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美国贸易政策新思维映射下的“印太经济框架”作者:陈靓来源:《国际展望》2022年第06期【关键词】“印太战略” 贸易政策新思维“友岸化”【作者简介】陈靓,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邮编:200020)【中图分类号】F757.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22)06-0091-17【DOI编号】10.13851/ki.gjzw.202206006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与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等举行了“印度洋—太平洋经济繁荣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简称“印太经济框架”)的启动仪式,宣布正式启动建立“印太经济框架”的进程,声称以此为美国和“印太地区”的家庭、工人及企业创造一个所谓更强大、更公平、更有韧性的经济。
作为拜登政府“印太战略”在经贸领域的主要着力点与载体,“印太经济框架”将不会以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推进,也不会回归《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更像是一份“许愿清单”。
然而,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却明确表示,尽管没有像传统贸易协定那样承诺更多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但“印太经济框架”是一个增强“印太”经济和相互投资的稳固和全面的方法。
美国贸易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为全球化而全球化,转为优先考虑其国内政治和经济利益。
本文认为,面对世界经济进入再平衡阶段、中美经贸关系结构性调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冲击的交织影响,“印太经济框架”的设计和推出所代表的不仅只是美国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层次的变化——美国贸易政策思维逻辑的重塑。
由此产生的贸易政策新思维将从根本上决定“印太经济框架”的本质、特征及未来对区域经贸的潜在影响。
近十数年来,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和亚洲部分国家“群体性崛起”,亚太区域对美国的安全和经济繁荣变得日益重要,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也进一步引起美国的瞩目。
美国贸易逆差诱因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U.S. trade deficit Incentives【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出现了整体性逆差,而且整体性逆差持续快速扩张。
美国在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之后,除1973年、1975年出现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而且逆差额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
美国贸易逆差的急剧扩张,不仅对美国自身也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出口管制,美国的储蓄-投资与生产-消费双缺口以及美国的贸易结构等角度出发,分析造成美国贸易持续逆差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应该如何看待美国贸易逆差问题。
【Abstract】From the 20th century, early 70s, the U.S. overall foreign trade deficit appeared, and continued rapid expansion of overall trade deficit. U.S. trade deficit in 1971 after the first time, except 1973, 1975 shows a small surplus, the rest were deficit years, but the general trend of deficits is expand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S. trade deficit, not onl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tself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This paper from the dollar's special status,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 controls, U.S. savings -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and double the U.S. trade gap structure point of view, of causing the U.S. trade deficit continued to have deep-seated reasons and its impact.【关键词】美国贸易逆差出口管制储蓄-投资与生产-消费双缺口贸易结构【key words】 The U.S.trade deficit Export control Savings - investment and production consumption double gap Trade structure目录一、美国贸易逆差现状分析 (3)二、美国贸易逆差诱因分析 (4)(一)美元的特殊地位 (4)(二)美国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 (4)(三)美国的储蓄-投资和生产-消费双缺口 (6)一、美国消费特点分析 (6)二、美国储蓄特点分析 (8)三、美国投资特点分析 (9)(四) 美国贸易结构 (10)一、美国贸易结构特点分析 (10)二、美国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 (13)三、美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19)四、美国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原因分析 (26)三、如何看待美国贸易逆差——贸易逆差的影响 (27)(一)巨额贸易逆差——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27)(二)对外贸易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29)四、结语 (30)五、参考文献 (31)一、美国贸易逆差现状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71年开始, 美国结束了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 除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 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
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贸易摩擦问题也时有发生。
本文将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以期为理解和处理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美贸易摩擦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逆差问题美国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颇有微词。
据美国政府统计,2018年中美贸易逆差高达4190亿美元,成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美国认为,中国通过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打压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导致了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
2. 知识产权保护美国指责中国侵犯知识产权,剽窃美国的技术和商业机密,严重损害了美国企业的利益。
中美之间的技术转移问题也备受争议。
美国认为中国通过强制技术转让,迫使美国企业将技术和商业机密转让给中国企业,导致了美国技术优势的流失。
3. 关税战2018年,美国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约5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中国方面也对美国的商品加征了报复性关税。
随后双方多次举行磋商,但贸易局势并未缓解,关税措施依然在持续。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最重要盟友之一,双方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
日美贸易摩擦也曾多次发生,对双方的经济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农业和汽车问题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汽车领域。
美国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农产品市场保护主义心存不满,认为日本对美国的农产品采取了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日本的汽车出口也一直备受争议,美国曾多次指责日本通过出口补贴和关税壁垒等手段削弱美国的汽车产业竞争力。
3. 贸易谈判日美之间的贸易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双方多次举行谈判,但进展缓慢。
环球智库028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逻辑2021年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传统政治回归,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势必迎来一系列的调整。
从2月4日拜登发表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来看,拜登政府对中美贸易的态度较特朗普而言略为温和。
中美贸易是长久的博弈,我国有必要分析美国的策略,本文所采用的历史分析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论述这一演变的内在逻辑,第三部分针对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提出几点对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1789-1933年是传统贸易保护时期。
