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污染生态学思考题
- 格式:pdf
- 大小:9.81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学思考题2第一章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有何重要作用?(试举一例)3.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4.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1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1.简述生物内稳态及驯化的生态机制。
2.在自然界特定生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其生存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最适生境?3.如何理解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4.生态因子的变化性有何意义?5.试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6.简述植物被水环境状况影响的机制,植树造林对于改善区域水文条件有何影响?7.举例分析生物适应逆境的机制。
8.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意义?9.你熟悉的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第三章1.分析生态入侵的发生机制,并收集中国生态入侵的名录,并评估其危害性。
2.试比较几种关于种群调节的理论,分析各理论在解释种群调节的适应性。
3.种群动态有哪几种主要形式,如何理解种群的繁殖力。
4.生物为什么有空间需要?5.生物对资源紧缺如何适应?第四章1.如何认识生态对策的多样性,有没有“完美的”生态对策?2.不同繁殖方式各有什么生态适应价值?3.分析动,植物性选择的生态意义?4.不同婚姻制度与资源状况有何关系?5.r-,k-对策者各有什么特征?6.c-,s-,R-对策者各有什么生态意义?第五章试比较生物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式的特征及其适应意义?1.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又和重要意义?3.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4.什么是生态位?试举例说明。
6. 如何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进化现象?第六章1.试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自然保护区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设计才最有效果。
2.有哪些因素是导致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复杂程度受什么因子影响?3.试述干扰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4.群落叶面积指数与群落生产力有何关系?5.如何理解种-面积关系,试分析群落中多物种共存的机制。
生态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根本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
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加剧等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如何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协调生态一经济一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将全面步入发展新阶段,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已是新阶段农业的迫切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意义更为重大。
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活跃,其学科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何特征?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分?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简单版: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生命支持系统);其中,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三大功能类群。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A按环境特征划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B按人工干预程度划分的各类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驯化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和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和人工环境组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
114843--四川农业大学土壤污染与防治(专科)期末备考题库114843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单选题:(1)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太大的扰动是下列哪种修复方式?A.原位修复技术B.化学修复技术C.物理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正确答案:A(2)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A.最大负荷量B.最小负荷量C.相对负荷量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3)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在可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土壤中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
A.微生物B.细菌C.病毒D.放线菌正确答案:A(4)有机污染物穿透过土壤而逸向空间的移动过程是()A.挥发B.升腾C.迁移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5)粉煤灰的主要来源是()?A.消耗煤发电B.消耗天然气发电C.沼气发电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6)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通过混入土壤的()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成为低浓度、低移动性产物的技术A.氧化剂B.还原剂C.沉淀剂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7)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能而引起的农药分解,称为()A.光化学降解B.物理降解C.生物降解D.化学降解正确答案:A(8)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是()。
A.客土B.换土C.排土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9)农药的半衰期是指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所需要的时间A.一半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0)痛痛病(骨痛病)是由( )污染所引起A.CdB.HgC.PbD.Cr正确答案:A(11)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以及从污水表面撇出浮沫的残渣是指()A.污泥B.废渣C.固体废弃物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2)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或络离子随水迁移至地面水体是指()A.物理迁移B.电迁移C.化学迁移D.生物迁移正确答案:A(13)水俣病是由( )污染所引起A.HgB.CdC.AsD.Cr正确答案:A(14)生物体中污染物母体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与水中该污染物母体及其代谢物的浓度的比值,叫()A.生物富集系数B.生物转移系数C.生物降解系数D.恩格尔系数正确答案:A(15)在淋洗剂(水或酸或碱溶液、螯合剂、还原剂、络合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作用下,将土壤污染物从土壤颗粒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是指()A.溶剂提取技术B.土壤淋洗技术C.原位化学技术D.化学脱卤技术正确答案:B(16)处理过程包括使用特殊还原剂或高温和还原条件使卤化有机污染物还原的修复技术是指()A.溶剂提取技术B.土壤淋洗技术C.原位化学技术D.化学脱卤技术正确答案:D(17)农药残留期是指土壤中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所需要的时间A.75%-100%B.50%-75%C.50%D.100%正确答案:A(18)集中在一点或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指的是()A.点污染源B.面污染源C.线污染源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9)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指的是A.点污染源B.面污染源C.线污染源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20)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的过程指的是()A.固化技术B.玻璃化技术C.稳定化技术正确答案:C(21)使用高温熔融污染土壤使其形成玻璃体或固结成团的技术是指()A.固化技术B.玻璃化技术C.稳定化技术正确答案:B(22)离子和离子型络合物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的移动是指()A.电迁移B.离子迁移C.络合物迁移正确答案:A(23)分布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移动是指()A.质流B.挥发C.扩散正确答案:A(24)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是()A.植物提取B.根际降解C.植物挥发正确答案:A(25)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是指()A.土壤自净作用B.生物净化作用C.物理化学净化作用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26)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酶类及其他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进而消化和排泄的过程是指()A.代谢B.降解C.吸收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27)有机污染物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2、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3、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甲基化、还原、氧化作用。
