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完整版)计算机⽹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计算机⽹络》(第四版)谢希仁第1章概述作业题1-03、1-06、1-10、1-13、1-20、1-221-03.试从多个⽅⾯⽐较电路交换、报⽂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较适⽤于信息量⼤、长报⽂,经常使⽤的固定⽤户之间的通信。
(2)报⽂交换报⽂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率⾼,可以多个⽤户同时在⼀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易见的。
以报⽂为单位进⾏存储转发,⽹络传输时延⼤,且占⽤⼤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对实时性要求⾼的⽤户。
报⽂交换适⽤于传输的报⽂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络⽤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电报⽹。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率⾼,⽐报⽂交换的传输时延⼩,交互性好。
1-06.试将TCP/IP和OSI的体系结构进⾏⽐较。
讨论其异同点。
答:(1)OSI和TCP/IP的相同点是:都是基于独⽴的协议栈的概念;⼆者均采⽤层次结构,⽽且都是按功能分层,层功能⼤体相似。
(2)OSI和TCP/IP的不同点:①OSI分七层,⾃下⽽上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运输层、应⽤层、表⽰层和会话层;⽽TCP/IP具体分五层:应⽤层、运输层、⽹络层、⽹络接⼝层和物理层。
严格讲,TCP/IP⽹间⽹协议只包括下三层,应⽤程序不算TCP/IP的⼀部分②OSI层次间存在严格的调⽤关系,两个(N)层实体的通信必须通过下⼀层(N-1)层实体,不能越级,⽽TCP/IP可以越过紧邻的下⼀层直接使⽤更低层次所提供的服务(这种层次关系常被称为“等级”关系),因⽽减少了⼀些不必要的开销,提⾼了协议的效率。
③OSI 只考虑⽤⼀种标准的公⽤数据⽹。
TCP/IP ⼀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的互连问题,并将⽹际协议IP 作为TCP/IP 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络习题和答案解析计算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章1.1写出计算机⽹络的定义,指明涉及到的知识点。
答:计算机⽹络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设施和⽹络通信协议,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系统。
涉及到的知识点:1)传输介质;2)通信协议;3)不同地点.;4)计算机设备;5)资源共享;6)数据传输;7)系统。
1.6计算机⽹络提供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1)数据通信。
计算机⽹络中的计算机设备,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通信,数据传输,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收集和交换。
2)资源共享。
⽤户通过计算机⽹络可以共享系统内的硬件、软件、数据、⽂档信息,以及通过信息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
3)给⽹络⽤户提供最好的性价⽐服务,减少重复投资。
4)提供⼤容量⽹络存储,不断增加新的多媒体应⽤。
5)提供分布式处理,使得协同操作为可能;平衡不同地点计算机系统的负荷,降低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充分利⽤计算机⽹络系统内的资源,使得⽹格计算成为可能,提⾼计算机⽹络系统的效率。
6)对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系统进⾏集中控制,实现对⽹络资源集中管理和分配。
7)提供⾼可靠性的系统,借助在不同信息处理位置和数据存储地点的备份,通过传输线路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冗余实现⾼可靠性。
1.13计算机⽹络的协议体系结构什么特征?答:计算机⽹络中计算机进⾏通信、数据交换时需要制定算双⽅都要遵守的通信规则和约定就是协议。
协议是按层次节后世界的,协议层次的集合构成了协议体系结构。
⽹络协议层次结构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络实现的功能分解到若⼲层次,每个功能⽤同等层协议或对等层协议实现,不同系统中的对等层要遵循对等层协议,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完成该层的功能。
2、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交互必要的信息,构成下层为上次提供服务的关系,也成为接⼝关系。
⽹络服务靠服务原语进⾏描述,⽹络协议软件根据⽹络协议结构进⾏设计和开发。
1.19 A1.26通信1.27局域⽹、城域⽹、⼴域⽹第⼆章2.7写出⽹络协议的三个要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一、填空题1、在计算机网络中,LAN代表的是局域网,WAN代表的是广域网。
2、通常在我国所说的教育网就是Cernet 。
3、E-MAIL的中文意思是电子函件,E-COMMERCE的中文意思是电子商务。
4、按照网络中计算机所处的地位,计算机网络可以划分为对等网络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
5、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其中通信子网的功能是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及通讯控制,资源子网的功能是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选择题1、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网络的拓扑结构来划分,以下()项不是按此标准划分的。
A、星状网B、环状网C、局域网D、总线结构2、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点是()A、精度高B、内存容量大C、共享资源D、运算速度快3、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缩写为()A、NIIB、GIIC、AIID、WWW4、互联网的基本含义是()A、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连B、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互连C、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互连D、国内计算机与国际计算机互连5、网络服务器与一般微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A、计算速度快B、硬盘容量大C、外设丰富D、体积大6、计算机网络的3个组成部分是:()A、若干数据库、一个通信子网、一组通信协议B、若干主机、一个通信子网、大量终端C、若干主机、电话网、一组通信协议D、若干主机、一个通信子网,一组通信协议7、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是由()组成的系统A、计算机-通信线路-计算机B、PC机-通信线路-PC机C、终端-通信线路-终端D、计算机-通信线路-终端8、计算机网络了分为局域网、()广域网。
