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卞中贪污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京城小会计自诩“国内首富” 查账吓了检察官一跳 贪污千万挪用两亿公款被公诉 记者昨天获悉,原国家某基金委员会财务局会计卞中因涉嫌贪污 126237 万元、 挪用公款 20993 亿元, 已由市检察院一分院公诉至市一中院, 一同被起诉的还有涉嫌伙同卞中挪用公款 1000 万元和犯有玩忽职守罪的 该基金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原副处长吴峰。
2003 年,海淀检察院反贪局接到某基金会举报,该基金会财务局会计 卞中有挪用公款 2090 万元的重大犯罪嫌疑。
该案的导火索是卞中经手下拨给某科研单位的一笔专款,对方单位反 映没有收到,后经该基金会审计部门审计,发现卞中把此款打到了一家私 人公司的账号上用于经营活动。
真是一查吓一跳。
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立案查明犯罪嫌疑人卞中在担任某基金委员会 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利用自己掌管专项资金下拨的权力,采用虚 构拨款事实、伪造财务、银行对账单、削减拨款金额等手段涉嫌贪污公款 1200 多万元,挪用公款达 2 亿多元。
检察机关还查明卞中贪污、挪用巨额公款的行为从 1995 年一直持续 到 2003 年案发。
1995 年 6 月, 卞中在和办公司的邻居聊天时提到他任职的基金会有大量闲置资金可以拆借,邻居马上谈到他的公司正好缺钱,卞中如果能搞到 钱,他的公司可以出高利息。
卞中立刻把和他同一科室负责拨款的吴峰约到新大都饭店商量。
当时两人向对方企业提出了条件, 第一, 所付利息必须是现金; 第二, 由企业出资,让两人出国玩儿一趟。
对方企业同意后,卞中和吴峰两人采用不记账和私盖公章等手段,把 基金会的 1000 万元提供给对方的私人企业用于经营。
这笔钱一直被使用到 1998 年才归还。
卞中和吴峰将挪用 1000 万元公款所得的 294 万元利息占为己有,其 中吴峰分得 1 万元。
1999 年 8 月到 2002 年 7 月,手里掌握着数以亿计资金的卞中,采用 慌称支票作废、偷盖公章、伪造银行凭证等手段疯狂贪污公款,总数额达 到 1262 万余元。
小会计怎能贪污2个亿?近日,北京市一中院审理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会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2.28亿元的特大腐败案件。
都说当今社会有权才能谋私,然而卞中这亇无品无级的“小蛀虫”,却“创造”了无权也能搞特大腐败的“奇迹”,实在令人叹为观之。
那么,这条小小的蛀虫何以能贪污挪用这么多公款、而且长期不被发现呢?个中原因,我辈局外人自然难以解谜。
现在各个单位都有财务分管领导,而且凡资金较多单位,搞财务工作的也决不会只是一个人,不可能出纳、会计一个人兼,即以此小蛀虫卞中所在的科技基金会而言,据说其体制上还有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两级财务机构。
但是,在这家单位,似乎这两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都虚设了。
一般来说,某个单位的资金进出划帐时,需要在支票上盖支票帐和法人章,而这两枚章是不允许保管在掌握支票的财会人员手中的,但卞中作案的案值如此巨大,而作案手段却并不高明。
这说明,这家基金会的法人章、支票章、支票簿全掌握在卞中一人手中了,这家单位“掌门”平时干什么去了?何以对这条“蛀虫”如此信任?况且,卞中后来贪污挪用公款胆子也越来越大,造成其东窗事发的一笔案款就达2090万元,说明他频频作案,已到了“如入无人之境”,我不明白,这家基金会的来往帐目,何以不见银行的监管?难道不需要每月对帐、每年审计、轧帐吗?这说明,在某些基金会那里,资金之混乱已到了极点。
这大概与基金会本身的功能特点有关,因为基金会本身就是花钱的,钱拨得越多“业绩”就越大,所以,基金会的负责人大概就不像企业领导那样锱珠必计,对资金帐目的轧平无所谓,因而常常疏于监管。
有的地方的基金会,据说曾发生过本来应该将这笔用于资助社会事业的资金自已作主造了房子、买了车子,甚至还发生过某地把社保基金拿去炒股亏损、使退休职工失去“活命钱”的恶劣案件。
而陕西发生的杨永明等人的宝马彩票作弊案,则反映了体育彩票基金的胡涂帐,最终引发了天怒人怨,终于来了腐败案大爆发。
基金会之所以频频发生腐败案和不安全隐患,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某些基金会的“掌门人”,常常是从党政高位上退下来进行安排的官员,或是现职有权高官的亲属、亲信之类,正因为有这个特点,便引发了以下两大先天性弊病:一是由于基金会“掌门”级别特别高、或与现职当地高层领导关系特别“铁”,所以,还有余威,有关部门一般有投鼠忌器之心态,不大敢去监管。
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公款续:贪2亿只为情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一案,是北京市法院近年来审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贪污、挪用公款案。
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会计,何以张开鲸吞之口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两亿多元?他贪污、挪用的公款去向何方?两亿元公款粉饰男人“面子”2004年11月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轰动京城的小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作出判决,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一审判处被告人卞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心情抑郁他活在自卑和自尊之间卞中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我国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母亲是某科学院的研究员。
