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影评
- 格式:docx
- 大小:21.94 KB
- 文档页数:4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第五讲关于影像第五讲:关于影像关于影像我分三部分进⾏讲解:第⼀部分影像,第⼆部分声⾳,第三部分蒙太奇。
影像是观众与影视艺术接触过程中的第⼀媒介,鉴赏影视作品将从鉴赏影像开始。
当然,对于影视艺术本⾝⽽⾔,影像是众所周知的最基本的艺术构成元素。
影像的基本特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直观性与符号性。
那么影像的基本特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直观性与符号性。
作为⼀种视觉形象,影像⾸先呈现出的是直观性,给观看者⼀⽬了然、真实⽣动感觉。
但实际上,影像作为⼀种艺术形作为⼀种视觉形象,影像⾸先呈现出的是直观性,给观看者⼀⽬了然、真实⽣动感觉。
象,是创作者按照⼀定的⽬的,遵循相关的艺术规律,对客观物象进⾏艺术加⼯的结果,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蕴藏了艺术创作影像并⾮是简单的现实复制,⽽是包含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意图,在很⼤程度上体现的是现的种种表现内涵。
也就是说,影像并⾮是简单的现实复制,⽽是包含了创作者对现实的意图,在很⼤程度上体现的是现实物质世界的超越或重写。
这就使它具有了“符号性”。
读解影像必须意识到影像具备的这种“符号”属性,透过表⾯的直观性,深⼊影像背后,破解“符号”所蕴含的意义。
由此看来,影视影像与其他艺术媒介不同,具有融直观性和写意性、真实与虚幻、再现与表现为⼀体的特点,是⼀个内涵丰富、风格多样的审美对象。
⽽影像的这种特性,是与其独特的构成⽅式和构成元素息息相关的。
⽆论是镜头构成元素还是造型构成元素,本质上都包含了这种内在的双重性。
第⼀部分镜头元素影视影像是借助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拍摄⽽成的,镜头拍摄的具体⽅式、涉及的元素对于影像本⾝有着直接的影响。
⼀、景别从专业⾓度定义,景别通常指的是由于摄影机或摄像机的镜头与被拍摄物距离的远近⽽形成的某种视野,⽤以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各种关系。
⽽实际上,景别是我们⽇常⽣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的体现。
根据我们所在的空间以及观察距离的远近,我们看到的是远近不同的景象。
常见的景别就是按照这种现象进⾏划分的,⼤体有以下⼏种:、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视野⽐较开阔的镜头。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是当今世界如此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它能够给观众提供全面的艺术趣味,有效地对比影视的历史发展,也为观众提供观影技巧,使观影者有更深入的观影体验。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包括许多方面,现在有必要讨论其中的一些有趣内容。
首先,影视鉴赏是一种通过对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形式、形式、元素和内容来增强观影体验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形式的鉴赏中,通常可以从剧情、背景、场景、表演、技术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结构和表现技巧,使观影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影片。
例如,通过鉴赏可以看到,一部关于犯罪的影片中总是有一个反派,而一部关于爱情的片子则会有细微的角色设定,以及细致的情节发展。
其次,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也能有效地帮助观众改善影评写作技艺。
影评写作不但可以反映影评家在鉴赏影视的过程中的个人看法,而且也可以反映观众与他们之间的感悟,他们可以从片中看到深刻的道理,或者表达对影片内容和表演的赞扬与批评。
影评写作对观众来说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观众获得更多关于影片的信息,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风格和目的。
最后,还需要提一下如何进行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
良好的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需要观众对影片的内容及其特殊性有深刻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背景的熟悉。
在做鉴赏与评论之前,观众要多看几次以巩固印象,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同时,观众也要学会捕捉电影中的细节,如情节发展、角色矛盾、背景环境等,而影评写作则要求观众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多加练习,逐渐熟悉清晰的表达方式。
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才能让观众有办法测量自己在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方面的进步,从而使观众更加有趣。
总之,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形式,不仅有助于观众形成深刻的艺术观,而且能提高观众在影视内容评价方面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当更深入地了解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观影体验。
