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
标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概述
一、引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该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
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旨在构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专业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核心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作机制。
3. 研究方向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设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多个研究方向的高级课程,以满足不同领域的深度学习需求。
4.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科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主进行科研探索。
同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各类编程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国际化视野
中国科大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有深度合作,提供丰富的海外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就业指导
学校设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企业参观、招聘会等服务,助力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
总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以其全面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教学方式、广泛的实践机会和国际化的视野,致力于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计算机科技人才。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简介创业的辉煌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正式创建于1978年,主要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应用和微电子学等三个专业组成。
这三个专业又分别北京大学原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建立于1955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9年)和物理学系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建立于1956年)发展而来。
1969年至1978年期间这三个专业设在是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
培养了程序专业学生140名;计算机专业学生226名;半导体专业学生200余名。
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与738厂、石油部等单位合作,于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1974年又研制成功中型机DJS18机(即6912机),同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为我国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军事研究、科学计算等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半导体专业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展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于197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三种类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
这两项成果双双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学、科研的实践,不仅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该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培育时代英才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目前有教职员工20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49人,讲师(助研、工程师)67人。
这支队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与微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设有2个本科生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微电子学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高校名单(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高校名单1.北京大学2.清华大学3.浙江大学4.上海交通大学5.复旦大学6.南京大学7.武汉大学8.同济大学9.电子科技大学10.哈尔滨工业大学三、结论正文【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我国对该领域的发展也极为重视,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
那么,哪些高校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呢?本文将为您列举一些知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高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授权高校名单】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 1964 年,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博士层次设有多个研究方向,如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2.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 1956 年,是我国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科研的高校之一。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设有计算机系统与网络、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
3.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 1999 年,前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设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方向。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 1986 年,是该校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科研机构。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设有计算机系统与网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方向。
5.复旦大学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 1995 年,前身为计算机科学系。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设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方向。
6.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 1978 年,是江苏省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科研的高校之一。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设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方向。
一上(秋)一下(春)二上(秋)二下(春)三上(秋)校必军理2思修2马克思主义3形式与政策1修课近代史2英语2英语2英语2英语2体育1体育1体育1体育1院必计算概论3程序设计实习3数据结构与算法3修课信科概论1微电子与电路基础2基础电路实验1数分5或高数数分5或高数高代5或线代高代4力学3或4电磁学3或4集合论与图论3 算法分析与设计 3数理逻辑 3数字逻辑设计3 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3概率统计A 3数字逻辑设计实验 2*编译原理 3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3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2 *微机原理3 操作系统3微机实验 2 *体系结构实验班2 *编译实习3 *专业核心数学分析(III)4计算机图形学 3数值计算(计算方法B)3及任选课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论1Windows程序设计 2信号与系统 2JAVA程序设计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Linux程序设计2程序设计技术和方法2科技交流与写作2Web技术概论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2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草案(150)学期顺序一览表专业必修及限选课通选课三下(春)四上(秋)四下毕业论文6计算机网络概论3操作系统实习2*计算机网络实习2*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3人工智能导论3信息论基础 2机器学习导论2随机过程引论 2程序设计语言概论 3数据库概论 3人机交互2面向对象技术引论2信息安全引论2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3数字媒体技术基础2软件工程实验班2数字信号与多媒体处理 2语言统计分析2自然语言处理导论2先进应用系统集成方法2存储技术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250)学期顺序一览表开源中间件技术导论 2现代信息检索导论 2初等数论及其应用 3。
计算机科学硕士培养方案(一年级)
一、专业学位课程要求:
1、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计
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原理、计算机视觉、在线识别等;
2、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网络安全、模式识别、计算机语言学、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应用、人工
