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歌曲的民族唱法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摘要:本篇文章将要从民族音乐谈起通过挖掘各民族音乐的本体特征来浅析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涉及到南北地方特色的民歌以及歌舞乐等。
从歌曲的创作背景追溯到人文环境、地域性和音乐表现形式几个方面,达到真正认识了解民族音乐的效果,并从中学习传承发扬我国民族音乐。
关键词:“民族音乐”“歌舞乐”“民歌”“音乐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共和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衣着服饰、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等。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围绕着黄河流域发源而来的,有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其中四域地区包含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从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形态来看差别显著,看似无关系但通过音乐要素去分析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地方音乐都要从它的基本风格去入手进行剖析,首先是音乐线条其次是音乐融合再者是音乐感觉。
首先是音乐线条,这个大线条指的是民族作品它不同角度的线条;比如旋律线条,歌词线条,情感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大都是以线状的音乐思维进行创作的,音乐表现也大都以曲调为主而且在旋律线条生成时,这便直接形成了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在旋律线条中不同民族的地方音乐作品就出现了不同的声调、腔调或者还有的直接添加上了民族方言或者民族独有的声韵,有的婉转有的直率极其丰富多彩风格显著。
并且在音乐表现中常用到的对于音量上的控制还有乐句的伸缩、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
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
其次是融合,众所周知中华土壤孕育中华民族,这也就意味着地方的音乐作品都是根据地方的天地之性情地域之特点来进行创作的。
在众多的民族音乐中不管是起承转合还是在现的音乐手法都是根源于当地民众的一些处事习惯来延成起来的,所以我国的民族作品可堪称为本土的代表早与人文地域融为一体。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中国民族声乐论文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第一篇:民族声乐中的语言艺术一、民族声乐语言的审美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诗化的语言。
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
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优美的声腔。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
“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
一、《怀念战友》的创作情况《怀念战友》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1963年电影上映后,这首声乐作品也随之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作品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至今仍影响广泛,成为经典。
(一)《怀念战友》的创作背景《怀念战友》这首歌曲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
雷振邦是中国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1955年到1980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代表作多达一百余首,包括《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马兰花开》等40余部影片经典音乐作品。
2019年6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雷振邦改词编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1962年,当雷振邦接到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歌曲的任务以后,他立刻赶赴新疆,为创作歌曲收集素材寻找灵感。
按照导演赵心水的设想,在剧本中班长牺牲以后就要有一首歌颂战友情的歌曲出现,来表达战士们失去战友的悲伤和缅怀之情。
为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拥有真实的情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雷振邦来到了喀喇昆仑山上高处的哨所进行采风,可刚到山上,雷振邦就听见了身后发出一声巨响,那是刚刚走过的山路发生了雪崩,如果雷振邦稍晚两分钟出发,就必然会葬身于雪崩之中。
可见,当时边防哨所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险恶,戍边战士的生活条件是多么的艰苦。
在同边防战士们生活的那些日子里,雷振邦收集到了非常多的创作素材,了解到了非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悲壮的英雄事迹,深刻地感受着戍边战士们质朴热烈的爱国情怀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情感,这使雷振邦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就这样,在一个狂风大作的夜里,就在喀喇昆仑山上的这个哨所里,脑海中伴随着剧本里班长巍峨高大的冰雪雕像,雷振邦的创作灵感犹如泉涌,《怀念战友》的旋律和歌词在他的笔下奔泻而出。
当雷振邦谱写完最后一个音符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那一行行五线谱。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共性与区别发表时间:2019-02-15T10:08:13.6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作者:吴昊[导读]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军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造诣。
中国三大唱法的产生是对中国唱法体系的完善,也满足了听众相对的需求。
在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里(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6级3班)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长,军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造诣。
中国三大唱法的产生是对中国唱法体系的完善,也满足了听众相对的需求。