大学影视鉴赏影评800有幸能参加《大学》的观影,我认为,《大学》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
作为将步入大学的我们,应该学习其中的精神。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在2018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说过:“希望你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电影讲述了清华大学的四个人物,通过纪实的形式展开,记录了严韫洲报考清华大学的过程,宋云天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决心,蔡峥对中国天文学的志向,钱易教授在清华大学教书60年的执着。
大学者,当以梦为马,树立远大的理想。
严韫洲说他想在高考数学冲满分,虽然没有达成目标,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因学习而快乐的纯粹和简单。
我也明白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便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大学者,当以民为本,不慕名利。
宋云天在清华大学爱国情怀的氛围下,毅然决然投身于基层当中。
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奉献与责任,他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人生价值,不顾一切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于基层,为人民谋幸福,谋安康。
大学者,当以国为家,为国奉献。
蔡峥说:“最高兴的是拿到回国的单程机票。
”他携妻儿回国,为国效力,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他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中国知道,行星是多么浩大,银河是多么辽阔。
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是一心归国的赤子之心。
大学者,当以无私奉献,诲人不倦。
钱易教授,六十年如一日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学识渊博的她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她的见识,一堂堂课,一位位学生,一次次讲述,为清华学子们描绘着环境工程的蓝图。
她舍不得离开清华大学,舍不得离开学生。
已经桃李满天下的她,将为她的教师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大学,当是梦的开端,是人生的起点,是鲤鱼的龙门,是雄鹰的天空。
大学者,当以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效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大学,莘莘学子奋斗数载的目的地与寄寓不凡理想的玫瑰园。
怀着对我国最高学府的敬意与憧憬,我们通过《大学》这部电影瞥见了未来的一抹光影,领悟着如何让人生更精彩的哲理。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相信在2010年,很多人都知道这部影片的上映,号称国内票房豪夺五亿的冯小刚最新作品《唐山大地震》在2010年的暑期档强势登陆并且霸占各大院线,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势。
选择以唐山大地震作为题材进行拍摄,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还需要足够的自信,恰巧这些冯小刚都不缺。
对于这部影片我们不免有更多的期待,毕竟如何将一部灾难片拍的即写实而又不显得枯燥乏味呢?我一直认为以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和重大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桎梏,拍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但冯小刚敢碰这个题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讨好观众,自有他自己的盘算。
这一部《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从叙事上说,地震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为32年的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起因,即使是把地震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
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实在是有点太鸡贼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
那么《唐山大地震》算悲剧吗?悲剧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用鲁迅的话说是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剧中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维系人物情感归属的亲情始终都温暖地存在着,而且最终也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所以这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悲剧。
冯小刚采取用一个家庭的视角展开了对故事的讲述,开场部分那段持续几分钟的地震,整体来说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影片全景展现了地震发生的过程,看着那些楼宇在眼前摧枯拉朽般顷刻崩塌,让人惊叹不已。
