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诵读法在古诗词鉴赏课堂的体悟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高中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来学习和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优美的意境和情感,还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内涵。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内在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诵读法是一种重要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将探讨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诵读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诵读法是一种通过读、背、诵古诗词来学习和理解诗词的一种方法。
它不同于传统的文字阅读和解析,诵读法是通过声音表达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以达到深入理解和感知诗词的目的。
诵读法的关键在于发声,通过有意的语音节奏、声音高低、语音调式等手段,将古诗词的含义、情感和语感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
诵读法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和内在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性认识古诗词常常通过朴素、简洁却含义深远的词汇和句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诵读法,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其对诗词语言的语感和感性认识。
通过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诵读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韵律、语态、节奏、语法等方面的要素,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诵读古诗词需要学生准确地把握韵律、语态、色调等语言技巧,不断地练习和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语言表达自信。
通过背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诵读法是一种直接而生动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学生大声朗诵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诵读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诗歌创作能力。
首先,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化精髓。
然而,古诗词往往难以理解,需要通过注释等方式才能初步掌握其含义。
而通过诵读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意境和感受。
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情境,从而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其次,诵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感。
中国古诗词讲究音韵美和意境美,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而通过诵读法,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嗓音,加深对音韵的敏感度,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诗词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长期坚持诵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古诗词。
最后,诵读法对于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诗歌的结构和技巧,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基础。
同时,学生可以融入到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中,学习借物抒情、抒发感情等表达方式,从而能够写出更加真挚、生动且具有文化底蕴的诗歌。
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选择一些短小精悍、情感饱满、音韵优美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大声朗诵,并辅以音响、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评分系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诵读活动的质量。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交流学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韵律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在学生阅读古诗的过程中,除了理解文本表面意思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首先,朗读古诗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韵律和语音。
古诗的韵律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五言绝句的韵脚仅有平仄之分,需要根据字音正确区分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但通过反复朗读,他们可以更加熟悉诗歌的韵律,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注意语音和停顿的运用,使整首诗歌的节奏和语感更加流畅自然。
其次,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和意境。
朗读是一种声音表达的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的美。
例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时,学生可以把自己融入到大庭广众之中,感受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生命的豁达。
朗读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吸收诗歌的意义,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最后,朗读古诗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
朗读古诗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增长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交流和分享的方式,通过互相倾听和讨论不同的朗读方式和感受,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互动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语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凝聚民族精神,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
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在实现中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奉献了浩如烟海的典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难以估量的奉献。
诗词无疑是这当中一朵奇葩,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精神联系的纽带。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 。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 。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 各年级段对于古诗教学都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体验。
1." 诵读" 在古诗教学中的几点作用1.1 领略古诗的音韵美。
我们每个中国人从牙牙学语开始, 就接触古诗。
古诗的所呈现的文化基因, 深深流淌于每一个炎黄古诗的创作最为严谨,音乐性鲜明突出。
音调铿锵,音节优美, 气韵流转。
古诗押韵的特征让学生乐于接受古诗的学习。
学生在 诵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容易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1.2 感悟古诗的格律美。
小学阶段所选诗体多为五言和七言 近体诗。
在诵读过程中,注重节奏,才能表现出古诗的内涵和韵 致。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古诗是汉语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而古诗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新颖、实用的知识,而对于古诗的学习和体味,也逐渐被忽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朗读古诗是体味古诗美的起点。
古诗的语言优美、韵律流畅,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
而且,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境,更好地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的韵律和语调,体会古诗的音乐之美,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在进行古诗朗读教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走近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
古诗之美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只有通过了解古诗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学生往往会对古诗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更加主动地去体味古诗的美。
