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丰硕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7.81 KB
- 文档页数:3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学者。
从青年时期起,鲁迅就十分注重绍兴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直至逝世前几年,还在继续校勘会稽先贤的遗著。
其中《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是他研究绍兴地方史志的代表性作品。
一、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目的与概况鲁迅自1912至1935年间,辑录或校勘了二十余种古籍,撰写了32篇序跋。
其中属绍兴地方文献的,除了《会稽郡故书杂集》收录的八种以外,尚有《范子计然》一书。
此外,鲁迅辑录的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虞喜《志林》、魏朗《魏志》等书虽非绍兴地方史志,但其作者皆绍籍学者。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保存故乡文化遗产的良苦用心。
《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据《鲁迅著译年表》考证,是鲁迅在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搜集辑录的,1914年12月在《绍兴教育杂志》第二期,发表了该书序言,1915年2月全书在绍兴首次木刻印行,均借署周作人名,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第八卷。
《杂集》是鲁迅早期辑录的古代佚文集,共收: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
前四种主要记述古代会稽人物事迹;后四种则载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
所录佚文大都辑自唐、宋类书及其他古籍,如《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寰宇记》等,并经详细比较、校勘、补充而成。
鲁迅在所辑八种绍兴地志前面,均写有短序,介绍原书及作者情况。
另有总序一篇,冠于卷首。
这些对于读者深入了解、研究绍兴古代历史,大有裨益。
鲁迅辑录绍兴地方文献的目的,其一,继承和发扬古越文化的优良传统,唤起人们爱国、爱乡的良知。
在该书总序中,鲁迅赞颂故乡:“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而远于京夏,厥美弗彰。
”(《鲁迅全集》第十卷)在青少年时期,鲁迅常抽暇游览、瞻仰古越的名胜古迹,凭吊先贤活动的遗踪,“十年已后,归于会稽。
鲁迅回忆绍兴的句子稿子一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鲁迅先生回忆绍兴的那些句子。
说起绍兴,鲁迅先生那可是有一箩筐的话要说。
就像他说的:“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你瞧,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绍兴美食的那种深深的怀念呀?还有呢,“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写的不就是绍兴那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小天地嘛!鲁迅先生的文字啊,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能把咱们一下子就带到那个美丽的绍兴。
再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哇,光是读着,我都能闻到那股子清香,感受到绍兴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鲁迅先生对绍兴的回忆,不仅仅是这些景色和美食,更是他童年的欢乐,是他心底里最温暖的角落。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想去绍兴看看啦?稿子二亲耐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鲁迅先生回忆绍兴的那些句子。
你知道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绍兴的黄酒是有名的,但我觉得,比酒更让人陶醉的,是绍兴的那些老街老巷。
” 就这么一句,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走在绍兴那古旧的街巷里,一脸的陶醉样儿?还有哇,“乌篷船在河面上悠悠地漂着,船头的船夫哼着小曲儿,那声音回荡在整个绍兴城。
” 哎呀呀,这画面感简直绝了,感觉那乌篷船就在眼前晃悠。
“绍兴的雨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雨滴打在青石板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 你想想,那场景得多美呀!鲁迅先生还讲过:“在绍兴,邻里之间的那份亲切,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感受到的。
” 可不是嘛,那种浓浓的人情味,真让人羡慕。
“绍兴的冬天,虽然寒冷,但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讲讲笑笑,心里却是暖烘烘的。
描写绍兴水乡的鲁迅文章
一、说起绍兴水乡,就不得不提到鲁迅写的那些文章啦。
你知道吗,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就像是一幅活灵活现的水墨画。
在他的文字里,乌篷船就像是水乡的精灵,慢悠悠地在河道里穿梭。
那乌篷船小小的,窄窄的,船头和船尾微微上翘,就像弯弯的月牙儿。
船夫戴着乌毡帽,熟练地摇着船桨,划开水面,那桨声欸乃,就像一首独特的水乡之歌。
在社戏里,鲁迅把水乡的夜晚写得特别迷人。
孩子们坐着乌篷船去看社戏,那一路上的景色,什么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啦,朦胧的月色啦,远处起伏的连山啦,就像梦幻一般。