智能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数字表示和模拟系统、数据中心技术等;
3、科研训练课程: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文献检索、分析、实验设
计与测试设计、计算机编程等,以及计算机实验室设计、维护、使用等课程;
二、毕业要求:
1、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能深入系统地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
2、具备独立进行科研技术开发实验、指导计算机技术实施的能力;
3、熟悉和掌握现代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具备基本实际应用经验;
4、具有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施可行性研究的能力;
5、有较强的沟通、协作和管理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学科,它贯穿于社会信
息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在不断走向深入中。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特殊性,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背景,论述了加强师资和就业培养,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的科研研究,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资培养;就业培养;教学方法;科研
研究
Abstract
一、师资培养
1、招聘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具
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优秀师资力量,既让师资团队素质更优,也能满足企业
实习和毕业实践的需求。
2、定期举办专业讲座,邀请行业大咖或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讲,为本专业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野,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3、强化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师学术视野,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教
学水平。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分析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立于1978年,它的前身是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软件专门化组与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技术专业。
2.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在计算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过良好训练,能适应计算机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
3.授予学位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43学分,其中:全校必修课:4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29学分,本学科通识课程1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33学分;专业限选课程:38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自主选修课程:24学分。
1)全校必修课(48学
分)(1)公共必修课(29学分)说明:大学英语如因根据大学英语教研室要
2)专业核心课程(33学分)
4)自主选修课程(24学分)(1)通选课(12学分)
(2)实践创新类(2~6学分)本科生训练计划课程(2~6学分,三上下)以及其他实践创新课程。
(3)全校所有其他课程。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周秉锋_研究员周秉锋研究员周秉锋,男,1963年10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数码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
周秉锋于1984年毕业于北京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多年来从事图形图像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几何造型、机器人学、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半色调、虚拟现实和基于图像的绘制与建模,以及软件工程应用等。
曾经担负多项国家及横向科研开发任务,曾经获得的科研成果包括:机器人运动学图形模拟、基于微机的几何造型系统、基于微机的数控机床CAD/CAM系统,彩色图像处理及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中的三维图形特技、数字图像半色调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等。
其中,有多项研究成果通过国家鉴定,数字图形半色调研究在工业应用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基于以上研究工作,共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发表于国际图形学会议SIGGRAPH2003上的论文一篇),并拥有中国发明专利。
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绘制与造型的理论、算法与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与网络计算(图形、图像、视频信息在计算机与网络中的处理、表达和传输)当前研究工作:·基于图像的绘制与建模·几何造型与数字几何处理·基于物理的建模及其非真实感动画·计算摄影学·GPGPU技术·数字图像半色调主要奖励情况:·第八届毕昇印刷技术奖(2005,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第二届发明创业奖(2006,中国发明协会)。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科技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信息安全领域是新近崛起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信息安全成为各国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信息安全领域及其技术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
知识领域包括密码学与保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的理论、技术、管理、工具与方法,也涉及到高科技犯罪与道德法律等领域。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基础,熟悉软件工程和软件技术理论,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通过掌握先进的程序设计技术、主流系统平台与工具,进行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领域的安全系统及安全机制的设计、研究、分析、管理。
毕业后可从事信息系统安全领域及其它安全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实践以及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1.密码理论与技术2.数据存储及数据库安全技术3.网络安全技术4.软件安全与可靠性技术5.信息对抗理论与应用技术6.移动计算中的安全7.可信计算8.多媒体安全9.基于生物特征的信息安全技术10.备灾技术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四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个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
课程学分要求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必修,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
专业基础课中有“x”标志的为全校共选专业基础课。
允许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同学科门类之间、工科与理科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为本学科的学位课。
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要求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2门,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
未通过者不能选修专业课。
北大2024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引言概述: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备受关注。
北大2024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旨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将从招生计划的背景、招生名额、招生条件、招生流程和培养方案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招生计划的背景1.1 北大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目标1.2 北大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意义1.3 北大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发展历程2. 招生名额2.1 招生规模2.2 招生专业方向2.3 招生名额分配原则3. 招生条件3.1 学术要求3.2 学位要求3.3 其他要求(如英语水平、科研能力等)4. 招生流程4.1 报名阶段4.2 笔试阶段4.3 面试阶段4.4 录取结果公布5. 培养方案5.1 课程设置5.2 实践机会5.3 导师指导5.4 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总结:综上所述,北大2024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旨在选拔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招生计划的背景包括目标、意义和发展历程。
招生名额根据招生规模、专业方向和分配原则进行确定。
招生条件包括学术要求、学位要求和其他要求。
招生流程包括报名、笔试、面试和录取结果公布。