在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的精神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需要通过音乐的方式,更好地得到缓解。
下面,我将根据这三种唱法进行各自的阐述,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与异同点。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
一、民族唱法顾名思义:各民族的歌唱方法。
五十六个民族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唱法。
比如,居住在高原的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来往十分不便。
在这种自然条件的催化下,使得生活在高原的人们练就了一副好嗓子。
风格的处理上倾向于高亢嘹亮,前些年在星光大道上大放光彩的阿宝正是其代表之一。
而平原上的人,对于唱法风格的处理,要委婉灵巧的多。
其中,小时候耳熟能详地《茉莉花》就是最好的代表,对于歌中衔接处的处理,大多以轻微的转音为主。
平滑之感,让人听了自然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而北方和南方的民歌,风格上又是大相径庭,北方一粗狂豪放为主,南方则是以舒展自如为主。
民族唱法来源于民间,也是我们优秀的并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根据资料:“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关于声乐三种唱法的技巧文献综述200804012 孙伟在我国,LJ前声乐被划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
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形成到今天,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步得到音乐界人士及整个社会的承认。
每种唱法都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深入人心。
许多声乐界的世界级询辈名家都对歌唱方法做过总结。
在我国,美声唱法已有90余年的历史。
杰出的代表有老一辈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应尚能、周淑安、黃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
多年来,我国自己培养了以张权、郭淑珍、温可铮、施鸿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成就卓著,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年轻一代的歌唱家胡晓平、张建一、詹曼华、傅海静、梁宇、迪里拜尔、刘跃、范竞马、曹群、顾欣以及更年轻一代的廖昌永、吴碧霞、邓晓俊等歌唱家在世界各种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引起了世界对我国声乐力量的瞩目。
国外评论界声称"中国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声乐教师,所以,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中国声乐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1]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5.“文中讲述声音柔和中兼具刚毅、富有穿透力,同时音色要上下统一,气息流畅,声音连贯富于共鸣,有着坚实的稳定性,有整体感。
”我同意上述观点,中低声区音色明亮、柔和、饱满,高声区音色高亢瞭亮,与中低声区音色统一,能发出金属球般极富穿透力的漂亮的声音。
[2]黎信昌、景尉岗主编,《美声唱法》,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
“正确的整体歌唱声音概念,应该是腔体保持打开,声音、气息、共鸣、咬字、吐字都要通畅、流畅、松弛、饱满、圆润、坚实有力度;柔亮、响亮,如金属球般;干净、平衡、平稳、适度用声带;轻巧、清脆、富有弹性。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8."现代民族唱法所相对的歌曲已经不是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的歌曲了,而是西洋化的七声调式,并且频繁地运用升降号。
对民族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作者:张晓娇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2期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要求声音线条优美、干净、吐字咬字清晰、情感表达自然又生动,而民族声乐是中国之经典,无论在语言还是音乐风格和旋律上都具有各个民族的魅力。
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在歌唱时的科学用嗓,即歌唱或说台词的同时避免伤害到嗓子,或者说把伤害降到最低,本文主要概述了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来演唱不同风格民族的原生态歌曲的方法。
学习声乐要知道歌唱的方法是由作品的风格而决定的,本文为把中国的民族音乐风采展现出来,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声演唱技巧民族风格中国唱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91-04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对演员表演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掌握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个民族歌曲的发声技巧,才能传承我国民族音乐,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浓厚的民族特点,要求运用相应民族的演唱风格,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标准,遇有特殊要求的歌曲还要增加一定内容的肢体动作。
再有,演唱不同民族歌曲时,还需与本民族地方特色与音色相一致,上述要求明显区别于国外的美声,国外美声演唱不同作品时应用的音色相同,在咬字吐字方面也与中国民族声乐不同,没有过高的标准。
二、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发声方法就是要求演员在演唱作品时做到用嗓科学,用嗓科学包括演员的唱歌与说台词过程中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嗓子,或者也可以认为伤害程度最小。
我们的民族唱法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科学发声音色优美而又明亮,如:发声方式具有科学性,能够很好的保护嗓子,且音量的可塑性较为舒适;在演唱上,致力于真假声混合来促进演唱的和谐,使得演唱者充分的利用共鸣腔体进行表演,充分突出歌曲的张力与表现力;同时,存在于较多的多声部的合唱曲目之中,一首合唱歌曲的完美诠释离不开各声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民族唱法有哪些基本特征及演唱形式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民族唱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民族唱法的介绍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
