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讲究对仗工整押韵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31
对联平仄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趣味平仄押韵对联对仗工整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押韵对联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押韵对联上联:沧海沧海造化神龙万代宏图长策洸洋齐兴华夏国邦邦国邦国携手扬帆创业下联:桑田桑田曾经白浪千山画意诗情浩渺敢负东方霞早早霞早霞同心锄草栽花上联: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下联: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上联:星期天祖孙三代大团圆笑声喧舞步妍满堂欢喜乱猜拳夕阳斜挂西山额爷爷拜拜婆婆再见下联:年节夜父母二人顶义气糖果具烟茶备两桌肥鲜多惬意小票分填衣袋里宝宝亲亲崽崽乖些上联:大海千帆宇内旭日九重兴会星槎云汉长飞须看作为高士月中摘桂下联:长风万里天涯心潮一片明霞瞬息鱼龙变化振兴华夏雄才浪才栽花上联:喜看今日路下联:胜读百年书上联:或默或语或出或处下联:知柔知刚知微知章上联:出对原非易讲文采讲技艺或庄严或随意亦幽默亦俏皮字少感情深还得多给应对留余地下联:成联并不难看照应看相关有刁钻有平凡也含蓄也浅谈句句平仄稳最宜常把佳联作指南上联:一曲入云高高到九霄仙子正逍遥遥呼妙妙妙下联:百场连夜赶赶过十晚梦魂犹辗转转去观观观趣味押韵对联推荐上联:古道西风瘦马下联:小桥流水人家上联:明月春水岸下联:江风渔火船上联:从绳则正从谏则圣下联:佐饔者尝佐斗者伤上联:春节起身早家家吃元宝花灯檐上挑蜡烛堂前照噼噼啪啪放鞭炮真热闹来真热闹下联:十五月儿高处处过元宵身穿锦绸袄耳挂红辣椒妖妖娆娆踩高跷好逍遥呀好逍遥上联:台上笑嘻嘻哭凄凄如此描摹假作真时真且假下联:世间饱足足饥辘辘这般分派无为有处有将无上联:劫尘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下联: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为须多经典的押韵对联上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下联:来匆匆去匆匆饮酒几杯各西东上联: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下联:相马以舆相士以居上联:白眼观天下下联:丹心报国家上联:五千年人物尽上戏台离合悲欢真趣在下联:八万里河山皆归歌咏抑扬顿挫大家东上联:尽楼台池馆品妙手成图谁办此五世遗经万言作赋下联:视将相王侯如飘风过眼才消得四围烟水一榻云山看了趣味押韵对联还看了:1.经典对联集锦2.10个字的精彩对联3.经典励志对联集锦4.高三学生押韵励志的对联5.励志对联之押韵八戒。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仗的技巧与避忌王一端对仗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修辞方法,其匀称美、映衬美、音韵美,往往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明代诗论家谢榛《四溟诗话》指出:“律诗重在对偶”。
没有对仗,就不能构成律诗。
对仗的水平也体现着诗人的文字修养和思想境界。
律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全诗语气雷同、枯燥单调、章法杂乱。
其基本要求是中间两联要对仗,主要位置平仄要相对,还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等。
对仗的方式、技巧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形式来分,可分为“工对”“邻对”“宽对”等;按上下两句的关系分,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借对”“就句对”“隔句对(扇对)”“掉字对”“叠字对”“双生、叠韵对”“错综对”;按其个别特殊形式分,还有“虚词对”“逆挽对”“联绵对”“截句对”“半对半不对”“末字不对”等等。
但是,有的个别形式往往不被认可。
我觉得,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十五种,也可以称为“对仗十五式”: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同小类的名词相对,即同“类”又同“门”,更是工对。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等,都算工对。
工对时,五律因字少,较易实现;七律因字多又表意较复杂,则比较难。
2、邻对。
“邻对”是邻近的事类,即同类不同门、甚或不同类的名词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
它虽比“工对”稍逊,但仍优于“宽对”,且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增加了可用词汇,给律诗增添了相当大的活力。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都属于邻对。
3、宽对。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词性相同、句型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更宽一些。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便是宽对。
对对联的要领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
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
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
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
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
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