整个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震和震后,还有着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的故事和变化。
冯小刚这次非常有野心,他要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他还在片中讲述了这场灾难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
徐帆扮演的元妮,在地震里失去了丈夫,双胞胎子女被压在屋下,情况危殆,只能选择救一个。
陕北黄土地上的抗争与选择——《人生》影评电影《人生》是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陕北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生活,理想和追求的展示,表现了西部地区农村生活风貌,反映了青年农民所处环境的各种复杂矛盾,并对当时社会思潮进行深刻的反思。
电影作为中国“西部片”的肇始,在展现大西北风土人情和民俗方面的成功一直是人人称道的。
影片的开始,由远及近缓缓展现出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S型河谷,夕阳古塔,一个赤裸上身的农民在广阔荒凉的黄土坡上沉默地锄着地,牧羊的老人赶着羊群,一首古老深沉的信天游传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观众便一下被大西北雄浑幽远的乡土气息所包围。
而随着影片发展,出现了戴着墨镜兜售港衫的青年,驮着沙发的毛驴,在巧珍的婚礼上,更是出现了吹唢呐,抱新娘子上马等镜头,80年代西部农村的时代特征和风俗气息就在随意之间和一些看似无关的镜头中被自然地折射出来。
远古的信天游,凝重的黄土地,光秃秃的植物、低矮的草房一直贯穿整部作品,导演对陕北的那片黄土地投入了浓浓的深情,土地的贫瘠,劳动的辛苦,生活的艰辛,人们的朴实纯美都使它充满了强大的表现力,增加了观众对西部风情的感悟和对西部人生的共鸣。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已来到中国大地,城市和农村都呈现出一片变革的震荡景象。
农村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但许多历史的沉积物仍未得到彻底的清理,城乡之间的差别依旧明显地存在着。
特别是故事发生的地点——陕北黄土高原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老一辈农民死守着土地,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而年轻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则向往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不愿服从命运的安排。
故事讲述了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的文学青年高加林本来在家乡小镇当教师,却被村支书的儿子挤掉,做回了农民。
当高加林为命运不公前景黯淡而深感痛苦时,同村的姑娘巧珍给他的甜蜜的爱情安慰了他。
而后他的叔叔被任命为县上的劳动局局长,安排他到城里当记者。
他在城里遇到了做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
影视鉴赏随笔非常幸运这是王力宏与章子怡合作的一部爱情喜剧片,是我在中秋节放假时在电影院里看的。
算是一部还不错的商业片,让观众看的比较轻松。
故事情节比较老套和简单,内容是一个爱画漫画的女孩,遇到了一个特工而展开的。
虽然是一位外国导演导的中国电影,但不得不说我们国产电影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痕迹还是太重了,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
尤其是在一些人物出现的镜头和人物形象描述的镜头上总有很重的模仿痕迹,比如王力宏扮演的特工出场的时候总有啊汤哥在碟中谍里面出来的感觉。
广告的植入非常多,联想的广告是从头植到位。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桥段,效果非常好,观众反映很好,这是我国商业电影的一些进步。
影片中的背景选的有时非常美丽的,一定去了好多地方拍摄,其中有一段在澳门的威尼斯人拍摄的景色非常柔和非常亮丽,让人看的心情很愉悦。
总体来看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不是非常高,还有待进步,也是属于靠大牌明星的人气吸引观众和炒作包装吸引票房之类的电影。
速度与激情系列自从在电影院看了速度与激情6之后,我就深深地迷上了这系列电影,也发现了电影院和我们在自己家里看电影的区别在哪里,那震撼人心的汽车引擎声,激昂的配乐渲染出来的气氛是在家里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出来的,影片里的引擎声一响,好像我的身体里也灌满了汽油,跟随着主角们一起在公路上奔驰。
我在空余的时间把其余几部也看了一遍,虽然故事情节不是非常复杂和十分独特,但是导演高超的拍摄技术让我看到了电影另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视觉和听觉方面。
一个接一个的汽车特技镜头,一部比一部的精彩和热血,这足以令一个男孩子迷上这部电影,尽管故事情节并没有大师级的安排,和一般的好莱坞电影差不多,但内容依然非常精彩。
我从这系列电影中看到了,我们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敢作敢为的精神。
期待着第七部上映。
偶滴神啊这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喜剧电影,主题围绕着宗教展开,是印度拍摄的,非常有印度电影的特点,穿插了很多歌舞。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影视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传播文化、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深远。
