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9-11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00 MB
- 文档页数:144
第11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论述题1.目前全球气候变异的表现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西南大学2011年研]答:气候变异主要都是全球暖化,从而再起其他气候变化。
(1)目前全球气候变异的表现①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②温室效应③海平面上升④欧美亚暴雨成灾⑤北极海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等等。
(2)全球气候变异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气候异常可以导致:土地沙漠沙化;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分为:全球气候下降和全球气候上升。
全球气候下降,将导致两极冰层加厚,冰山增加,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海扩张,导致陆地面积增大,国家之间的领土纷争加剧。
近百年以来,全球都面临着气候变暖的考验,气候变暖的后果及影响更加严峻。
如下:①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内,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
海平面升高的原因。
主要是海水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
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②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
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的转移,从而惨遭厄运。
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普使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边界线在黄山一带,宣城市也曾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就被冻死了,到现在却可以种了。
③对农业的影响一年中温度和降水分布是决定种植何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温度所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
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而出现了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几乎停止。
第8章动物1.试述动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动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动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产物之一,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2)动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动物的存在使地表自然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的利用更加充分,物质的循环速度加快。
2.什么是Bergman定律?什么是Allen定律?答:(1)Bergman定律气候较冷地区的恒温动物,体型大于较暖地区的同种动物。
例如美洲狮、棕熊、赤鹿、野猪等,分布在寒冷地区的一些亚种比其在温暖地区的亚种的体型大一倍以上。
(2)Allen定律较热地区恒温动物的身体突出部分(尾、耳、鼻等)长于并且大于寒冷地区的同类动物(防止体热丧失)。
如狐、猞猁、野猫等。
3.光照对动物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光照对动物的影响:光照对动物的生理、行为、活动、迁徙和分布产生影响。
(1)光对动物体温的影响许多变温动物依靠光照调节自己的体温。
它们在白天活动前先晒太阳,吸收光热使体温升高。
光对恒温动物的体温影响不大,但在天气寒冷时,恒温动物会利用阳光取暖;天气炎热时,会在遮阴处乘凉。
(2)直接的阳光照射能伤害动物细胞这主要是阳光中的紫外线造成的。
因此,皮肤中的色素层对于保护动物非常重要。
生活在光线缺乏生境中的动物大都没有色素,不能经受阳光的照射。
根据动物对光照的不同反应,可以区分为喜光性动物和避光性动物。
(3)光动物活动周期的影响许多动物的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呈有规则的变化,如在水环境中,许多浮游动物都有夜间游上水面,白昼游入深层的现象。
动物在一年中表现出的生理和行为方面也有周期变化。
如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随季节而换毛和换羽的现象。
(4)动物在一年中的繁殖活动,与各季节的光照条件有关春季繁殖的动物,日照增长时,光通过动物的眼睛,刺激其脑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性腺活动起来;有些兽类如绵羊、山羊和鹿类,白天时间缩短时,才能引起性的活动。
第11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1.指出地球上的三大人种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答:(1)人类的三大种族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而区分。
一般把人类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种族,即三大人种。
①尼格罗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或波发,鼻梁宽扁,口宽度大,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
②欧罗巴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发或直发,发色浅,睛色碧蓝或灰褐,鼻狭而高,唇薄,胡须和体毛发达。
③蒙古人种基本的体质特征是皮肤呈深或浅的黄色,发直而黑,睛色深,两眼角有特别的内眦褶,面部扁平,颧骨突出,鼻宽度和高度中等,唇厚中等,胡须和体毛不发达。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人类的起源是统一的,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
然而,人类的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人的身上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环境的烙印。
①尼格罗人种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那里日照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黏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
②欧罗巴人种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为浅淡。
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黏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
③蒙古人种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眦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
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
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种族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都可以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
2.在地球上自然地理条件有优劣之分,而人种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为什么说种族没有优劣之分?答:(1)人类种族的差别仅限于若干外部的体质特征,而且其形成年代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第9章土壤1.试述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土壤是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是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
(2)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陆地表层。
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有何不同?答:土壤中的矿物质包括了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三个部分。
(1)岩屑是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仍是一种矿物质的集合体。
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
(2)原生矿物是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
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3)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
3.某土壤样品的粒组分析结果为:砂粒41%、黏粒23%,请问此土壤样品的质地属于何种类型?答:土壤粒组是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的不同的组合。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一般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1)砂质土类①砂质土类是指以砂粒为主的土壤,通常砂粒含量在70%以上。
由于颗粒组成粗大,相应的空隙也较大,排水和通气条件良好。
②存在保水和蓄肥能力弱的缺点,土体多呈松散状态,结构性不强。
砂质土壤中还可以区分出砂土和壤砂土两种质地类型。
(2)黏质土类①黏质土类是指黏粒占优势的土壤,黏粒的含量一般不低于40%。
黏质土的颗粒细小,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对水分和养分有很强的保持力。
黏质土中空隙属于小空隙,水、气的运动缓慢,排水和通气状况不佳。
②黏质土通常有较强的黏结性和可塑性。
③湿时黏着,干时硬结,胀缩幅度较大。
黏质土类中根据所含砂粒和粉砂的比例,可分出黏土、砂质黏土和粉砂黏土三个具体类型。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名词解释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1.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第10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自然综合体答:自然综合体是指在地球表层由彼此密切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
2.地理系统答: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是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3.耗散结构答:耗散结构是指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4.旋回性答:旋回性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比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
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
5.地理节律答:地理节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规律。
地理节律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
