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2022考研政治政经重点难点分析马原理包括马哲、政经、科社三部分,前几年选择题集中在马哲的唯物论、辩证法、熟悉论部分,今年对政经部分有所重视,政经部分内容庞杂、难点较多,现对其重难点做以下解析政经重点难点解析一一、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学问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确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洁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互相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绽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觉,其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绽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确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蔽在商品内部,必需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进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进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其次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第三节则对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所以,这一章的基本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四个部分,而贯穿这一章始终的核心概念就是价值。
此外,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考生也要留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在考察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需区分简洁劳动和冗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改变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本章可以联系实际的原理比较多,比方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等。
应当指出,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完全适用的。
因此,考生在学习这一章时,应学会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去分析和熟悉我国目前经济建设领域消失的实际问题。
比方如何熟悉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及其详细表达等等。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既研究微观经济现象,也研究宏观经济现象。
二、价值与价格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三、货币与信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信用是借贷行为及基于信用的经济活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
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是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方法体系。
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国民经济核算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制定经济政策,分析经济形势。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在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
六、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
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为手段、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以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
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九、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经济体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府与经济相互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学科,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就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个知识点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社会中规定政治权力分配和行使以及规范政治行为的体系。
最常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
民主制度强调公民的参与和政府的责任,以及选举制度、司法独立等制度保障;专制制度则注重政府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以及官僚体系、公安机构等制度保障。
政治制度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制度会对市场经济、财政政策、劳动力市场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个知识点是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经济活动组织和全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产权制度、市场机制、企业组织等方面。
经济制度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制度,它强调市场供需关系的自由调节和竞争的自由进出,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率。
计划经济则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制度,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三个知识点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
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增加公共支出可以促进投资和就业。
财政政策能够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逆周期调节可以调整经济波动。
第四个知识点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调整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影响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等,从而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第五个知识点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交叉点,反映了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和就业情况。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能水平、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
政府可以通过就业政策、职业培训等措施来调整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政治经济知识点
1. 政治制度: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包括政府机构、政治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
2. 经济制度:指国家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包括生产方式、分配方式、财政政策等方面。
3.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分支。
4. 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公共利益而提供的经济资源。
公共财政包括政府收入、政府支出、财政赤字、债务等方面。
5.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金、住房保障等方面。
6.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自主作出,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7.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为主导,通过计划和指令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
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干预和控制力。
8.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包括出口、进口、外汇交易、关税等方面。
9. 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力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年)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
经济增长既受到内生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也受到外生因素(如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产生于17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经即无产阶级政经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2.物质资料的生产:含义: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的活动.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须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地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一切其他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社会生产力的含义与要素: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4.社会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相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内容: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生产居于首位,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与结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6.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他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特点:1.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经济活动相联系的2.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
以下是一些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1. 社会制度:研究不同社会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体系。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税收、政府支出、货币供应等。
3. 阶级分析:通过研究社会中的阶级结构,理解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
4.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的不同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性市场,以及这些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祉的影响。
5. 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国际间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化等。
6. 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绩效和发展的影响,关注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
7.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如何形成,以及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8.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贫困、经济增长、资源分配等。
9. 环境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政策和制度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
10.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工资、职业选择等与劳动力有关的经济问题。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它不仅关注经济现象本身,还强调政治、社会和制度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经济活动及其在社会中的背后驱动因素。
考研政经复习内容对于考研的学子来说,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政经)是政治科目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政经的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概念、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考研政经的复习世界。
首先,我们要明确政经的考试大纲和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政经的重点包括商品与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
了解这些重点,能够让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在商品与货币这一板块,我们需要理解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规律是政经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经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采用新技术等手段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一)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效用。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四)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五)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或用于单个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其价值量也越小。
(六)货币职能:价值尺度,表现其他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贮藏手段,可被保存,充当财富的代表。
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七)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M 代表货币量,P代表价格水平。
Q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则M=PQ/V.(八)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九)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十)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
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十一)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十二)矛盾: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
流通只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形态变化,并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
然而,在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不仅保存了自身价值,而且带来了剩余价值,这同价值规律相违背。
表明,剩余价值不再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它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媒介。
(十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十四)不变资本是生产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屋住等等,否则,人们就无法生活下去。
而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答: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答: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
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4.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使用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
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前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运动中各种经济要素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关系,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
⏹今天经济学已成为一个包含众多门类、分支和交叉学科的社会科学。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提出。
⏹政治经济学作为最早的成体系的经济学,产生于17——18世纪,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斯密1776年的《国富论》为主要标志。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新的社会矛盾的深化。
⏹古典政治经济学向庸俗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方向演变。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19世纪40年代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出版第三卷。
⏹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每一门科学都以特定事物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从一般的角度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角度说,包括:如何充分地利用资源总量和有效地配置资源;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形式;资源的所有关系与分配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首要的社会活动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以下是我们政治经济学老师:蒋南平所划的重点以及相关问题
第4页到第7页的小标题
26页的商品二因素18页的经济规律30页的商品价值量32页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33页的价值形势发展37页的货币本质及职能45到47页价值规律内容58页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68页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85页的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89页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111页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关系114页(绝对重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18页预付资本总周转
128到139页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实现条件156页利润率及其影响因素
157页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65页商业利润175到180页(重点)股份制和虚拟资本182到187页资本主义地租形式307到308页(重点掌握)
318到323页(要较好的掌握)408到412页(重点掌握)
421到423页(重点掌握)复习十三章的时候还要考虑其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425到440页是(重中之重)第十四章据我们老师说是连单选题都不会考
以下是重要问题: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关系流动资本的内涵
2.资本积聚、积累、集中三者的区别与关系以及他们是不是由股份制实现的
3.实际(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关系以及虚拟资本的内涵
4.为什么社会总资本必须要实现?社会总资本与社会总产品的关系
5.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
6.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7.什么是产权?为何要产权鉴定?它和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有何关系?
8.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现阶段是如何表现的以及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
9.什么是超额利润?它是否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工农业中若存在两者有何不同?
10.在农业中剩余价值总量为何高于平均利润总量?
1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在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时政府应运用哪些宏观调控的工具来调控经济,是经济复苏?
我们老师说试题的形式是: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