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船长的资治通鉴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41
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1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
《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独破海盗,水手数十,俱有奇才异能。
船长一人,名独破,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眉清目秀,豪气干云。
其船名“破浪”,帆高六丈,巨炮四尊,兵器齐备,航行海上,所向披靡。
独破海盗,曾纵横四海,劫富济贫,为民除害。
一日,独破海盗得悉,东海之滨,有一海盗头目,名叫东海霸主,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民不聊生。
独破海盗遂率众水手,扬帆东海,誓要击败东海霸主,为民除害。
航行数日,独破海盗船至东海霸主巢穴。
东海霸主闻知,慌忙召集手下,迎战独破海盗。
两军相遇,海面上战鼓擂擂,杀声震天。
独破海盗船帆高举,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东海霸主船队,虽众,却无法阻挡独破海盗的攻势。
激战数日,独破海盗终于击败东海霸主,将其擒获。
百姓闻讯,纷纷前来道贺。
独破海盗将东海霸主绳之以法,悬于海岛上,以警示其他海盗。
战后,独破海盗名声大噪,四海皆知。
然独破海盗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仍旧谦虚谨慎,为民除害。
一日,独破海盗得知,南海之滨,有一海盗团伙,名为南海狂飙,时常劫掠商船,百姓苦不堪言。
独破海盗遂再次扬帆,前往南海,击败南海狂飙,解救了被囚禁的商船。
自此,独破海盗名声更盛,四海皆知。
然而,独破海盗并未沉溺于声名,仍旧保持着谦逊的品质。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为民除害的重任,唯有继续努力,才能不负众望。
岁月如梭,独破海盗年事已高。
然而,他仍旧坚守在海盗生涯的最后阶段,为民除害。
一日,独破海盗得知,北海之滨,有一海盗团伙,名为北海霸主,残忍凶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独破海盗毅然决定,带领水手们,前往北海,击败北海霸主。
经过一番激战,独破海盗终于击败北海霸主,将其绳之以法。
北海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感谢。
独破海盗感慨万分,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民除害,捍卫了正义。
独破海盗,一生英勇善战,为民除害,被誉为“海上一代英豪”。
然而,他的一生,并非没有遗憾。
他遗憾自己未能改变海盗的命运,遗憾自己未能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他坚信,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航海长》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海长陆颖墨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走出第一岛链。
就是那个傍晚,作为见习航海长的林之江在西昌舰驾驶舱里,看着编队驶入那个著名的海峡。
忽然,他听得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军舰。
它们和编队拉近了距离,顺着这边的航向,像是伴随航行。
林之江心里一动,上级的研判真是英明,我们第一次出岛链,看热闹的肯定不少。
舰长参加完会议,来到驾驶舱,正式下达上级的通知:“北京同意升旗时间由我们编队确定。
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舰长宣布完命令离开后,林之江忽然心里一动,对航海长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咱们去测一下六分仪吧。
”航海长马上同意。
勘测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他们测算的准确。
海面上依然有那几艘外舰在伴随。
回到自己的舱室,见同室的其他三位都睡着了,他蹑手蹑脚地爬到了上铺,命令自己必须马上睡着。
第二天,急促的起床铃把他叫醒。
他和战友们赶紧起床穿衣,跑步冲去二楼盥洗室洗漱但是刚进门,就看见一位身穿作训服的水兵,自己不洗漱,把水龙头让给了他。
是谁把服装穿错了,抬眼一看是老朋友小周,舰上的广播员,衣服没穿对,还站在这儿磨磨唧唧让你让他的。
他一把拉住说:“快去换礼服,来不及了。
”小周说:“我要值班,录下早上六点半的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等你们仪式搞完了,我好播放。
”见小周磨磨蹭蹭的,林之江又好气又好笑:“这不才五点多嘛,升完旗录也来得及!”小周说:“不是说有时差吗,你们忙来忙去算个不停的。
”林之江提醒他:“这军舰朝西开,再有时差也是推迟。
”小周说:“听说昨天就有时差,咋没感觉出来呢?”林之江说:“对,昨天比北京时间晩三十八分钟。
”刚说完,心里猛地一惊,扭头就朝后甲板跑去。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水兵的队伍都已经列好了。
文工团的演员们也着装整齐,排好了队。
林之江无助地看了一下右舷边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军的军舰依然在伴航,依然睡着似的,似乎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优秀范文8篇)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1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十分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明白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明白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能够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篇2《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心得体会简短(优秀7篇)资治通鉴心得体会简短篇1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