可以通过音乐和声音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
我们可以结合音乐欣赏和声音表现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其中的美。
可以邀请学校音乐老师或学生们一起合作,为古诗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古诗朗读,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美。
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声音表现的方式,更加生动地表现古诗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在声音的表现中体味古诗的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是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兴趣和热爱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古诗之美在学生的心中永远绽放。
诵读教学法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朗诵读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正确运用朗诵读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觉知。
一、让学生利用朗诵教学手段来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朗诵,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语言和口头逻辑表达能力,增强表达内涵的准确性,提高语言情景的塑造能力。
朗诵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把诗歌的思想与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作者的潜意识,感染听下的人,让气氛更加活跃。
二、让学生通过朗诵教学法仔细分析每一句古诗词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全文朗诵,在配乐声调中也需要细致的分析。
朗诵读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能够深入研究古诗的修辞、结构形式和主题思想,体会和探究古诗的魅力和文学意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分析深入的能力,真正做到“得而诵之、诵而得之”。
三、让学生熟练运用朗诵教学法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朗诵一首古诗,然后在课堂上演示,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比赛,让学生利用朗诵教学法来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
朗诵与鉴赏相结合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包兴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想说爱你不容易”,是许多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的真实感受。
如何培养中学生感悟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尝试用朗诵和鉴赏相结合的诗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朗诵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朗诵技巧,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诗词内涵、感悟诗词情感来逐步提高朗诵诗词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诵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以达到“用理解提升朗诵,以朗诵加深鉴赏”的教学效果和实现让学生愿意去亲近诗词、鉴赏诗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朗诵;鉴赏;诗词;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单一的鉴赏或者朗诵都不能代替诗词教学的全部。
讲解分析诗词和朗诵诗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只讲解不朗诵,学生难知诗中味;只朗诵不分析,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笔者认为朗诵诗歌和鉴赏诗歌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施:一、初步感知定语速“初步感知定语速”就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来确定朗诵整首诗歌语速的快慢。
朗诵沉郁、凄凉的句子时,语速可适当放慢;朗诵感情热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时,语速加快。
例如指导学生朗诵杜甫的《登高》和《客至》时,让学生首先思考应该分别以怎样的语速去朗诵这两首诗,学生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朗诵这两首诗的语速,就要去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大意,在学生初步了解《登高》这首诗是在描写萧瑟悲凉的秋景,而《客至》这首诗是在抒发作者等待贵客将至的欣喜后,学生就能够知道应该以怎样的语速去分别朗诵这两首诗歌了。
在确定朗诵整首诗的语速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朗诵整首诗时的语速并不是僵化机械的,朗诵诗歌的语速可以是以慢为主或以快为主,其中有快有慢,快慢相对,快中显慢或慢中显快,才能朗诵出诗歌节奏的变化,体现诗歌的音乐美。
【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一、品诵古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品诵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品诵作为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1. 品诵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通过品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渐渐形成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2. 品诵古诗词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古诗词对词藻和表达方式的要求很高,通过品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功底。
3. 品诵古诗词是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结晶,通过品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欣赏古诗词的方式方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欣赏古诗词,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美感。
1. 深入解读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古诗词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诗词。
2. 分段讲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表达技巧独特,通过分段讲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略其美感。
3. 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和演绎。
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和演绎,通过声音和表情的交融,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
三、感悟古诗词的价值作用感悟古诗词,是指通过古诗词来感悟人生、感悟情感、感悟社会。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价值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修养,增强人文关怀,培养高尚情操。
1. 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是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诵读法作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就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展开探讨。
诵读法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情感和文化内涵。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古诗词的语言古奥、意境深邃,有时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通过诵读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将古诗词真正“活”起来。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古诗词的美感所吸引,产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一些优美的韵律和华丽的辞藻,通过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热爱和喜欢古诗词,从而主动去学习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
诵读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诵读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音、语调、停顿和语速的把控能力,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
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朗诵等方式来提高口头表达的技巧,培养自己独特的朗诵风格,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诵读古诗词,学生的词汇积累、语言感知和语感也会得到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诵读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情感和高尚的文学品位。
