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湾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XX发〔2009〕5号)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率先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意义(一)总部经济在发展方式转型中具有突出战略地位。
发展总部经济,既是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战略选择,也是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及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中心城市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国际化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区位条件、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二、总部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总部经济规模效应显著提高。
每年引进2至3家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或派出机构,6至8家国内大企业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我市,力争驻青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性总部达200家以上。
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民营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科技研发为主的总部经济体系,打造总部基地城市品牌。
三、总部经济发展基本框架(三)确立功能定位与布局引导。
根据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要求和我市建设“三个基地、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布局发展区位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企业集聚区。
即:以市南、市北、崂山、黄岛和高新区五区为先导,依托现有区位优势和服务功能,主要发展综合性总部;以四方、李沧和城阳三区为支撑,根据产业特点和服务业集聚区功能要求,重点发展职能型总部;以五市承接总部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总部集聚地的全市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胶州少海新城总体规划情况》解读胶州湾是青岛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宝贵资源。
胶州少海新城,作为青岛“率先启动六片、重点规划四区”其中重要的一“片”,作为胶州市经济建设三大发展平台之一,率先规划、科学发展,着力构建休闲特色城区发展平台,到2010年,集城市综合、休闲娱乐、旅游健身、商务研发、现代办公于一体的宜游、宜业、宜居的南湖旅游新城基本建成。
它不但能为旅游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源动力,而且更能提升胶州市整体形象,积极发挥全面接轨大青岛、率先抢占“拥湾发展”制高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建设“两湖、一带、两轴、三岛、多片区”主体框架少海新城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超前谋略,按照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青岛市服务业规划,与周围区域实现功能互补、互动发展。
以“两湖、一带、两轴、三岛、多片区”作为主体框架,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服务型景区,以胶州历史文化为基础,在北湖西岸建设历史文化博览区,从而再现“千年古埠、北国江南”的城市风光,并与整个胶州市“一城四区两翼”的战略规划相契合。
“两湖”:由正阳路穿越形成的南湖与北湖组成。
“一带”:环湖景观带。
“两轴”:以北湖大型水景喷泉为中心,以点带线形成两条空间景观轴线。
“三岛”:即水云洲、观澜洲、白鹭洲。
水云洲利用原始地貌对植物物种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观澜洲规划定位为旅游度假村;白鹭洲位于南湖区内,集高档休闲、体育旅游、文化娱乐、生态湿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多片区”:整个陆地区域按功能可划分为居住区、社区文化公园、滨水休闲区、历史展示区、欧洲镇、板桥镇、科普教研基地、体育休闲旅游公园、湿地公园。
城市风貌采用地中海风情与亚温带风情,延续青岛市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营建青岛市缤纷多姿的国际滨水生活。
整个少海新城在建成后不但能提升青岛市城市建设的整体形象,而且在推动第三产业以及旅游业等方面提供巨大原动力,成为环胶州湾滨海景观带上新的观光热点。
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文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文摘要] 6月19日消息,国务院原则同意《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批复指出,湛江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北部湾城市之一。
一、总则1、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
2、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和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约715.7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2507.23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示意图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1、城市发展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先进城市为标杆,以包括空港、深水良港等在内的全市综合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海洋经济产业、绿色钢铁石化产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为纽带,以海湾海岛景观塑造为特色,建成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适宜人居、创业、旅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更具集聚力、辐射力、引领力的粤西地区城市,代表广东参与环北部湾和XXX合作竞争的区域性城市。
2、城市发展战略1)区域一体战略。
整合空间,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以湛江城区为辐射核,统筹协调周边的遂溪县、雷州市及经济、交通、生态等方面密切联系的区域,共同打造大湛江城镇圈,促进湛江与周边国家战略区域的协调对接。
量体裁衣,实现市域城镇差异化发展。
将湛江市域空间划分为城镇化指导地区、镇村协调发展区和生态控制区,针对各种地区制定响应的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XXX统筹战略推进海洋开发。
整合湛江海洋资源,构建海洋发展新平台,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打造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统筹港城关系。
依托东海岛港区和宝满港区,大力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形成“港工互动”格局;积极发展面向港口经济的城市生产性服务职能,形成“港城互动”格局。
3)魅力引领战略以平安、温馨、愉悦的空间塑造,实现魅力引领发展。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岛市邮轮游艇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岛市邮轮游艇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青发改服务[2013]176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青岛市邮轮游艇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4月15日青岛市邮轮游艇经济发展规划(2013-2030)编制单位: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发展基础和环境分析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第四章发展重点第五章空间布局第六章市场主体和要素培育第七章环境保护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获得国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青岛作为重要核心区和发展极,将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着力打造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在这一背景下,包括邮轮、游艇在内的现代海洋服务业将迎来崭新发展机遇。