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
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
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
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
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
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
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
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资治通鉴心得体会简短篇2《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
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
全书一共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4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全面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这294卷为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周纪5卷。
明通鉴全六册作者:(清)夏燮撰沈仲九标点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出版日期:2009年5月开本:16开精装册数:全六册光盘数:0定价:680元优惠价:576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内容简介明通鉴是继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所作的明代编年史。
在本书以前,有明末谈迁的国榷,清季陈鹤的明纪,都用编年体记述明代的史事。
明纪共六十卷,陈鹤本人祇写成五十二卷,后八卷是他的孙子克家续成,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辛未)由江苏书局刊行。
国榷的成书很早,因为在当时是禁书,无法刊布,祇有几种传抄的稿本,日久颇多散失,一九五八年才由本局排印出版。
遣两书似乎本书著者都没有见到,体例和详略都不很相同。
国榷有点近乎通鉴长编的性质,分量特别多,字数几达本书一倍有余。
明纪又太简略,祇占本书的十分之四。
本书繁简较为适当,而且附有考异,便于参考,所以我们在标点本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出版之后,继续把本书标点印行。
本书著者夏燮(一八○○—八七五),字慊父,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省当涂县人。
夏燮于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中举人,一八五。
年(道光三十年)任直隶省临城县训导,一八六。
年(咸丰十年)调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
后任永宁、宜黄等县知县。
夏燮通经书二日韵,并兼长史学、关心时事,著作甚多。
代表作有明通鉴、中西纪事,另有五服释例、粤氛纪事等。
详细目录出版说明义例与朱莲洋明经论修明通鉴书前编卷一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一三五二)至十八年戊戌(一三五八)前编卷二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己亥(一三五九)至二十三年癸卯(一三六三)前编卷三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一三六四)至一一十六年丙午(一三六六)前编卷四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一三六七)卷一太祖洪武元年戊申(一三六八)卷二太祖洪武二年己酉(一三六九)卷三太祖洪武三年庚戌(一三七○)卷四太祖洪武四年辛亥(一七七一)至五年壬子(一三七二)卷五太祖洪武六年癸丑(一三七三)至八年乙卯(一三七五)卷六太祖洪武九年丙辰(一三七六)至十二年己未(一三七九)卷七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一三八○)至十五年壬戌(一三八二)卷八太祖洪武十六年癸亥(一三八三)至十八年乙丑(一三八五)卷九太祖洪武十九年丙寅(一三八六)至二十二年己巳(一三八九)卷十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庚午(一三九○)至二十七年甲戌(一三九四)卷十一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一三九五)至三十一年戊寅(一三九八)卷十二惠帝建文元年己卯(一三九九)至三年辛巳(一四○一)卷十三惠帝建文四年壬午(一四○二)卷十四成祖永乐元年癸未(一四○三)至三年乙酉(一四○五)卷十五成祖永乐四年丙戌(一四○六)至八年庚寅(一四一○)卷十六成祖永乐九年辛卯(一四一一)至十五年丁酉(一四一七)卷十七成祖永乐十六年戊戌(一四一八)至二十一年癸卯(一四二三)卷十八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一四二四)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一四二五)卷十九宣宗宣德元年丙午(一四二六)至二年丁未(一四二七)卷二十宣宗宣德三年戊申(一四二八)至五年庚戌(一四三○)卷二十一宣宗宣德六年辛亥(一四三一)至十年乙卯(一四三五)卷二十二英宗正统元年丙辰(一四三六)至五年庚申(一四四○)卷二十三英宗正统六年辛酉(一四四一)至十二年丁卯(一四四七)……明通鉴全六册明通鉴全六册明通鉴全六册内容简介明通鉴是继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所作的明代编年史。
关于海盗的历史典故
海盗是指在海上进行抢劫、掠夺和劫掠的人员。
他们通常操纵
着武装船只,袭击商船和沿岸定居点,以获取财富、货物和人质。
海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海盗的存在。
以
下是关于海盗历史的一些典故:
1. 古代海盗,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有海盗活动的记录。
他们
经常袭击地中海的商船,并对沿岸城市进行掠夺。
古代海盗的活动