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评万象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常见的有九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选择,假设,⽬的,问答,下⾯我分别简单的说说1并列关系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致,在形式上平⾏并列,从两个不同的⾓度来说明同⼀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有的⽤关联词语组联,常常⽤“也”、“⼜”、“既......⼜......”等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意集中,遣词造句也⽐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在于,使上下联语⽓⼀致,并⾏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件事物或⼀种主题;不⾜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
2转折关系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向发展,从语⾔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常⽤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
例如下⾯这⼀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联:⼀味⿊时犹有⾻,⼗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上看“⿊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再看⼀幅: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成的对联,对⽐鲜明,波澜起伏较⼤,⽐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些。
3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常⽤关联词有,“才......⼜......”、“已......⼜......”、“曾......⼜......”等。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上黄河⼀道桥。
再如:才饮长沙⽔,⼜⾷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仗,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
对联一、知识积累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一)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主要格律:1.藏字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如】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2.拆字格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如】上联: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3.叠字格【如】上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4.复字格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多次。
寇准与友同出游,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5.回文格【如】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6.集句格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如】上联:读书破万卷(杜甫) 下联:落笔起群英(李白)7.顶针格【如】上联: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下联: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三)对对子对对子,也叫对对联,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
论对联创作的六项基本原则对联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
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
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六项基本原则:对仗工整、文气相当、措辞妥帖、立意明确、风格别致、修辞奇巧。
一副好的对子往往因其大致符合此六项基本原则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对仗工整:所谓对仗就是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对偶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其中字数对仗是一切对仗的基础。
上下联相同位置要用相同词性的词来对仗。
例如: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柏白梅兰。
数词与数词相仗,名词与名词相仗,形容词与形容词对仗……此种词词对仗是最为简单普遍的。
对于双音节或多音节词,除词性相同外构词方式也应相同,而在对仗中海特别讲究表颜色、方位和数量的词的对仗。
例如:半弯新月,一抹残霞。
仅“半”、“一”两字,把晚霞的落照的昏暗和朦胧新月表现得淋漓尽致。
字词词性对仗外,句式也要求严格对仗。
在句式对仗中,既要语意相关,也要节奏强弱相当。
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上联说明了江南的一个时令现象,而下联则是一种酒,语意毫无关联,但此联是特殊目的的表达,可视为字词严格对仗而内容不相关的无情对。