那感觉,就像是我们自己也跟着鲁迅的回忆,走进了那个充满童趣的水乡夜晚。
还有啊,绍兴水乡的桥在鲁迅的文章里也很有特色。
那些桥横跨在河道上,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桥边可能还会有个小茶馆,里面坐满了喝茶聊天的人,谈着家长里短,水乡的故事就在这茶香和谈笑声里流传开来。
水乡的人家也特别有韵味。
白墙黑瓦的房子临水而建,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河面上的风景。
妇女们在河边淘米洗菜,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那种生活的烟火气和水乡的宁静融合得恰到好处。
鲁迅的文字把绍兴水乡的风俗人情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什么迎神赛会啦,那些热闹的场景,五颜六色的旗帜,敲锣打鼓的声音,还有人们脸上洋溢的热情,都让人感受到水乡独特的文化魅力。
概括来说,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和回忆,让人一读就仿佛置身于那个独特的江南水乡之中。
“绍兴名城文化探究”综合性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学校组织开展“绍兴名城文化探究”活动,作为“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6分)(1)探究精神内涵。
大禹精神是“绍兴精神”的核心内容。
自2007年开始,公祭大禹陵典礼已经升格为国家级祭奠,继承和发扬大禹精神成为我们时代的需要。
现在请你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用几个词语或短句概括出大禹精神的实质内涵。
(要求尽可能全面)(3分)链接材料:据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方法是用息壤来湮塞洪水,结果洪水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更加泛滥。
鲧死后,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他认真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禹领导天下百姓劈山开河,历尽千辛万苦,不停地治水,其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家去看一看天天挂念他的母亲和妻子。
这样用了整整十三年,大禹共疏通了九条大河,无数条小河,填平了亿万个很深的大水坑,终于平息了水患。
(2)颂扬历史名人。
宣传历史文化,颂扬历史名人,是研究小组的又一项重要活动。
现在,请你从下面提供的历史名人中选择一个,为其写一句赞颂语,或概述其主要事迹,或点出其精神品质。
(不超过50个字)(3分)备选名人:王充陆游蔡元培马寅初秋瑾竺可桢示例:鲁迅――一个用笔做武器,与庞大的黑暗势力战斗一生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参考答案:(1)大禹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方式方法的科学洒轩亭,女侠英名垂青史。
竺可桢――天文地理藏腹中,科学精神留寰宇。
(任选其一即可)(能仿照示例,为历史人物写赞颂语,内容正确,语言得体,有文采即可,不必苛求句式的对仗、工整。
)。
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丰硕成果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对后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个坚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在宣传、推广自己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化。
在他所涉及研究的范围中,绍兴地方文献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地方文献是指保存于绍兴地区的非官方文献资料,包括家谱、档案、贺年簿、文书、地方志、诗歌、戏曲等各种类别。
这些文献既是历史地理学家的珍贵资料,也是文化学家的研究对象。
鲁迅在研究绍兴地方文献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鲁迅在研究绍兴地方文献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其中的信息,他深入到了当地村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并亲自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背景。
这种深入了解和探究的方式,使他得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也增强了他对文化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元曲的研究。
鲁迅曾多次前往当地,观看各种地方戏曲,从中寻找元曲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从明、清两代至今仍存留下来的元曲选本中,就有一些是绍兴地区匠人收集整理的。
这些元曲选本的保存,为我们了解元曲保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除了元曲选本之外,鲁迅还研究过当地的地方志、古代家谱、社会风俗、历史文化和方言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知名的研究成果有《绍兴县志》、《绍兴方言研究》、《绍兴名家文选》等。
这些成果都是鲁迅在深入研究绍兴地方文献方面所做的精彩创作,也极大地推动了绍兴地方文献的保护和发展。
绍兴地方文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鲁迅在研究绍兴地方文献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也对我们了解当地文化、传承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9年3月28日,绍兴市政府召开了首届“鲁迅研究会暨鲁迅研究基地”授牌仪式。