当前,全国邮轮游艇经济方兴未艾,具"世界最美海湾"美誉的青岛,拥有开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岛,良好的区位,有利于国际邮轮航线的开发及运营,具备发展邮轮游艇的天然优势。
青岛邮轮接待历史悠久,重大赛事和节会举办经验丰富。
为了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青岛市必须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邮轮游艇经济,打造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
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规划简介“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是青岛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其目标为:以胶州湾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胶州湾区域各城市组团间的联系协作,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将环胶州湾区域规划建设成以轴向发展、圈层放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国际化、生态型、花园式的环湾城市组群。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清晰地勾勒出环湾保护的宏大蓝图,描绘出拥湾发展的战略路径。
整个城市以胶州湾为中心,以青岛、黄岛、红岛三点形成“品”字形构架,这个战略性抉择决定着青岛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向的战略蓝图。
其中,“环湾保护”注重环胶州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拥湾发展”突出环胶州湾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两者高度有机融合,将形成环胶州湾区域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附录: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三个主要阶段简称“东扩、西进、北上”。
1992年5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发出“东扩”令:出让位于老市区繁华地段的市委机关办公楼,到东部建新的行政中心。
和很多城市的市政府搬迁工程一样,行政中心的东移带动了新区的发展,5年后,新区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城区面积已经扩大了12倍,由此,中心城市由沿海“带”状结构变成“品”字型状,“东部”也成为青岛崛起的新象征。
“东扩”成功后,2001年青岛提出了“西进”战略,即在胶州湾西岸构筑以港口为支撑、产业集群配置合理的新产业发展空间。
如今,位于这个区域的前湾港、开发区、保税区、前湾保税港区和胶南市发展迅速,仅1984年成立的青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累计批准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2074个,总投资160亿美元。
现在,东西两方面都已经饱和,整个青岛城市的发展需要向北,借此打通胶州湾,实现拥湾发展的大战略。
2007年8月份,在市委读书会上,陶瑞平(时任青岛市规划局局长)作了一个发言,最早提出了青岛拥湾发展的战略,市委领导对此非常认可,于是有了影响整个青岛发展走向的拥湾发展战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北上”战略由此高调登场。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之思考近期,青岛市委、市政府对环胶州湾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思路。
深刻理解市委这一新的发展部署,对于科学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湾保护”是“拥湾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作为青岛母亲湾的胶州湾,在其周边地区分布着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市及崂山区9个区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几个省级开发区也已在此安家落户。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胶州湾的水面正在日益萎缩,污染日趋严重。
一是胶州湾正在变小变浅,导致水动力条件减弱。
二是胶州湾的纳潮能力逐步下降。
三是大规模的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造成了湾内地形和水流的变化,使胶州湾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
为此,一方面必须看到胶州湾在青岛城市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如果不强调“环湾保护”先行,伴随着“拥湾发展”的实施和经济体量的增加,胶州湾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破坏。
如果胶州湾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活岸线、经济岸线”也就无从谈起。
正是为了在环胶州湾的开发建设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和实施好这一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将“拥湾发展”调整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这表明“环湾保护”是“拥湾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做到“环湾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拥湾发展”。
二、以严格的“环湾保护”促科学的“拥湾发展”市委书记阎启俊强调指出,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进程中,要把“环湾保护”作为“拥湾发展”的首要条件,在老城区改造中根除污染,在新城区建设中杜绝污染,做到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看准的可以在高水平建设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看不准的就先保护起来,时机成熟再开发建设。
这为我们正确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为此,在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第一,主城区要通过优化结构、改善环境,降低对胶州湾的污染排放。
作为主城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尤其是作为老工业区的四方区、李沧区,其环湾区域的产业大部分位居产业低端,附加值低、污染大、产业本身关联度不高、产业比较优势不大,严重影响胶州湾东岸“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的打造。
因此,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四方区和李沧区要紧紧抓住”拥湾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配合市里做好各自区段的城区改造和产业规划编制,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立足于对青岛三次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以此推动城市经济的现代化、轻型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旧城区的改造,提升老城区品质,改善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和交通出行环境,为高素质人才的流入提供条件,从而为老工业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市委、市政府已对主城区内的老企业搬迁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区级政府按照“留一批,迁一批,破一批”的原则,认真研究老工业区的规划和搬迁政策问题。
为此,要加强调研,明确企业搬迁意向、搬迁时序及搬迁时机。
对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要求的企业应列入近期搬迁计划,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选准安置区,做到与迁入地的产业发展相吻合,与迁入地的环保要求相适应,并且借外迁的机会进行技术升级与工艺改造,确保不造成二次搬迁,同时加强整合重组;对于符合都市工业发展要求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污染,确保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转型升级。