本报告通过对本学期所观看的十部影视作品的鉴赏,总结其艺术特点、主题内涵及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影视爱好者提供参考。
二、所观看影视作品及简介1.《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勇斗争的影片。
影片以巴山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爱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故事。
2.《高考1977》《高考1977》是一部反映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广大青年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拼搏的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在高考路上的坎坷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
3.《蝴蝶》《蝴蝶》是一部关于爱情、命运和选择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在爱情和事业之间挣扎,最终勇敢追求自己内心的故事。
4.《鸡同鸭讲》《鸡同鸭讲》是一部反映都市生活的喜剧片。
影片以主人公在职场和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为主线,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喜怒哀乐。
5.《告白》《告白》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和人性的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女孩因遭受校园暴力而走上复仇之路的故事,揭示了校园暴力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6.《罗拉快跑》《罗拉快跑》是一部德国动作片,讲述了主人公为拯救自己即将去世的男友,在短短20分钟内完成一系列任务的故事。
7.《当尼采哭泣》《当尼采哭泣》是一部关于哲学和人生的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尼采与一个女孩的相遇,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8.《滚滚红尘》《滚滚红尘》是一部反映民国时期女性命运的影片。
影片以主人公的爱情和生活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与独立。
9.《少数派报告》《少数派报告》是一部科幻片,讲述了未来世界中,通过高科技手段预测犯罪的故事。
10.《美丽人生》《美丽人生》是一部关于亲情、爱情和战争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在纳粹集中营中,为了保护儿子,编织出一个美丽人生的感人故事。
三、影视作品鉴赏1.《巴山夜雨》《巴山夜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影视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影视都是新兴的,独特的现代艺术。
由基本体形态的共性和个性决定。
因此,影视鉴赏活动必然带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是不容忽视的。
其具体表现是:1、被动性和主动性电影的观赏内容是完全被动的-------题材内容、银幕上的形象内容、观众的视角、观赏环境、观赏者与创作者之间交流对话与沟通的滞后性等等。
电视的观赏内容的完全被动与电影的观赏内容的完全被动有共同性,但就观赏环境与观赏方式而言,其通常状况则完全相反。
1)观赏空间环境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为的限制;2)随意的选择频道改变观赏的对象,观众有选择自主权;3)家庭明亮、舒适的自然条件,和其亲切。
温馨的人际气氛,使观赏者不可能产生像电影院中那样的孤立无助,主体“残缺”,寻求保护与支撑的潜意识。
相反他会觉得自身的强有力;4)电视观赏的集体性不是使观赏者相互受到人为的钳制,而是提供给他们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客观人文条件;5)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创作方式本身,也使观赏者随意中断和改变原有的观赏内容,以便并不妨碍他对鉴赏对象的接受得到应有的收获。
影视二者的既定目标与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在电影观赏中,创作者主要通过引起观众强烈的艺术幻觉的方式,来吸引其参与,引起其兴奋,诱使其投入;在电视观赏中,创作者则借助某种精心设置的途径,制造间离效果,激发观众兴趣,创构投入环境,提供参与条件。
所以,它们对各自观众的吸引力与诱惑力,可以说是同样巨大的。
就此而言,它们是殊途同归。
2、亲和性与间离性电影作为观赏对象,是与实际生活情形高度一致的逼真的形象世界。
第一、与其他艺术相比,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的范围,影视作品借助一定的物资媒介和高科技手段,可以把生活形象和生活全过程全面地、完整地、极其逼真地展露在观众面前。
达到客观形象和主观感觉的逼真。
第二、电影作为观赏目的、人们从来以从中看到人类自身的真实生活情状为第一动机。
电影使人类这种反观自身的愿望,基本上得到了最圆满的实现。
影视鉴赏影评
这学期影视鉴赏公选课,看了7部电影,分别是马克·韦布的《和莎莫的五百天》,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王小帅的《17岁的单车》,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跃疯人院》。
首先我想说的是每部电影都很好看,很精彩,而且一部比一部经典,但是没有一部是我之前有看过的。
有些已经听说过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真的很高兴能够在影视鉴赏课上大饱眼福,一网打尽,也算是陶冶情操了。