这是对鲁迅在研究绍兴地方文献方面的伟大贡献的肯定和表彰。
鲁迅故乡赏析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而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对自己的故乡的描写和思考。
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对鲁迅故乡进行赏析,探索其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浙江绍兴,坐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
鲁迅的故乡就位于这片烟雨江南的土地上。
绍兴以优美的山水和悠久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对于鲁迅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绍兴的自然景观为鲁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绍兴地处江南水乡,水面纵横交错,河网密布。
这样的水乡环境经常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故事背景就设定在一个江南小镇,人物们的命运与河水的浩渺流动相互交织。
而绍兴的独特江南风景也成为了鲁迅寻找创作灵感的源泉。
其次,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支撑。
绍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历代文化名人辈出。
鲁迅的父亲周健石就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在故乡的家里接触了丰富多样的书籍,这为他培养了广泛的知识和精深的文学修养。
鲁迅也常常以家乡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为题材,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再者,鲁迅的故乡绍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尽管绍兴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存在着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排斥异己的保守思想。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批判了这种思想体系,呼吁人们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人类的进步和解放。
他以自己在故乡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出了《阿Q正传》等一系列作品,揭示了这种矛盾和问题。
总之,鲁迅的故乡绍兴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和灵感之地。
绍兴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为鲁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深刻的思考题材。
通过对故乡的观察和反思,鲁迅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命运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及意文鲁迅,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通常以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
但是,他在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却鲜被大众谈及。
鲁迅在55年的生命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用于古典文献的保护和整理,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并不局限于整理文献资料,而是在碑刻、宗教、画像等方面都做过细致研究。
同时,他还积极地把在古典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在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鲁迅“旧学问的根底很深,他所涉猎的部门很广”,他本人曾说过“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作为研究,看看也不要紧,不过深入之后,就容易受其浸润,和现代离开”。
他的文献学成就涉及地方文献、辑佚、校勘、目录学和对文献资料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成就之一的是他通过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先后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及《唐宋传奇集》,并在此基础上写作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逝世时,蔡元培沉痛悼念道“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中国小说史略》从远古神话传说讲到清末谴责小说,从庞杂的作品中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小说发展线索,它不仅包含对作品的整理,更讲解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评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小说家和作品,并分析了不同时代小说间的内在联系。
