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案(湘教版选修6)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4~1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15~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并完成【思考交流】3。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并完成【问题导思】1、2、3题。
↓步骤8: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探究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总结出特别提醒。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题设问逐次完成。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教材P 14图1-11的解读,来讲解探究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以及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
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讲解。
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对策第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
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节约教育,养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促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不顾自然资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消费主义浪潮,是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主要根。
在消费中,要理智消费,节制消费,不盲目攀比,消费至上。
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行为取向,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造成了各种资环境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口、资、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四,政府引导,让自然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生态再生。
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相适应,政府应推动绿色生态分析规划和评价方法,将环境污染情况纳入成本计算,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类②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思维活动1.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但是环境不能影响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至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末20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⑤改造自然征服自然⑥善待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⑦全球⑧全球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听天由命⑨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⑩谋求可持续发展思维活动2.有人说“要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自然资源中有许多是非可再生资源,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无限度地开发资源,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要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必须做到⑪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⑫个人,兼顾当代人与⑬后代人的利益。
2.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⑭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与善待自然。
3.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行为规则是⑮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4.在对待环境问题方面,应该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⑯予以同等的重视。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相互关系(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的发展趋势(1)良性发展:人类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2)恶性发展: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思考1.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会带来环境问题吗?答案如果合理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会得到保护和改善,不一定产生环境问题。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思考2.为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做?答案节约用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出行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不吃野生动物等。
探究点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探究活动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产生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箭头 C、D表示的含义: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学建议本节知识主要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以及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途径。
本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讲解。
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参考资料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基本对策第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
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加强对全体公民的节约教育,养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促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不顾自然资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性的消费主义浪潮,是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主要根。
在消费中,要理智消费,节制消费,不盲目攀比,消费至上。
第二,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以循环经济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基本上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是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行为取向,有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造成了各种资环境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人口、资、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四,政府引导,让自然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生态再生。
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相适应,政府应推动绿色生态分析规划和评价方法,将环境污染情况纳入成本计算,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3.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2.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1.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2.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2.课堂讨论法。
3.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过程5.1 引入1.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2 讲解1.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策。
2.讲解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
5.3 案例分析1.列出几个环境污染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并在课上进行展示。
5.4 实地考察1.安排学生到当地的环保组织或环保站实地考察。
2.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组织的工作内容,加深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5.5 总结1.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反思。
2.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长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对策。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多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并评价其在活动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简报或文献资料。
2.图片、视频或PPT。
3.实地考察地点和相关人员。
八、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享受环保用户体验。
2.鼓励学生做一些实际的环保工作,如帮助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 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1。
3 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2.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知识清单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__________、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类②________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________于人类.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____________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⑤______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至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⑦______自然、敬畏自然⑧______自然⑨______自然⑩______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______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谋求__________________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1)原因:自然生态具有多种________。
湘教版选修VI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亙佶用二、人猱愆2•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资源 、容纳净化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 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
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 生存.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一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一18世纪18世纪一20 世纪末20世纪末以后态度依赖自然偎惧、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土地、生物)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听天由命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保补救措施谋求可持续发展教材p15活动:7/I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 ;20世纪末, 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人们这种观念的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灵茶萌和诸(一)尊重和善待自然1、现实意义上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2、积极意义上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3、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尊重自然、善待自衆自然生态的价值①维持生命的价值②经济上的价值③娱乐和美感上的价值④历史和文化价值⑤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人类与环境笑莱的和濟(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向了孙麻代借的!保护MU竟延续生蘭。
人类与环境【考点精讲】一、环境的概念与分类1. 环境的概念(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2)图解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密切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 环境的分类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到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典例精析】例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 原始文明时代 B. 农业文明时代 C. 工业文明时代 D. 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 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 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 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思路导航:(1)原始文明时代,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人类只能被动适应环境。
(2)农业文明时代,人们从事的活动主要是种植业,对土地依赖大。
(3)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答案:(1)A (2)B (3)B随堂练习: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B. 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C.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可以相同D. 天然环境就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思路导航: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3 人类与环境
教案
导入:请同学们列举一下存在我们周围的能够亲身体验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例子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
15。
资料,填写下列表格】
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对自然态度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源
破坏少数地区的问题区域性问题
全球性问题
人类行为听天由命大规模改造
事后的环境保护
补救
谋求可持续发展[经典例题]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