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德成语典故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精选导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管鲍之交、车胤囊萤、千里送鹅毛、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这些传统道德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你都知道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古代道德成语典故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典故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成语典故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成语典故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成语典故7、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一、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体现了尊重长辈、关爱下一代的价值观。
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一诺千金”。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句话的价值相当于一千两黄金,比喻说话算数、守信用。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尽力履行。
三、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勤俭持家”。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家庭要勤俭节约,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四、爱国敬业爱国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尽心尽力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即使到死也不停止。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爱国敬业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职业操守。
五、团结友爱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众志成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众人一心,就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团结友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精神。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六、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学生尊敬老师,为了求学不惜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等待。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只有尊敬老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七、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进步,而骄傲自满则会导致落后。
古代德育成语
以下是一些古代德育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
1.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出自南北朝·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2.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
5. 水滴石穿: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
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传统美德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传统美德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美德典故11、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4、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5、忠孝两全:唐·白居易。
业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已,忠孝两全。
6、一诺千金:秦末,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只要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大都要想办法做到。
得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7、忠心赤胆:唐代高僧三藏,为使法转回转,救人于苦难,在佛前发愿,不远万里,不畏艰险,一定要取回上乘佛经。
众僧称他为“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8、劈山救母:从前有个书生叫刘彦昌,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
被华山神庙里三圣母的神像所迷,抑制不住爱慕之心,便把自己的心情写在了墙上。
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1、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或人民的利益,不顾亲属之情,使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2、德高望重: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用作褒义,多用来称颂老人。
3、德隆望尊: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4、道不拾遗:东西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5、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拿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而优美的品德。
用来比喻人的品德纯洁、情操高尚。
6、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用作褒义。
多用于褒扬、劝勉的场合。
7、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现泛指爱国进步人士。
8、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象太阳、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品德高尚成语【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
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冰壶玉尺】玉尺:玉制的尺。
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冰壑玉壶】壑:深沟。
像冰那样清澈的深山沟里的水,盛在晶莹的玉壶里。
比喻人节操高尚,品性高洁。
【冰壶玉衡】冰壶:冰心玉壶;玉衡:用宝石装饰的天文仪器。
比喻高尚的品质,优雅的气质。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
与世俗习气不同。
形容品德高尚。
【半天朱霞】半天:空中;朱:红色。
半空中的红霞。
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
【包元履德】元:善。
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
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
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
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以德报怨。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有人恶意诬陷孟尝君,向国君告发他谋反。
国君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孟尝君。
孟尝君被押至刑场,面对即将处死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他深情地对国君说,“臣虽将死,但愿陛下能够明察善恶,不要因为一时的谗言而误伤忠良。
”国君被孟尝君的忠诚和仁德所感动,立刻下令释放了他。
孟尝君以德报怨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
相传,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农夫。
某日,他在田间劳作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毙命。
柳下惠便高兴地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下一只兔子也会撞到同一棵树上。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下惠一直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盲目的等待,成功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成语故事三,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画师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
他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又在蛇的画上加上了四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感到奇怪,觉得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有度,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四,杞人忧天。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他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整天忧心忡忡,他说,“天塌下来,我会被砸死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杞人忧天的故事成为人们警示盲目恐惧的典范。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此文章以“十个诚信的成语典故”为题,通过介绍十个古老的成语故事,讲述其中关于诚信的道理,唤起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醒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诚信。