作为第一部书写中国小说史的著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我国文学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小说梳理和时代开创意义在中国,小说长期以来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研究小说的学者也不多,那么小说要成体系地发展起来自然是很难的。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在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十家中,“可观者”并不包括小说家,可见班固认为小说家是不人流的。
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
那里巍峨的寺塔、轩昂的府第、雄伟的殿宇既是古老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鲁迅先生引以为自豪的象征。
就是那里的一个村庄、一条深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和一座台门,也常常唤起这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对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追忆。
如今岁月漫漫、沧桑历经,重读鲁迅回忆故乡的作品,能再次使人领略鲁迅笔下的风貌,勾起对于那个时代的浮想。
同时让人心驰神往"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的绍兴。
在鲁迅先生的25篇小说中,有13篇取材绍兴或以绍兴社会生活为背景。
而他众多的散文更是处处乡情乡景: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的街景、绍兴的桥,乌篷船、集镇、村庄农舍、酒店、闰土的毡帽、民间故事、迎神赛会、社戏等等。
鲁迅毫不掩饰地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这种浓厚的地域文化。
绍兴,对于鲁迅是自小就渗入了他的生命之中,不论鲁迅自己如何判定这份影响的好坏,绍兴的文化都已与其作品非常好地融合,成了鲁迅小说不可或缺的依托,鲁迅散文的最真实感人的背景。
鲁迅在绍兴时写的文章鲁迅在绍兴的时候,写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
想想他当年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刚从日本留学回来,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改变这片土地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
绍兴是他的故乡,也是他文学路上的一个起点。
说到鲁迅,不得不提他那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锋,总是能把社会的种种问题看得透透的。
而他在绍兴的时候,常常会坐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脑袋里一堆想法,笔下的文字则像流水一样,顺着他的心情流出来。
鲁迅在绍兴的时候,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安稳地待在家里喝茶打坐。
那时的他,心里有一股子不甘和焦虑。
绍兴这个地方,虽然是他的故乡,然而在他眼里,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
他的文章里,经常写到绍兴的旧习气、腐朽的风气,甚至是对那些麻木不仁、什么都不懂的人的不满。
有人可能会觉得,鲁迅是不是对自己家乡的人民太苛刻了?其实不是,他只不过是希望通过文字唤醒那些迷失在陈腐习气中的人,想让他们看看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
说实话,鲁迅的笔,真的是一把锋利的刀,能把那些表面光鲜的假象揭开来。
拿他最有名的《狂人日记》来说吧,虽然那篇文章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不太现实的背景里,但其实它背后隐藏的,正是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篇文章就像是一个把“面子工程”撕开了的猛料,暴露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病态。
鲁迅觉得,咱们的传统文化也好,社会风气也罢,很多时候就像一块臭掉的腐肉,大家都看着不敢说,心里却明明知道不对劲。
鲁迅自己也不是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他在绍兴的时候,可真是有着切身的感受。
不是一味地坐在书房里发牢骚,而是亲自体验了社会的种种。
他也知道,那些日子的人们,生活多半都是捉襟见肘的,一天到晚为了温饱发愁。
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在揭露问题,更是在给人们指引方向。
在那个封闭的环境里,鲁迅敢于发声,敢于挑战,勇敢地站在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
要是拿鲁迅的文字和现在的一些作家比,或许会觉得他有点“过分”。
但其实鲁迅的用心良苦。
他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唤醒、为了改变。
鲁迅在绍兴的故居能了解到的知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在绍兴的故居能了解到的知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学者。
从青年时期起,鲁迅就十分注重绍兴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直至逝世前几年,还在继续校勘会稽先贤的遗著。
其中《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是他研究绍兴地方史志的代表性作品。
一、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目的与概况鲁迅自1912至1935年间,辑录或校勘了二十余种古籍,撰写了32篇序跋。
