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李白共5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86 MB
- 文档页数:55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一第1讲李白出道之谜【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经历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特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
特别有神。
“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
“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李白的简介李白的故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
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