而通过诵读法,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这对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意义重大。
诵读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诵读法源远流长,历史渊源悠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诵读法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学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诵读法还能具体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文内涵。
整合跨学科教学,诵读法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产生实际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审美情趣。
未来,随着诵读法的不断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带来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诵读法、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学科教学、实际效果、发展前景、基本原则、技巧、具体应用、历史渊源、重要性1. 引言1.1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重要性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进而更深入地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音韵和韵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意识。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声音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渊源在近现代的教育实践中,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愈发突出。
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诵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历史渊源不断激发着人们对其重要性和有效性的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诵读法的基本原则与技巧要注重准确把握韵律和节奏。
例谈诵读法在古诗词鉴赏课堂的体悟作用
作者:汪荣富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5期
一、诵读课,课堂环节要简单不繁复
一堂好的诗词诵读课应该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穿插赏析,课堂活动环节简单明了。
不能繁杂琐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
一堂课40分钟,要让教学内容丰实,学生活动充分,教学环节就不宜太多,尤其是诵读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应删繁就简,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朗诵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诵读体验并获得自己的审美愉悦。
我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环节设置为:自由朗读——单读体验——讲授技巧——再读体验——知人论世——入境地读——赏析诗词内容——入情地读——教师总结——全班齐诵。
二、朗诵课,朗读技巧指导不可少
结合这首怀古词,诠释了朗诵常用的语言手段。
朗诵时根据词句表达的情感需要,来处理语音轻重、节奏快慢的问题,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一顿,还有用延长音、颤音等特殊声音表现手段,同时还辅以无声的语言如表情神态手势等身段语,从而加强朗诵者声音的感染力。
例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千古江山(起读缓慢低沉,一字一顿。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朗读重音:“总”“打”,“风吹去”一字一顿,“去”读延长音)。
下阙中,一字一顿读的是“神鸦社鼓”。
“凭谁问”,“凭”,可读颤音。
读出悲愤之情。
(教师示范)
整首词中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要读重音。
三、朗诵课,朗诵形式要丰富多彩
朗诵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教学设计上应有多样化的朗读,比如自由读和点名读;单个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和全班齐读;接龙读和分角色读;领读、范读和仿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是调节诗词阅读鉴赏课课堂教学节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经由范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切近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文本,领略美的语言、意境、形象和情感。
在示范、比较、模仿、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的所得,就更深入了一层。
专家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无疑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共同进行着对文本内蕴的挖掘。
四、朗诵课,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意蕴
我认为朗诵有三个境界,课堂上要设法逐步达到这三个境界。
(一)入境地读
首先,要了解时代大背景及写作此诗词的小背景。
南宋时代,金人大举南侵,气势咄咄逼人。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面对金人的进攻总是割地纳币,称臣投降,而朝廷中的主战派常受打击。
此词写于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这时宰相韩侂胄想通过北伐提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朝廷起用了闲居多年的辛弃疾。
任命他为镇江知府,时年66岁。
他在镇江就职后,一面派人去金国探听情报,一面计划定制一万套军服、招募一万个士兵。
为北伐积极备战,但对宰相韩侂胄的匆忙计划北伐充满担忧。
所以词中有“元嘉草草”的典故。
其次,通过想象和联想,脑海中浮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
在那样的背景下,词人登临京口北固山(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三面环水。
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旧,而英雄难在,不免发思古之幽情,看着滚滚的长江水,词人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
再次,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渲染气氛,催生与作品相应的情绪,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
(二)入情地读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作者生平,写作此诗词的心境。
辛弃疾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更是一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是南宋朝廷的主战派。
22岁就参加了北方一支由耿金领导的抗金队伍。
曾率50骑,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的壮举。
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68岁)他突然睁开因昏睡而紧闭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
真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虽因力主北伐,数度起用,但始终没有得到统领一方之军的机会。
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有20年贬谪闲居在江西上饶乡间。
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尽管年事已高,但壮心未已。
登临北固山北固亭,眺望北方,感慨万千!
其次,仔细阅读诗词的内容,抓住意象,品读意境,了解抒情手法。
再次,对咏物诗要揣摩所咏之物的象征意义、作者托物言什么志?对怀古诗,要弄明白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咏史怀古的目的——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
(三)入神地读
就是入我,把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所领悟到的情感,甚至个人生活经历的独特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诵里,通过声音的演绎,辅以表情(服饰)语言、肢体动作、以及情境设置(如背景音乐、背景图像等的渲染)来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体现朗诵者的精气神。
这是最高境界的朗诵,也是最有现场感染力的朗诵。
教师的范读要求达到这个境界。
五、朗诵课,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
古诗词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
从时机上讲,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
朗读始终要与品析相结合。
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
要准确地读出文本的情感内蕴,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
点拨学生披文入情,理清脉理,让学生融入情景、情事、情态、情绪、情意之中,让学生想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传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