其中属绍兴地方文献的,除了《会稽郡故书杂集》收录的八种以外,尚有《范子计然》一书。
此外,鲁迅辑录的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虞喜《志林》、魏朗《魏志》等书虽非绍兴地方史志,但其作者皆绍籍学者。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保存故乡文化遗产的良苦用心。
《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据《鲁迅著译年表》考证,是鲁迅在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搜集辑录的,1914年12月在《绍兴教育杂志》第二期,发表了该书序言,1915年2月全书在绍兴首次木刻印行,均借署周作人名,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第八卷。
《杂集》是鲁迅早期辑录的古代佚文集,共收: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
前四种主要记述古代会稽人物事迹;后四种则载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
所录佚文大都辑自唐、宋类书及其他古籍,如《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寰宇记》等,并经详细比较、校勘、补充而成。
鲁迅在所辑八种绍兴地志前面,均写有短序,介绍原书及作者情况。
另有总序一篇,冠于卷首。
这些对于读者深入了解、研究绍兴古代历史,大有裨益。
鲁迅辑录绍兴地方文献的目的,其一,继承和发扬古越文化的优良传统,唤起人们爱国、爱乡的良知。
在该书总序中,鲁迅赞颂故乡:“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而远于京夏,厥美弗彰。
”(《鲁迅全集》第十卷)在青少年时期,鲁迅常抽暇游览、瞻仰古越的名胜古迹,凭吊先贤活动的遗踪,“十年已后,归于会稽。
禹勾践之遗迹故在。
”而“士女遨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曾何夸饰之云,而土风不加美,”这使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重。
数典忘祖,世风日下,也使鲁迅倍感焦急。
于是,他就想用先辈的奋斗业绩教育青年:“是故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辑录会稽古籍,是社会责任感的驱使。
其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鲁迅的愿望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即所谓“归魂故书”。
绍兴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几乎各朝每代都有著述传世,“载笔之士,相继有述”,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五代云扰,典籍湮灭。
旧闻故事,殆鲜孑遗。
后之作者,遂不能更理其绪。
”有鉴于此,鲁迅不辞辛劳,在极其枯燥乏味的故纸堆中,日以继夜,爬梳整理,“其所造述虽多散亡,而逸文可考见一二。
存而录之,或差胜于泯绝尔。
”研究历史,必须以文献和实物资料为依据,治史者最感困难的是资料的匮乏。
不是史家的鲁迅,做了史家不曾做、或“不屑”做的工作。
鲁迅此举,可谓功德无量,对于越文化史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鲁迅所校辑的绍兴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一,为后人研究绍兴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绍兴人杰地灵,历代学者曾写有大量有关家乡的地志著作,但在唐宋以后散佚甚多。
如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锺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五书,隋志和新、旧唐志均有著录,宋后散佚;再如贺循《会稽记》,隋志尚著录一卷,而新、旧唐志已不载;又如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两书,无论是《隋书·经籍志》或是新、旧唐志,均无著录。
由此证明流失情况的严重,它给后世研究者带来许多困难。
鲁迅稽古钩沉,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索以上各书的片言只语,汇辑成册,虽然耗时劳神,但其意义十分重大。
正如鲁迅所说:“吉光片羽,皆可宝也。
”其二,鲁迅在其辑佚的八种方志的各篇短序中,考证了作者的身世及流传概况,有助于读者对史料真实性的认识。
谢承、朱育是三国时吴人,虞预、贺循是晋人,孔灵符是南朝宋人,夏侯曾先的事迹虽“无可考见。
唐时撰述已引其书,而语涉梁武,当是陈、隋间人。
”这些考证说明,八书的作者皆隋或唐以前的学者,写有多种著作,治学严谨,又是越人,其所记史事,比较可靠,后世作者可以放心引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子计然》一书,它对越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越国复兴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而制定越国经济振兴政策的核心人物是范蠡和计然。
史界对于计然其人,历来争议不一。
晋代蔡谟说计然是《范子》篇名;近人钱穆亦袭此说;又有人(如赵捷民)则以为“文种即计然”。
鲁迅在《范子计然·序》中说:“计然者,徐广《史记正义》云范蠡师也,名研。
颜师古《汉书》注云:一号计研。
———又《吴越春秋》及《越绝》并作计倪。
此则倪、研及然声皆相近,实一人耳。
”鲁迅对颜氏的说法提出异议:“案本书言计然以越王鸟喙,不可同利,未尝仕越。
而《越绝》记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吴越春秋》又在八大夫之列,出处画然不同。
意计然,计倪自为两人,未可以音近合之。