卞中在家里排行老小,哥哥姐姐从小都非常优秀,姐姐大学毕业后很快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哥哥在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工作。
而卞中却只是在北京第一商业局干部学校读了一个大专。
1992年7月,已经29岁的卞中毕业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当了个会计,这让卞中也感到了深深的自卑。
更让卞中苦恼的是他的情感生活。
因为其貌不扬、收入不高,亲戚朋友托了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却都杳如黄鹤,他苦恼得常常夜不能寐,后来干脆落下了个神经性失眠的毛病。
由于长期心理抑郁,还没来得及接触女人的卞中却对女人丧失兴趣。
作为一个事业平平、又有性功能障碍的男人,卞中内心的痛苦无人知晓。
为了缓解郁闷和痛苦,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卞中天资聪颖,脑子好使,对本职业务颇为钻研,他认真的态度和老好人的性格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全国各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上报到基金会后,基金会组织专家评审,评审合格后给科研单位划拨经费,这些钱都是国家财政部下拨的。
在向这些科研单位拨款的过程中,有的拨款因为账号错误、研究项目撤销或者地址有误,拨出去的款又被退回来,卞中负责“退汇重拨”业务,手中管着这些钱,重新核实后再次拨款。
这些退回来的钱趴在基金会的账上,只有卞中自己知道,他暗地操控着约有200万元的“退汇重拨”款。
一、案例简介案例1: 伪造银行对账单,挪用两亿判死缓曾在国家某科研基金管理机构会计卞某涉嫌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一案,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职务侵占案件,最终卞某被法院判为死缓。
从媒体报道来看,卞某在案发前的八年期间里,利用掌管该科研基金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谎称支票作废、偷盖印鉴、削减拨款金额、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两亿余元。
卞某担负着资金收付的出纳职能,同时所有的银行单据和银行对账单也都由他一手经办,使得他得以作案长达八年,却一直没有被察觉。
审计部门曾经对该基金委的财务状况多次审计,但一直没有发现卞中挪用资金的问题。
案发当年的春节刚过,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刚来的一名大学生提前休假回来,去银行办事时顺手将此前都是由卞某经手的银行对账单取回,而此时卞某还没有对这次的对账单作假,上班伊始便到定点银行拿对账单,以往这一工作由会计卞中负责。
取回对账单后,这名大学生开始将对账单和内部账目进行核对,一笔金额为2090万元的支出引起了这名大学生注意,在其印象里他没有听说此项开支。
这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找到卞中刨根问底,慌乱之下卞中道出实情,这桩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的大案也因此浮出水面。
据办案人员介绍:“作为入账凭证,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体现在银行的对账单上,而在基金委,卞某既管记账又管拨款,身份是会计却又掌握出纳的职能,这样就给他实施贪污挪用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比如说他挪出去3000万或者1980万,他把真对账单拿下来自己留下以后,在假对账单里,这笔钱他自己做得根本不体现出来。
”“咱们银行对账单,都是从电脑打出来的,既然是电脑做的,卞某也有电脑,他也可以按照那种纸张和程序往下打。
”打印出对账单后还必须要加盖银行印章,卞某长期和银行打交道,与银行工作人员之间非常熟悉,有时候银行直接就把印章给他,让他自己盖,这时候卞某就可以一次盖很多。
卞某贪污、挪用巨额公款长达八年才案发,从一定意义上讲,暴露出了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在基金管理方面的漏洞。
小会计贪污挪用两个亿(组图)侦查员正在提审卞中摄影/伊啸剑卞中案查出的赃车检察机关办案卷宗北京近年最大一起职务犯罪案告破本报记者独家采访破案全过程明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首次公开开庭审理某基金会会计卞中涉嫌贪污、挪用公款2.28亿元一案。
据悉,这是本市检察机关近年来自行侦破的犯罪数额最大的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也是海淀检察院建院以来侦破的数额最大的一起职务犯罪案件。
在此案侦破过程中,检察院的侦查员和这个“超级蛀虫”斗智斗勇,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
