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分类练训练4数据图表分析类
- 格式:doc
- 大小:440.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提醒一轮看功夫,二轮看水平,三轮看士气梳理考纲,进一步明确高考考什么!梳理高考题,进一步明确怎么考!梳理教材和笔记,进一步明确重难点!梳理错题本,进一步明确薄弱点!抓住中低档试题。
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提高复习信心,效率和效益也会双丰收。
少做、不做难题,努力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加剧。
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2019年高三苏版历史二轮练习45分钟单元能力练习卷(4)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考查范围:第四单元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
这是因为()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3、“播共和龙种,收专制跳蚤”这一评论所反映的历史进程是()A、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B、从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C、从武昌起义到北洋军阀统治确立D、从国民党“一大”召开到“四一二”政变4、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B.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D.清末“新政”的推行5、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训练 4数据图表剖析类一、表格型1.(2018 ·徐州模考 ) 下表为北宋期间被列入正史传记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北宋北方人数北方所占比率南方人数南方所占比率( 个)( 个 )先期27884.5%5115.5%中期27463.9%15536.1%后期12140.3%17959.7%A.地区是官员选拔决定性要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材培育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传记作者偏袒南方士人答案C分析科举制下,官员选拔的标准是才能,故 A 项错误;北宋国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属于北方,故 B 项错误;依据资料,北宋被列入正史传记的南方人数不停增添,并渐渐超出北方,联合所学,因为两宋之际,经济重心的南移致使文化中心的南移,故 C 项正确;资料不能反应正史传记作者的任何信息,故 D 项错误。
2. 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入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 年税率1858 年税率棉花担 6.54% 5.72%印花布匹14.25% 4.98%棉纱担 6.94% 4.86%上表所反应现象造成()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渐渐丧失B.中国传统棉纺业遇到严重冲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B3.(2018 ·淮安模考 ) 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 ~ 1894 年 ) 置办资本的投资去处表。
据此可知()项目投资额 (千两)占总数 (%)交存外商公司保证金100 00050.0附股于外商公司12 000 6.0投资城市房地产30 00015.0投资商业、银钱业53 00026.5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5 000 2.5A.置办资本的投资致使小农经济的崩溃B.洋务公司发展离不开置办资本的投入C.置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D.置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场面答案C分析联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外商公司的进入促使了小农经济的崩溃,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洋务公司主假如官办性质,与题意没关,故 B 项错误;依据题目中置办资本对国内近代工业、商业的投资比率和对外商比率的对照得出:置办资本对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故C项正确; D 项表述与题目中50%对外商比率的倾斜不符合,故D项错误。
训练3 史学研究方法类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元明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答案 C解析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说明社会主流的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C项正确。
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 B解析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A项错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B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C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D项错误。
3.(2018·泰兴联考)2004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局,仓窑数量约710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献的记载。
这说明( )A.年代久远使历史事实难以明确B.印证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专家推论C.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史料的记载没有可信度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探明翔实仓窑布局,推翻了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因为考古发现是原始史料,比历史文献更具说服力,因此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
4.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
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板块四选修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8·无锡模考)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答案 B解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引入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故B项正确;农业全面集体化是斯大林体制的开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C项错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出现,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46年,有人在战后经济政策的手稿中向国家(苏联)提出如下建议: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
这一建议(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转型B.揭露了苏联政治弊端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D.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经济措施的内容“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可能会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故A项正确。
3.(2018·南京师大附中月考)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
这种戏剧在苏联长期被称为“地下戏剧派”,但它在20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
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B.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D.受“公开性”“新思维”的影响答案 D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摒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的先锋戏剧20世纪后期也由地下转为公开,故D项正确。
2019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全解全析12345678910D B B D B D D A C B11121314151617181920C B A B C B C B A C1.D【解析】A、C 项是西周分封制的作用,不符合商代政治特点;材料主要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对国家观念形成的影响,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商朝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和初步分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奠定了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的基础,故D 项正确。
2.B【解析】材料反映出汉成帝因“皇天报应,神光并见”而下令减除徭役、赦免罪徒和减轻赋税,体现了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可以起到约束君主权力的作用,让君主实行仁政,故B 项正确,D 项错误。
无为而治是汉初的治国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故C 项不符合题意。
4.D【解析】由材料“不必有其对象,凭意虚构;用笔传神,非但不重形似,不尚真实,乃至不讲物理,纯于笔墨上求神趣”等信息可知,该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郑昶评价的应是文人写意画。
A、B 项是人物画,C 项是风俗画,D 项是文人画。
故本题选D。
5.B【解析】材料反映了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发生变化,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军机处则掌握了军政大权,表明当时中央权力运作方式发生改变,故B 项正确。
A 项是军机处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中“威胁皇权”说法有误,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由材料“军政大权均由军机处掌握”可知,D 项错误。
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大于日本舰队,北洋舰队损失五艘军舰,日军则无一舰被击沉,且中方人员伤亡数远高于日本,故《点石斋画报》对黄海海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但对邓世昌的宣传符合史实,这表明应理性看待报刊的史实报道,历史研究应考证史料的真伪,D 项正确。
训练9江苏卷第21题类型1 . (2018 •盐城三模)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
此在秦、汉完成之。
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
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