一、《孔子与老子》传说,孔子和老子在路边相遇,二人擦肩而过。
孔子向老子拱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请安”。
老子见状,也礼貌的拱了拱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请安”。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对方若给你施以礼节,你也要礼貌回应,不可怠慢。
二、《孟尝君与鲁大夫》据说,楚王孟尝君派太傅鲁大夫收取税款,路过一个村庄时,鲁大夫把税款装在轿子上,准备继续前行。
这时,村民们纷纷起来,把税款倒出来,就形容为“鲁大夫过村”。
鲁大夫十分惊讶,当他转头看时,村民们已把钱装回去,当着他的面称赞楚王孟尝君的仁义。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能轻易被财务诱惑而失去公正。
三、《张仪遇孙膑》传说,晋代宰相张仪曾与著名的诗人孙膑相遇。
孙膑对张仪礼貌态度很有礼貌,并且没有贬低张仪的身份。
张仪深受感动,他称孙膑为“晋书中的君子”,并奖赏孙膑一笔钱。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诚实守信,要尊重他人,不论其贵贱。
四、《项羽与黄忠》据说,项羽在军中有一个良弓手,叫黄忠,当项羽准备用他的弓箭打胜仗的时候,黄忠跪地拜谢,一把把把地只说“请以此把我全身心献给您”,项羽感动于黄忠的忠心,加倍爱护他。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诚实守信,做忠心耿耿的人,才能令人爱戴。
五、《杜甫与李白》传说,杜甫在途中遇到了李白,两人都略显饥饿,李白建议杜甫去买一些吃的,杜甫却拒绝了,他说:“我记得,李白曾经对我答应过,如果有一次遇到饥饿,他会诚实的履行他的承诺”。
李白听了,当场脸红,取出他的信用书,拿给杜甫,然后杜甫就用信用书买了粮食,两人就这样以友谊结束了旅程。
这则故事让我们记住: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六、《岳飞与陈友谅》据说,岳飞在水落石出的时候把自己的宝剑给了陈友谅,希望他能用剑来护卫国家,但在岳飞被关进监狱之后,陈友谅却一直没有归还这把宝剑,直到岳飞出狱,他才把剑还给岳飞,当面称赞岳飞的诚信。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的典故这四个成语均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分别传达了儒家强调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理念。
具体如下:
1. 君子慎独:这个概念源自《礼记·中庸》,“慎独”讲的是即使在独处无人时,君子也要严于律己,维护自己的道德品行。
这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审慎和自我约束,体现了高度的道德自觉。
2. 不欺暗室:此语最早见于《列女传·卫灵夫人》,后在《礼记·中庸》中亦有提及。
它意味着即便处于无人知晓的隐秘环境中,也应当坚守诚信,不做亏心事,不自欺欺人。
3. 卑以自牧:出自《易经》中的“谦卦”,这个成语主张人们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来养性修身,即使有很高的成就也应保持低调,不骄不躁。
4. 不欺于心:并非直接引用自某部经典,但表达了相似的内涵——对自己的良心诚实,不做出违背内心信念的事情。
这些典故和成语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它们倡导的是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一个人都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做到问心无愧。
【传统美德】有关诚信的成语典故【传统美德】有关诚信的成语典故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烽火戏诸候的的故事: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几个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
1. 和气生财:相传古时候,一个富商自诩为天下第一人。
他心胸狭窄,待人傲慢无礼。
一天,他得罪了一位名叫张和的善良邻居。
张和以和为贵,没和富商生气,反而向他道了个和气生财的祝福。
过了几年,富商身败名裂,而张和却因为和蔼可亲,广交朋友,生意红火。
大家看到这个情景,都惊叹于和气生财的智慧。
2. 心平气和:据说有一个叫李平的人,他脾气暴躁,常常因为小事发火。
他的邻居都很讨厌他。
一天,李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名叫王和的智者。
王和告诉他,心平气和能带来幸福。
从那天起,李平开始改变,学会了心平气和。
他变得温和友善,与人为善。
渐渐地,他赢得了邻居们的好感,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家庭和国家,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
他认为个人修身、家庭齐整、国家治理有序之后,整个天下才能太平。
孔子自己身体力行,勤学修身,传播他的思想。
后来,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教育。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关于友善、谦和、修养和公德的重要价值观。
它们提醒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这些美德,以建立一个和谐、富有智慧和尊重的社会。
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的
故事
1.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2.赵柔卖犁:北魏人赵柔一次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他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
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以下是几个反映传统美德的成语典故:1.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典故:战国时期,有一个农夫种了一棵大树,每天守在树下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根上。
结果,兔子并没有因此而自己撞死,这个成语形容那些过于幼稚,只顾等待,不主动努力的人。
•寓意:强调主动努力、积极进取的品质。
2.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典故:战国时期,范雎为了报仇,卧在炉灶上,不顾疼痛吞下了薪柴,用以鞭策自己。
后来他果然成功实现了报仇。
•寓意:意味着有坚定决心,甘愿吃苦,为了达到目标不计一切代价。
3.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典故:战国时期,赵胜在悬梁刺股的情况下读书,以求进步。
他每当感到疲倦时就用刀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不可懈怠。
•寓意:表达对自己严格要求,奋发向前的决心。
4.劝百讽一(quàn bǎi fěng yī):•典故:《左传》中记载,齐景公因国中有人非议百姓,齐宣公说:“臣闻‘讽一’,非所以尽人之善也。
诚者,人之贵也。
”意味着要多鼓励百姓的优点,少批评他们的缺点。
•寓意:善于引导他人,关注他们的优点,鼓励积极向上的方面。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ù yǐ wù xǐ, bù yǐ jǐ bēi):•典故:孟子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味着对外在环境不过于陶醉,对个人不过于悲观。
•寓意:要保持心境平和,不被外界物质所左右,也不陷入过度的个人情感中。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一些优秀品德,如坚韧不拔、奋发向前、谦虚谨慎等。
这些美德在古代被认为是成就事业、立身处世的根本。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
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观念,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故事一,忠孝节义。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为了尽孝,每天都去祭拜父亲的坟墓。
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诉他,他的儿子在家中生病,需要他回家照顾。
孟子想了一想,决定先去坟墓祭拜父亲,然后再回家照顾儿子。
他认为,尽孝是儿子的责任,但尽忠是对父亲的责任,他不能因为儿子的病就忽略了对父亲的孝道。
最终,他成功地照顾好了儿子,也尽到了对父亲的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忠孝,尽到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
成语故事二,仁爱和谐。
在古代,有一个叫孔融的人,他年纪很小,就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他把小鸟抱回家,给它包扎伤口,并喂它吃东西。
小鸟很快就康复了,它感激孔融的救助之恩,于是每天都会飞到孔融的家里,陪伴他玩耍。
后来,孔融被选为官,他在任上非常仁爱和谦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爱和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动物,我们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和谐相处。
成语故事三,诚信守信。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他非常诚信,和人交易从不欺骗。
有一次,他在外地买了一批茶叶,回到家后发现茶叶里夹杂着一些石子。
尽管他知道这是卖茶叶的人故意欺骗他,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决定把茶叶送回去,告诉卖茶叶的人他发现了问题。
卖茶叶的人听了后,非常感动,决定把好茶叶全部送给这位商人,并且以后再也不敢欺骗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守信,不欺骗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道德经里的成语故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主要讨论了“道”和“德”的本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来自《道德经》的成语故事:
