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战后美国历任总统采取的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背景:1.希腊土耳其危机2.英国实力衰落3.美谋求发动对苏冷战内容:1.狭义: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经济军事援助方案2.广义:表明美外交政策转变,开始全世界围堵共产党影响:1. 希土革命被镇压2. 希土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3. 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艾森豪威尔1.外交:㈠(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在中东真空,抢占中间地带㈡对那些“被人征服”的国家实行解放政策㈢鼓吹和平取胜㈣大力加强中情局的活动与作用2.军事:㈠制订大规模报复战略㈡实行战争边缘政策(主要对中国)㈢进一步建立双边和多边军事集团肯尼迪和平战略:①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政治工具②重点把“和平演变”放在东欧③鼓吹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铁板一块④叫嚣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竞赛”背景:(1) 必要性:认为美国失去了核优势;与苏争夺亚非拉国家处于下风(2)可能性:苏推出“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歧与裂痕1.外交战略:㈠寻求与苏对话㈡对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㈢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㈣借支持民族独立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2.军事战略:㈠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㈡提出“两个半战争”战略思想尼克松主义1.外交战略:⑴1969年7月,尼在关岛演说,提出关岛主义,及“尼克松主义”⑵同年11月,在全国广播电视演说中,明确提出尼克松主义⑶1970年2月,向过会提出咨文,提出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实力谈判伙伴关系2.军事战略:⑴提出“现实威慑战略”⑵以“一个半战争”战略取代“两个半战争”战略⑶推行“分担负担”防卫方针3.实施:⑴1972年2月访华⑵1973年结束越战⑶对苏推行缓和⑷加强改善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卡特主义背景: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提出:1980年1月23日,卡特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主要内容:美将会用武力维护其在波斯湾利益,阻止苏联南下扩张产生因素:⑴意识到苏联扩张的严重性⑵安抚欧洲盟国⑶适应国内政治气氛变化⑷改变美政府及自己优柔寡断的形象里根基本特征:政策趋向强硬,加强对苏遏制实施政策基础:保守主义,经济形势好转新遏制政策:1.军事:增加军费;准备既打常规战争,又打核战争;放弃“一个半战争”;星球大战计划2.经济上:贸易歧视不提供最惠国待遇;严控高技术产品出口;经济制裁3.第三世界:提出里根主义,抵抗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将苏联的扩张推回去,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式民主4.意识形态领域:强化对苏攻势5.国际上构筑围堵苏战略防御:中东、中亚、西亚、亚太布什“超越遏制战略”1989年5月,在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提出。
艾森豪威尔篇一: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外交政策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
艾森豪威尔在任内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新面貌”战略。
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
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1.“新面貌”战略1952年11月,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批评民主党外交政策无力、承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赢得大选。
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
文件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动方案。
这套行动方案包含五大要素。
服从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遏制效果的总目标施的共同安全计划,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同盟条约,将盟国纳入美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之下,构筑起对苏联、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最终达到威慑苏中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
最典型的心理战是杜勒斯在东欧推行的“解放战略”,即和平演变战略。
“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认为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
他强调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解放并不排除用战争以外的方法,即“和平的方法”来进行。
50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又根据斯大林逝世和赫鲁晓夫掌权后出现的新形势,提出对苏联东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几十年和几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对外援助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国是战后对外援助最早和最多的国家。
对外援助政策已经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美国推行对外政策、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外援政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政府任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类型、项目构成、地理分布、附加条件等等都有所不同。
目前,人们对于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的了解并不多。
随着艾森豪威尔时期档案的解密开放,我们有机会更真实、更深刻地去探究其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及其变化,尤其是在弗兰西斯·福山提出要“重视历史”以及冷战国际关系学日益发展的当下。
本文试从国际关系的视角,选取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对外援助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在冷战对峙的高峰阶段,采取怎样的外援政策,效果如何,外援又是怎样适应美国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为何调整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试图从结果和过程看原因,从对外援助政策在冷战中的运用,来探讨美国实行对外援助政策的动机,检验博弈理论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外援概念的厘定以及美国外援的类型等方面概述了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综述了国内外对冷战期间,特别是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项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考察了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1953—1957年)外援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杜鲁门政府相比,外援规模大幅削减,形式上仍以军事援助为主;第三部分考察了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1957—1961年)外援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第一届政府相比,从以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援助为主;第四部分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以及总统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第五部分结语,得出艾森豪威尔政府外援政策调整的根本性因素,是为了维护并实现冷战期间美国的国家利益,无论哪种形式的外援都附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战争边缘”政策的历史命运“战争边缘”政策,按照其发明者杜勒斯所说就是:到达战争“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是一种“必要的艺术”。
