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11-12•呼吸道传染病概述•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与诊断•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目录•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呼吸道传染病的社会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与发展01呼吸道传染病概述定义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类通过空气、飞沫等呼吸道传播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
分类呼吸道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两大类,其中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最为常见。
定义与分类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可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
危害呼吸道传染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肺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与危害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每年都有季节性流行和暴发。
其中,流感病毒是导致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现状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同时,新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也在不断出现,如新型冠状病毒等,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
趋势呼吸道传染病的现状与趋势02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与诊断症状表现流鼻涕、鼻塞这些症状在呼吸道传染病初期较为明显,可能伴有流泪等。
喉咙疼痛喉咙疼痛是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伴随症状,可能因炎症或病毒感染引起。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征兆,如肺炎等。
发热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可能伴随寒战、出汗等。
咳嗽咳嗽是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表现,可能干咳或伴有痰液。
诊断流程与方法了解患者的患病经历、与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有过接触或在疫情高发区域生活或旅行过。
病史采集体征观察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的体温、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喉咙是否红肿等。
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类型。
如X光或CT扫描,有助于发现肺部感染等病变。
在疫情高发区域,每个人都应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警惕。
提高警惕疑似病例的识别报告制度如发现患者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应将其视为疑似病例。
呼吸道传染病知识
1、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①传播途径易于实现,传播广泛,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集体单位,常可引起局部暴发。
②常见冬春季节发病升高;
③低龄儿童中多发;
④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如防护不当,可发生医院感染。
⑤在缺乏疫苗特异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可有周期性流行。
2、常见的呼吸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百日咳、肺结核、流脑、白喉等。
学校里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风疹等。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早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断困难。
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全球首例人类禽流感发生于1997年5月的香港,是一名3岁儿童。
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有H5N1、H7N7和H9N2三种。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流感样症状,小儿和老人易并发肺炎,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发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禽流感病毒在22℃时或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在4℃能保存数月,在中性和弱酸性环境中能保持致病性。
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日光直接照射下容易灭活。
对热、酸和有机溶剂的抵抗力弱,常用消毒剂如甲醛溶液、脂溶剂、漂白粉、稀
酸、碘剂等能迅速破坏其致病力。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病禽或带病毒禽类,以产蛋鸡群多发。
病毒随病禽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空气、水和食物等。
人类因接触病禽或带病毒禽类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而被感染。
目前尚无人传人的确切证据。
●传播途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与病禽密切接触者为高
危人群。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7天,一般为1至3天。
急性起病,初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感样症状。
约半数病例出现肺部感染,查体可发现双肺干湿性罗音。
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导致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最终因出现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少数患者病情较重。
病情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感染病毒亚型;年龄较大或较小;治疗较晚;出现肺炎、肝损害、肾损害等多种并发症。
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单从临床上不易区分,流行病学史中是否与病禽密切接触有助于鉴别诊断.病毒分离鉴定是确诊的唯一依据。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严格封锁疫区,疫点周围三公里内捕杀病禽,焚烧和掩埋病禽尸体及其污染物,疫点周围五公里内对禽类进行强制性免疫接种。
彻底消毒污染的禽舍及其周围环境,严禁活禽流通。
(二)切断传播途径
发生疫情时,应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接触病禽时应戴口罩、护目镜和橡胶手套,穿隔离服,接触病禽或其分泌物后应立即洗手。
(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宣教,注意卫生,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加强锻炼,少去公共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