4、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相加、协同、颉颃、独立作用。
第二章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环境: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1、生物的能量环境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热能和光能。
热能: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沿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流动。
2、生物的物质环境生物的物质环境生物圈:1)、岩石圈和土壤圈(岩石—母质—土壤)2)、水圈(海洋、内陆水、地下水。
水体中溶解有各种无机和有机营养物质,它们为植物生长和水生生物的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
)3)、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电离层)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分类:1、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空气、雷电等);2、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等因子);3、生物因子(指与对象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形成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关系);4、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地面起伏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5、人为因子(指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和性(因子间相互制约)。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的变化。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4)限定性(时段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农业生态学》复习思考题二、选择题三.判断题四、填空题()三种。
损失主要是()途径。
氮三种途径。
传递、()o()、()和农业生物组分与结构调控。
()和本能调控。
农业增产明显。
质分为()和不可更新资源。
()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地带性。
(),无机能如()为()、()、()和乔木层四个层次。
恒、()、()。
晚稻的品种之分,这是生物随环境变化发生了()适应,生态学中将由同一物种分化后产生的物种类群称之为()。
水量的()左右。
复种、轮牧是利用群落的()结构特征。
纬度梯度主要是形成温度、降水等因子的梯度变化,基本规律是北纬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下降()°C ,全年积温减少150°C。
我国总耕地面积1. 2亿公顷,人均耕地()公顷,每年耕地以近()万亩的速度减少,人口则每年增加1000万左右。
M3其中黄淮海地区人均仅的主要特征。
流动的主要途六、论述题题干 答案(3)农田节能减排,增碳减少氮排放。
旱作区土壤耕作的节能潜力,土壤增碳和N20减排潜力巨大。
(4)农田节能减排重点:稻田CH4减排潜力巨大。
图例或公式表 述农田生态系 统的水分平衡。
其水量平衡方程为;降水蒸发蒸㈱ R+I+U-ET+P+S+D+O 灌溉 农田含水量变化 输入项输出项 降水(R)蒸发蒸腾(ET ) 灌溉(I)渗漏(P) 地下水上升 侧漏(S)(U)排水(D)农田持水(0)为什么辅助能(1)维持开放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能够增加转化(2)维持低1 商和低级的群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效率达到增产作用或辅助能的作用 (3)资源的优化组合 要求稍有解释。
拌水 地下水上升 滚漏A 输入:多种人工输入,主要是化肥和有机肥及种苗 三条自然输入,生物固N 和闪电固N 和风化。
B 输出: 多条人工输出,主要是植物产品、动物产品 有机物的燃烧多条自然输出,主要有挥发、淋失和反硝化农田氮素控制A 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充分发挥生物固N 的作用B 改进施肥技术,包括分次施肥、氮肥深施 施用缓效氮肥C 使用硝化抑制剂如咪基硫服、双氧胺等D 合理灌溉 土壤速效亚库 Al- M IX RS 图例表述农 业生产系统中氮循环与输入输出的一般模型,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6346--四川农业大学生态学(专科)期末备考题库10634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单选题:(1)( )是水生动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A.水温B.光照C.溶氧D.盐度正确答案:C(2)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A.温度B.食物C.湿度D.光正确答案:A(3)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
A.高温,高湿B.高温,中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正确答案:D(4)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A.环境因素B.生物因素C.非生物因素D.生态因素正确答案:D(5)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区正确答案:A(6)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 )提出并定义的。
A. E. HaeckelB. E.P.OdumC. A.G.TansleyD.Darwin正确答案:A(7)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A.气候驯化B.调节C.驯化D.适应正确答案:C(8)决定菊科植物深秋开花的因素是( )A.短日照B.长日照C.高温D.低温正确答案:A(9)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正确答案:C(10)( )往往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第一种手段A.行为适应B.生理适应C.滞育D.休眠正确答案:D(11)旱生植物的特点是A.叶面积较大。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的思考题一、填空题1、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和来源的污染物。
2、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和污染物等。
3、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和污染物。
4、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和污染物。
5、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和污染物。
二、名词解释1、污染物2、安全浓度3、最高允许浓度4、效应浓度5、致死浓度6、吞蚀作用7、胞饮作用8、相加作用9、协同作用10、拮抗作用11、独立作用三、间述题1、简述污染物的性质2、简述污染物的分类3、简述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
4、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5、简述复合污染时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类型。
四、论述题1、论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2、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减少植物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3、论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五、单项选择题1、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
这是()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独立作用:第二章生物富积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又称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2、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3、超量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二、简答题1、简述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包括那些方面2、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后产生哪些效应,为什么?3、生物富集与生物解毒之间有什么关系?4、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三、填空题:1、影响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有:、、、和。
2、生物体内影响其富积的因素:、、、、和3、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家仅发现砷超积累的植物、;锌、隔超积累的植物;隔超积累的植物;锰超积累的植物;铅、隔超积累的植物。
4、解毒能力愈,则富集能力愈;反之则富集能力愈。
5、基质溶液中,污染物可给态(可溶性)数量,植物的吸收和富集量就。
6、土壤水分过多,污染物以态为主,活性受到,富集量。
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辐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