对仗还有多种形式,有从不同侧面表相近意思的正对及与之相对的反对和上下联共同说完一个整体意思,语序不能颠倒的串对。
通过对仗我们可以分别虚实字及应用,分别平仄声,加强知识面和用典故,我们可以通过对“孙行者,胡适之”这个对联,增加了解,明白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
胡对孙,取猢狲之意,.“行”对“适”,都是进退动词,“者”对“之”都是虚字,既有借对,又有流水对,联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孙子行着走,到那里去呢?”所以对联及诗歌的对仗,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有极大的自由,对仗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过于的讲究工整,就成了纤细,大工反拙。
律诗的押韵规则和对仗规则
律诗的押韵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押韵的位置:律诗通常在句尾的三个位置押韵,即第二句和第四句、第六
句和第八句的末尾字。
2.押韵的声调:律诗的押韵声调通常遵循平仄交替的原则,即第二句和第四
句、第六句和第八句的末尾字的声调必须是平声或仄声,且不能连续使用相同的声调。
3.押韵的字数:律诗的押韵字数通常为三个字或五个字,不能超过五个字。
4.押韵的韵脚:律诗的押韵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即属于同一韵母的字的集
合。
对仗规则则是律诗中的另一种重要规则,主要用于增强诗歌的对仗工整和美感。
具体规则如下:
1.对仗的规则:律诗的对仗通常是在颔联和颈联之间进行,即第三句和第四
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
2.对仗的类型:根据对仗的严格程度,可以将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和流水对
三种类型。
工对要求最严格,必须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宽对则相对较为宽松,只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即可;
流水对则是指两句之间没有明显的对仗关系,而是通过整体的意义和情感来表达一种连贯和流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律诗的押韵和对仗规则都是为了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效果,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对联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那要怎么写好对联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欢迎阅读与收藏。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
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
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二是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三是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扩展阅读:关于对联的贴法关于对联的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约定:以屋外面对大门作为方向坐标来判定左右。
一种是:横批有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文字改革,现代文是从左到右写的,所以,如果横批是从左到右写的,那么,上联应贴左边,下联应贴右边;如果横批从右到左写的,那么,上联应贴右边,下联应贴左边。
另一种:横批无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字改革不影响对联上下联的粘贴顺序,因为,按照国家法律,横排文字从左到右,竖排文字从右到右,现代从“从左到右”写的横批,正好符合中国有关文字法律关于横排、竖排的规定,所以,无论对联横批的顺序如何,对联按照传统贴法不变,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扩展资料: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仗工整的马年押韵祝福语、顺口溜对仗工整的马年押韵祝福语、顺口溜1、百花丛中一条蛇,东游西逛很快乐,百兽羡慕嫉妒恨,二零一三蛇传说。
一打春秋终熬过,盼的今日喜东风,愿你蛇年好运多!2、鞭炮开花是迎春的'笑脸,短信铃声是给朋友拜年。
看,金龙带来新年的春天;听,童生吟念墙上的春联。
愿,幸福生活乐无边。
3、除夕马上就到,电话短信挤爆;为了不凑热闹,提前向你问好。
祝你顿顿吃得饱,夜夜睡得好,清晨起得早,工资长得高,新年财运到!4、春节餐桌美味多,应当节制少吃喝,油炸食品致燥热,胆固醇高喉咙涩,吃糖不宜太过量,引致肥胖脂肪过,多吃蔬菜解油腻,新陈代谢新年乐!5、春节欢天喜地,大鱼大肉厌倦,节后注意身体,调节是个关键;工作莫要太累,身体最为宝贵,没事多喝开水,好好养养肠胃。
祝你节后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6、春节来临百花香,一条信息带六香。
一香送你摇钱树,二香送你贵人扶,三香送你工作好,四香送你没烦恼,五香送你钱满箱,六香送你永安康!祝春节快乐!7、春节饮食无规律,合理搭配要节制;早餐不可省略去,荤素相兼最适宜;春节美宴莫留恋,酒菜七分最康健;亲友欢聚莫贪杯,出行平安是关键。
春节快乐!8、辞旧迎新,新年问好。
祝君:新年新面貌、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起点、新年新开始、新年新心情、新年新运程、新年新局面、新年新收获、新年新跨越!9、拜年赶个早:一拜身体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心情好:六拜忧愁抛七拜幸福绕,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10、财神爷是咱的爷,好好孝敬礼莫缺。