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的特点,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的特点,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族唱法的基本特征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
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
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的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
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
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
同时,这种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是中国优秀声乐教育事业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
当代音乐2017年第21期MODERN MUSIC论中国古风艺术歌曲与传统戏曲演唱的融合许欢[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世界民族声乐中独树一帜,而中国古风艺术歌曲则是中国民族声乐传统与现代声乐艺术融合的一枝艺术新秀。
本文以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研究方法,主要探究中国古风艺术歌曲与民族戏曲的内在联系,从演唱技巧、风格把握、情感表达等方面来阐述二者间的耦合与发展,以及中国古风艺术歌曲发展的现实意义及趋势。
[关键词]中国古风艺术歌曲;传统戏曲;耦合[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21-0083-04中国民族声乐在世界民族声乐之林中独树一帜,既有 浩如烟海的声乐作品、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又有委婉细 腻的演唱技巧、独特凝练的表演方法。
中国民族声乐的演 唱体系主要包括声、情、字、味、形等艺术要素,这与中 国传统戏曲的美学标准是相契合的。
中国民族声乐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中国 古代传统声乐时期、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声乐诞生与成长 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期这 三个时期[1]。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时期,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民歌、戏曲等形式迅速成长起来,尤其是戏曲艺 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戏曲演唱的 理论著述,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唱法做出了较为深人的 阐述。
戏曲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与中国 现代民族声乐,即民族唱法的美学标准相一致。
可见,中国现代民族唱法与传统戏曲唱法有着深远的 艺术渊源,甚至可以说,传统戏曲是现代民族声乐一支重 要的艺术源流。
中国现代民族唱法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体 系中的艺术精髓,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一些可溶性的艺术 经验,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
其 中,尤为突出的是近几年中国民族声乐界涌现的一支艺术 新秀——中国古风艺术歌曲,既有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又有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歌的风韵,可谓贯通中西,融汇 古今。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摘要】当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声乐比赛,一般将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类。
民族唱法的歌手经常被人想当然的认定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们所演唱的诸如《亲吻祖国》、《黄河渔娘》等歌曲也被认定为是中国民歌。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本文旨在讨论民歌以及中国传统民歌的定义。
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概念;起源;特征一、民歌及传统民歌的概念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一门艺术。
它通常是用来传承民族历史、宣扬道德规范、表达思想情感、配合风俗活动。
有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时兴之所起喊的劳动号子,因此民歌具有创作的即兴性;民歌一般是没有记谱的,主要靠演唱者口头流传,具有传播的口头性;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处,一首民间歌曲可能在最初为一个人创作,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歌曲加入自己的音乐处理,最后形成稳定的版本,因此民间歌曲又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以及传播的变异性。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
如侗族的大歌和习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川江号子、江浙的小调等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
从共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特性总结如下:1、民族性:传统民歌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文化,使得传统民歌浸染着各民族独特的风格;2、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蒙古草原民歌、黄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区民歌等等;3、普遍性:传统民歌产生之初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是普适的;4、民间性:传统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这一特点使之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1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文/路砚摘要:五四时期不单单指的是1919年我国五四运动阶段,其一般指的是1917年至1927年,五四运动作为提出新文化、新思想的民主革命运动,对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潮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音乐领域,五四时期完成了中国近代早期音乐思想上的启蒙和形式上的初步探索。