“如果你不能够掌握这种艺术,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卷入战争,如果你企图从那里跑开,如果你害怕走到边缘上,你就失败了”。
这一政策,总体上说是美国对华外交处于夹缝中而迫不得已的选择。
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后,既不愿限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利益,又必须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既要遏制新中国,又不能不分轻重完全以军事行动应对中国共产党所有的“侵略”“扩张”活动。
这样一来,以军事遏制威慑、非军事政治遏制和经济遏制为内容,集讹诈、克制于一身的“战争边缘”政策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主要的对华政策,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台海危机和对华贸易禁运中得到了实践。
但是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失败的。
对这一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美国的“遏制”、霸权主义政策,也有助于理解中美关系在这一阶段的僵局状况。
鉴于“战争边缘”政策以上的研究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政策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其提出、推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之进行评论。
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
引言部分就“战争边缘”政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问题作一必要的介绍。
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门罗主义外交:自182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再实行,其具体内容为不干涉任何欧洲国家内政,对欧洲所有内部事务保持完全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少对欧洲国家的亚洲和非洲殖民地之间的干涉,但寻找可能的欧洲国家剩余的未开发的殖民地并进行殖民,但坚决地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尽可能的拉拢在美洲的其他国家作为盟友。
2.杜鲁门主义:自1947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它的实施基本上标志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正式开始,其主要内容为坚决地支持一切愿意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抗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经济上的贷款,军事上的科技和军事基地方面的支援等等。
为了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美国应该主动地、尽可能地干涉欧洲国家内政,让欧洲成为冷战的前线。
3.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目的与杜鲁门主义类似,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但艾森豪威尔主义根据的是1958年的美国国情,当时欧洲的冷战对抗局势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欧洲成为了冷战的前线之一,艾森豪威尔主义包括尽可能拉拢中东的盟友,在苏联的外交触及到这一真空地区之前掌控这一地区,以便在未来与苏联对抗。
4.和平战略:在1962年左右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即和平的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垒,对垒的方式并不是在军事上进行,而是在经济和科技等多个方面进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渐渐地意识到了冷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而是场长期的战争,因此不断制造紧张感,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会使美国自身利益受损,而和平的军事竞赛反而更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和平竞赛的外交核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但同时与之竞赛。
在此期间要尽可能的拉拢摇摆不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应尽可能的避免将美国自身卷入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类似的区域热战之中。
5.尼克松主义:1970年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美国不再将冷战作为所有外交政策的唯一核心考虑因素,美国有必要减少过多的干涉他国内政,也应该减少自身承担的资本主义世界之中的国际责任,除非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立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武装冲突,否则美国应该尽可能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与之进行贸易,互利互惠,。
艾森豪威尔和平的捍卫者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盟军最高统帅,并在战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以其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行动而闻名,他致力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成为和平的捍卫者。
首先,艾森豪威尔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领导表现而崭露头角。
当时,他作为盟军最高统帅,带领盟军在欧洲战场迎击纳粹德国的入侵。
艾森豪威尔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与盟军指挥官们紧密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战略和战术。
他能够理智地分析战场形势,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在诸多重要战役中,如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战役,艾森豪威尔的智慧和勇气被充分展现。
他的出色指挥使得盟军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确保了和平的到来。
除了在军事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外,艾森豪威尔在战后的政治生涯中继续致力于和平事业。
他于1953年就任美国总统,期间积极倡导国际和平与合作。
尤其是他提出的“互惠安全承诺”政策,通过与国际社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艾森豪威尔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结束朝鲜战争、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等等。
他的政策使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和平角色。
此外,艾森豪威尔在国内也致力于维护和平与公正。
他领导了一场为期八年的经济繁荣,将美国的内部问题纳入关注范围,如社会福利、公民权益等。
艾森豪威尔坚信只有国内的和平与稳定才能为国际和平做出贡献,他通过制定一系列内政政策来增强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总之,艾森豪威尔是一位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通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战略指挥,以及在战后的政治生涯中的积极推动和平事业,他成为了和平的捍卫者。