建国初期的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州都有不同的贸易和关税制定标准,甚至相互之间设置壁垒。
为此,1789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统一的关税法案,拉开了以关税作为保护手段的传统贸易保护时期的序幕。
依据高关税政策的成熟程度,这一时期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摇摆期和确立期三个阶段[1]。
萌芽期(1789-1815)的高关税政策主要是为了抵御英国商品的入侵;摇摆期(1816-1860)发生了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争,也即南方种植园农业经济与北方工业制造业经济之争;确立期(1861-1933)内共和党长期执政,高关税政策因而被保存下来并最终得以确立。
1934-1973年是自由贸易时期。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贸易政策发生了从贸易保护向自由贸易的转变,其转折点是1934年出台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案确立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
截至1945年,美国与27个国家签订了32个互惠贸易协定,降低了64%进口关税税率,使美国关税税率在1930年水平上降低了40%[2]。
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制。
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开启了战后国际关税互动机制。
1962年,美国出台了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的贸易扩大法。
1974年后是新贸易保护时期。
尼克松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束了美国近40年的自由贸易时期。
1974年美国国会出台的贸易改革法使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其中的301条款规定美国总统有权对其认为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实施报复。
第九节病句分析一、词类误用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的类别。
词类误用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词的词性和用法造成的,也有的是因为不了解词义造成的。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1.名词的误用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县城,在一定程度上,缩影着整个中国。
(“缩影”误用为动词,可改为“……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毕业之际,我面临工作和考研的两种选择。
前者自然会对减轻家庭负担非常裨益。
(“裨益”误用为动词,可改为“……非常有益”)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文学结晶了贵族语言风格。
(“结晶”误用为动词,可改为“……古典文学体现了……”)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很有智慧的人”或“……很聪慧的人”)2.动词的误用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道歉”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歉意”)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拥有保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保密”误用为名词,“保密”不能作动词“拥有”的宾语,可改为“……拥有秘密……”)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很钻研。
(“钻研”误用为形容词,“钻研”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可改为“……深入钻研”或“……努力钻研”)3.形容词的误用她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沉甸甸。
(“沉甸甸”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甸甸的感觉”)花朵每天一换,经常保持着鲜艳,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跃和生机。
(“活跃”误用为名词,“一线”不能修饰形容词“活跃”,可改为“……一线活力和生机”)京城里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报刊社,玩这一类狡猾的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狡猾”误用为名词,“一类”不能修饰形容词“狡猾”,可改为“……一类伎俩……”或“……一类狡猾的伎俩……”)互联网作为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已经成功广阔。
(“广阔”误用为动词,“广阔”不能受“成功”修饰,可改为“……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数词、量词的误用1.数词“二”与“两”的误用巴以冲突并不是以色列的内部事务,而是二个民族的纷争。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分析引言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口超过了出口,导致贸易差额为负值的现象。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本文将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进行分析,包括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1. 强劲的消费需求美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高水平的消费能力。
然而,美国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的全部。
因此,美国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商品来满足内部消费需求,导致贸易逆差的产生。
2. 损失竞争力的制造业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的制造业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许多制造业岗位被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这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抗衡,从而导致了贸易逆差的扩大。
3. 投资不平衡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巨额贸易逆差也与其国际资本流动有关。
由于美国经济体量庞大,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这些投资进一步拉高了美国的消费水平和进口需求,从而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加剧。
影响分析1. 就业机会减少由于贸易逆差导致了大量商品的进口,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产生了严重的就业衰退。
许多制造业工作岗位被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造成了大量失业和工资下降的问题。
2. 经济增长放缓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进口商品的低成本可以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减少了美国国内产业的增长。
长期的贸易逆差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 对外债增加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国需要从其他国家借入资金来支付其进口商品的成本。
这导致了美国对外债务的增加,增加了经济风险。
解决方法1. 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美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投资来提高其制造业竞争力。
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出口。
2. 促进教育和技能培训美国可以加强教育体系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
这将提高美国劳动力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全球贸易中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竞争。
国际贸易论文:进口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将运用相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数据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进口商品结构和进口贸易地区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和我国进口贸易的实际情况,探讨进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机制为前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带领下,利用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把世界各国市场有效合理整合以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
该整合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外经济往来自由化和在世界贸易体制的前提上进行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国的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即使是全球经济尚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2016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仍以15.55%的速度增长。
1978 年,我国的进口贸易额是108.9 亿美元,出口贸易额95.7 亿美元。
2016 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是24.34 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进口10.5 万亿元,上升1.15%,出口13.84 万亿元,下降3.8%.但是自国际贸易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出口贸易的同时,忽视了进口贸易的发展。