艺术歌曲是这一时期得到探索发展的重要音乐体裁,在五四时期,涌出了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作品。
关键词: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音乐风格;演唱特点1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概念界定五四时期不单单指的是1919年我国五四运动阶段,其一般指的是1917年至1927年,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起始,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为结束标志。
这一时期,封建帝制刚刚被推翻,但人民却还没有摆脱军阀统治的桎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带头发起了解放人民思想的运动,胡适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作出了铺垫。
五四运动作为提出新文化、新思想的民主革命运动,对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潮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音乐领域,五四时期完成了中国近代早期音乐思想上的启蒙和形式上的初步探索。
艺术歌曲是这一时期得到探索发展的重要音乐体裁,在五四时期,涌出了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作品。
“艺术歌曲”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时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艺术歌曲”是德文词“Lied”的中译,艺术歌曲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盛行,但其在早期欧洲音乐史上也一直存在着线索。
早在12世纪时,法国游吟诗人(Troubadour 或Trouvere)就推动了抒情歌曲和叙事歌曲的发展,14、15世纪随之在德国诞生的恋歌诗人(Minnesinger)与前者类似,从它们的表演特点中就可窥见艺术歌曲的早期形式特点。
摘要:本文以歌曲《梁祝新歌》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梁祝新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的研究,旨在揭示这首歌曲在音乐创作和演唱表演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引言《梁祝新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首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现代歌曲。
自问世以来,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从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歌曲《梁祝新歌》的创作背景《梁祝新歌》的创作背景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梁祝爱情故事。
梁祝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占豪、陈钢在创作《梁祝新歌》时,充分挖掘了梁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三、歌曲《梁祝新歌》的艺术特色1.中西音乐艺术融合:在《梁祝新歌》中,作曲家巧妙地将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歌曲中运用了西方的和声、节奏和曲式,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使得这首歌曲既具有西方音乐的严谨性,又具有民族音乐的韵味。
2.民族唱法创新:《梁祝新歌》在演唱上采用了民族唱法,将传统的戏曲、曲艺元素与现代声乐技巧相结合,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具表现力。
例如,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歌手运用了假声、滑音等技巧,将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壮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时代特征彰显:《梁祝新歌》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神。
歌曲以梁祝故事为载体,传递了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的时代理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四、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技巧1.把握技术要领:演唱《梁祝新歌》需要歌手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如音准、节奏、气息等。
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使演唱更具表现力。
2.丰富想象力:在演唱《梁祝新歌》时,歌手要充分运用想象力,将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壮情感融入歌曲之中。
【浅议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
这不仅造就了中国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与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样也造就出中国非凡灿烂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民族声乐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是用民族的语言和音乐来记录民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表达各民族的思想情感。
民族声乐的美既存在于表演之中,也存在于欣赏之中。
本文着重从表演和欣赏两个方面,就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范畴民族声乐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客观因素,论述起来较为复杂。
从广义上讲,我国民族声乐涵盖了包括传统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间歌曲、现代民族唱法、新歌剧的演唱以及西洋演唱方法民族化等范畴。
从狭义上讲,民族声乐就是“民族唱法”,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
现代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专业音乐性质的歌唱艺术形式。