艾森豪威尔的努力为世界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局势,并使得各国关系更加和睦。
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和平经验和启示,在我们追求和平与稳定的道路上树立了榜样。
艾森豪威尔和平的倡导者艾森豪威尔,全名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国卫国战争时期的五星上将和美国第34任总统,也是一位和平的倡导者。
他在二战期间担任盟军最高统帅,领导盟军成功地击败了纳粹德国。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艾森豪威尔一直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本文将探讨艾森豪威尔作为和平的倡导者所做出的贡献。
艾森豪威尔的和平倡导始于他在二战期间的经验。
作为盟军最高统帅,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摧毁力。
他目睹了无数士兵和平民的死亡,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之处。
因此,他决心在二战结束后努力促进和平,避免世界再次陷入战火。
艾森豪威尔在任期内,积极推动了多项和平倡议。
他废除了朝鲜战争期间实施的核武器使用威慑政策,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外交政策,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高级别的谈判。
他通过外交手段,尽力控制冷战的局势并避免进一步的升级。
他提出了“亚细安”(Atmosphereábility,意为环境溶质),旨在缓解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除了外交努力,艾森豪威尔还注意到了军备竞赛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军备竞赛不仅会使国际关系紧张,还会对国家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因此,他主张削减军费开支,将这些资源用于发展国内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他提出了所谓的“白宫草坪”预算战略,旨在实现财政平衡并减轻国家的债务负担。
在国际事务中,艾森豪威尔坚持实行“开放门”政策,展示了他对国际合作的追求。
他提倡国际互惠互利,主张通过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来促进世界和平。
他积极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并参与了制定北约的决策。
他认为,通过建立稳定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可以有效地处理国际争端,维护全球和平。
尽管艾森豪威尔是一位和平的倡导者,但他也意识到保卫国家安全的必要性。
他在任内加强了美国的国防体系,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备水平,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探析【摘要】艾森豪威尔时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首先介绍了艾森豪威尔时期和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背景,接着分析了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
然后探讨了这一政策对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影响,并总结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特点。
文章从意义和发展方面进行了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以及对未来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发展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背景,主要内容,执行情况,影响,特点,意义,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艾森豪威尔时期艾森豪威尔时期是指1953年至1961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的时间段。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时期之一。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和富裕的国家之一。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社会充满了乐观主义和创新精神,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工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艾森豪威尔本人也致力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倡全球合作与贸易自由化。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在艾森豪威尔时期处于冷战的阴影之下,与苏联展开了一场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
在这种紧张的国际环境下,美国对外政策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注重在各国间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也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展开。
1.2 介绍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是指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国际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以及传播其价值观念而对其他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
在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时期,冷战正处于高峰期,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加强对其盟友的影响力,同时也通过援助项目来对抗苏联的影响。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台政策本文主要是阐述和分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湾的政策。
前言部分介绍就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解密公布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所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汲取现有的研究成果,努力利用最新披露的档案史料,叙述和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及其决策过程,对了解美国战后对台湾政策的性质及其连续性,开展对美外交,有着可资借鉴的实际意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政策。
杜鲁门政府在战后初期坚持将台湾归还中国。
1948年冬,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美国确定了以外交和经援手段阻止中共占领台湾的方针。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乘机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武力干涉中国内政,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不支持国民党从沿海岛屿反攻大陆,但对台湾提供军事援助。
第二部分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台政策,是本文的重点。
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政策的具体表现。
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2月2日,在其就职后的第一个总统国情咨文中宣布,废除“台湾海峡中立化”,随后又下令停止了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中立巡逻”。
这一被媒体称为“放蒋出笼”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改变了不支持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政策,实际上继承了杜鲁门政府后期的对台政策。
