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4.5 光的色散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3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5节光的色散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2.了解光的三原色.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4.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自主探究一、光的色散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5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雨后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2.让一束白光射在三棱镜上,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结论:(1) .(2) .3.生活中的色散现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还有哪些?二、色光的混合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6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通过观察有什么发现?2.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由于人类肉眼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感光体,因此所见的色彩空间通常可以由三种基本色表达,这三种颜色被称为“三原色”.总结:(1) 、、叫做色光的三原色.(2)利用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3)色光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三、看不见的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什么是光谱?2.将灵敏温度计分别放到色散后不同颜色的光处,会发现温度都不同程度地上升,尤其是红光以外的部分上升得更显著.这一事实说明什么?3.在红光之外是,紫光之外是,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4.请你上网查找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相关知识,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主要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检测1.光盘是用激光在反光铝膜上刻出凸凹的音槽来记录音像信息的,外表面是一层平滑透明的保护膜.如图所示是一张放在阳光下的VCD光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对着光盘能看到自己的像,是铝膜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B.对着光盘能看到自己的像,是凸凹的音槽漫反射形成的C.光盘呈现彩色的扇面是由表面保护膜的反射形成的D.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面是由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2.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实验主要是说明( )A.光的反射现象B.光的折射现象C.平面镜成像特点D.光的色散现象3.如图所示,可见光通过棱镜时,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由此类推( )A.红外线比红光偏折大B.红外线比红光偏折小C.红外线看不见,不偏折D.紫外线偏折最小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电视遥控器B.医用“B超机”C.验钞机D.夜视仪5.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会引起皮肤癌,这是由于太阳光含有以下哪种光线造成的( )A.红外线B.紫外线C.X射线D.γ射线6.让太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出现现象,再让三棱镜分解出来的彩色光带通过另一个倒置的三棱镜后,光束又混合成白光,这证实了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光混合而成的.7.人眼看不见的光有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类已充分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为我们服务.如,验钞机利用其发出的照射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识别钞票的真伪;卫星上的探测器从高空拍照,可侦察到森林中掉到地上的香烟头发出的,达到及时控制火情的目的.8.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发光.(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参考答案自主探究一、光的色散1.雨后,天空中还悬浮着很多极小的水滴,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这些小水滴内,会产生折射,太阳光色散成七色彩带.2.(1)一条彩色的光带(2)光带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二、色光的混合1.电视画面上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2.(1)红绿蓝三、看不见的光1.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太阳光的可见光谱.2.说明红光之外有看不见的光辐射.3.红外线紫外线课堂检测1.D 解析:光盘能成像是其光滑的表面对光的反射作用,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镜面反射,选项A、B错误;光盘表面的彩色扇面是表面的保护膜对光的折射作用,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经保护膜折射后,将光分解,呈现不同的颜色,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2.D 解析: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3.B4.C 解析:电视遥控器和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选项A、D错误;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选项B错误;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工作的,选项C正确.5.B 解析: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应该避免长时间晒太阳.6.答案:色散七色(或多种颜色,或具体的七种颜色)解析: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让彩色光带通过三棱镜后,光束又混合成白光,该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7.答案:紫外线红外线解析: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就是利用其发出的紫外线照射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来识别钞票真伪的;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出红外线,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线越强,卫星上的探测器可侦察到森林中掉到地上的香烟头发出的红外线.8.答案:(1)荧光物质(2)反射(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或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等解析:(1)紫外线具有很强的荧光效应,能够激发荧光物质发光,100元钞票上的“100”字样上涂有荧光材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光;(2)紫外线照射透明玻璃,位于玻璃前方的钞票上的“100”字样发光,说明有紫外线的照射,这些紫外线是被透明玻璃反射而来的;(3)钞票和紫外线灯分别放在玻璃两侧,用紫外线灯照射玻璃,观察钞票上面“100”字样的发光情况,可以研究紫外线是否透过玻璃,或者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等.。
第5节光的色散整体设计本节学习光的色散。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看不见的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
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本课采用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原因,进而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实际应用。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略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培养他们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判断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4.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1.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2.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三棱镜、白纸、手电筒、红色和蓝色塑料片、多媒体资料、平面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问题: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新旧衔接1.光的折射规律①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在同一平面内。
②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④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
2.彩虹(如图所示)通常有种颜色,它为什么经常出现在雨过天晴的时候?答:因为下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增多,太阳光经过这些小水滴时发生,而形成彩虹。
预学新知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颜色依次为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
3.红外线具有,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应用:(写一种即可)。
红外线强,的热能主要就是以红外线辐射的形式传送到地球的,应用:(写一种即可)。
4.紫外线具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写一种即可)。
紫外线能,应用:(写一种即可)。
素养目标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重点)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课堂任务1色散1.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发现了色散现象。
2.演示实验:将一束白色的太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在另一侧的白屏上看到了七种色光,颜色依次是,这种现象叫作光的。
实验结论: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混合成的复色光。
注意:不同的单色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偏折程度不同,偏折程度最小的是红光,偏折程度最大的是紫光。
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D.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变式阳光下,洒水车正在公路上向四周洒水,有时可以在洒水车旁看到美丽的彩虹。
这是因为洒水车周围空气中充满着小水珠,而这些小水珠相当于(填“平面镜”或“三棱镜”),阳光透过小水珠发生光的现象。
课堂任务2色光的混合1.把、、叫作色光的三原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5 光的色散导学案1. 导学目标•了解光的色散的概念和原理;•掌握计算光的折射角和色散角的方法;•能够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色散现象。
2. 知识回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我们还学习了根据折射定律计算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方法。