你给咱爷捶捶肩,咱爷让你挣大钱;你给咱爷叩叩首,咱爷送你好彩头;你给咱爷按按摩,咱爷保你日子火;你给咱爷洗洗脚,咱爷赠你大元宝;你给咱爷拍拍背,咱爷让你更富贵。
蛇年你祝咱爷天天好,咱爷赐你福运年年绕!11、穿着新鞋潮褂儿,哼着迎春小曲儿,嗑着开心瓜子儿,唠着蛇年趣事儿,看着热闹春晚儿,打着拜年电话儿,收着祝福短信儿,吃着团圆饺子儿,蛇年你最神气儿!12、春节到,拜年早:一拜全家好;二拜烦恼消;三拜忧愁抛;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运道佳;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
趣味平仄押韵对联对仗工整押韵,可以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对联中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押韵对联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押韵对联上联:沧海沧海造化神龙万代宏图长策洸洋齐兴华夏国邦邦国邦国携手扬帆创业下联:桑田桑田曾经白浪千山画意诗情浩渺敢负东方霞早早霞早霞同心锄草栽花上联: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下联: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上联:星期天祖孙三代大团圆笑声喧舞步妍满堂欢喜乱猜拳夕阳斜挂西山额爷爷拜拜婆婆再见下联:年节夜父母二人顶义气糖果具烟茶备两桌肥鲜多惬意小票分填衣袋里宝宝亲亲崽崽乖些上联:大海千帆宇内旭日九重兴会星槎云汉长飞须看作为高士月中摘桂下联:长风万里天涯心潮一片明霞瞬息鱼龙变化振兴华夏雄才浪才栽花上联:喜看今日路下联:胜读百年书上联:或默或语或出或处下联:知柔知刚知微知章上联:出对原非易讲文采讲技艺或庄严或随意亦幽默亦俏皮字少感情深还得多给应对留余地下联:成联并不难看照应看相关有刁钻有平凡也含蓄也浅谈句句平仄稳最宜常把佳联作指南上联:一曲入云高高到九霄仙子正逍遥遥呼妙妙妙下联:百场连夜赶赶过十晚梦魂犹辗转转去观观观趣味押韵对联推荐上联:古道西风瘦马下联:小桥流水人家上联:明月春水岸下联:江风渔火船上联:从绳则正从谏则圣下联:佐饔者尝佐斗者伤上联:春节起身早家家吃元宝花灯檐上挑蜡烛堂前照噼噼啪啪放鞭炮真热闹来真热闹下联:十五月儿高处处过元宵身穿锦绸袄耳挂红辣椒妖妖娆娆踩高跷好逍遥呀好逍遥上联:台上笑嘻嘻哭凄凄如此描摹假作真时真且假下联:世间饱足足饥辘辘这般分派无为有处有将无上联:劫尘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下联: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为须多经典的押韵对联上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下联:来匆匆去匆匆饮酒几杯各西东上联: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下联:相马以舆相士以居上联:白眼观天下下联:丹心报国家上联:五千年人物尽上戏台离合悲欢真趣在下联:八万里河山皆归歌咏抑扬顿挫大家东上联:尽楼台池馆品妙手成图谁办此五世遗经万言作赋下联:视将相王侯如飘风过眼才消得四围烟水一榻云山。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
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声律启蒙(一东)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二、教学目标: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2.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三、教学重点:能背诵韵文。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导入:《夸父逐日》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对韵歌,请大家看。
2.出示韵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燕对鸣虫。
(二)讲授新课1.读准字音:(1)师:对照音节,自己轻声读一读,试着把字音读准,哪个字读不准,就多读读。
(2)如果你练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让伙伴帮你检查,是不是能正确读下来。
(3)学生互读,后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4)听完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自己再来读一读,一定要把字音都读准。
2.品读对韵:(1)师:孩子们,现在让我们都来看这一段对韵歌,里面藏着的对子可真不少,你能找出来吗?(PPT,大屏幕)学生生汇报:预设: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2)指导朗读:师:来,咱们把前面这一部分连起来读一读。
A、谁来试着读一读?B、讲授:这么简单的对子,如果我们能读得更加干脆利落,会更好听,不信,你们试试看。
(生自由读)C、指名读(3)还有对子吗?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师:能试着说说这是几言对吗?(4)指导朗读:这组对子,比起刚才字数多了,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读更好听呢?讲授:读起来不能那么干脆,但我们读起来,既要流畅,还要让大家听出清晰的节奏。
A、教师范读B、自己试试看C、谁想读?D、小嘴角翘起来,头摇起来美美的读,就更好听了,自己再试试看4.讲授韵脚朗读方法师:下面,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落在大屏幕上,再把这几句对韵连起来再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5,朗朗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6.指导背诵1、师:孩子们,怎么样,读了这么多遍,我们能不能试着不看着屏幕诵读出来?自己试试看2、能背诵的站起来,不能的可以对照文字,和大家一起读。
提示:嘴角翘起来,表情美起来,手儿可以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