变化在于,在“约束”蒋介石的同时,加强了对蒋的军事经济援助。
1954年9月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美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处于协防和不协防的两难境地。
最终美国决定不协防金门,伙同英国策划了安理会停火决议案,但在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的反对下而失败。
1954年12月,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承诺防守台、澎,要求台湾,如果对大陆使用武力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
1955年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福摩萨决议案》,规定总统有权决定为保护台、澎必要时采取战争行动,但对金门、马祖是否包括在美国保卫范围之内未作公开说明,而使用了“有关阵地和领土”这一模糊概念。
4月初,艾森豪威尔提出改变金、马的军事部署和地位,将其作为“前哨”,而不是“要塞”,按“前哨”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军事物资和人员,余者撤离。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探析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对外经济援助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共产主义扩张做出的反应。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快速发展对于美国在世界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尤其是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引起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高度重视,虽然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倾注了大量精力,但效果并不尽人意。
标签:贸易而非援助;贸易与援助;多边援助二战以来,美国长期坚持对外经济援助,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认清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实质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及国际格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重点探讨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以期得到一些客观的认识。
一、贸易而非援助艾森豪威尔关于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的思想来源于他作为战争英雄、哥伦比亚大学前任校长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最高司令的经历。
在其《远征欧洲》一书中指出,军事防御并不是消除苏联对世界的威胁的最佳方法,在任何悲观、贫困、饥饿广泛盛行的地方,共产主义会拥有无法抵御的侵犯性,不满会引发革命,革命会导致社会动乱[1]12。
而且,他还强调美国的国家权威应扩大为对整个世界事务的广泛参与。
在艾森豪威尔的总统竞选纲领中就包含了“集体安全”和“排斥孤立主义”的基调[2]120。
艾森豪威尔认为,只有与西方强国和其他友好不结盟的国家发展共同安全与政治经济的合作,才能使美国实现其征服世界的愿望。
艾森豪威尔在1952年11月首次给议会递交的报告中强调,有必要增加国际贸易的渠道而消减对外援助。
作为总统,艾森豪威尔公开宣称自己“在经济事务上是保守派”[3]370-371,但他并不是彻底的反对对外援助,因为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总统竞选中就提到了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在他组阁后的几个月他也曾表示大幅度的削减对外援助是表面聪明实质愚蠢的做法。
在随后的首脑会议上他强调了共同安全计划对于美国安全的重要性,对外援助的降低很可能引起防御预算的增加。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1946.3.5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②1947.3.12 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③1947.6.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1948-1951年向欧洲16国提供131.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④1947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1947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1935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1948.2-6 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1949.9,联邦德国成立⑥1949.1.5 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1949.9 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①196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政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③1963年约翰逊上台后,1964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党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①1969。
美国历届总统的外交政策回顾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对世界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届美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外交政策。
乔治·华盛顿在任期间,倡导美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为新生的美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他认为美国应当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托马斯·杰斐逊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重点之一是领土扩张。
通过购买路易斯安那等手段,使美国的领土大幅增加。
亚伯拉罕·林肯在专注于解决国内南北分裂问题的同时,也在外交上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西奥多·罗斯福奉行“大棒政策”,强调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通过武力和威胁来实现其外交目标。
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试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他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合作,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哈里·杜鲁门时期,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美国开始采取遏制苏联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对抗。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干涉。
约翰·肯尼迪时期,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其外交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登·约翰逊在越南战争问题上进一步升级了美国的介入,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裂。
理查德·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访问中国,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格局。
杰拉尔德·福特在外交上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政策。
吉米·卡特时期,强调人权外交,但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上显得力不从心。
