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芙蓉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涉江采芙蓉》高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作者】《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主题思想】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翻译: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翻译: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二、理解性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有芙蓉意象的诗句
关于芙蓉的诗句有:
1、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
——陈允平《唐多令·秋暮有感》
2、芙蓉削山紫雾上,瀑布倒泻青天来。
——杨基《舟抵南康望庐山》
3、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4、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李贺《月漉漉篇》
5、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李白《古风其十六·宝剑双蛟龙》
6、黄山东南数十里,芙蓉削翠连云起。
——徐似道《硐岭樵歌》
7、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朱庭玉《天净沙·秋》
8、霏霏伏雨湿杨柳,滴滴寒露凋芙蓉。
——王炎《用元韵寄周推萧法》
9、芙蓉照水桂香飘,车马纷纷度六桥。
——汪元量《西湖旧梦·芙蓉照水桂香飘》
10、红锦芙蓉碧牡丹,今番灯火减前番。
——杨万里《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红锦芙蓉碧牡丹》
11、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李商隐《板桥晓别》
12、黄山山上多怪松,半生石笋半芙蓉。
——屈大均《王不庵作卧龙松歌为予寿诗以酬之》
13、香炉直削金芙蓉,瀑布长拖青翡翠。
——王祎《题九江秀色图》。
古诗词芙蓉的意象
古诗词芙蓉的意象有以下几种:
1.花(芙蓉):雅致、宁静或欢愉。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借助荷花表达了采莲女对爱情的等待、期盼以及喜悦、幸福、欢乐之情。
2.败荷:衰败、凋零,以荷喻人,表达衰败意境。
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通过”枯荷“表达出诗人对李白的同情和牵挂
3.荷香:清香。
如:“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通过“芙蓉表达出诗人对恋人的怀念之清。
4.垂柳:表达离愁别绪。
如:“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通过"杨柳“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离别的愁苦、不舍之情。
5.荷叶:象征清廉。
如:“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通过“荷叶"表达出诗人对廉洁清正的赞美和廉洁清正的官员的寄托。
6.芙蓉:出水芙蓉:新旧交替。
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通过"芙蓉"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和追求。
《涉江采芙蓉》赏析: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作为《古诗十九首》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我涉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遥远没有尽头。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注释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三、创作背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
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四、主题思想《涉江采芙蓉》通过描述一位游子或思妇(传统上多解读为游子思乡之作,但亦有解读为思妇之词)采摘芙蓉(莲花)的情景,表达了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
诗中不仅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深刻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五、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
《涉江采芙蓉》新解《涉江采芙蓉》最早见于《文选》,被列在《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
《玉台新咏》将其收录在枚乘名下,为枚乘《杂诗九首》中的第四首。
这无疑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但关于它的作者、旨意等等尚存争议。
清著名文学家陈沆说: “枚叔在梁忧吴也。
”晚清经学家王闿运认为: “去吴游梁,追念故国。
”朱自清先生直言此诗: “只是游子思家。
”不少学者赞成这样的说法。
当代学人木斋认为,这首诗当是曹植思念甄后写于长江北岸。
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篇思妇怀念游子之作。
可见这首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空间。
一、从《文选》选录标准看《涉江采芙蓉》诗的风格特色关于文选的选录标准,学界大致有两种声音。
一为“沉思翰藻说”,一为“文质彬彬说”。
“沉思翰藻说”依据的是《文选》序中“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郭绍虞、朱自清、曹道衡、沈玉成等皆信此说。
“文质彬彬说”依据的是《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
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我们姑且先将两种说法综合起来看,即《文选》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辞藻美、构思深,且追求文风的雅正,要丽而不浮,典也不野。
萧统“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自身既有文学造诣,兼有才气,他遍选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删汰繁芜,编成《文选》三十卷。
中有古诗一十九首归于《杂诗》名下。
李善注曰: “五言,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虽然作者失落无考,但是我们根据萧统的编选标准可以得知,这是一首辞章雅、辞藻美、富有思想的作品。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对于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的评价正与萧统的“典而不野”的选录标准吻合。
詹锳先生在该句的笺注中说道: “刘勰所谓‘直而不野’是说《古诗十九首》虽然纯任自然,还是有一定的文采,并没有到‘质胜文则野’的程度。
《涉江采芙蓉》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资料:【原文】【翻译】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简答题】【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对诗歌划线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解析】D.分析:D.“含蓄写出离居之因”错误,应为直抒胸臆。
2、再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C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ei,是馈赠的意思。
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解析】C。
分析: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理解性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三、简答: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用?1.答: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异曲同工之妙。
2.“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
《离骚》(节选)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描写的“芙蓉”象征屈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或修身养性),而《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中的“芙蓉”就与其不同而言,重在表达一种亲情,思念远方亲人。
