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篇一、引言人类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上的行为分析,旨在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对人类行为心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的摘抄。
二、基础理论1. 霍尔的人格理论霍尔(G. Stanley Hall)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霍尔提出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种观点,强调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摘抄内容:“人格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基本心理结构,而环境则提供了个体发展的条件。
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潜意识心理过程包括本能、欲望、冲突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
摘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潜意识心理过程包括本能、欲望、冲突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我代表个体的本能欲望,自我代表个体与现实环境的互动,超我代表个体的道德观念。
”3.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强调观察、实验和客观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
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和改变行为。
摘抄内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和改变行为。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会根据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行为分析1.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内在需求的驱动。
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心理学笔记20篇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了与自身价值观、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该理论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
2. 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引起特定反应的现象。
这一理论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并提出了条件反射在研究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情绪和成就的影响,并提供了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研究和模仿行为。
该理论还探讨了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5. 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整过程。
该理论研究了情绪调节的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6. 研究理论:研究理论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记忆过程和研究动机。
7.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该理论研究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社会认同对个体自我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8. 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力。
该理论探讨了情绪智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提供了提高情绪智力的方法。
9.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愿的产生过程。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决定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自我决定能力。
10.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探讨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1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探讨了个体追求目标和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动机和动机养成的方式。
12. 注意力理论:注意力理论研究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关注和集中程度。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前言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专业的知识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b. 智力增长观:智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c.高成就动机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e.坚持完成任务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第一部分人类发展第2章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2.成熟与学习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连续性(爬坡)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正文: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基础心理学学习笔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P2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P4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7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只有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学派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P9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6.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主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其中,心理学的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P107.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P15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P168.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9.脑干在颅腔,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延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通道,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10.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2.意识的不同状态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4.注意的生理机制5.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一节意识概述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知觉2.无意识行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第二节睡眠与梦一睡眠(一)睡眠及其特征(二)睡眠过程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二梦(一)梦的概念和事实(二)梦的理论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
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
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
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
梦话也与做梦无关。
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
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几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那感觉就像是在心灵的迷宫里探险,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让我兴奋不已。
其中一些观点和案例,更是像一道道光照进了我生活的角落,让我对自己、对他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人们在恋爱中,往往会把自己理想中的伴侣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忽略了对方真实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小敏的恋爱经历。
小敏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的姑娘,一直梦想着能找到一个温柔体贴、事业有成的白马王子。
后来,她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叫阿强的男生。
阿强长得帅气,工作也不错,小敏一下子就心动了。
在刚开始交往的那段时间里,小敏觉得阿强简直就是她的命中注定。
阿强偶尔给她送个小礼物,或者说几句甜言蜜语,小敏就觉得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温柔体贴。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慢慢浮现出来了。
阿强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可能会连续几天都不怎么联系小敏。
这时候,小敏就受不了了,觉得阿强不关心她。
而阿强呢,觉得小敏太黏人,不理解他工作的辛苦。
其实呀,小敏只是把自己想象中那个无时无刻都能陪伴在身边的理想伴侣形象,强行套在了阿强身上。
她忽略了阿强是个有自己事业和生活节奏的真实的人。
还有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同事小李。
小李工作特别努力,经常主动加班,对每个项目都力求做到完美。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他特别上进。
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他觉得自己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
这种自卑感让他不敢放松,哪怕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是觉得不够。
有一次,公司的一个项目小李完成得非常出色,老板在会上表扬了他。
可小李却一脸惶恐,不停地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看着他那紧张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跟随群体的意志行动。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①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⑴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美国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⑹认知心理学美国奈瑟西蒙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
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
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
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
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
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
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
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
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在探索心理学的广袤世界中,我读到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和理论,以下是我精心摘抄的一些精华内容,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探讨。
一、关于认知与思维“我们并不是直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系统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并非是世界的真实模样,而是经过我们大脑的加工和解释后的产物。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偏差和思维模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
例如,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即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看法。
而“确认偏误”则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努力克服这些认知偏差,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二、情绪与情感“情绪是对刺激的即时反应,而情感则是在情绪基础上经过思考和评价产生的更持久、更复杂的体验。
”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区别。
情绪往往来得迅速而强烈,如愤怒、喜悦、恐惧等;而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上,经过我们内心的思考、价值判断以及与过去经验的结合而形成的,比如爱、恨、自豪等。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完全消除负面情绪,但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整行为习惯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方法来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相对稳定的模式。