罗纳德·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1958至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的“双轨政策”马 骏 内容提要 1958—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同时与苏加诺以及印尼陆军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
该政策是美国对印尼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奠定了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政策的基础。
双轨政策是在意识到美国对印尼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有限、美印(尼)关系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和较多制约性因素的背景下制定的,带有浓厚的过渡色彩。
双轨政策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开始调整与印尼民族主义的关系。
美国对印尼政策的重点由促使印尼走上与西方联合、共同反共的道路,转向了利用印尼民族主义,抑制印尼共,阻止印尼与东方阵营的联合。
关键词 美国外交 艾森豪威尔政府 对印尼政策1958—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印尼政策,是美印(尼)关系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一时期美国对印尼外岛叛乱的秘密干涉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至于干涉行动失败后共和党政府确立的同时与苏加诺以及印尼陆军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作为影响美国对印尼政策和美印(尼)关系的重要因素,至今尚未受到足够重视,这或多或少造成了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政策复杂性认识的偏差,割裂了美国政策的内在延续性①。
一、秘密干涉失败与美国政策的调整 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末期,美国的印尼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印尼外岛叛乱期间美国秘密干涉政策的失败,以及由此引发的共和党政府对美国在印尼政策目标、手段及策略的重新估价。
印尼因其人口、面积、资源和地理位置在美国东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太平洋战争和雅①卡欣:《作为对外政策的颠覆活动》(Audrey R.&George McT.Kahin,Subversion as Foreign Policy,The Secret Eisen2ho w er and D ulles D ebacle in Indonesia),纽约1995年版;鲁书泉:《美国与印尼关系:1953—1961年》(Soo Chun Lu,“United States Relati ons with I ndonesia,1953-1961”),未刊博士论文,俄亥俄大学,1987年;瓦尔达亚:《冷战的阴影:美国对印尼政策,1953—1963年》(F.X.Baskara T.W ardaya,“A Cold W ar Shadow:United States Policy t owardI ndonesia,1953-1963”),未刊博士论文,马凯特恩大学,2001年;加德纳:《共同的期望,不同的恐惧:美印(尼)关系50年》(Paul F.Gardner,Shared Hopes,Separate Fears:Fifty Years of U.S.2Indonesian Relations),科罗拉多1997年版;蔡佳禾:《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 褚浩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49-151页
主题词: 艾森豪威尔政府 军事援助 经济援助 政策
摘要: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
美国巨额的对外援助支出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
随着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美国开始强调欠发达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于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减少对外援助、加强对欠发达国家的援助、逐步由“军事援助优先”转向“经济援助优先”的政策。
这次战略中心的转移对以后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有长远的影响。
从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尔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为了使白宫办公厅成为有效的总统行政机构,艾森豪威尔仿参谋长制度而设办公厅主任。
艾森豪威尔在任内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继续奉行冷战政策“新面貌”战略。
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
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1.“新面貌”战略1952年11月,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以批评民主
党外交政策无力、承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赢得大选。
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
文件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动方案。
这套行动方案包含五大要素。
服从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遏制效果的总目标
施的共同安全计划,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同盟条约,将盟国纳入美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之下,构筑起对苏联、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最终达到威慑苏中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
最典型的心理战是杜勒斯在东欧推行的“解放战略”,即和平演变战略。
“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认为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
他强调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解放并不排除用战争以外的方法,即“和平的方法”来进行。
50 年代后期,美国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又根据斯大林逝世和赫鲁晓夫掌权后出现的新形势,提出对苏联东欧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几十年和几代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他提出实行“大规模的人民对人民的交往计划”,企图通过人员交往,进行渗透,努力争取新的一代,以达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
第四,“隐蔽行动”。
隐蔽行动的目的是“损害苏联与共产党中国的关系,增加苏联对卫星国控制的困难,阻止苏联集团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增长”
第五,谈判策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与苏联举行了三次最高级会议和五次外长
会议, 1959 年他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开始了美苏又争夺又想搞缓和的新局面。
“戴维营会谈”开创了冷战年代及以后的日子里美苏首脑会晤的先例。
“多米诺骨牌理论”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统治,
越南面临可能实现由越共领导下的统一的前景。
美国深为忧虑。
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的丧失”最终都将导致整个东南亚的丧失,然后是印度和日本的丧失,最后将“危及欧洲的稳定与安全”。
1954年9月,美国纠集英、法、澳、新、菲、泰和巴基斯坦在马尼拉签订了所谓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艾森豪威尔主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
又称杜勒斯-艾森
豪威尔主义。
为填补英国、法国因侵略埃及战争失败撤出中东而留下的政治真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美国国会后来授权总统两年内动用4亿美元援助中东国家,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