A、校园网B、城域网C、宽带网D、窄带网9、客户机/服务器机制的英文名称是:( )A、Client/ServerB、Guest/ServerC、Guest/AdministratorD、Slave/Master 三、简答题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网络产生的基础是什么?P12、计算机网络由那些功能?列举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实例。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一、选择题1、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网络层D.运输层2、在TCP/IP协议簇的层次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层上完成的?()A.网络接口层B.互连层C.传输层D.应用层3、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网络接口层B.互联层C.传输层D.应用层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5、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A.硬件、软件、数据B.主机、外设、软件C.硬件、程序、数据D.主机、程序、数据6、网络协议组成部分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C.语法、语义、定时关系D.编码、控制信息、定时关系二、填空题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Internet采用_______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3、ISO/OSI中OSI的含义是________。
4、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和________ 和________。
5、TCP/IP协议从上向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层。
6、为了实现对等通信,当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到另一个节点前,必须在数据的头部(和尾部)加入____________,这种增加数据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7、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划分应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8、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从低到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七层。
9、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第一章概述(P33)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1)连通性,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2)资源共享,包括软件、硬件、数据资源的共享。
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采用存储--转发技术,信道可以为多对会话动态复用,比电路交换资源利用率高。
(2)限制通过网络的数据分组的大小,如果发送报文超出限制,则发送方将报文分割成一个个小分组,每个分组以存储--转发方式独立传输。
当所有分组到达接收方后,接收方将它们重新拼接成报文。
(3)传输特点:延迟较小,且相对稳定,适合计算机应用。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计算机网络原理第一章课后习题: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就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二,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含义各是什么?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时序。
语法就是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和结构,或者定义(比如硬件设备)之间传播信号的电平等。
语义就是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中需要发送(或包含)哪些控制信息。
这种信息的具体含义,以及针对不同含义的控制信息,接收信息端应如何响应。
时序也称同步。
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匹配或适应彼此的速度。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在不同主机之间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功能。
四,按网络覆盖范围划分,主要有哪几类计算机网络?各自的特点?主要有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个域网是近几年随着穿戴设备,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网络类型,是由个人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构成小范围的网络,实现个人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比如蓝牙。
范围控制在1到10米。
局域网通常部署在办公室,办公楼,厂区等局部区域内。
采用高速有线或无线链路,连接主机实现局部范围内高速数据传输范围。
十米到一公里。
城域网覆盖一个城市范围内的网络,5到50公里。
广域网覆盖通常跨越更大的地理空间,几十公里至几千公里,可以实现异地城域网或局域网的互连。
五,按网络拓扑划分,主要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星形拓扑结构,总线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混合拓扑结构。
1.星形拓扑包括一个中央结点,网络中的主机通过点对点通信链路与中央结点连接,中央结点通常是集线器、交换机等设备,通信通过中央结点进行。
多见于局域网个域网中。
优点,易于监控与管理,故障诊断与隔离容易。
缺点,中央结点是网络中的瓶颈,一旦故障,全网瘫痪,网络规模受限于中央结点的端口数量。
2.总线拓扑结构采用一条广播信道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称为总线。
所有结点均与总线连接,结点间的通信均通过共享的成分进行。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概述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 P1第二段,三种网络各自提供的服务及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习题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完整的报文分割成较小的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首部后,就构成了分组。
分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发送分组,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后进行重组,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
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的优点: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缺点:电路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
