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61 KB
- 文档页数:19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①的画面,第二句叙事,“龙标”“五溪”写出了②;后两句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
8.本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都是对朋友或亲人的深厚情谊。
请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位诗人,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7.暮春时节,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不停地悲啼朋友被贬之偏远8.示例1:李白的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寄托诗人的离愁和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关切。
示例2:王维的诗运用联想,不直说自己思乡念亲,而是想象对方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一空,“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在柳絮落尽,子规啼鸣之时。
此句写景兼点时令,诗人描写了暮春时节,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不停地悲啼这一画面。
融情于景,饱含着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二空,“闻道龙标过五溪”意为: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龙标”“五溪”写出朋友被贬之偏远。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将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思念,情谊深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诗人运用联想,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含蓄深沉,朴素自然,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中考专题诗歌鉴赏含答案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
棹(zhào)歌:船歌。
⑴.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释】①落落:松高貌,稀疏或零落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⑴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
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 分)答:9. (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分)(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
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2分)2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2.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分)答:23.“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答:22.(2分)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3.(2分)“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现臆侧,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6.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三)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意思对即可)(2分)4遣兴 [清]袁枚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
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3分)▲8.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
5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0.“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2分)1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1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2分)10、答案:xiá 共2分11、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12、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详解】(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
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1篇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
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答案: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
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意思对即可。
2.写对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愁苦。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意思对即可。
第2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以一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边塞秋景异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答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即可)第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第4篇辋川六言(其五)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赏读纳兰性德的书法作品《浣溪沙》,请将其中描写营垒、关城荒凉破败的句子,用楷体正确规范地写到田字格里内。
【答案】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临摹。
汉字书写要求用楷体字工整、美观地书写。
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理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
《浣溪沙》全文内容为“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其中“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句描写了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的景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6.“殊未屑!”一句后面叹号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示例: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6.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很不甘心做女子”,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出词人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愤慨和与传统决裂的决心。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中意境的理解把握。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描写的是篱笆之下的菊花全部争相盛开,秋天的景色十分明净、清爽的美丽画面。
有“篱笆”“黄花”“秋色”等景象,据此描绘即可。
示例: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湛蓝的天空像是被擦拭过一样,鲜妍明媚,干净而空灵。
篱笆下菊花绽放,满眼金黄,耀眼可爱,花朵不时在风中摇晃,空气中散发出阵阵花香。
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殊未屑!”的意思是:(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感叹号,表达自己对做一个贵妇人的强烈的不甘心。
再联系。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可知,诗人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从而可看出“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愤慨和与传统决裂的决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新笋》《咏新荷》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朱松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蔡楠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
②戢戢(jí):象声词。
风吹竹笋声。
③苍头:仆人。
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
⑤水仙:水中女神。
⑥吟意:吟诗的兴趣。
⑦罗:丝织品。
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问题】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两首诗的题目“新笋”和“咏新荷”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新生的竹笋和新生的荷。
两者都属于新生事物。
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可知,春风把竹笋都吹出了地面,满山遍野聚在一起,人们都还不知道。
作者描写了新生的竹笋满山遍野,景物清新而富有生机。
根据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可知,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
所写画面同样清新且富有生机。
第一首诗中的“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于是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
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同样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
所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作者的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语文中考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篇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
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
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 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词鉴赏。
1. 情景交融,“乱”字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2. 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
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一)诗歌鉴赏。
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飞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来描写春天的郊野。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
1.示例:麦浪,草根,肥水,飞蝶,野草花2.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被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境。
(一)诗歌赏析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歌赏析1. 特点: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语意相近即可)2. 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所咏美好之景,全成春恨之铺垫。
,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或:以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得婉转深刻。
(一)诗歌鉴赏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第一、二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示例:湖面的波光和秋夜的月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和而和谐。
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一样迷迷蒙蒙。
2. 示例: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
作品赏析: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
[1](一)诗词赏析村夜白居易霜曹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后两句与前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2)(3)题两选一)(1)提示:描述时要突出村夜秋气浓重、夜色凄清、行人绝迹、小虫低吟等特征。
(2)前两句在凄清的夜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后两句在一副明月似水花如雪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陶醉和情不自禁的赞叹之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
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作品译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作品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
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