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有叠加性、分级性、变异性三个特点。
6.反馈答: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复杂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因此它有自我调节能力。
7.自然环境的稳定性答: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周期性节律过程中,每一个节律重复,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稳定的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
8.地带性学说答:地带性学说是关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学说。
它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9.地域分异答: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发生更替的现象。
10.地域分异因素答:地域分异因素是指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
地域分异因素的基本因素有,太阳能—地带性分异因素和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因素。
第6章地貌1.试述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1)地貌是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形态,也是自然地理要素中的组成部分。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中,地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其他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
(3)地貌是其他要素进行能量交换和转化的主要场所,成为各要素赖以生存的基础。
地貌本身在其他要素作用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4)地貌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从而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
2.举例说明地貌的形成因素。
答:地貌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1)营力因素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内营力(内力)和外营力(外力)两种。
①内营力是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所引起,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地震活动等。
内营力力量巨大,对地貌的影响也最为深刻。
②外营力主要是由地外太阳能所引起,造成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
由于外力明显地受气候带(区)影响,所以地貌具有地带性。
③人类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作用越来越重要。
例如劈山开路,围海造陆,开凿运河,修筑堤坝等。
(2)岩石因素岩石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石,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性与化学性质不同,影响岩石的软、硬和抗蚀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地貌形态。
(3)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是反映地壳运动和岩石构造的地质体。
不同的构造对地貌发育影响较大。
如板块构造的边界,是活动的构造带,地貌上多出现庞大的褶皱山系(汇聚型)或大裂谷(分离型)。
板块的内部,构造较稳定,地貌上多为平原、台地或低山丘陵。
(4)时间因素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
如原来的高原或高山,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
3.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解释大陆与大洋成因的?答:(1)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2章 行星地球第3章 地 壳第4章 气 候第5章 水 文第6章 地 貌第7章 植 物第8章 动 物第9章 土 壤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第11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2章 行星地球第3章 地 壳第4章 气 候第5章 水 文第6章 地 貌第7章 植 物第8章 动 物第9章 土 壤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第11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2章 行星地球第3章 地 壳第4章 气 候第5章 水 文第6章 地 貌第7章 植 物第8章 动 物第9章 土 壤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第11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名词解释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7章植物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
答:生物圈是在地球上存在生命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km。
2.基因库
答:基因库是一种生物群体全部遗传基因的集合。
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自然选择作用下群体水平的进化反映了生物基因库的变化。
3.生境
答:生境是生物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描述植物的生境常着眼于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如气候、土壤条件等),描述动物的生境则多侧重于植被类型。
4.生态幅度
答:生态幅度是指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它可分为广生态幅和狭生态幅。
5.光周期现象
答:光周期现象是指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生物适应
答: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的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
7.寄生作用
答:寄生作用是指一种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的现象。
8.种群
答:种群是指生态学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
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象。
9.生态位
答: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的总和。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10.建群种
答: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覆盖面积大,占有最大空间,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11.植物层片
答:植物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需求的物种所组成的机能群落。
它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
12.生物群落
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中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等。
13.生活型
答:生活型是指与一定生境相联系,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14.季相
答:季相是指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植物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
群落的生产力、生物量、植物体内的营养成分和群落环境发生周期性变化。
15.生态系统
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6.食物链
答: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为起点,一些有机体以吃和被吃的关系,即通过食物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动的系列。
17.营养级
答:营养级是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级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
18.生物量
答:生物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净初级生产量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有机质数量。
也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通常用kg/m2或t/hm表示。
19.林德曼效率
答:林德曼效率是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的流动规律。
20.生态金字塔
答:生态金字塔是指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或生产力梯级般递减,用图表示得到能量、生产力、生物个体数和生物量金字塔。
21.生物地化循环
答:生物地化循环是指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或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物质循环与交换。
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淀积型循环三大类型。
22.生态平衡
答:生态平衡是指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的状态。
23.生态危机
答:生态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的和人类的盲目活动,使部分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被破坏,使生态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状态。
24.农业生态系统
答: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态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
25.有机农业
答:有机农业是指只依靠农业生态系统本身,通过实施间作套种和轮作复种,增施有机肥,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农业类型。
26.生态农业
答: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27.生物多样性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因子?试举例说明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点。
答:(1)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点
①综合性
各种生态因子并非孤立地对生物发生作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共同在一起对生物产生影响。
②主导因子作用
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如沼泽—水分。
③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活因子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