第二,新城区要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阻止对胶州湾的污染侵蚀。
中共青岛市委十届三次会议将胶州湾北岸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列入青岛城市布局调整的决定性环节。
这一区域的保护也是“环湾保护”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按照市委的要求,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国际化、生态化、花园式现代化科技新城为目标,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产业支撑、旅游支撑、生态支撑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一个高新产业、高端人才、旅游度假的集聚区,成为一个融创意、产业、居住、文化、旅游、娱乐、度假相互依托、共生共存的新城区。
首先必须认识到,胶州湾独特的“Ω”形态和湾区内大面积的生态湿地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青岛市实现跨越发展、塑造环湾型城市景观的优美资源和空间载体。
其次,要注意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议借鉴天津开发区天津北疆发电厂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生产模式。
不仅可以解决新经济区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海水淡化,生产淡化水供生产、绿化所用,同时可以增加原盐产量,节省盐田用地,从而为高新区的滚动开发、开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其三,高新区的项目引入、园区建设、生活废水排放等,均要通过严格的环评,采取先进的控污技术,健全的处理设施和网络,真正做到达标排放,严格阻止对胶州湾的污染侵蚀。
同时,力争在风能、太阳能、海水资源、生物能源利用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三,环湾区市要通过招商选资、技术改造,减少对周边河流的污染。
环胶州湾核心层的黄岛、胶州、城阳及其外圈层的即墨、胶南、莱西、平度等区市,也要承担起对胶州湾生态保护的责任。
一是要对新引进项目实施严格的环评和选择,严控对空气环境、水资源有污染的项目;二是对于老城区外迁过来的企业,青岛市要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降低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环湾区市要优先抓好区域内水源地的治理和保护,加大对化工、造纸、印染、涉铅行业进行重点清理,尤其要严格对大沽河入海口、棘洪滩水库、少海、白沙河流域及其周边湿地的保护。
第四,职能部门要通过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健全对胶州湾的保护网。
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发改委等职能部门,要树立“环湾保护”意识,尽快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应当借“环湾保护”之机,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深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试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通过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
在全市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健全对胶州湾的保护网。
第五,全社会要通过大力宣传、广造舆论,强化对胶州湾的保护监督。
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富民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地调动起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的强大合力。
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论加快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目前已形成了广泛共识。
这是一项惠及全市人民、事关青岛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
当前,这一战略的总体框架和主要思路已经形成,概念愈加明确、要点更加清晰。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扎扎实实做好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各项工作。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举措。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三个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临近的海阳、莱阳、高密、诸城为外圈层。
与此同时,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这种“三个圈层”、“三条轴线”的发展布局,将促进各圈层的合理分工和有机协作,积极实现与半岛城市群的区域性战略合作,构筑经济协作、错位竞合、互补配套的区域统筹发展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在山东半岛乃至沿黄流域等更广阔区域带动建立“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共赢新格局,促进青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推进山东半岛区域一体化进程。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城市承载力的最优选择。
经过30年的开发建设,青岛老市区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受到极大制约。
而拥湾发展、开发滨海新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土地瓶颈制约,新增的上百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更有利于行之有效地推进老企业调整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二是可以更好地促进统筹城区协调发展,做强主城区,做大新城区,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南北差距、东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形成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为老城区人口疏散和新城区人口聚集拓展空间;三是能切实增强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能力,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升基础设施集约化利用程度,彻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优化提升老城区,建设发展新城区,带动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这些举措为广大市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更优更佳的人居环境,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城市协调均衡发展都具有无比深远的重要意义。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提高青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正迎来自身发展的“平台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所有城市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对于青岛而言,滨海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始终是这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主要围绕胶州湾建设发展城市组团,将使青岛独特的滨海城市风格和人文特色沿胶州湾延续和放大,形成环湾型城市景观,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集聚产业高端要素的能力,对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对城市发展面貌的又一次深刻重塑,是对城市资源的又一次高效的整合,是对城市竞争力的又一次强力的释放,是对城市发展水平的又一次大幅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