”从上述各种观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的看法是正确的:一、他以为计然确有其人,不能轻率断言其无;二、计然与计倪是两人,不能因音近而误会为一人;三、造成两人混而为一的原因,乃是计倪的经济思想与计然有许多相似之处。
鲁迅上述见解,给越史研究者以很大的启发。
对于绍籍学者的非方志类著作,由于其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鲁迅也着意搜集、整理。
如谢承《后汉书》,隋志、新旧唐志均有著录,后失传。
鲁迅以为:“案《隋志》录《后汉书》八家,谢书最先,草创之功,足以称纪。
”充分肯定了谢承荜路蓝缕、开撰写《后汉书》先河的首创之功。
再如谢沈,鲁迅赞其才华超群:“沈先著《后汉书》百卷及《毛诗》《汉书外传》,所著述及诗赋文论皆行于世,其才学在虞预之右。
”仰慕其才,所以也为之辑录佚文。
至于祖籍会稽的嵇康,为编辑其诗文集,鲁迅更倾注了大量心血,前后历时数十年,为学界之罕例。
三、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方法和治学态度鲁迅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其研究古籍的方法,是继承和吸取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蔡元培说:“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贴、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象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
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又有其他方面的发展。
”(《蔡元培全集》第八卷)蔡氏之论,颇为允当。
所谓清儒家法,是指清代乾嘉学派的研究方法,又称朴学。
除了其繁琐考证的弊病之外,清儒求真笃实的学风还是应该肯定的。
鲁迅扬长避短,用科学方法整理古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目录、版本学入手,辑佚古代绍兴地方史料。
目录是各书的内容提要、索引,了解目录学知识,可以节约时间,避免盲目性。
鲁迅所辑会稽地志,其所依据书目主要有《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郑樵《通志》、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崇文总目》等。
在版本学方面,鲁迅也有深刻的见解。
1922年写的《破〈唐人说荟〉》、1933年的《四库全书珍本》、1935年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等,均有精辟论述。
他认为辑校古籍力求善本,方能求真、求全、存疑。
有人盲目迷信珍本,其实,珍本未必是善本。
二是辑校古籍,切忌“帅意妄改”。
在《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一文中,鲁迅讥讽明人乱改古籍的恶习:“明末人好名,刻古书也是一种风气,然而往往自己看不懂,以为错字,随手乱改。
不改尚可,一改,可就反而改错了,所以使后来的考据家为之摇头叹气,说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鲁迅在校订《嵇康集》及绍兴地志时,极为谨慎仔细:“惟此所阙失,得由彼书补正,兼具二长,乃成较胜。
———今此校定,则排摈旧校力存原文。
”(《嵇康集·序》)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迅的校本被公认为最好的传世集子。
三是缜密细致的考证。
研究学问要考证,辑录和校勘古籍同样需要考证。
考证的目的是辨伪,要经得起推敲、检验、辨驳。
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的总序和各书短序中,无论是确定作者身世、原著流失情况,或是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都是经过反复考索,才下结论。
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是鲁迅在研究和整理古籍中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自民二以后,我常常见鲁迅伏案校书,单是一部《嵇康集》,不知校过多少遍,参照诸本,不厌精详,所以成为校勘最善之书。
”这是因为辑校古籍,是一件十分繁琐艰难的工作,需要踏实的态度,极大耐心,坚强毅力,清醒头脑,高超鉴别能力,广博的知识和滴水穿石的精神。
就以《嵇康集》为例,据记载,此书前后共校了十遍,时间从1913年10月到1931年11月,断断续续,单是抄本就写了三遍,一律用墨笔小楷,工整秀丽,约十余万字。
其认真和耐心令人钦佩。
鲁迅在辑佚古籍时往往会碰到难以预料的困难,然而由于其坚毅执著的精神,使辑校任务得以完成。
例如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鲁迅回忆当时辑佚的情景:“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
”《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是鲁迅任绍兴府中学堂生物教员和学监时,在繁忙的教育之余,见缝插针,硬挤时间辑校而成。
书之刻印,得由自己筹集资金。
其他古籍,如张的《云谷杂记》、虞喜的《志林》、《广林》及《范子计然》、任奕的《任子》、魏朗的《魏子》等,均未印行,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鲁迅全集》虽出过许多版本,然而,真正的全集,至今尚未看到。
鲁迅只活了56岁,而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竟如此丰厚——包括他对绍兴地方文献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他“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许广平《〈鲁迅全集〉编校后记》)先生的学术成就使人钦佩,先生的治学精神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出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