信息传输延迟小,就给定的连续路由来说,传输延迟是固定不变的。
信息编码方法、信息格式以及传输控制程序来都不受限制,即可向用户提供透明的通路。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缺点:是延迟长。
分组交换的优点:分组动态分配带宽,且对网络逐段占用,提高通信线路使用效率。
分组独立选择路由,使结点之间数据交换比较灵活。
分组大大压缩结点所需的存储容量,也缩短了网络延时。
较短的报文分组比较长的报文可大大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传输可靠性。
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较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当网络通信量大时,这种时延也可能会很大。
同时,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习题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因特网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使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习题1-0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能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P3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习题1-0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原理2018版李全龙第一章课后习题====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归纳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答: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的产物。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的会集。
2.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每个要素的含义是什么?答:( 1)语法: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与结构,也许定义实体之间的传输信号的电同样。
( 2)语义:语义就是定义实体之间交换的信息中需要发送(或包括)哪些控制信息,这些信息的详尽含义,以及针对不同样样含义的控制信息,接收信息端应如何响应。
( 3)时序:时序也称为同步,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序次以及如何般配或适应相互的速度。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答:( 1)硬件资源共享。
(2)软件资源共享。
(3)信息资源共享。
4.按网络覆盖范围划分,主要有哪几类计算机网络?各有什么特点?答:按网络覆盖范围划分,可分为以下 4 各种类:( 1)个域网( PAN ):平时是个人设备经过无线通信技术构成小范围的网络,实现个人设备间的数据传输,个域网平时覆盖范围在1~10m 。
(2)局域网( LAN ):采用高速优先或无线链路链接主机,实现局部范围内高速数据传输。
局域网平时覆盖范围在 10m~1km 。
( 3)城域网( MAN ):城域网是指覆盖一个城市范围的网络,覆盖范围平时在5~50km 。
( 4)广域网( WAN ):广域网覆盖范围在几十到几千千米,平时超越更大的地理空间,可以实现异地城域网或局域网的互连。
5.按网络拓扑划分,主要有哪几类计算机网络?各有什么特点?答:( 1)星形拓扑结构:易于监控与管理,故障诊断与间隔简单;中央节点是网络的瓶颈,一旦故障,全网瘫痪,网络规模受限于中央结点的端口数量。
(2)总线型拓扑结构:结构简单,所需电缆数量少,易于扩展;通信范围受限,故障诊断与间隔比较困难,简单产生矛盾。
(3)环形拓扑结构:所需电缆长度短,可以使用光纤,易于防备矛盾;某结点的故障简单引起全网瘫痪,新结点的加入或撤出过程比较麻烦,存在等待时间问题。
第1章复习题一、填空1、从____观点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够互相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资源共享2、OSI参考模型定义了网络互联的七个层次,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型、互操作性、与应用的____。
可移植性3、Internet上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是____协议。
TCP/IP4、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结构与当前所连接的设备的位置____。
无关5、可以让用户通过内置浏览器在移动电话上访问Internet的技术是____。
WAP6、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称为_____。
网络协议7、计算机网络系统由通信子网和__________组成。
资源子网8、根据网络的作用范围划分网络,划分为:__________、局域网、城域网。
广域网9、网络协议主要由3个要素组成,其中_________是用于解释比特流的每个部分意义。
语义10、分组交换方式提供两种服务,分别是____________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11、ISO的全称是_________。
国际标准化组织12、分组交换方式提供两种服务,分别是____________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13、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___________和同步三要素组成。
语义14、计算机之所以可以通过internet互相通信,是因为它们遵循了一套共同的internet协议。
这套协议的核心是______。
tcp/ip15、计算机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_____。
网络体系结构16、Internet的网络拓扑结构是一种______结构。
网状17、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的产物。
通信技术18、在计算机网络术语中,WAN的中文意义是____________。
广域网19、定义TCP/IP标准的文档被称为( )。
RFC20、将 Internet 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技术是 ___________ 技术i ntrannet(企业内部网)21、两个最重要的网络参考模型是OSI参考模型和________. TCP/IP模型22、常见的实用网络协议有_______ 、IPX/SPX和NetBEUI 。
第一章一、选择1. 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A.网络的层次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网络体系结构中,上下层用网络协议来通讯;B、在网络通信模型中,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C、现在一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默认安装了TCP/IP模型的主要协议功能;D、没有100%可靠的网络协议。
4. 路由器收到分组,查找转发表,进行转发,依据的是分组首部中的A、源地址 B 目的地址C 差错校验信息D 分组长度信息。
二、填空1. 在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中,( )方主动发起通信请求。