下面我就个人比较喜欢并且有感触的3部电影谈谈我的看法感想。
首先是《和莎莫的五百天》,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电影。
记得在刚开始的时候,当时老师说会选择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青春类电影看,并且会一次比一次精彩,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部青春爱情电影。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特别的讲述故事发展顺序的技巧,基本打乱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时快时慢,时前时后,有点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不清楚怎么会发生这个情节,而这恰恰使故事显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等到看完整部电影,又会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令人回味。
片中男主人公Tom相信命中注定的爱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命天女,在他看到莎莫的第一眼,几乎立刻知道她是他的真爱。
而莎莫却持一种全然不同的观点,她喜欢一个人,认为谈感情会受伤,不相信爱情。
她说:“爱并不存在,那是幻想。
”而Tom告诉她:“当
你感觉到的时候就会知道了。
”就是这样两个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人,我想注定是不会在一起的吧,但Tom还是不可遏制地爱上了Summer。
就像电影里说的夏天效应,很罕见,但每个成年男子一生起码会碰到一次。
其实马克·韦布想说的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莎莫”,而她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女孩,而是象征着一种美好的爱情。
讲的也不仅仅是Tom和Summer,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不管我们现在是一个人还是已经有了另一半,我想心中都会有一个位置留给某个人,一个让我们相信命运,相信爱情的人。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两点。
1. Tom被邀请去Summer的聚会时,影片表现Tom的想象和现实的差距是将电影分成两幕,一幕春风得意,另一幕情况悲惨,生动鲜明的展示了两者的差距,同时达到了一定的喜剧效果,很吸引人。
2.影片最后Tom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个让他心仪的女子,原本退缩的他最终还是决定鼓起勇气向女孩搭讪,问女孩叫什么,女孩迟疑了一下回答他:Autumn。
看到这儿不禁露出会心一笑,编剧是故意的吧。
只想说一句,Summer过去了,Autumn还会远吗?
Tom最终没有和summer在一起,但他遇到了autumn。
若注定无法在一起,再死缠烂打只会引起的不悦,索性放手吧,不要执迷于不属于自己的,而错过了身边的美景,美人。
第二部我想讲的是《17岁的单车》。
就像老师说的,也许我们无法理解电影主人公小贵为了一辆自行车的那股韧劲和执着,不过转念一想,在那个年代,自行车不仅仅只是一辆车,还是他的梦想希望,
他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信仰。
放大了讲,这是一个在大社会压迫下的小人物的小故事。
来自乡下的小贵到城里找了一份快递派送的工作,为了得到公司的自行车努力工作,电影在开头讲到,从今天起,他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了,这句话实则暗含小贵将来的命运坎坷。
后来确实在将要结束的时候丢了自行车,这意味着他近两个月的努力全白费了。
为此他立志要找回车。
电影的另一条线就是城里男孩小坚,家境贫寒,偷了家里的钱到二手车市场买了一辆车,而这辆车正是小贵被偷的那辆。
由此两个孩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
其实小贵和小坚都是同一类人,都是这个大时代下被忽视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有着自己的个性坚持,冲动莽撞,最后他们化“敌”为“友”。
在影片最后,他们被金毛的朋友毒打,自行车被无情的摔烂,其实打碎的已不仅仅是单车了,而是他们的希望。
小贵原本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这个城市,他只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单车,却被现实开了一个玩笑,他注定无法融入这无情残忍的城市。
他被现实打倒,却无法击败!虽然伤痕累累,站都站不稳,他还是坚强的扛起了单车,那是他的希望。
穿过熙熙攘攘的马路,他走的那么稳重坚毅,我不知道此时他脑海里想的是什么,但我觉得,他一定明白了自己的坚持,绝不低头!
第三部谈谈《飞跃疯人院》,这是我7部中我最喜欢的电影了。
我喜欢麦克默菲的热情善良,渴望自由,敢于挑战权威,讨厌墨守成规。
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正常的他并没有歧视那些看上去怪怪的“疯子们”,和他们一起生活,打牌,打球。
对备受冷落的酋长他也没有远离,莫名有一种好感,耐心教他打篮球,最后的情节也是出现大逆转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开始他想鼓动疯人们逃跑却没有成功,他激动地说:“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
”很多时候成功没有那么容易,往往是要付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许我们会放弃,会低头,根本不给自己尝试的机会。
引用一句话:自由何以成为悲剧?因为你就是那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