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机会、导师指导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北大2024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为有志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将为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韩心慧_高级工程师韩心慧,男,高级工程师,从1994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在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应用经验,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发,参加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究所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近期主要关注蜜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技术主要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项,以副组长或项目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科研项目10多项,部分研发成果已经在国家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中心等部门获得应用。
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发表论文十多篇。
代表论文、著作·僵尸网络活动调查分析.通信学报,2007,28(12)·基于扩展目标规划图的网络攻击规划识别算法,计算机学报,2006,29(8)·TowardsHighLevelAttackScenarioGraphthroughHoneynetDataCorrelationAnalysis,acceptedby7th IEEEWorkshoponInformationAssurance(IAW),2006·一种基于丢包依赖E模型的自适应播放延迟算法,北大学报,2006,42(3)·SIP标准中的核心技术与研究进展,软件学报,2005年第2期·多方实时通信中的混音策略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卷)增刊·僵尸网络的发现和跟踪,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基于SIP的会议模型及其实现,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2005。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贾文华_副研究员贾文华副研究员贾文华,男,1968年生于四川省渠县,1987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电子出版、印刷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管理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
1994年到1998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文字、图形和图象信息的计算机处理,1999年开始从事基于网络、数据库的数字化流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2000年起同时开始研究并实施如何将自主技术的软件产品有效出口欧美市场。
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柯达奖教金)。
研究方向研究室主页>>·基于网络与数据库的数字化流程·文字与图形图象信息处理主要科研成果·1993年与阳振坤博士和其它同事一起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中文PostScriptLevel2的激光照排控制器(也称光栅化图象处理器)—PSP,同年秋天产品化并在香港明报正式投入使用。
·1997年完成了基于WindowsNT的全32位多线程的PostScript激光照排控制器—PSPNT,PSPNT包含近20个子系统30多万行源代码,我个人担任PostScript解释器总体设计师职责。
·1998年起全面负责方正激光照排控制器的研制工作,组织研制了支持PostScriptLevel3和出版印刷行业新标准PDF1.3的新版激光照排控制器,并对欧美客户行业要求进行深入调研并对产品进行大幅度提升和改进,于2000年成功推出方正EagleRIP2.1激光照排控制器,并成功推向欧美纯西文市场。
·1999年发起并组织研究方正畅流全数字化工作流程系统,其基于出版印刷行业国际标准—PDF,有效应用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并完全采用国际组织CIP4的最新国际标准—JDF 作为方正畅流系统内部与印前其它工艺、印刷、印后加工、互联网管理以及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的标准语言,形成全数字化的高度自动化的印前工艺流程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出版印刷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熊开宏_高级工程师熊开宏高级工程师熊开宏,男,1970年出,高级工程师。
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
曾参加过报刊排版系统、报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目前从事协同工作、应用集成、消息中间件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方向:·报业采编自动化·内容管理和数字资产管理·模型驱动架构(MDA)·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企业服务总线(ESB)主要研究内容:·主持设计和开发了“湖北日报社新闻综合网络系统”,本项目获得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设计和开发了“基于INTERNET全数字化一体化的跨媒体新闻信息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项目,本项目2000年3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技术鉴定;本项目还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科技日报的国家863项目“科技日报计算机集成报业系统”的需求分析和采编系统整体设计,该项目2000年11月通过国家863专家组的验收。
·规划和设计了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跨媒体信息传播和经营平台”的整体规划和需求分析。
该项目2001年4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技术鉴定。
·规划和设计了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AM)。
该系统2004年获得首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专利:·一种流程模板生成方法、流程任务执行人确定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0810239346.1·一种数字资源的访问方法及设备?专利号:200810239536.3·一种消息的超时时间间隔的调整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0810240170.1·针对新闻处理流程特点的工作流定制平台?专利号:200410083921.5·《一种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流程权限控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专利号:200610059837.9主要获奖情况:·《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专业代码:081203)
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8月
目录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简介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三、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直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五、硕士研究生课程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简介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源于王选教授开创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究,是北京大学的二级科研教学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研究方向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电子出版应用、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视音频技术及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拥有硕士、博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基地。
计算机所坚持自主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创造一流的产业应用为目标,围绕计算机技术在印刷、新闻出版、广电、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开拓进取,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成就、2次入选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2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多次推动相关行业实现了技术变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表一)
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表二)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求(表三)
二、博士研究生(普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与学制(表四)
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表五)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表六)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表七)
三、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与学制(表八)
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表九)
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选拔办法(表十)
四、直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与学制(表十一)
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表十二)
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选拔办法(表十三)
五、硕士研究生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表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