3.《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描写女子们在江边采莲,湖边泽畔还有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4.《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地雅洁及营造清幽、高雅意境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5.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涉江采芙蓉”一句,把采到的芙蓉花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6.《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的句子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7.《涉江采芙蓉》中,开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8.《涉江采芙蓉》中,首联“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9.《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描写诗人在长满香草的水泽中采摘荷花的景象。
10.《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描写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11.《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一句写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12.《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语句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3.《涉江采芙蓉》中自问自答,感情陡转,表达抒情主人公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心中无限凄凉落寞的句子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4.《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手法,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5.《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简答题目录:一、静女/《诗经·邶风》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四、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静女》/《诗经·邶风》备课习题资料【赏析简答题】1、《静女》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描绘了什么场景有何风格特点?答:本诗是以男子口吻写的,生动逼真的描绘了一对民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充满了愉快、幽默的情趣,富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明朗纯朴的民歌风味。
2、你认为女主角“爱而不见”有哪些原因这样写有何表述效果?答: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子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又迟到的内疚感。
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捉摸不透,也让读者捉摸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遐想。
3、诗中“静女”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这反映男子什么心理?答:既表现男子心神不宁,也写出对静女的痴情迷恋。
4、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我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备课习题资料【赏析简答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用?1.答: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2、“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
试比较本诗与课文《离骚》(节选)中的芙蓉寓意的异同。
2、答:同:都寄寓了一种高洁、纯真的情感。
异:《涉》诗重在表达一种亲情,思念远方亲人。
《离》诗象征屈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或修身养性)。
论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芙蓉”意象作者:曾晓莹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3期摘要:芙蓉作为一种自然意象活跃于古代文人创作当中,多见于诗词歌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芙蓉也曾多次出现在诗歌当中,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意象内涵不断丰富。
本文将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芙蓉意象背后深刻内涵的演变,探寻诗歌中芙蓉意象之美,以挖掘芙蓉意象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芙蓉;游宴诗;乐府诗歌;佛教芙蓉,荷花、莲花的别名,亦作“夫容”,又名“芙蕖”,或称“菡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水生植物,其因清丽之貌而多次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
与其他花卉相比,芙蓉出于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色彩明艳,香远益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感。
从对芙蓉外观的自觉描绘,到衍生出的爱情象征,再到佛教传入,芙蓉作为宗教中的圣花又被重新赋予了高洁、清净、神圣的内涵。
本文试从建安时期谈起,寻找魏晋南北朝时期芙蓉意象背后深刻内涵的演变,以探寻诗歌中芙蓉意象之美。
一、建安时期芙蓉意象的明艳美东汉末年至建安时期以来,“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太平广记》)。
乱世带来的是思想束缚的减弱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建安文人开始了对个体的关注,与此同时文人也开始了对自然的观察,由此开始了对审美和抒情的追求。
正是在这一种社会大背景下,“芙蓉”意象第一次在诗文创作中集中出现,多给人以明亮艳丽之美。
(一)游宴诗中的芙蓉池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期间,随着曹魏政权渐趋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也由忧时伤世向追求功名和贵游风气转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曹丕、曹植兄弟为代表的新兴“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与创作。
该时期因为宴游的兴盛,两汉时期留下来的皇家园林景观在此时得以传承,邺下西园中“芙蓉池”一景也就多次在建安文人笔下出现:清河作王粲列车息众驾,相伴绿水湄。
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
百鸟何缤翻,振翼羣相追。
投网引潜鲤,强弩下高飞。
白日已西迈,欢乐忽忘归。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璨的这首《清河作》提及芙蓉的只有一句“芙蓉发红晖”。
带有“芙蓉”的古诗:
1.唐代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唐代杜甫的《芙蓉春色》:
红潮镜铁骨,皆欲问神仙。
3.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4.宋代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5.唐代李商隐的《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古诗词中的美人意象
古诗词中的美人意象丰富多样,描绘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美人形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美人意象:
1. 清丽绝俗:这种美人形象通常被赞美为“出水芙蓉”,“冠绝群芳”,具有极高的颜值和婉约可人的气质。
她们的容貌轮廓清秀,皮肤细腻,眼目之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同天边的月亮般清冷而美丽。
2. 娇媚妩媚:这类美人形象以妩媚、娇美的容貌和性感的姿态吸引人。
她们通常带着妖媚的笑容,纤纤细腰,丰满婀娜的身姿和迷人的曲线。
她们也常常运用花朵、绢帛等饰品来装饰自己,使自己更显得妖冶娇艳。
3. 贞洁端庄:这种美人形象强调女性的贞洁和高洁,她们被描述为端庄、仪态万方。
她们的容貌虽然不夸张,但表现出坚如磐石,贞石洁白的品质。
她们的举止轻柔端庄,从容自信,使人感受到内外兼修的美妙。
4. 英勇豪迈:这种美人形象突出女性勇敢、坚毅的一面。
她们不依赖男子,而是自强自立,甚至还有着出众的武艺和智慧。
