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微专题突破选修1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56.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章末综合测评苏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章末综合测评苏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章末综合测评苏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对无菌操作转接培养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③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⑤将试管口塞上棉塞⑥接种环进行灭菌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解析】在无菌操作转接培养物的过程中,刚开始应灼烧接种环进行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转接完成后还应对接种环进行灭菌,以防止培养物扩散到环境中。
【答案】C2.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
将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①加抗生素②不加抗生素③加氮素④不加氮素⑤加葡萄糖⑥不加葡萄糖⑦37 ℃恒温箱中培养⑧28~30 ℃温度下培养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②④⑤⑧ D.①④⑥⑦【解析】自生固氮菌有固氮功能,因此培养基中不需要加氮素;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因此,不能加抗生素;自生固氮菌是异养型的,应加葡萄糖;其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8~30 ℃。
2.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什么?3.常用的平板分离法有哪几种?采用各种平板分离法的目的是什么?4.微生物的分离包括哪几个步骤?结合教材图 1—20说明用涂抹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分离细菌有何异同点?布置学生课堂检测。
课后:布置课外作业及下一节预习提纲.(见导学案)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及下一节预习。
板书设计教学札记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就是将待检测微生物样品通过划线或涂布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样品中的每一个细胞或孢子都可以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
将单个茵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即可得到一个微生物的纯种。
(2)材料用具:培养16~24 h的大肠杆菌(E.coli)培养液、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斜面和平板、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等。
(3)方法步骤:微生物的分离包括样品稀释、划线或涂布及培养三个步骤。
①稀释:用1 mL无菌吸管吸取1 mL大肠杆菌培养液,加入到盛有9 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1 mL加入另一支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和均匀,依次类推制成10-1、10—2、10—3、10—4、10—5、10-6叫系列稀释度的大肠杆菌稀释液(如下图)。
②划线或涂布:平板划线分离法--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挑取大肠杆菌培养液一环在平板上划线,常用的划线方法有平行划线和连续划线两种(如下图)。
平行划线时,每转一个角度烧一次接种环.划线完毕后,盖上培养皿盖,做好标记。
涂抹平板分离法—-取3个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4、10—5和10—6叫三种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相应稀释度的稀释液各0.1 mL,放人已标记好的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涂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10 min,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如下图)。
问题讨论]问题1:如何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提示: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将稀释相同倍数菌液分别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和选择培养基上,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菌落数目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起到了选择作用。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微专题突破苏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微专题突破苏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微专题突破苏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微专题突破无菌操作技术实践一、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有很多种,本专题中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涂抹平板法、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等。
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目的微生物进行筛选。
以下是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比较.项目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分离选择条件利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利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鉴定方法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变红色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利用刚果红染色法,出现透明圈鉴定原理细菌等微生物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NH3,使pH升高,加入酚红变红色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或葡萄糖,使纤维素-刚果红复合物降解而出现透明圈步骤土壤取样→制备培养基→样品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培养观察→进一步鉴定土壤取样→制备培养基→选择培养→富集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刚果红染色法→挑取菌落→进一步鉴定1.倒平板与涂布平板法的操作(1)倒平板操作(2)涂布平板操作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比较项目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平板划线法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不能计数适用于好氧菌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适用于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1.培养材料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同一种植物材料,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对培养也有影响。
高三生物选修1 无菌操作技术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无菌操作技术二、考点清单培养基配置与灭菌、微生物的分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微生物营养要素及培养基配制过程、原则1、微生物的营养要素特别提醒: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是糖类,尤其是葡萄糖;最常利用的氮源是铵盐、硝酸盐;对于异养生物而言,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也可能是能源;NaHCO3既是无机盐,也是自养微生物的碳源;绝大多数微生物缺乏合成生长因子的能力或合成能力有限,所以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因子。
2、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例)(1)配制培养液在2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蒸馏水,再加入0. 5 g牛肉膏、l g蛋白胨、0. 5 g NaCl、1g琼脂,边加热边搅拌,配制成培养液。
(2)调节pH采用pH试纸测试,调节培养基的酸碱度至7. 0~7. 2。
(3)分装将培养基趁热分装到洁净的试管中. 培养基的高度约为试管高度的1/5。
注意不要污染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试管。
(4)包扎将3~5支试管扎成一捆,外包1层牛皮纸或2层报纸,用线扎好。
在试管壁上注明培养基的名称、组别、配制日期等。
(5)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是常用的灭菌方法。
在温度为121℃,气压为1.0kPa的条件下灭菌20 min。
切断电源,待压力表中指针指向“0”点后,取出灭菌物品。
(6)搁置斜面待试管冷却至50℃左右,将试管口部枕在高约1 cm的木条或其他合适高度的物体上,使其自然倾斜,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1/2。
3、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
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的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的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2)营养要协调。
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3)pH要适宜。
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X围不同。
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 分别为:6.5~7.5、7.5~8.5、5.0~6.0。
微专题突破 无菌操作技术实践一、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有很多种,本专题中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涂抹平板法、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等。
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目的微生物进行筛选。
以下是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比较。
1.倒平板与涂布平板法的操作(1)倒平板操作(2)涂布平板操作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比较1.培养材料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同一种植物材料,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对培养也有影响。
幼龄、保存时间短的植物材料容易培养成功。
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无菌条件培养基上有细菌等微生物存在时,它们比植物细胞生长、繁殖得更快,而且它们会产生毒素,使培养的植物细胞很快中毒死亡。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
3.植物激素在配制好的MS 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其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1.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实验时,甲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