2. 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中,对()方的软硬件要求更高。
3. 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式中,()方必须知道()方的地址,而反之则不一定。
4. TCP/IP体系结构的运输层有两个协议,分别是()和(),其中,()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三、判断对错1. ( ) 运输层提供的服务,一定是可靠的。
2.()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型中,服务器进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的请求。
3.()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型中,服务器进程和客户进程一定不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4、()OSI七层模型功能更完善,是因特网的协议标准。
5、()网络模型中,对等实体是指相邻的上下层。
6、()网络模型中,上下层通过服务访问点来交换信息。
四、简答(作业)1. 概述五层原理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
2. 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哪两大部分?请概述每一部分的组成内容和主要功能。
3. 网络协议的定义,三个组成要素和含义。
五、计算1. 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多少?课后1-17,1-19.(作业)课后1-17,1-19.。
计算机网络第1章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第1章习题答案第1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
2.3. TCP/IP4. OSI参考模型共分7、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 按照OSI参考模型,网络中每一个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对等层使6. 能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洲的计算机网络称为___广域网____,同一建筑或覆盖几公里内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称为____局域网_____。
7. 在TCP/IP议,它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8. 计算机网络中,分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其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是_____TCP/IP_____,由它组成了Internet的一整套协议。
在20世纪50技术的互相结合,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9.___、城域网_、,其中,Internet。
10. 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为Internet 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
11. Internet互相联接而形成的全球性互联网。
12. 在通信技术中,通信信道的类型有两类:。
在点对点式个结点共享一个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广播信息,其他结点必须接收信息。
13. 在数据传输系统中,传输介质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物理路径,可以分为14. 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达到相互通信二、选择题1.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A.InternetB.IntranetC.局域网D.ARPANET2. 广域网中广泛采用的拓扑结构是()A.树状B.网状C.星状D.环状3. 在一座大楼内组建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A. WANB. LANC. MAND. PAN4.()层是距离传输介质最近的层A.物理B.数据链路C.网络D.传输5. 当数据包从低层向高层传送时,报文首部会()A.加入B.减去C.重安排D.修改6. 当数据包从高层向低层传送时,报文首部会()A.加入B.减去C.重安排D.修改7.()层将比特转化为电信号A.物理层B.数据链路C.传输D.表示8. 关于OSI模型,正确的是()A.七个层次功能独立,互不关联B.扩充某个层次的功能或协议,会影响整个体系结构C.服务是垂直的,协议是水平的D.物理层不但能传输比特流,还能进行流量控制9.()层的主要目的是把分组送到目的地A.运输层B.网络层C.会话层D.物理层10. TCP/IP体系中IP协议实现的是()的功能A.运输层B.网络层C.会话层D.物理层11. TCP/IP体系中,无连接的运输层协议是()A.IPB.TCPC.UDPD.HTTP12. 计算机网络中可共享的资源包括()A.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信道B.主机、外设和通信信道C.硬件、软件和数据 D.主机、外设、数据和通信信道13. 网络层传输的是()A.分组B.比特C.帧D.信元14. 下面那一项可以描述网络拓扑结构?()A.仅仅是网络的物理设计B.仅仅是网络的逻辑设计C. 仅仅是对网络形式上的设计D.网络的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15. 下列不属于数据链路层功能的是()A.帧同步B.电路管理C.差错控制D.流量控制16. 人们将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定义为网络的()A.拓扑结构B.开放系统互联模型C.体系结构D.协议集17. 关于网络体系结构,以下哪种描述是错误的? ()A.物理层完成比特流的传输B.数据链路层用于保证端到端数据的正确传输C.网络层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适合的传输路径D.应用层处于参考模型的最高层18. 实现数据压缩与OSI模型中()层密切相关A.表示层B.数据链路层C.物理层D.运输层19. 在TCP/IP体系结构中,TCP和IP所提供的服务层次分别为()A.应用层和运输层B.运输层和网络层C.网络层和链路层D.链路层和物理层20. 网络中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
计算机网络课后试题答案(第五版)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
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
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储性。
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
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
分组交换具有高效、灵活、可靠等优点。
但传输时延较电路交换要大,不适用于实时数据业务的传输。
报文交换传输时延最大。
习题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客户服务器有主机和客户机之分,客户机向主机发送服务请求,并有主机的地址,主机被动的接收客户的请求,给于客户请求服务。
对等通信方式没有主机和客户机之分,每个电脑都是平等的,每个电脑都可能是主机和客户机,这个主要看电脑是在请求服务还是在给于服务。