在本质上,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民族声乐一脉相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在演唱上,现代民族声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唱法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声乐元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族歌唱形式,以民族语言为演唱基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原则,表现出了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形式。
本文所讨论的民族声乐,属于狭义范围上的概念。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特点现代民族声乐不只是民族与美声的结合,同时还体现在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它是新时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与追求。
概括地讲,现代民族声乐主要有3个特点。
1 内容的时代感和流行性。
现代民族声乐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不但在旋律上琅琅上口,在歌词上也明显地具有时代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论贵州仡佬族民歌的演唱特点■王莹莹一、贵州仡佬族民歌概述(一)仡佬族民歌拥有广泛的题材虽然仡佬族在历史中没有自己的文字,可是生活中以口头形式的口传歌唱也颇具乐趣,同时还能对自身的族裔文化进行了传承。
仡佬族是贵州的原住民,他们拥有丰富的历史生活与传统礼俗节日,其打闹歌便为我们呈现出仡佬族人集体劳动充满乐趣的精神面貌;男女之间传达爱意、寻找伴侣的情歌小调,也有利于我们对仡佬族社会生活的全面认识。
在人们生活中民歌是表达思想生活状态的最好途径,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民歌题材体现出了阶段性。
比如仡佬姑娘的哭嫁歌就有着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愤恨;到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令仡佬族人民翻身做主人,仡佬族的生活歌中又出现了大量颂扬新生活的情感。
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仡佬族民歌题材的范围。
(二)仡佬族民歌中体裁的形成和划分探寻仡佬族民歌体裁的形成根源,具体包括了历史、社会、生活三个方面。
而民歌体裁在这三方面的彼此影响之下,也对人们演唱民歌过程中选择演唱场合与抒发情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再加之民歌自身带有的社会功能,最终使民歌产生了不同的体裁属性。
仡佬族民歌体裁形式具体包括了号子、打闹歌、山歌、酒歌、哭嫁、祭天等。
1.号子。
具体是指仡佬族人在从事群体性劳动如开采砂石、伐木、搬运等过程中唱出的民歌,节奏高度统一,普遍的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形成一股力量,往往选择由男性领唱。
号子大部分拥有比较严格的节奏,紧密联系着仡佬族人民开山采石、开辟荒地等农耕活动。
仡佬族人在演唱号子时,按照不同的劳动难度和演唱形式,在民间依次称为“短号”、“花号”和“长号”。
短号:还可以称为慢号,曲调结构是单一的往返形式,唱词主要内容是简单的衬词,一般由一人或二人扛抬石木过程中使用,节奏相对缓慢,经常应用在距离较短的重体力劳动中。
花号:曲调优美动听,唱词主要是即兴,通过衬词进行修饰,一般在劳动强度不大的时候使用。
长号:还可以称为快号,曲调相对简单,节奏紧凑且强烈,主要在繁重的体力活中应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有利于激发劳动者情绪,综合体力劳动的力量。
论中国歌曲的民族唱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民族唱法。
分析了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并提出了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以期更好地保护民歌。
关键词:现代民族唱法原生态歌曲分类
一、现代民族唱法
从2005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声乐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原生态唱法”,声乐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原生态唱法”,其以新的声乐唱法分类形式出现在比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其以民族唱法之外的独特的演唱方法分类,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
这种争议以声乐专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及听众的口头争议形式出现在报刊或者互联网上。
本文对中国民族歌曲,由歌曲特点而引起的演唱特点,以及演唱方法的历史变化,和当代的声乐技术等方面作一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现代民族唱法的形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声乐事业从完全本土化走向与异域文化结合,大批的基层音乐工作者进入了专业团体,成为骨干力量。
但是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声乐工作者无法适应当时的审美需要,因而十分需要进修和系统训练。
此时从欧洲回国的一些声乐学者将欧洲的美声唱法带人了教学体系,在中国声乐界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从此中国民歌正式与国际接轨,并进入学府,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现代民族唱法实质上就是中国化了的美声唱法。
1歌曲方面
现代民族唱法所相对的歌曲已经不是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的歌曲了,而是西洋化的七声调式,并且频繁地运用升降号。
这样所演唱的歌曲的西洋化味道就很浓,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民歌风味。
2演唱技巧方面
吸收欧洲美声发声法后的现代民族唱法在气息的运用上借鉴了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带使用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
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声门积极靠拢闭合。
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与头腔共鸣相策
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全面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
现代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方法是最西洋化的,其彻底摒弃了传统唱法中靠真嗓子喊出来的方法。
以假声和共鸣完成高音的演唱。
现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上都采用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方法。
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二、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