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
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
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
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
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一一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
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
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
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体演进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特点: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选官由士族垄断到考试选拔。
(3分)2. (2018 •江苏省高考模拟考试三)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密切相关。
训练1时空逻辑类一、时空地图1 . (2018 •江阴模考)从下图可见,在西周分封制下()A.姬姓是分封制下受封的主体B.异姓诸侯完全被同姓所包围C.燕国与周天子关系最为疏远D.镐京也被分封给了异姓诸侯答案 A解析图中所示是西周分封制,从中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国远远多于异姓诸侯国,而西周的国姓是姬姓,故A项正确。
2 .读下面《秦朝疆域图》,解读秦朝的历史贡献()A.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B.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C.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D.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答案 A解析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隋统一后形成沟通南北的新通道,为后世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清代奠定了近代疆域基础,故C项错误;地图仅涉及秦的疆域范围,故D项错误。
3.书院是古代民间的教育机构。
下图是元代书院的分布图,图中数字为各地的书院数量,由此可知( )元代书院分布图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B.儒学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D.江南地区的文化相对繁荣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繁荣,两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助推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为书院数量的增长,故D项正确。
4 •下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幅战争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判断在这次战争的进程中( )A.歼灭了所有的反动军阀B.国共两党达成亲密合作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阶段答案D解析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阶段,故D项正确。
5 •《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道:“《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答案A解析《九十五条论纲》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主张,故“他”划燃火柴的地点是德国,A 是德国,故A项正确。
训练4 数据图表分析类
一、表格型
1.(2018·徐州模考)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 )
A.地域是官员选拔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答案 C
解析科举制下,官员选拔的标准是才能,故A项错误;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属于北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被列入正史列传的南方人数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由于两宋之际,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文化中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正史列传作者的任何信息,故D项错误。
2.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上表所反映现象造成( )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B
3.(2018·淮安模考)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
据此可知( )
A.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B.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买办资本的投入
C.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
D.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的进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洋务企业主要是官办性质,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买办资本对国内近代工业、商业的投资比例和对外商比例的对比得出:买办资本对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50%对外商比例的倾斜不相符,故D项错误。
4.下表是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表,大后方7省工厂的发展( )
A.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是近代民族工业大发展的有力表现
答案 B
解析根据表格大后方7省工厂的数量随着抗战的进行在增加,可知这些工厂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B项正确。
5.(2018·宿迁质检)下表为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其中代表美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起点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展,并在短时间内居于首位,与所学美国史实相符,故C项正确。
6.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A
解析材料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业发展,推动就业人员的增多、产量不断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
7.(2018·昆山统考)俄国(苏联)1913年~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答案 C
解析从表格中看,从1913~1926年间,“消费资料能力”多数情况下比“生产资料能力”要略高一些,可见对国计民生产业有所关注,故C项正确。
二、柱状(折线)型
8.根据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1877年芜湖正式开关,下面是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折线统计图。
材料信息反映这一时期的芜湖( )
A.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缓慢
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D.日益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解析结合材料,芜湖自从开设为通商口岸,贸易额开始增加,故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故选B;其他选项为知识表象,并非本质,排除。
9.如图是1912年~1936年全国水田价格变动趋势图,据图可知(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衰退
D.当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
答案 B
解析据图示可知,从1931年到1936年,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水田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
10.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
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农业大幅衰退B.近代产业转移加速
C.战争导致人口减少D.工业化的缓慢推进
答案 D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了农业就业人口比重的降低,非农业大幅衰退,且这种情况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故A项错误;中国近代化发展十分艰难,B项中“加速”一词明显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非总人口情况,故C项错误;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化领域,故D项正确。
11.(2018·淮安模考)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
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
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答案 D
解析从图示看,国家补贴都超过了各个少数民族区域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三、饼状型
12.(2018·江阴模考)下图反映了( )
1838年英国纺织工业中工人构成
A.圈地运动刺激农业人口流向城市
B.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生育生活观念
C.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D.机器生产对体力和技能的要求低
答案 D
解析从工人构成示意图中可以看出,18岁以上女工在纺织业中所占比例超过50%,18岁以下少年和童工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说明工业革命使用机器生产降低了体力和技能要求,故D 项正确。
13.下面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
下图信息可以反映出(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额,反映不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加,故A项错误;中国原材料价格低廉会带来出口额增加,与材料中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海关受列强控制,故D项错误。
14.(2018·海门质检)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
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
“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工业,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B项正确。
15.下图为我国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