今天我们将学习光的色散现象,探究光在透镜中发生的色散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学习重点•色散的概念和原理;•光在透镜中的色散现象;•计算光的折射角和色散角的方法。
4. 学习内容4.1 色散的概念和原理光的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介质时,由于折射率随波长的不同而产生的偏转现象。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而折射率又会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不同波长的光在进入介质时会有不同的偏折程度,从而产生了色散现象。
4.2 光在透镜中的色散现象当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时,由于折射率与波长有关,不同波长的光在透镜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短波长的光(如蓝光)偏折角度较大,而长波长的光(如红光)偏折角度较小。
4.3 计算光的折射角和色散角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来计算光的折射角和色散角。
光的折射角可以使用折射定律计算:n1 * sin(θ1) = n2 * 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是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光的色散角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δ = θ2 - θ1其中,δ表示色散角。
5. 拓展延伸5.1 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其中一个常见的应用就是色散棱镜,它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这种现象可以在彩虹上观察到,也可用于光谱仪等科学仪器中。
另外,色散还可以用于医学领域。
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光的色散情况,医生可以了解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并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
第5节光的色散
结论:从实验中看到,经水折射后的太阳光射到对面的白墙上,形成了一个彩色的光斑,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光的色散。
现象:在白色光屏或墙壁上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
设问: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
结论: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
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
(续表)
结论: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
光的色散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 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学案导学【课前预习】1、你见到过雨后彩虹吗?描述彩虹的颜色。
并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2、探究与实验:“分解太阳光”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太阳光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墙壁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色光的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
3、一束光射向一玻璃砖表面,根据折射规律作出折射光线。
4、小实验: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____、____、____三色光条合成的。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二、合作探究:任务一:光的色散1、实验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
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三: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观察到短暂的彩虹。
方案四:透过喷泉喷洒的雾状小水珠,也可以观察到彩虹。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案,或者提出其他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2.总结: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
这就是光的。
3、色散现象雨后彩虹,就是光的____现象。
下雨以后,天上悬浮着很多____,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就发生了____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4.5 光的色散》导学案新人教版4、5 光的色散》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4、了解可见光普,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85~86页,完成以下任务:1、太阳光是_____,它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这种想象叫________。
由此可以说明白光是_____光。
2、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怎样在课室制造人工彩虹?实验器材:平行光源,学生电源,三棱镜,白纸一张。
1、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拓展:太阳光经过一块三棱镜后,再紧跟着经过一块会怎样?)得到结论:太阳光的颜色依次是:白光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而成的。
2、探究实验:把红色、蓝色、绿色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各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将任意两片透明塑料片叠在一起,透过的是什么颜色的光?得到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2】阅读86~87页,完成一下练习。
1、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的热量主要以_______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_______。
2、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线属于看不见的光、靠近红光的是__________线;靠近紫光的是__________线。
3、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是__________。
大气层上部的__________能够________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不受伤害。
【拓展提升】1、现在许多公共场所都用紫外线来消毒、灭菌,这是因为( )A、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B、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C、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D、紫外线对人体分有害2、关于红外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红外线人眼是看不见的,所以它不是光B、红外线可以用来加热物体及进行医疗等C、只有高温物体才能发出红外线,低温物体不发出红外线D、利用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3、电影、幻灯机的银幕都是用________ 色的布做的,其原因是它能_______ 各种色光,而且银幕都比较__________ ,光照在它上面会发生____反射。
第5节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1.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重点:白光的组成,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难点:色光的混合原理。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将行为动词用双色笔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如何巧记光的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红(花)、绿(草)、蓝(天)构成完美大自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夏天雨后,天空会出现绚丽的彩虹,这是光的什么现象?弧形彩虹的外侧是什么颜色?内侧是什么颜色?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色散
自主阅读教材P85~8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正放的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承接射出的光,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再将另一三棱镜倒置后放在原来的三棱镜后,观察白屏上有什么现象。
答:太阳光经过一个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经过两个三棱镜后,白屏上承接的依然是白光。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把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因此太阳光(白光)为复色光。
3.如图所示,在白色圆形纸板上分别贴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彩纸,再把圆纸板安放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并观察圆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变成什么颜色?
答: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变成白光。
知识链接:
1.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只有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炽热物体等发出的光中有紫外线。
2.紫外线可以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有好处;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2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二看不见的光
自主阅读教材P86~8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1)定义:在光谱中的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3)红外线的特性
①热效应强,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
②穿透云雾能力强,利用这一特性,人们发明了红外遥感技术。
③红外线还可以进行遥控,如按下电视机遥控器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遥控。
5.紫外线
(1)定义:在光谱中的紫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说明]紫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紫外线灯看起来是淡蓝色的,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还发出蓝光和紫光。
(2)紫外线的特性
①生理作用强,能杀死微生物,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
②化学作用强,能使底片感光,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如在人民币上用荧
光物质做上印记等。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在深盘中倒入适量的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镜的下部浸入水中。
让一束阳光照射在水下的平面镜上,让光刚好可以反射到白纸或墙壁上,观察白纸或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一图) ,方案二图) 方案二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三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A的颜色。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