1.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个成语比喻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2. 功成身退: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就了功绩后,就应该退隐,这是天道的规律。
这个成语比喻人在成就了功绩之后,应该适时地退隐,不要贪恋权位和名利。
3. 知足不辱: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这个成语比喻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的人不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4.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
这个成语比喻治理国家需要细心、谨慎和耐心。
5.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鸡犬之声相闻,但人们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成语比喻人们之间非常熟悉或关系非常密切,但彼此之间不愿意相互
交往或来往。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1.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四岁就懂得谦让,被广为传诵。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篮新鲜的梨子,叫孩子们自己挑着吃。
孔融第一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十分香甜。
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们吃,引得大家十分惊奇。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要懂得尊敬长辈、谦逊待人的道理。
2.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的是孝道。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宠,经常被派去干重活。
然而,王祥并不记恨继母,而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她。
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冻结,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躺在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开了,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赶忙抓住,回家做成鱼汤奉上。
继母吃了之后病愈了。
从此之后,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他。
人们都说:“孝子王祥,因卧冰求鲤而闻名天下。
”3. 千里送鹅毛: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叫缅伯高,他曾在热带的缅甸当过三年大使。
当时的中国并不强大,许多小国都欺辱中国周边国家。
缅伯高既忍辱负重、又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
如果给朝廷送贡品什么被劫掠去自己回国又无法交代后当他听说国家的边境部队打了胜仗时他不顾万里把鹅毛送到了长安朝庭朝廷很满意并重重奖赏了他缅伯高忠诚和热爱祖国的品德让人传颂至今。
4. 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尊重老师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席上讲解学问,曾子听到老师要讲一些新的道理,就立刻避席而坐。
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长辈或老师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5.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发愤读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也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纵横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形成以苏秦为纵约长的六国联盟在外交上达到了游刃有余强国之目的他奉命入齐以离间计促使齐王放弃与赵国合作与韩国形成世仇同时促成六国伐秦关东无敌使秦国十五年不出函关最终达到了合纵的最高理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关以成六国之霸业苏秦佩六国相印北度燕国复使燕国盛重一时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气势他是纵横家中的苏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纵横家苏秦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山东六国联盟成功联合制衡强秦之后自齐国毁联盟约六国分别被强秦击破遂纵横家自此失去联络各国逐渐脱离纵横家思想影响逐渐走向了各自为政以图自保的道路强秦得以逐一吞并六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纵横家思想亦终以失败告终。
四字成语关于道德事例慷慨解囊、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倾囊相助一、慷慨解囊[kāngkǎijiěnáng]【表述】:无私:随和,大方;解囊:找出钱袋掏出钱去。
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协助别人。
【出自】:近代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二、乐善好施[lèshànhàoshī]【解释】:乐:好,喜欢。
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二》:“闻徵音,并使人仁爱而谢灵运;闻羽音,并使人整齐而而不好礼。
”【译文】:听到征音,使人喜欢做善事和施舍。
听到羽音,会让人注意整洁与礼仪三、仗义疏财[zhàngyìshūcái]【解释】: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
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出自于】:元·无名氏《来世债》第四八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搞了注福消愆。
”【译文】:于是为了帮助我摆脱穷困,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我,他们这样做都是在佛祖那里用福报抵消了恶运。
四、扶危济困[fúwēijìkùn]【解释】:扶:帮助;济:搭救,拯救。
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自于】: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瞿景淳将军耿直行仁,扶危济困,不敢果然如此义气。
”【译文】:一向知道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没想到就像传闻所说的一样义气。
五、倾囊相助[qīngnángxiāngzhù]【解释】:囊:口袋。
把衣袋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帮助别人。
【出自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梅闻之泣下,但求怜人乐,女思片刻,曰:‘并无已,我私蓄数金,当倾囊相助。
’【译文】:梅听说后流下眼泪,只求怜悯拯救,女孩想了很久,说:‘不停,我私下里积蓄几金,把衣袋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帮助你。
讲给孩子听的古代道德成语典故
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管鲍之交、车胤囊萤、千里送鹅毛、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这些传统道德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你都知道吗?分享14个你应该讲给孩子们听的传统道德故事,分享给大家。
成语典故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成语典故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
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成语典故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成语典故7、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
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
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成语典故9、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
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成语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
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
坐。
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
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成语典故11、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
“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成语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
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
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
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成语典故13、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成语典故14、孟母三迁
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