亲历了卞中案整个侦破过程的案件承办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2000万科研经费没收到2003年2月12日上午,正在开会的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领导接到某基金会纪检部门的报案,该基金会下拨的一笔2090万元的科研经费,下面单位反映没有收到。
经单位调查,该基金会财务局会计卞中有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的重大嫌疑。
一笔就挪用公款2000多万元,检察院领导立刻意识到案件的严重性:“今天的会先开到这里。
张处长你带两个人马上跟随报案的同志到基金会去一趟,先把人控制住,有什么情况随时汇报。
”听到局长的指示,小戴等两位检察官立即开车跟随基金会的报案人员一起返回基金会。
到了基金会纪检办公室,卞中已经在这里等候两位检察官。
两位检察官看到眼前的对手是一个身高一米六多,穿着非常一般的中年男人。
见到检察官们走进办公室,还没等办案人员开口,卞中自己就主动承认说:“我真的就这一次,就被发现了。
钱我马上就可以要回来……”但是两位侦查员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觉察出:如果只是这一笔钱,卞中交代之后应该显出轻松,但是眼前的卞中不但没有轻松的表情,反而还显得非常紧张。
“这小子肯定还有事。
”当天,海淀检察院成立了由检察长牵头的“2·12”专案组,反贪局侦查二处的全体干警为专案组成员,开始对此案立案侦查。
转账支票打开犯罪缺口把卞中“请到”海淀检察院,已经是傍晚时分。
提讯立刻进行:“卞中,你做的事最好自己说清楚,这样对你有好处。
.
会计卞中贪污案分析
卞中1962年x月x日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我国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母亲是某科学院的研究员。
卞中在家里排行老小,哥哥姐姐从小都非常优秀,姐姐大学毕业后很快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哥哥在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工作。
而卞中却只是在北京第一商业局干部学校读了一个大专。
1992年7月,已经29岁的卞中毕业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当了个会计。
2003年2月13日,因涉嫌犯挪用公款罪,被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事拘留,同年2月27日,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对其依法执行逮捕。
1、这个案例说明一个经济工作者需要一些什么职业素养?
2、这个案例说明当时基金委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中存在一些什么漏洞?
3、作为一个经济工作者,卞中的教训能给你带来一些什么启发?
4、假如你是基金委的业务主管,卞中的教训能给你带来一些什么启发?
答:1.
法律方面:作为一个经济工作者,首先要遵守行业法规,相关的法律条例。
道德方面:一个经济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本着原则性、无私性、服务性的工作原则,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具有抵御腐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2.个人方面:个别经济工作人员存在腐败现象,职业道德低下;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注重对工作人员和工作程序的监督。
组织制度方面:基金委内部管理工作未能实现程序化,监管效率低下。
例如:从1995年至案发,他共有26笔贪污和挪用,手法相似,而主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查财务账;从1995年到2003年,八年间大规模资金不明不白地转移也没有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也显示了基金委内部管理和控制能力不足,重视不够。
3.、经济工作者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人才,经济工作者应该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不能够利用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做一些违法犯法的事,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宪法法律。
经济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被金钱所诱惑。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监督意识,及时发现工作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向主管部门反映,减少甚至避免损失。
在提高个人业务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建设,提高自身御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遵法守法的意识;提高自身和整个部门的监督水平,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完善财务账的审查和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改进基金委的会计制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