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通信方式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都有大量的电脑组成一个网络,并且有着相同的软件支持,都间接存在主机和客户机之分,都存在网络边缘和网络核心!习题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的指标?答:计算机网络有七种性能指标: 1.速率 2.带宽 3.吞吐量 4.时延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习题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答:分层次的好处:(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第一章:1.分组交换是否可以使用面向连接的方式?2.不同的交换方式具有不同的性能。
为了使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延迟最小,首选的交换方式是(1)。
为保证数据无差错地传送,不应选用的交换方式是(2)。
分组交换对报文交换的改进是(3),这种改进产生的直接结果是(4)。
在出错率高的传输系统中,选用(5)更合适。
(1)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2)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3)A.传输单位更小且定长 B.传输单位更大且定长C.差错控制更完善D.路由算法更简单(4)A.降低误码率 B.提高数据率 C.减小延迟 D.增加延迟(5)A.虚电路分组交换 B.数据报分组交换C.虚电路加数据报分组交换D.电路交换3.对于分组交换网络来说,多数情况下一个分组的最佳长度是()A.0.1 KB~1 KBB.1 KB~2 KBC.2 KB~4KBD.4KB~6KB4.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一个文件,(至少)有两种确认策略是可行的。
第一种策略把文件截成分组,接受端分别确认分组。
但就整体而言,文件没有得到确认。
第二种策略不确认单个分组,但当文件全部收到后,对整个未见予以确认。
请讨论以上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5.考虑在一条链路上传送文件的一个简单协议。
在经过某种初始协商之后,A给B发送1 KB 大小的数据分组,B然后用一个确认应答。
A在发送下一个数据分组之前总是要等待前一个ACK(确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停止--等待协议。
在一个预定的时间内为收到确认的分组,就认为是丢失了,并且进行重发。
(a)在不会有分组丢失或重复的情况下,说明为什么在分组头中包含“序列号”是不必要的?(b)假定链路可能偶尔地丢失分组,按分组总是以发送的顺序达到接收方。
为了让A和B能够检测到和重发丢失的分组。
使用2位作序列号够用吗?1位怎么样?(c)现在假定链路可能投递无序,有时候1个分组的投递可能用1分钟时间,有若干分组随之后到达。
第一章习题
1. What are the two types of services that the Internet Provides to its applications? What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ervices?
2. Briefly describe how the Internet’s 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 provides reliable transport?
3. Suppose that between a sending host and receiving host there is exactly one packet switch. The transmission rates between the sending host and the switch and between the switch and the receiving host rate R1 and R2, respectively. assuming that the router uses store-and-forward packet switching, what is the total end-to-end delay to send a packet of length L (Ignore queuing, propagation delay, and processing delay) ?
4. What are the five layers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tack? What are the principal responsibilities for each of these layers?
5. This elementary problem begins to explore propagation delay and transmission delay, two central concepts in data networking. Consider two hosts, Host A and B, connected by a single link of rate R bps. Suppose that the two hosts are separated by m meters, and suppose the propagation speed along the link is s meters/sec. Host A is to send a packet of size L bits to Host B.
a. Express the propagation delay, d prop in terms of m and s.
b. Determine the transmission time of the packet, d trans in terms of L and R.
c. Ignoring processing and queuing delays, obtain an expression for the end-to-end delay.
d. Suppose Host A begins to transmit the packet at time t=0. At time t=d trans, where is the last bit of the packet?
e. Suppose d prop is greater than d trans. At time t=dtrans, where is the first bit of the packet?
a.Suppose d prop is less than d trans. At time t=dtrans, where is the first bit of the packet?
f. Suppose s=2.5*108, L=100 bits, and R=28 kbps. Find the distance m so that d prop equals d trans.
6. Consider the queuing delay in a router buffer (Preceding an outbound link) . Suppose all packets are L bits, the transmission rate is R bps, and that N packets arrive to the buffer every LN/R seconds. Find the average queuing delay of a packet.
7. Consider the queuing delay in a router buffer. Let I denote traffic intensity, that is I=La/R. Suppose that the queuing delay takes the form IL/R(I-1) for I<1.
a. Provide a formula for the total delay, that is, the queuing delay plus transmission delay.
b. Plot the total delays as a function of 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