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复习纲要
- 格式:ppt
- 大小:825.00 KB
- 文档页数:82
公共政策导论(第三版)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丘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劫为基本单位。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
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
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
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
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X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一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含上编综述)1、四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及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中俄签订的系列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4、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5、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6、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7、帝国主义没能瓜分中国的原因8、林则徐及《四洲志》9、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10、中国海关被列强控制的情况11、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及学习西方的历程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情况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的情况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6、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军事工业的情况7、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8、康有为及其维新思想9、宣传组织维新变法的著名三报三学堂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
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0、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清末新政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当前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2、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3、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伟大历史意义6、中国共产党二大7、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及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官僚资本2、广州起义3、工农武装割据4井冈山土地法5、三次“左”倾错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2、台儿庄大捷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4、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5、《论持久战》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7、三次反共高潮8、延安整风运动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1、第二条战线2、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2、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3、“一化三改”4、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5、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3、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导火线4、“两弹一星”5、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3、“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4、中共十四大5、中共十五大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述五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填空,选择)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任宏主编第一章:项目与项目管理1.项目的特征P4 ★★①项目是独特的(一次性):要求与众不同的管理方法②临时性组织:有明确是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持续时间有限,将来自不同岗位的成员快速组成一个有效团队是项目组织的重要工作;项目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项目的组织必须有很大的灵活性③目标性:项目经理的任务是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在预定时间和费用内,完成客户能满意接受的项目④有限的资源:掌握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信息等项目的风险要比生活中的风险大很多!2.项目的思维目标P5(任何一个项目都在项目的思维目标下完成)①客户满意度:项目经理管理项目的首要目标②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时间与费用、客户满意度成反比,与质量成正比。
对于项目经理而言,缩短时间的最好办法是降低技术技术标准的等级。
③技术标准:要在客户满意度、预算和进度之间进行权衡。
客户的需要,费用的限制,时间限制,新技术的出现等都会影响到人们对标准的选择。
④费用:克服费用限制障碍的有效方法是减少资源投入项目的四维目标是互相矛盾的、是统一的、对特定的项目没有统一的标准。
3.项目形式多种多样的原因P10 ☆①产品生命周期短②对客户的关注③需要采用柔性管理④给职员授权⑤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⑥复杂性的增加4.日常作业和项目P15 ☆①日常作业(重复性、周期性、稳定的组织)每次活动都受相同的资源条件限制,不断重复上一次的活动,每次活动的结果也是相同的,活动追求的也是企业效率的最大化。
②项目(临时性、一次性、柔性的组织)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确定的目标,在项目开始之前,任务的结束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预期值,实际完成情况受四维目标的限制,与参与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不可预见因素等有关。
项目管理与日常作业的区别:5.为什么要进行项目管理P16 ☆首先,项目管理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次,项目向大型化、技术复杂化的发展催生了项目管理技术的诞生。
项目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需求来组织资源,在组织内共享专业资源,以减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纲要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纲要(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发源和发展1、 19 世纪有名的进化论的成立者达尔文,提出了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先人是丛林古猿。
2、在距今 1200 多万年前,丛林古猿宽泛散布于非、亚、欧地域,特别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3、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移过来的属于看法。
4、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露西少女。
5、促进丛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的环境变化是丛林大批消逝。
6、促进丛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后,因为环境的改变和身体形态构造的变化,一代一代的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臂和手渐渐变得灵便,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
7、进过若干万年,先人类制造的工具愈来愈复杂,而且能够用火,大脑也愈来愈发达,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用火烧烤食品,改良了身体的营养,有益于脑的发育,进而提高了制造工具的能力;复杂而精良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有促进了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各样方法来解决困难。
8、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根本差别是:运动方式不一样;制造工具的能力不一样;脑发育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节人的生殖1、男性生殖系统由精囊腺、前列腺、输精管、尿道、阴茎、附睾、阴囊、睾丸等构成。
2、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睾丸,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生殖系统由输卵管、卵巢、子宫、阴道等构成。
4、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5、精子和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迟缓的经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
精子和卵细胞联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6、受精卵不停进行细胞分裂,渐渐发育成胚泡。
胚泡迟缓挪动到子宫中,最后植入子宫内膜。
这就是怀胎。
7、胚泡中的细胞连续分裂和分化,渐渐发育成胚胎,并与怀胎后 8 周左右发育成胎儿,开始体现人的形态。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经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时时刻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经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
1.1人口的数量变化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①生方式进步②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不断扩大、加深③防御灾害疾病能力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3.1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耕作业(小麦)畜牧业(牧羊)区位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引进良种美利奴羊,鼓励政策主要特征:商业化机械化家庭大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靠近主要公路、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作物:水稻区位条件:①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④人多地少,需求量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④水利工程大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区位条件[记忆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程度高⑥农业科技先进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地价低③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乳畜业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区位条件:①气候湿润,广阔草原,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需求量大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型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型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型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劳动力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型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动力,水源,土地;市场经济因素:市场,运输,政策,技术,劳动力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