扰。
教会和国王试图控制大学。
大学里面面,由于学生过分的自由闹事的很多。
学生频频与当地人与市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生了武力着冲突。
同时学生的浪荡行为也是得很多教授不满。
他们加强了对学校的管理。
牛津大学在此时颁布了《牛津宪章》用来管理学生。
其他的大学也颁布了各种制度。
里面规定很详细,包括对说各种脏话的惩罚。
比如学生说“婊子养的”“杂种”等都会被惩罚。
惩罚通常是罚款。
教学方面11世纪到13世纪早期的那种经院理性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的活力被禁锢在一个几乎永久不变的教条的木框架之中,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得不到“科学性”的教育,而是被灌输一种由公认的权威的著述和评述堆积而成的只是传统。
获取,吸收这些知识并内化为自己永久的思想,就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任务。
这时的大学普遍都采用最初的方式教授和学西基督教经典文献,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著作,教会法和民法方面的书籍,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及其系统化的全集,摘要,注释和评注。
西欧中世纪的学校发展由混乱走向了有秩,然而这不是终结。
历史学院,2010级,张琪,201011121924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