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课时1
- 格式:pptx
- 大小:15.04 MB
- 文档页数:24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
《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 3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 2“诺曼底号”遇难记 2黄继光 1口语交际 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语文园地 2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4.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5.积累名言。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4.能读懂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播放送别音乐)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诗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释题,介绍诗人)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2)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写了什么。
(3)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全班齐读整首诗。
(2)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②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秋风秋雨愁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凄冷气氛。
)③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④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①“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②“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人为何要这样比喻自己?(课件出示写作背景)(4)同学们已经能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之感,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之意。
那你们会吟诗了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地吟诵,抑扬顿挫地吟出诗的韵味)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拓展延伸,小结1.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2.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忧伤。
7.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
做到正确识音、辨形、释义。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朗读诗歌,预习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与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与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芙”和“壶”。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壶、雁、砚”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芙”横画微倾,下面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撇捺舒展。
“洛”左小右大,三点呈弧形,撇捺舒展,“口”对称倾斜。
“壶”字形对称,上面的“士”不要写成了“土”。
“砚”左小右大,右部“见”撇画舒展,钩画外展。
“坤”左小右大,左部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申”字形对称。
易错提示:“蓉”下部的“容”不要忘记中间“丶”,中部两点呼应。
“雁”半包围结构,里部“单人旁”不要少写一个,右边是四横。
“乾”左部倒数第二笔是提,不是横,右部钩画外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塞下曲》和《墨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塞下曲》和《墨梅》,激发学生的诗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古诗《塞下曲》和《墨梅》,理解其中的意境。
2.掌握古诗《塞下曲》和《墨梅》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塞下曲》和《墨梅》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灵活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本子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先展示一段风景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引出关于自然景色的话题,为进一步学习诗歌做铺垫。
2. 学习《塞下曲》1.带领学生朗读《塞下曲》,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情壮志。
2.解释难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分组讨论,表达对《塞下曲》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墨梅》1.带领学生朗读《墨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清新和淡雅。
2.解释难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分组讨论,表达对《墨梅》的理解和感悟。
4. 比较《塞下曲》和《墨梅》1.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风格和意境,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对情感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体会,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塞下曲》和《墨梅》,学生不仅增加了对古诗的理解,还提高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了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背诵《塞下曲》和《墨梅》。
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