”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还决定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例如,外向型的人通常善于社交、充满活力,而内向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思考深入。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优势,同时也能让我们更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心理学“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普通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绪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干:维持个体生命延脑:呼吸心跳消化桥脑: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3)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神经系统(1)神经过程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是相互诱导(2)大脑皮层的两种诱导形式: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或加强周围兴奋引起,如:太认真而对外界“视而不见”负诱导由兴奋过程或加强周围抑制引起,如:小孩睡前太兴奋而“闹觉”(3)继时性诱导:随时间延续而出现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4)大脑表层: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5)大脑半球:左半球——语言性工作,逻辑思维(计算、时间感、节奏感、运动)右半球——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想象、音乐欣赏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看见部分就知道整体是什么理解性——对同一事物大家看法不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选择性——对象和背景,选择自己想看的,或因其特点而看到它想让自己看到的(两栖)恒常性——形状、明度和颜色不因距离或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太阳是圆的)4.感知觉的应用:强度率——授课时声音的高低差异率——授课时重点部分提高声音、字体写大、划线等等使知觉对象突出活动率——演示实验、幻灯片、视频组合率——相似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区分七、记忆1.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笔记整理一、导论1.1 什么是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分支: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古代心理学: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威廉·詹姆斯、赫尔曼·艾宾浩斯等•当代心理学:认知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等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观察法2.实验方法3.问卷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二、神经系统与生物基础2.1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主要功能: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2.2 神经元与神经传递1.神经元结构:细胞主体、树突、轴突2.神经传递: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传递–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兴奋:兴奋门槛、动作电位–神经抑制:抑制性递质的作用2.3 大脑与认知功能1.大脑结构与功能:•脑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皮层:感知、记忆、思维、情绪等2.认知功能:•感觉与知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注意与记忆:注意机制、工作记忆•语言与思维:语言产生、思维方式•情绪与情感:情绪识别、情感体验三、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1 智力与智商•定义: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量:智商测试、标准智商、心理发展指数3.2 人格与个体差异1.人格定义:个体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2.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冲突和童年经历•行为主义理论:环境塑造•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和自我觉知•五因子模型: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3.3 认知与社会发展1.认知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阶段•语言发展:语言习得的过程•学习理论:认知学习、行为学习2.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理论: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社会情绪发展: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四、学习与社会心理4.1 学习与记忆1.学习定义: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学习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3.记忆过程:–感知:注意、感官记忆–存储: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提取:回忆、遗忘4.2 社会认知与社会学习1.社会认知理论: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些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超乎想象”。
比如说,你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今天会很棒”,那么这一天可能真的会变得很顺利。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公司组织的演讲比赛。
说实话,我这个人平时就不太善于在公众场合发言,一想到要站在台上面对那么多人,心里就直发怵。
比赛前的那几天,我简直焦虑得不行,脑子里不停地想着各种可能出错的场景:忘词啦、结巴啦、台下观众嘲笑啦……越想越觉得自己肯定不行。
可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上面就提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我心想,反正都这样了,不如试试呗。
于是,我站在镜子前,深吸一口气,大声地对自己说:“明天的演讲,我一定能行!我准备得很充分,我的表现会超级棒!”刚开始说的时候,心里还觉得有点假,可多说了几遍之后,好像还真有了那么一点信心。
第二天,轮到我上台了。
刚站上去的那一刻,心跳得那叫一个快,腿都有点发软。
但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昨晚的自我暗示,心里默默地又重复了一遍那些话。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慢慢地平静了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准备的内容讲了起来。
讲到一半的时候,我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完了完了”。
可就在这一瞬间,那个心理暗示又冒了出来:“没关系,小失误而已,继续加油!”然后,我真的就迅速调整了状态,顺利地完成了后面的演讲。
讲完走下台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还有点懵,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到了。
后来,比赛结果出来,我居然还得了个不错的名次。
通过这件事,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
它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小开关,只要你轻轻按下,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做“羊群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跟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走。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去逛街买衣服。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1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
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
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
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
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
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
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
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
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
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笔记简介本文档是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的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概括和理解该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行为和心智的科学。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
-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第二章: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神经传递和神经化学过程。
- 生物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觉感知、研究与记忆等。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的关系。
-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 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发展心理学- 物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发展阶段和问题。
第五章:社会心理学-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 集体行为和群体决策的心理机制。
第六章: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 个体差异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人格心理学理论和调查研究。
- 人格特质和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心理障碍与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 心理障碍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结论本文档概述了第三版《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导论、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以及心理障碍与治疗。
希望这些笔记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览,并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方向。
心理学五大领域:
神经科学
发展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里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
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送你一座玫瑰园》:心理学入门读物,非常通俗,推荐
《学习的艺术》:学习如何学习,非常NB,力荐
《学习乐观》:经典的积极心理学著作
基础读物(必读)——
《拖延心理学》、《战胜拖拉》、《把时间当做朋友》、《对生命说是》、《津巴多时间心理学》、《别太苛求:摆脱
完美主义的束缚》;
《遇见未知的自己》、《生命的重建》、《寻找你的北极星》也很好懂;
特别推荐:《当下的力量》、《一念之转》、《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深度阅读——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常禅》
认知:通过言语、色彩、形体或印象,去理解、体验与表达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的一般意义,以与人、社会、自然和宇宙之最一般或最本质的方面,建立认知的、道德的与审美的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映,是人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感受到的触摸与疼痛等都属于人的感觉
知觉:是个体把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性认识。
例如,个体将感觉到的圆圆的形状、鲜红的颜色、淡淡的香气和甜甜的味道等信息加以综合,形成了“苹果”的整体印象,这就是一种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并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由各个感觉器官获得信息的有机整合过程。
心理学主要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马斯
洛/
罗杰
斯
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
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
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
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
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
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
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
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
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
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
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
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
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
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
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
代还原论。
现象学的研究方
法
好:对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有
重要贡献
坏: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
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
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
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
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
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
上班”、“我不得不去洗
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
调遣”等。
其实,我们不一
定非要做这些事。
我们甚
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
情。
在特定的时刻,行为
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
择。
此时此刻:生活中总有很
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
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
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
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
是痛苦的失恋。
也有一些
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
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
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
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
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
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
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
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
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
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
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
真正完善的人。
只有生活
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
享受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
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
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
天”。
不同心理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