在中世纪时期达到了高潮,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区。
2. 加勒比海盗,17世纪到18世纪,加勒比海成为了著名的海
盗活动地区。
著名的海盗船长包括布莱克比德、加尔加斯和安
妮·邦尼等。
他们经常袭击西班牙和英国的船只,掠夺财宝和货物。
3. 东印度公司的对抗,在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时期,许多欧洲国
家的海盗对英国和荷兰的船只进行了袭击。
这些海盗被称为私掠船,他们得到了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以袭击敌对国家的船只。
4. 海盗的文化影响,海盗文化在近代被广泛传颂,包括文学作品、电影和游戏等。
著名的海盗小说《加勒比海盗》和电影系列就
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海盗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万圣节和主题派对上。
总的来说,海盗的历史典故涵盖了古代到近代的各个时期,他
们的活动对世界贸易和海上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文化上
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纪六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442)1 春,正月甲申,魏主备法驾,诣道坛受符箓,旗帜尽青。
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箓。
谦之又奏作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犬,欲以上接天神。
崔浩劝帝为之,功费万计,经年不成。
太子晃谏曰:“天人道殊,卑高定分,不可相接,理在必然。
今虚耗府库,疲弊百姓,为无益之事,将安用之!必如谦之所言,请因东山万仞之高,为功差易。
”帝不从。
2 夏,四月,沮渠无讳将万馀家,弃敦煌西就沮渠安周。
未至,鄯善王比龙畏之,将其众奔且末,其世子降于安周。
无讳遂据鄯善,其士卒经流沙渴死者太半。
李宝自伊吾帅众二千入据敦煌,缮修城府,安集故民。
沮渠牧犍之亡也,凉州人阚爽据高昌,自称太守。
唐契为柔然所逼,拥众西趋高昌,欲夺其地。
柔然遣其将阿若追击之,契败死。
契弟和收馀众奔车师前部王伊洛。
时沮渠安周屯横截城,和攻拔之,又拔高宁、白力二城,遣使请降于魏。
3 甲戌,上以疾愈,大赦。
4 五月,裴方明等至汉中,与刘真道等分兵攻武兴、下辩、白水,皆取之。
杨难当遣建节将军符弘祖守兰皋,使其子抚军大将军和将重兵为后继。
方明与弘祖战于浊水,大破之,斩弘祖;和退走,追至赤亭,又破之。
难当奔上邽;获难当兄子建节将军保炽。
难当以其子虎为益州刺史,守阴平,闻难当走,引兵还,至下辩;方明使其子肃之邀击之,擒虎,送建康,斩之;仇池平。
以辅国司马胡崇之为北秦州刺史,镇其地;立杨保炽为杨玄后,使守仇池。
魏人遣中山王辰迎杨难当诣平城。
秋七月,以刘真道为雍州刺史,裴方明为梁、南秦二州刺史;方明辞不拜。
丙寅,魏主使安西将军古弼督陇右诸军及殿中虎贲与武都王杨保宗自祁山南入,征西将军渔阳皮豹子与琅邪王司马楚之督关中诸军自散关西入,俱会仇池。
又使谯王司马文思督洛、豫诸军南趋襄阳,征南将军刁雍东趋广陵,移书徐州,称为杨难当报仇。
5 甲戌晦,日有食之。
6 唐契之攻阚爽也,爽遣使诈降于沮渠无讳,欲与之共击契。
八月,无讳将其众趋高昌;比至,契已死,爽闭门拒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编辑类的史学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界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主要介绍《资治通鉴》的原文和翻译,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史学著作。
一、《资治通鉴》原文《资治通鉴》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中国从周到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以朝代为单位,记录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事件。
该书用简练、明晰的文笔,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化、全面化、条理化的记录和阐述,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的原文使用了古文,严谨、繁复的语言、长句、多音字的使用、传统的典故和成语的运用,让人读起来颇有些困难。
例如,“自孝宗时已来,莫不殊制贞观”(《贞观政要》卷二)和“乃许述笏而进,出次门,又反,独见人曰”(《唐书》卷四十八)。
这类语言表现了古代文化的韵味,但也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
二、《资治通鉴》的翻译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翻译版本也相继出版,主要有清朝胡三省、赵翼、唐顺之等著名学者的翻译本,而今人李昉的《资治通鉴译注》也是广受欢迎的版本之一。
《资治通鉴》的翻译面临着语言、文化和词语等方面的巨大难度,如何准确、流畅地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在翻译中,应该注重还原原文的语言风格,但也需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难度。
因此,翻译者往往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比如经常使用注释、加入现代用语、适当使用标点符号,以便让读者对原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资治通鉴》的翻译不仅存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困难,还存在历史学理解方面的难题。
由于《资治通鉴》篇幅广泛,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些事件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历史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因此,翻译者必须在掌握了足够的历史知识后,才能够完成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三、结语《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