世界各国政府从大局角度重视发展出口,并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出口战略。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方式加强政府干预,鼓励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对于进口则建立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加以限制.虽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用事实说明了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但是进口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功不可没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可能阻碍其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从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另外,在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共存的现象,大大冲击了“顺差有利于经济增长”、“逆差往往导致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的传统理论。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郑海彬 2011020410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的对外贸易不仅在美国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WTO的统计, ①2006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达36510亿美元,其商品、服务贸易额分别为29570亿美元和694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商品、服务贸易总额( 238420 亿美元、53300 亿美元) 的4. 01%和12. 02%。
美国商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商品进口和服务进出口均居世界第一,其商品出口、进口额分别为10370亿美元和1920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商品出口、进口总额的11. 5%和20. 6%;服务出口、进口额分别为3870亿美元和307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出口、进口总额的14. 3%和11. 7%。
一、美国商品出口情况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07 年度贸易报告》, 2006年美国商品出口额总计10373. 2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313. 42亿美元,增长率达14. 5%,除了对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出口减少外,美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呈增长趋势。
(一) 主要出口对象国家或地区。
在美国主要出口对象国中,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位居前三位。
2006年美国对这三个国家的商品出口额分别为2305. 81 亿美元、1341. 67 亿美元、596. 49 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 82%、11. 47%和7. 51% ,分别占美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2. 2%、12. 9%和5. 8%。
中国是美国第四大商品出口国, 2006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出口额达552. 24亿美元,虽然只占美国出口总额的5. 32%, 但已明显超过位于第五位的英国(453. 93亿美元, 4. 4%) ,增长率(31. 72% )也明显超过美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增长幅度,如果加上美国对台湾、香港的出口额(分别为230. 23亿美元和177. 79亿美元) ,美国对整个大中华区的出口额总计达960. 26 亿美元,将超过位居第三位的日本,占美国出口总额的9. 25%。
Business Management中美贸易战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刘岭(上海瀚联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82)摘要: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宣布开始对中国进行贸易战争,这次贸易战对中国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美贸易战产生的基本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中美贸易战对国内企业各方面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有效措施和具体政策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美贸易战;原因;企业影响;具体政策中图分类号:F279.2;F752.7文献标识码:A0引言贸易摩擦一直是中美双方的焦点话题,美国政府先后对中国出口的2000亿美元的产品增加关税,随后中国政府也做出了600亿美元的回应。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这使得美国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意识,一直对中国出口产品釆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政策。
长期使用政治手段对出口经济进行压制,致使中方出口产品和经济增长比重连年下跌。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发达国家均对全球化以及经济自由贸易做出深刻反思。
自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之后,多次提出贸易保护主义,大力发展美国自身的制造业,将大量产品带回国内,增加国内的就业率,但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将从此逐渐退出美元掌控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1中美贸易战产生的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出现日益增加的局势。
贸易不平衡发展、贸易反倾销政策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确立等诸多问题均从不同程度上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关注话题,中美两国经济利益的不断争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制度回流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
1」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严重由于美国本土的制造业缺失严重,导致美国国内对华出现明显的贸易逆差,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兴起,以及中国市场的种种优惠,中国已逐步发展为世界工厂。
因此,美国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其出口额,这标志着中美贸易严重失衡,这就是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的直接原因。
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
[摘要] 本文研究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
根据美国1974年1月到2006年2月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资料,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已越过其相变点,以缓慢的速度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
[关键词] 美国对日本贸易统计数据实证分析经济演化模型经济预测
一、引言
利用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统计数据(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国经济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
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模型各个参数的经济学意义,从而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或变动所导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路径的偏移进行计算机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某些客观必然趋势,以及对我国与美国和我国与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预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进行这一工作。
二、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美国经济在建国200年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借助其科技优势、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发展。
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对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至2020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主要指标取值。
所用数据来自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数据。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
函数形式设定:因为经济系统常态发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残差为:354647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