某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①土样不同②培养基污染③操作失误④没有设置对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某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的菌落较多,存在多种原因,如土样不同、培养基可能被杂菌污染或操作过程失误混入杂菌造成污染等。
【答案】 A2.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D.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解析】在培养基上接种时,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以防止杂菌污染影响实验或研究的结果。
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约10 cm的四周为无菌区,因而含菌种试管和待接种试管管口不能离开火焰附近,接种环、棉塞也不能离开火焰附近。
接种完毕之后为了防止菌体污染,保证安全,要用火焰灼烧管口和接种环,立即盖上皿盖。
为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应将平板倒置。
【答案】 D3.菊花的组织培养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67850018】A.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幼苗要先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者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C.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感染杂菌则前功尽弃D.将菊花茎段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应倒插,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解析】植物的组织培养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将菊花茎段插入时,不应倒插是因为倒插的茎段不能形成愈伤组织,而不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答案】 D4.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二倍体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如图)。
关于这一科学事实,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导学号:67850019】A.该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在此过程必须确保无菌操作C.韧皮部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增加数目D.此种生殖产生的后代能保持亲本的性状【解析】该实验是利用胡萝卜的体细胞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因此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因此后代能保持亲本的性状;韧皮部细胞属于体细胞,体细胞依靠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答案】 C5.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此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操作时采用________灭菌的方法。
(5)如何确认培养基是否合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欲筛选可降解有机物A的微生物,需配制只以有机物A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以保障目的菌的生长,抑制非目的菌的生长繁殖;若需“振荡”培养,表明该目的菌为好氧型;平板划线接种的工具为接种环,使用前后均需灼烧灭菌。
【答案】(1)筛选目的菌选择(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3)防止外来杂菌污染(4)接种环灼烧(5)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与接种培养基一起培养,用以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对无菌操作转接培养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③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⑤将试管口塞上棉塞⑥接种环进行灭菌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解析】在无菌操作转接培养物的过程中,刚开始应灼烧接种环进行灭菌,在操作过程中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转接完成后还应对接种环进行灭菌,以防止培养物扩散到环境中。
【答案】 C2.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
将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①加抗生素②不加抗生素③加氮素④不加氮素⑤加葡萄糖⑥不加葡萄糖⑦37 ℃恒温箱中培养⑧28~30 ℃温度下培养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②④⑤⑧ D.①④⑥⑦【解析】自生固氮菌有固氮功能,因此培养基中不需要加氮素;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因此,不能加抗生素;自生固氮菌是异养型的,应加葡萄糖;其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8~30 ℃。
【答案】 C3.关于用涂布平板法培养和计数土壤中仅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实验,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A.需制备系列浓度梯度的土壤悬液B.所选用的培养基中,尿素为唯一氮源C.接种时从浓度最低的土壤悬液开始,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D.涂布平板上形成的每个菌落,都是由样品中的单个个体形成的【解析】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个体,长成的菌落,也有可能来源于样品中的2~3个或更多个个体。
【答案】 D4.某学者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的细菌数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
下列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导学号:67850020】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B.利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能分解石油的细菌C.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菌种D.称取土壤和稀释土壤溶液时应在火焰旁操作【解析】平板划线法能对细菌分离纯化但不能计数,通常将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浸出液稀释后,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分解石油的细菌菌种,并对菌种进行计数;筛选能分解石油的细菌只能利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称取土壤和稀释土壤溶液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操作。
【答案】 A5.下面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示意图:对上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将①经脱分化培养成②时,再植上人造种皮即可获得人造种子B.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为细胞的全能性C.③→④过程指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D.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诱导②生根的激素为生长素【解析】人工种子是由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培养成的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结构③包裹上人造种皮制成的,而不是由愈伤组织②包上人造种皮形成的。
【答案】 A6.用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愈伤组织。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愈伤组织是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分裂形成的B.该愈伤组织的细胞没有全能性C.该愈伤组织是由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的D.该愈伤组织可以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结构【解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只有在脱离了植物体,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细胞经脱分化和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从而形成新的植物体。
【答案】 B7.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
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而甲和丙都不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都是异养型微生物B .甲、乙都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C .甲是异养型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型微生物D .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解析】 Ⅰ中缺少N ,Ⅱ中缺少有机物,Ⅲ中营养全面。
N 是微生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每一种微生物正常生长都需要N ,但自己能够固氮的微生物可以生活在无氮培养基中。
甲能在Ⅰ中生长繁殖,而乙,丙都不以,说明甲是能够固氮的微生物。
乙能在Ⅱ中生长繁殖,而甲、丙不能,说明乙不需要培养基为它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源物质,则乙为自养型微生物,甲、丙都为异养型微生物。
【答案】 D8.抗生素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抑菌作用,能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
在筛选产生抗生素的菌种时,先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接种一种从土壤中获得的甲菌,在27 ℃下培养3 d ,形成菌落。
然后接种乙、丙、丁三种致病菌(如下图a),继续在同样条件下培养3 d ,结果如下图b 。
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a b①甲菌产生了抗生素②丁菌的生长被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③乙菌的生长被甲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④丙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了乙菌的生长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由图可得出,乙、丙、丁三种致病菌不会产生抗生素,否则靠近乙、丙、丁的甲菌落不能生长。
从图b来看,乙菌的生长被抑制,最可能的原因是甲菌产生了抗生素,此种抗生素只能抑制乙菌的生长,而对丙、丁两种致病菌没有影响。
【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60分)9.(10分)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
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
回答问题:(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
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