“原生态民歌”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原生态唱法”之说则是在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派生的,事实上只是前面讲到的中国传统民族歌曲,以及唱法的新的称呼。
原生态唱法的要求是:以一种以原始形态的嗓音演唱原始形态的歌曲。
它通常选择历史悠长的歌曲为材料,以不加训练性的和教授性质的装饰演译歌曲。
有以下四个特点:1以不受专业院校训练限制的、民族原始的声音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风采。
2用民族语言或者地方方言来演唱。
3传统的表演形式。
4传统的伴奏形式。
三、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CCTV青年歌手大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虽说让一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间歌手登上了舞台,却也引来众多议论。
很多听众问,究竟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否是科学的划分?原生态唱法有没有意义?不少专家提出了“原生态唱法划分欠科学”之说。
当然,无论是情歌,还是山歌、号子,都是各民族多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晶。
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现代人对先辈们形成的文化结晶进行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但是,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演唱方法的种类划分,其性质必定和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民歌唱法有本质的区别。
尽管许多歌唱家、音乐家反对唱法划分,认为违反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艺术发展规律,但民歌唱法本就是概括了中国各民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从CCTV青年歌手大赛的歌手情况来看,所谓民歌唱法相对于原生态唱法,只是读过音乐学院的歌手和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之间“洋”与“土”的区别,这种分类使得以一门学科定位的民族声乐遭到了概念模糊的挑战。
(一)民族唱法、“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
现在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已经到了一个高峰。
称其为“民族唱法”,但是到底是哪一个民族的唱法呢?打个比方:一块浩大的陆地上生活着一个人,他是这里的主人,名字叫“中国民族唱法”,后来从西洋来了个客人,叫“美声唱法”,他们交融结合并生出一子,这个孩子羽翼丰满后赶走了父母,占领了陆地,并自称为“民族唱法”。
被赶走的父母到附近的一个荒岛生活,并改名为“原生态唱法”。
可中国民族美声唱法能代表中华民族吗?它是中国民族的唱法吗?事实上其仅仅是汉民族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结合后的产物。
代表不了中国的民族唱法。
若认同它则不仅是对汉民族声乐的狭隘化,而且是对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不公平对待。
占领了民族唱法领域的中国民族美声唱法实质上是在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演唱形式。
汉族的说唱、戏曲,蒙古族的长调等都是包括在中国民族唱法里的,它和这些声乐形式都是一个级别的,并和这些种类繁多的演唱形式一起构成了中国民族唱法。
现在的“民族唱法”应该囊括一切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个广义的民族唱法。
而中国民族美声唱法和其他原生态唱法及曲艺等,只有以门派的形式出现于比赛和教学生活中才是正常和妥当的。
(二)原生态唱法的艺术价值,以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民族唱法仅仅指美声化的学院派的唱法——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讯号。
中国民族声乐面临着摒弃原本,依附他文化的危险境地。
打开电视,千人一声,若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很难知道是谁在唱。
当然,这其实不是歌手本身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教师的问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共同审美思潮和审美追求。
这一单一化的局面也是音乐学院的产品。
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是科学化、规范化。
而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具备了批量生产歌手的能力。
但却抹杀了歌手个性。
为什么学院派能够这样强有力呢?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欧洲代表先进、代表科学,他们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
其实,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
民歌艺术是中国歌曲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
从整体看中国或人类的文化史,一切艺术都有一个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很粗糙,但有生命力。
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但精致化之后,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逐渐消退,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更容易变得单一、规范化、没有个性。
那么歌唱文化走到这种境地时怎么办呢?首先就是向民间学习,走多元化的道路。
向民间学习是拯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
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唯一途径,也是恢复原生态歌曲以民族唱
法的主流地位的必要所在。
民歌是通过代代相传、心口相授才传承至今的。
不少专家认为,处于偏僻地区的民族,过去由于生活节奏缓慢,更新不明显。
处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口口相授的民歌已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
所以,再现千百年前的“原汁原味”。
已是不可能的。
CCTV青年歌手大赛通过设置原生态唱法这种方式,让平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歌歌手在舞台上展示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广大看厌“熟面孔”的观众获得了新鲜的文化享受;更表彰了一批音乐工作者保存民歌、推广民歌的努力。
但是,用划分原生态唱法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保护民族文化是否显得过于主观了呢?换言之,是否有更好、更多的方法保护民歌呢?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