她们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更在于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5. 文质彬彬:这类美人形象优雅、才情出众,以其博学多才和文雅温柔吸引人们。
她们通常以才情出众、文质彬彬的姿态示人,高雅淡然,内心丰富而智慧。
无论是哪种美人形象,在古诗词中都是对女性魅力和美丽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不同追求和理解。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大全一、边塞、军旅类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3.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4. 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
汉周亚夫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
5.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6. 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7.号角、画角、城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
诗歌常借此意象表达悲凉伤感之意。
二、送别类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 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 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4. 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 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16.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17. 蟋蟀怀念征人。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的特点文章一:《芙蓉之美,美在何处》咱来说说芙蓉这一意象。
芙蓉啊,那可是花中的大美人儿。
它长得娇艳欲滴,花瓣又大又饱满,就像姑娘那红扑扑的脸蛋儿。
你看那粉色的芙蓉,粉粉嫩嫩的,像是春天里的一阵微风,轻轻柔柔地吹进了你的心里。
白色的芙蓉呢,则像冬天里的雪花,纯洁无瑕,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摸一摸。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特别喜欢芙蓉。
像王昌龄就写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把那采莲姑娘的美丽和芙蓉的娇艳都写活啦。
芙蓉的美,还美在它的姿态。
它不像牡丹那么雍容华贵,也不像梅花那么清冷孤傲。
它就是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就像咱们身边的邻家姑娘,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
文章二:《聊聊芙蓉的独特魅力》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芙蓉。
芙蓉这花,可真是特别。
它的颜色那叫一个丰富,红的、粉的、白的,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红的像火,热情奔放;粉的像霞,温柔甜美;白的像雪,纯洁高雅。
而且芙蓉开花的时候,那花瓣层层叠叠的,就像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有时候清晨去看,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一闪一闪的,别提多好看了。
比如说在江南的水乡,常常能看到芙蓉在河边绽放。
微风吹过,花瓣飘落在水面上,随着水波悠悠地漂荡,那画面简直美极了。
芙蓉不只是好看,还带着一种优雅的气质。
让人看到它,就觉得心情舒畅,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文章三:《芙蓉,花中的温柔仙子》要说芙蓉啊,它就像是花中的温柔仙子。
为啥这么说呢?你瞧它那花瓣,细腻柔软,摸起来就像丝绸一样滑溜。
它的花香也特别好闻,不是那种浓烈刺鼻的香,而是淡淡的、甜甜的香,闻着就让人陶醉。
我记得有一次去公园,远远就看到一片芙蓉花。
走近一看,那一朵朵芙蓉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可爱极了。
还有啊,芙蓉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美。
早上,它带着露水,朝气蓬勃;傍晚,在夕阳的余晖下,又显得格外娇羞。
芙蓉就是这样,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让人忍不住喜欢上它。
文章四:《芙蓉,美丽与坚韧并存》朋友们,咱今天讲讲芙蓉。
古代诗歌中的芙蓉意象
芙蓉”又称为“荷”、“莲”。
“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
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
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静。
这句诗中“莲”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
周邦彦《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五国维赞曰:“真能得荷之神理。
”此句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它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
“故乡梦,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乡荷塘的情怀。
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泛舟西湖,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胜收。
此情此景与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同样是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芙蓉不同神韵。
与荷之姣好容貌相对,该是残荷衰败的凄凉景象。
孟郊《怨诗》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得让人触目伤怀,撼人心魄!是啊,闺中怨妇的情思与被抛弃的痛苦尽在一看芙蓉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龄却要做垂死残荷,那满池荷花大概是用泪水浇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
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这与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有相同怀念之情和凄美意境。
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没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与作者心境结合,便是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芙蓉还有另一意象义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这与梅、竹、松的意象义大体相同。
且看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
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为人们向来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
再如陆龟蒙的《白莲》,他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瑞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瑶他仙子,与一般凡花俗卉不同。
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文人骚客好咏莲,贺铸的《踏莎行》则借莲感叹自己的际遇——“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莲长于偏僻柳塘,无人知道,无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赏,自嗟自叹,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当年不肯嫁东风”,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是贺铸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
最后莲之“无端却被秋风误”,与贺之不为世所容,郁郁终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为芙蓉在古代诗歌中三大意象义,无论是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败,或是赞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鉴赏诗歌时,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